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年诸城董兴与赣榆董雄渊源考察 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03:14
明代初年诸城董兴与赣榆董雄渊源考察 序
 

自07年5月31日写下第1篇文章《董兴是谁?》至09年8月29日写了第47篇文章《董守忠考证》,一共费时2年2个月又29天,终于梳理出我胶南始祖董兴与赣榆始祖董雄之父董守忠为元代龙虎公董俊四世孙。由于董俊为西汉大儒董仲舒第五十七世孙,苏北与胶南二十万董姓遂可将家谱上溯至公元前104年,距今2113年。

在解开祖源之谜的同时,心情本该激动,但我却心如止水,原因在于过去2年多的时光,每每有新的发现,我的心情都很激动,皮肤上的鸡皮疙瘩早已起落过不知多少次。过去为了避免研考成果成为短期记忆而消失无踪,我将那些激情诉诸于文字,花了不少时间将脑中的线索快速整理成一篇又一篇不成熟的文章,因为如果不这么作,我的小脑袋必然无法一次记忆、消化这么多的资料。

当代董氏有一个奇人,名叫董子竹,我读过他的作品《老子我说》,是一本解老的书,他开宗明义的讲,老子《道德经》全文的宏旨在第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已经说完了。诚如他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一般,我对于始祖董兴的研究,也几乎在第一篇文章《董兴是谁?》中道尽,尔后的文章只是连续不断地申论、补述而已。

对于能够顺利解谜,除了自觉非常幸运以外,其中还存在一些具有关键性帮助的“质的研究”方法,因此,我将于本文中逻辑性的解析、解剖自己的思路。

谨以《明代初年诸城董兴与赣榆董雄渊源考察》一文致参与衡水市“董子学术研讨会”的与会先进。

恭祝衡水市委宣传部召开“董子学术研讨会”顺利成功!

董仲舒第七十八世孙董增华 敬贺

2009年10月16日于台北市

明代初年诸城董兴与赣榆董雄渊源考察 文/董增华

缘起

开放大陆探亲时,因为祖父以下的整个家族四散各地,四伯去了山东三地、东北、四川探望他们。随后,他展开了寻根之旅,去了胶南尧头村,也去找过海州。返台时,带回了一本于清光绪年间使用端正毛笔字誊写的家谱,此时,我才知道自己是诸城董兴的十八世孙。

前年某日,时年33岁,心理突然有种想了解父亲家乡的感觉。上网搜寻有关董家庄子村的资料,意外看到同为董家庄子村人、客居深圳的同宗董金荣与徐州董孝忠宗长的对谈。循他们的思路,我看见董金荣在董孝忠的文章里发现了董兴渊源的线索。个性使然,“始祖董兴的身世之谜”开启了我的研究。

一般研究家谱,有四种史料可供佐证:家谱调研、县志考察、正史研究、文学。

家谱的交叉比对

研究的最初,要将焦点放在谱首的序言,内容会说明迁徙历程,如果过去所有董姓村庄都是因为人口过剩而外移,那么谱首序言将会带我们找到始迁祖迁徙之前曾经居住过的“董家庄”。不过,我的谱首研究要经过一年多才得到有利证据。江苏省最北端的赣榆县始祖为董雄,家谱说他们的祖先最初在云南,洪武四年(1371年)从顺天府北方密云县(今河北省密云水库)经胶西(今山东省胶州市)迁赣榆。另一方面,诸城市桃林乡董家庄子村《董氏家乘》谱首写到始祖董兴于洪武初年(1368年)从海州(事后证明为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当路村,有海东十八村、东海、荡芦村、挡驴村、挡路村等说法。)迁诸城东南海滨窑头村(今山东省胶南市尧头一~四村),两地之间的记载不仅迁徙方向相反,出发与落脚地点也有数里之遥。另外,赣榆董雄的家谱认为董雄、董兴为兄弟二人,他们的父亲是元代藁城董俊世家的第四代董守忠。如此一来,牵涉到的研究地点一下子便出现了六处:河北藁城、河北密云、山东胶州、山东胶南、江苏赣榆、江苏连云港,研究范围呈现非常紊乱的局面。

地点虽然繁杂,比对却相对简单,这就道出了我们在网络时代研究家谱的方便性。带着时不我与的心情,从赣榆县至胶州市数百公里范围内的董姓源流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网络考察,历时两年,过程中获得许多董姓同宗提供家谱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有一个重要的证据,莒县东关的始迁祖董威、董镇来自于海东十八村,他们是董雄四世孙,身份为堂兄弟,迁徙年代大约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前后。

胶南董兴迁徙时,同行姑表兄弟有丁推、徐礼龙二人,经研究丁、徐二人的家族史与迁徙史,找到徐礼龙的祖父徐善堂(由贡入监封山西大同府府尹)葬在海州云台山之西南隅,间接验证了胶南各姓村庄来自云台山下当路村(海东十八村)的史实,也证实了董兴与董雄四世孙来自同村的历史。因为清朝初期实施了裁海政策,使得海东十八村曾经一夕消失,后来再立的村庄早已人事全非、不复当年,此事便造成了后代的考察困难。

赣榆家谱认定我胶南始祖董兴为赣榆始祖董雄的兄弟、董雄四世孙与董兴同样迁徙自海东十八村、胶南宝山与赣榆使用相同的辈份排字,这些证据充份证明了赣榆家谱所揭橥的事实-董兴、董雄为兄弟关系。研考赣榆县至胶州市数百公里范围的董姓源流还发现从赣榆至胶州的董姓几乎全源自于董兴与董雄二人,其中包括徐州董孝忠、连云港董淑光整理的董雄一派族人分部:“我们董氏族人分布在赣榆就有百多个村庄,在莒南十个村庄,日照三个村庄,灌云四个村庄,东海二十一个村庄,沭阳一处,台湾及海外多处。上海,北京及全国各地几乎都有我们赣榆董氏人。”据我的考察,胶南宝山与赣榆使用相同的辈份排字,莒县东关、沂南始祖为董雄四世董威、董镇堂兄弟二人。据不完全统计,董兴后代发源自胶南市泊里镇尧头一~四村,向外扩散建立了十数个董姓村庄,最远到诸城市吕标镇董家崖头村、高密市柴沟镇东南2.3公里董家庄。估计董兴与董雄二人的后代各有约十万之众。

县志考察

由于董雄、董兴的父亲董守忠名讳不见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南大庄村家谱(藁城家谱),这使得我一开始便怀疑赣榆家谱可能存在有书写方面的缺失,不过最后本文可以证明是藁城家谱的遗漏。最初基于对家谱的谨慎态度,只好先将研究焦点放在董雄与董兴的迁徙史,这部份有两个方法,一是寻找各地县志的明代官职表中的董姓,另一是利用网络关键词查询。寻找方志不是随便找找,而是有线索才去翻,如此才不致于失焦。由于董家庄子村《董氏家乘》有云:“始祖董兴年高好义事迹详载邑乘孝义传、府志义民传”所以我开始查的第一套县志是《诸城县志》。董兴的姑表兄弟徐礼龙曾于元朝末年担任海道知事主管海道运粮,因为元末的海道运粮可能与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董守悫有关,所以我查了董守悫之子董镕任职辽州知州的《辽州志》。徐礼龙的祖父徐从圣封浙江金华府参军,所以我也查了《金华府志》。董兴的姑表兄弟丁兴的父亲为淮安卫海州西海守御所百户,因此我查了《连云县志》。另外还有在赣榆舍庄老谱列名董兴兄弟的董宣后代在宣化,我查了《宣府镇志》。其它原因不再赘述,仅列出我查过的县志:《莒州志》、《即墨志》、《密云县志》、《胶州志》、《增修胶志》、《康熙畿辅通志》(河北省志)、《莱州志》、《莱阳县志》、《莱州府志》、《雄县新志》。

考察县志的结果,虽不若比对家谱直接,但却有不少收获,《诸城县志》证实了董兴是个文人,在他上书吏部的文章中写道:“为国,以任人为本。作奸者,不可以小才而贷之;果贤者,不以小疵而弃之。奸者必为惩,庶不废法;宥过而用,则无弃人。陈允恭,前任诸城,以簿书之过,谪戍云南。夫!长民者,能爱民,虽有过,可用也。”他了解任官的要领,事迹除了列入县志,也列入《明太祖实录》。《即墨志》、《莒州志》记载了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董彦杲起义一事,起义军从莒县攻到即墨,两地的中间就是诸城,由于诸城董兴二世即为“彦”字辈的“彦德、彦明、彦能”,这也让我理解到为何董家庄子村会有流传了589年的《朱棣杀宫女的传说》(此事也发生在明永乐十八年),起义事件或许是造成《董氏家乘》的董兴以上不可考的主要原因,目的为了避免连诛。《即墨志》里发现董兴四世孙董冕担任过明代成化年间训导(训导,职官名。明、清于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职司教育学生。其副职皆称为“训导”。)。《胶州志》发现董兴六世孙第72支董大用曾在明末清初担任裨将(副将),斩盗贼首领、解即墨围。以上史实大大充实我对明代胶南董兴家族历史背景的了解。

关于董守忠的考证,《即墨志》确定了即墨县令董守中与董俊四世孙董守中是为不同的二人。《康熙畿辅通志》金石志找到董俊墓(南董元代古墓群)的墓碑记载,里面记录了董守忠墓碑,内容是“董守忠,副枢靖献公”;《重印藁城县嘉靖志》也有董俊墓的记载,同一块墓碑却记载为“副枢靖献公董守中墓,学士揭经撰碑。”两套方志的记载互相矛盾,下表将可证明《重印藁城县嘉靖志》为真。

正史研究

元代的正史有《元史》、《新元史》、《蒙兀儿史记》,在我打这篇文章之前,才知道有《蒙兀儿史记》的存在,最近又抽空重新翻阅这三本史书。元史记录董俊世家的宦迹无数,在此不一一列举,仅提供关于董士选子董守忠、董士珍子董守中的相关事证(注一),并将正史、神道碑、县志、家谱、墓碑资料一并列表如下:

资料的比对发现正史、方志、家谱均出现矛盾,现在我们仅能从他们不同的任官记录正确分辨董守忠与董守中二人。董守忠,云南行省参知政事(从二品);董守中,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正三品)。董守中神道碑所记载的任官记录从未涉足云南。董守忠的云南经历也证实了赣榆家谱的迁徙历程云南→密云→胶西→赣榆的说法。

文学

元代藁城董俊世家积极拔擢文人,并且与当代文豪交游甚是,兹列举几位佳士如后:董文炳延侍其轴(真定提学)为家塾。董士选延虞集(仁寿郡公,元诗四大家。)、范梈(元诗四大家)、吴澄(临川郡公,谥文正。)为家塾。董文炳长子董士元取侍其轴之女侍其淑媛为妻。董士楷取陈孚(奉直大夫、台州路总管府治中、宣抚使。)之女陈妫为妻。董守中妻子王臣为金朝状元、元代翰林学士承旨王鹗之孙女,翰林直学士王之纲之女。元明善(清河郡公,谥文敏。)与董士选极友好,实为董士选之家臣,作《藁城董氏家传》。

由于董氏与文人友好,使得董俊第四代守字辈以上的许多人有神道碑、墓志铭、墓表记载其生平事迹,并且随着这些文人的作品集留传于后世。元代各种专文书写董俊世家的文学作品繁多,就本文研究所及,一共取得二十三篇文章(注二)。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能够还原元代藁城董氏家谱世系的文章,均列入我的考察范围。现代历史学家对藁城董俊世家的专文研究亦取得三篇,每篇文章对元代藁城董氏均书之甚详(注三)。

以上种种,一方面使得我得以品味元代文豪之文学作品,二方面得以心领神会祖先之行谊事迹、隆德家风,考察之余还意外获得心灵提升之效果。

担任实质军事首长枢密副使(从二品)、谥号靖献(或清献)的董守忠,照理应有神道碑、赠谥制等,可惜查无所获,仅能从其父董士选神道碑《元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赵国董忠宣公神道碑》窥探。董士选神道碑中写道:“董士选…子男十。守恕,怀远大将军,前卫亲军都指挥使。守愚,先卒。守愿。守悫。守□(这里是一个空白格子),大夫、太常礼仪院判官。守思,奉训大夫,保定路遂州知州。守惠,命为弟士秀后。某:。某:。女二,一适资善大夫、…”。虽然看不到董守忠的名讳,可是第五子的位置写了守□。1965年袁冀所著《元代藁城董氏评述》一文的《董氏世系表》将董士选第五子守□的位置写作守中,按照董士选子辈取名的规律,“中”字底下应该有个“心”部而为“忠”。1986年藤岛建树的《元朝治下における汉人一族の歩み──藁城の董氏の场合──》一文有张《董氏系图》(注四)将董守忠列为董士选第五子。袁氏、藤岛氏也许看到了神道碑中空白格子里的“忠”字,另一个可能是元史、新元史、蒙兀儿史记里有董守忠,他们理所当然地推论出空白格子里的“忠”字。从字词观之:“忠悫:忠诚敬谨。”忠悫本为一词亦可为他们兄弟排行关系的旁证。由家谱、正史、神道碑、现代历史学家研究可证董守忠是为董士选第五子已无可反驳。董守忠的记载应为:董守忠,董士选第五子。大夫。累官太常礼仪院判官、云南行省参知政事、枢密院副使。谥靖献(或清献)。

结语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董俊世家仅董文用一脉留守藁城,董俊五世孙纷纷向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南等处逃散。外移的董俊后代如果想要追本溯源,实在须要有系统、有效率的研究,藁城家谱的内容虽然非常丰富,但对于外移的董姓族人缺乏记录,如董守恕神道碑中指出董守恕有四子,然而藁城家谱的董守恕只有列出三子,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家谱可以互补不足,看不见不表示不存在。例如:赣榆家谱董雄的四世孙董威、董镇移居莒县东关,五世孙在赣谱上便找不着了。

公元1368年的641年后,经过众人的考察,确定了几个重点,其一、董兴与董雄是兄弟关系,他们是从皇宫里面逃出来的;其二、董兴与董雄的父亲董守忠是董士选第五子,他们的位置是:董俊 – 董文炳 – 董士选 – 董守忠 – 董兴、董雄。

明初诸城董兴、赣榆董雄与他们广大的二十万后代子孙,能够成功找出渊源,是徐州董孝忠、赣榆董自俊、赣榆董淑光、藁城董立夫、深圳董金荣、深圳董树松、台北董增华及许许多多董氏宗亲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我个人毕生的荣幸。

注一:

1.《元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五·董俊子文蔚文用文直文忠

2.《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三·董文炳士元士选

3.《新元史》卷之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三十八·董俊文炳士元士选文蔚文用士廉文直文忠士珍守中守简士良士恭

4.《蒙兀儿史记》卷第五十五·董俊列传第三十七

注二:

1.虞集《道园类稾》:

《讲毕奏特加槀城董氏封赠表》虞集撰。道园类稾十四之十六。

《槀城董氏世谱序》虞集撰。道园类稾十六之七。

《董忠宣公家庙碑》虞集撰。道园类稾三十七之三十。

《江西省参政董公神道碑》虞集撰董守恕神道碑。道园类稾四十三之一。

2.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

左丞董忠献公。苏天爵撰董文炳事略。

内翰董忠穆公。苏天爵撰董文用事略。

枢密董正献公。苏天爵撰董文忠事略。

3. 元明善《清河集》:

《平章董士选赠三代制》元明善撰。清河集卷二之八。

《槀城令董府君神道碑》元明善撰董文直神道碑。清河集卷六之六十一。

《槀城董氏家传》元明善撰。清河集卷七之七十四。

4. 黄溍《黄文献集》:

《资德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董公神道碑》黄溍撰董士恭神道碑。黄文献集卷十之六十。

《御史中丞赠推诚佐治济美功臣荣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忠肃董公神道碑》黄溍撰董守简神道碑。黄文献集卷十之六十五。

5. 吴澄《吴文正公集》:

《元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赵国董忠宣公神道碑》吴澄撰董士选神道碑。吴文正公集卷三十二之十八。

《有元翰林学士承旨资德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加赠宣猷佐理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少保赵国董忠穆公墓表》吴澄撰董文用神道碑。吴文正公集卷三十四。

6.(清)沈涛撰《常山贞石志》:

《追赠董俊圣旨碑》。常山贞石志卷十八。

《太傅赵国清献公董士珍神道碑》欧阳玄撰董士珍神道碑。常山贞石志卷二十三。

《陇西武献公董士表神道碑》揭傒斯撰董士表神道碑。常山贞石志卷二十三。

《冀国忠肃公守简神道碑》虞集撰董守简神道碑。常山贞石志卷二十三。

《陇西昭懿侯董守义神道碑》虞集撰董守义神道碑。常山贞石志卷二十三。

7.其它:

《董士选谥忠宣》柳贯撰。《柳待制文集》八之十五。

《故武节将军侍卫亲军千户董侯夫人碑铭有序》王恽撰董士元夫人神道碑。《秋涧集》卷五十二之九。

《大元勅赐正奉大夫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董公神道碑》揭傒斯撰董守中神道碑。《揭文安集》十二之二十八。

《元故荣禄大夫御史中丞赠推诚佐治济美功臣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冀国董忠肃公墓志铭》。苏天爵撰董守简墓志铭。《滋溪文稿》卷十二,页一九五。

注三:

1.袁冀。元代藁城董氏评述。中国边政 1965-4、5、6期。收录于《元史研究论集》一书。

2.孙克宽。元代汉军槀城董氏本末。东海学报1968-7期。收录于《元代汉文化之活动》一书。

3.藤岛建树。元朝治下における汉人一族の歩み--藁城の董氏の场合--。大谷学报1986-66-3期。

注四:

《元朝治下における汉人一族の歩み──藁城の董氏の场合──》之《董氏系图》。

评论

Copyright ?2009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