生病起于过用 -老年时报电子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04:58
生病起于过用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 张智龙

张智龙主任正在分析患者的病情
“生病起于过用”, 是《黄帝内经》对人体疾病形成原因的高度概括,任何人为的“过用”失度都会成为致病因素。
“过用”失度 百病之由
一、气候过度致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气,万物因其正常变化,得以化生不息。反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过度,就变成六淫、疫疬之气,成为致病因素。现代生活中,各种废气过度排放,气候环境的污染使肺癌高发;汽车尾气过度排放使儿童铅中毒增多;过度耗伐自然,使SARS、甲流流行等等。说明自然界六气的非致病性,与演变为六淫致病性的区别,就在于其正常适用与“过用”。
现代科学认为,气候环境主要取决于气温、气湿、气压等多种气象因素,这些气象因素可以通过下丘脑对人体的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气候和健康》的报告,认为过热的气候会引起正常人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会使一些儿童出现程度不同的学习障碍;在过湿的气候环境中,偏头疼患者往往疼痛加剧,溃疡病患者往往发生消化道出血;过冷的气候环境中,肌肉痉挛性疾病往往加重。
二、五味过用致病
饮食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饮食不节,饥饱过度,五味偏嗜,肥甘厚味,则是多种疾病发生或复发的因素。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过用主要指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暴饮暴食,日积月累,导致胃肠功能失调。二是盲目追求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大量食用牛奶、白糖、鸡蛋、面包等,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和营养素的失衡。三是由于地理气候、口味等因素造成的五味偏嗜,偏嗜辛辣,容易发生便秘,诱发口疮或痔疮等病;嗜食甘腻往往引起腹胀、泛酸等症。四是饮食过寒过热,伤人胃腑,饮食过冷则易伤胃阳,过热则易伤胃阴,尤其是进食过热食物被认为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诱因。
三、情志过用致病
七情六欲是人体精神情志之常态,反之情绪过激,喜怒不节,欲望无制,就会损伤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正如《素问·举通论》所说: “百病生于气也。”例如大怒使人气血郁于上,可导致中风;长期愁忧不解,可导致抑郁症;过度精神刺激,可导致精神分裂症;大喜乐极生悲,使人发疯猝死等等,都是七情“过用”影响脏腑气机致病的例子。现代医学研究亦有相关证明:过喜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加,呼吸心跳加快,使耗氧量增加,出现缺氧、心律失常、心绞痛等;过怒则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液压力增高,导致心脑血管病发作;过分忧思会引起大脑中枢功能失常,迷走神经兴奋,使胃酶增多,胃黏膜发生溃疡;悲伤、惊恐过度能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内脏、血管、肌肤等受到损害,功能失常,如唾液、胃液分泌降低,肠蠕动减慢,使消化功能减弱。因此,在物欲高涨,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的现代社会,此类过用尤应引起重视。
四、劳逸过用致病
劳逸适度,能强体益寿,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反之劳力、劳心、房劳等太过或安逸少动,都能伤害人体,成为致病因素。《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这就是说用眼过度则伤血;久卧不动则耗气;久坐不动会使肌肉萎缩;长久地站着则损伤骨骼;长久地行走则损伤筋肉。生活中常见有些青年英才因精神过劳而夭折;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病;体力过劳导致腰、膝骨质增生;房劳过度体虚或猝死;安逸少动导致肥胖增多;不哺乳妇女乳腺增生高发等等。2009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
法于自然 勿使“过用”
从 “生病起于过用”的疾病观来看,生活起居法于自然,处处注意勿使“过用”, 是摄生防病的核心所在。
一、适应自然,法于阴阳
自然界的四时六气是人类生、长、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法于阴阳就是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注意适时回避,精神内守,使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能侵袭人体。《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春夏应顺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这样就符合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能够同自然界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变化的环境之中,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强调的是,在二十四节气到来前后要注意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人、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更要提高警惕。
此外,还要结合体质,顺应自然以养生防病。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同时,防止机体阴阳之偏极;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反时,乘季节阴阳之偏势,纠正机体阴阳之偏颇。例如“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对于阳气虚弱,入冬辄发之病,在夏天给予养阳药物,如夏天三伏帖灸治咳喘,意在借助时令之阳气,弥补冬时阳气之不足,防治病发;对于阴精亏损,入夏辄发的夏病,在冬天给予养阴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培植人体真阴,而济盛夏之阳,防治病发。
二、食饮有节,因人而宜
《汉书·郦食其传》说:“民以食为天”,所以养生必须首先从饮食做起,食饮有节,顺应四时,五味因人,各随所喜而进之。
如何做到饮食有节呢?适量、有度、定时、按需。人们吃东西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饮食过量,势必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滞留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也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但为了保持身材,食之太少,使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亦有损于健康。“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这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和有度的原则。清·马齐《陆地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我们强调“按时进食”,也不能完全排斥“按需进食”。像加夜班的人,在第二天早餐时往往不想吃东西;午睡过久的人,常常在晚餐时间不想吃东西,就应等有了食欲时再吃,我国著名养生学家陶弘景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当然,“按需进食”,是适应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饮食方式,并不是绝对地“随心所欲”,它是与一日三餐、按时吃饭的饮食习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如何做到五味因人而宜呢?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中医认为,味道不同,作用不同。如酸味有敛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像乌梅、山楂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等作用,像橘皮、苦杏仁等;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等作用,如红糖、蜂蜜等;咸味有泻下、软坚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等;辛味有发散、行气等作用,如姜、葱、蒜等。要做到五味调和,一要浓淡适宜;二要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三要五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对于阳盛之人,春夏阳盛宜进食寒凉之品以抑制亢阳,但不可贪凉食冷太过而伤阳,形成“夏月伏阴”之病,如空调病,腹痛泄泻等;对于阴盛之人,秋冬阴盛,宜进食温热之品以抑制盛阴,但不可过食辛热,使阳热内盛,形成“冬月伏阳”之病,如口疮,便秘等。顺时因人,慎重地调整饮食五味,使它不要过多过少,这样就能使人体骨骼坚固正直,筋脉柔和灵便,气血充足流畅,肌肉丰满,皮肤致密,享受自然所赋予的寿命。
三、恬淡少欲,精神内守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情志过用对人体的损伤,所以就有了“六节”、“五知”的养生法则:“节愤怒以养肝……节思虑以养心……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聪明人的养生方法,是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能顺乎自然,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地,来适应天地间阴阳之气的变化,以保持体内的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相互贯通、相互协调。历代养生家将怒列为养生之首忌,认为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所以善于养生的人要调情志、和喜怒、去悲忧、节思虑、防惊恐,以保养人体正气。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倡导:“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尽量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内外结合的养生之道。
另外,人们还可以通过融入自然而养生。孙思邈年老时就选择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造屋植木种花修池,独自在那里养老。曹慈山提倡“院中植花木数十木,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拂尘涤砚,……插瓶花,上帘钩”;并要求“事事不妨亲身之”,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锻炼了身心。
作者介绍:张智龙,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临床善于采用针药并用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面瘫、高血压病、癫痫及其他内科病证,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创立了 “动静针法”、“调神益智针法”等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