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渊源历史考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6:26
                                                               董氏渊源历史考据 (董、龙、关、廖系出一脉)

董氏缔造龙图腾

 

四千余年历史源出山西晋南

 

   《周易·系辞下传》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注:包牺又作伏羲、庖牺 等)。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这个时间段里,中国出现多品种的农作物种植社会。

   董氏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有子名称,称氏族居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吴回氏始居陕西陇县,夏朝时东迁山西平陆之吴山。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初指能制绳索的草。

   董姓,则指惠连氏族是一支擅长制草绳的部落,董便是能制绳索的蘱草,惠连氏族以草为图腾,活动于今太行山南侧的晋南地区,这一地区的湖泊遍地,比如鬷川,是龙(鳄鱼)这种动物生活的地区。某年,有人敬献了几尾鳄鱼,需要专人驯服饲养,朝廷就指派董父驯养。董父精心驯养这些蛟龙,并教它们学会各种舞蹈。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魏献子问龙,晋蔡墨(晋太史)答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 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擅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舜赐之姓曰 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 这是我国最早见诸史书的关于豢龙的记载。晋杜预注:“闻喜东北有董池陂,是鬷川,即 董泽,舜所封 董父之国也。”《史记,夏本纪》载:继 董父之后,刘累豢龙也发生在 董泽。闻喜 董泽湖-- 董父养龙的地方,在闻喜县东,东镇礼元一带,位于凤凰原和峨嵋岭之间,是一个周长20公里的狭长湖泊,即昔“ 鬷川”,又称 董泽,现叫白水滩。

    尧舜时期天灾水祸不断,飂叔安有个儿子叫父,学过驯服龙的本领(据后来考证龙即鳄鱼之古名),熟悉龙的习性,为舜帝驯养龙有功,舜帝自然很高兴,便根据这一职业赐他们氏族称豢龙氏,被舜帝赐姓董,称 董父。分封在 董父之国,从此,董父的子孙后代便以董为姓。古书所谓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皆 董姓。古董国者,乃虞舜所始封董父之国,夏商赓为侯国者也。新近考古证明:绛山(在今山西绛县西北)南有倗国,倗国西有 董国。 董国的古址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是夏商时代的侯国,临近其父祖居地山西平陆的吴山,后来为晋国所并。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委员会报告,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 1098。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利簋铭文记载武王伐纣之役在是年二月甲子日。经过四年多努力,“工程”终于发表《夏商周年表》。这份《年表》定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具体为公元前1046年。又将具体的帝王年代从公元前841年向前推移到前1250年,即武丁元年。武丁是商代后期的王,在他以后的各王都给予了具体的在位年代。另外,西周从武王到幽王的所有年代也有了更具体的划分。

   帝舜封飂叔安之子于 董,称 董父,氏称豢龙氏,大约为舜时代即西元前2122-2083年的人物。 董的古址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是夏商时代的侯国,(虞)舜。 公元前2128~2080崩。 在位约48 年 为尧守丧3年。 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帝王世纪>帝舜有虞氏。<帝王世纪>帝舜有虞氏 姚姓也,目重瞳 故名重华,字 都君,有圣德,承尧禅位 都于蒲阪,划天下为十二州 南巡中崩于苍梧之野,帝位传于禹。

    根据董孝忠先生 "参加首届董仲舒生平与董氏渊源"研讨会资料,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建立夏王朝(西元前2122之后),其子启继位后封世子于辛国(陕西合阳东南)。辛氏世代为史官。商末“三仁人”辛甲(辛尹.辛公甲)为原殷臣,曾事纣王。谏言七十五,纣不听。闻周文王昌贤乃归之。文王任以公卿,封于长子(山西上党)。成为周朝开国太史。其后裔辛鈃(计然)字文子,越国重臣,范蠡之师,曾协助越王勾践复国,打败吴国。辛甲裔孙辛有继承周朝太史。周平王东迁时在位。他派遣他的儿子辛董去晋国任首届太史,辛董到位后易辛为董,从此以后晋之董正式列入史书。春秋时,周朝(公元前1098年以前)大夫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 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

    源于辛氏的董氏出自姒姓,辛氏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辛姓始祖为启。父大禹为夏朝开国君主,母涂山氏。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商末,纣王淫虐无道,政治昏暴,大夫辛甲担任周朝的太史,“封长子”。辛甲是夏后启的后裔,启之子食采于辛,因为辛氏。他在事纣王时就以忠直敢谏闻名。在周太史任上更是, 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周朝(公元前1098年以前)大夫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周大夫辛有的后裔狐,东周襄王(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时期在晋国任史官,自此以后,晋国有史官之职,其封地在原董国故地,后裔遂以董为氏,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他的儿子继承国君的位置。 好逸恶劳的晋灵公即位,他从晋襄公还没下葬的那一天开始,就天天日夜笙歌,当坐上晋国国君的位置时,更加不理国政,贪图享乐。相国--赵盾苦口婆心的屡次进劝,使得晋灵公想杀他。 晋灵公几次秘密暗杀赵盾未遂,因此赵盾躲避灾祸,离开了晋都。公元前607年,赵盾的侄子--赵穿气愤之极,在晋灵公游玩桃园时行刺。晋灵公一死,全国欢呼,改立了晋襄公的弟弟为晋成公。虽然晋灵公不是赵盾亲手杀的,但赵盾有着不能洗脱的责任。在历史书上多了一条:董狐秉笔直书“灵公14年,赵盾弑君于桃园”。文天祥正气歌所云“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公元前601,赵盾也因此事郁郁而终,一代能臣魂归上天。

    平王时(前770年--前719年)。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野人在野外祭祀。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后将遭戎人占据。辛有死后没多久就应验。说明大夫辛有生活在前770年--前719年期间(一说生活于东周襄王时期,周襄王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

   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

 

    董狐。春秋时期,晋国(今闻喜一代)人。周大夫辛有的后裔。东周襄王(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时期有周大夫辛有之子狐在晋国任史官,自此以后,晋国有史官之职,其封地在原 董国故地,后裔遂以 董为氏,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成为晋国旧贵族11姓之一。史官史狐经过考察。他的姓氏渊源与 董督相同。所以他也就顺水推舟以 董为姓。因为他们世家世袭晋国太史之职。所以人们都称他"史狐"。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

 

    从公元前2122-2083的舜时代到周平王公元前前770年--前719年的春秋时代,期间间隔了一千三百年或者一千四百年以上,相当于今天到隋唐年代,为何千年间没有一位董氏人物传承下来?是否因为宗周内乱,周室典籍遗失有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曾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 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西元前520年因周景王病猝死,周朝宫廷因兄弟阋墙,朝政大乱, 领先强占都城洛阳之王子朝被后来之周敬王赶出洛阳, 王子朝落荒逃出京城时一并携带周王朝库藏所保管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资产以道家为主之重要典籍文物投奔楚国。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带往楚国的典籍在奔楚沿途均安然无恙。因此可以判定,除了鬷川董氏在空白的一千三百年或者一千四百年以上的舜时代到周平王时代的历史时期,虞舜所始封董父之国,是董氏渊源的历史焦点之地。在此期间期间并没有其他各地关于董氏起源的历史文献性的确实记载。

 

    故此有历史可稽的董姓,在董父以前,没有他人,在惠连之子飂叔安及其子董父为帝舜豢养龙之后,董氏出自今山西晋南一代,从帝舜封飂叔安之子于董,始称董父,氏称豢龙氏算起,直到明确的以董为姓,是从史官 史狐 家族以董为姓开始,至少有四百年到六百年以上的历史,以致于今,大约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辛氏是董氏的直系传承, 董父的裔孙辛有,由辛氏复元原姓的董氏。

 

 在《左转》中。有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秋,“龙见于绛郊”的记载。说明这一时期龙这种动物仍然繁衍生息。

    董姓来源与其他姓氏不一样,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据说早在先秦 时期,董姓族人就进入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融入土著之中。此外,也有 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