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人大附中:魅力在高考之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03:30

梦里江河引言:

    本文纯属个人感受,作者1998-2001年在人大附中高中就读。

 

我与人大附中

2008年06月  作者不详

 

  前几天晚上正在8g,突然看到qq蹦出一条消息"人大附中老师和同学做客聊天室",我下意识地想到--人大附中又出状元了?打开进去一瞧,果然又是状元,而且又是女生,具有人大附中标志性地夺取北京市第一名的宝座。

  后来和同学说这件事,同学说“你都多大了?还关注高中?”此言差矣,越是年纪大才越关注基础教育。君不见,在号称中国鬼谷的中关村核心区驰骋的13号线地铁上,行为和年龄的线性关系呈现为“七八岁的忙哭闹,十几岁的忙拥抱,二十几岁忙睡觉,三十几岁忙看报,四十几岁忙择校”。所谓“择校”,就是指一群职业女性纵论北京中学教育,从各门各派,到统计数据,一看就是都编过程的,逻辑清晰,寸土不让。真有点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味道。

 

  我是十年前到人大附中的。初中的时候,因为之前不在海淀,对海淀区不算很熟。只是老师在统计竞赛获奖、学科成绩时,言必谈人大附中,同学们聊天的时候,也都提到各自的小学最好的同学在人大附中就读。97年冬天到教师进修学校上课,上课的老师是人大附中的,当时老师出的题都非常难,让大家很难理解,后来才知道是人大附中的期末考题。

 

  给我比较大触动,甚至也是直接导致我报人大附中的事情是初三。每年北京市都有全市英语竞赛,一般都在和平门的北师大附中举办,提前有一轮选拔赛,只有获得资格的同学才能参加决赛。当时我周围只有四个同学入选,所以就结伴坐地铁到了和平门,校内广场上很多学校同学三三两两聚拢在一起等待入场,这时候不知道谁喊了一句“人大附中来了...”只见人群闪列两旁,一辆豪华大巴车开进校门,车上坐了大约30个学生(其中大部分都是我后来的高中同学),阵容非常整齐地来到考场。同学的表情都洋溢着舍我其谁的霸气。让我不禁想起了世界杯比赛巴西队万众瞩目闪亮登场的一幕。这种场面和气势,让下面的全市各学校同学,包括北大附中,都看得面面相觑,十分敬佩。应该说在这种大场面之下,孰优孰劣尽显无遗,也极大地冲击了我幼小的虚荣心。回来我就和家长说,人大附中真是北京中学里的执牛耳者。

 

  不久以后到了初三报志愿,经过全盘考虑,最后选择人大附中。很幸运,人大附中也选择了我。当时的人大附中,在海淀区绝对是无可争议的No.1,但是与全市范围内的学校,特别是四中、师大实验中学比起来要逊色一筹。中考前很多同学都建议我报四中,不过我当时有一种强烈而明确的“我要留在海淀区”的念头,这种念头不知道从何而来,不过事实也是如此,从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和工作,多年来一直没跑出过这个圈子。

 

  到了人大附中以后,体会的是一种非常新鲜的氛围。这里的学生非常崇尚个人价值和多元文化,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特点。同时,我也非常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位好校长,她提出了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治校方针,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这句话从我98年第一次听到,到今天,都觉得豪情万丈。国内领先,这是个不容易的目标,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国际一流,更是对学校全方位建设的要求。我一直想过,如果今后我拥有自己的公司,我也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

 

  提到“高考状元”“数学满分”这种,好多人就会联想到--肯定是书呆子、高分低能、没看过电视、不会骑自行车...事实上,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人大附中从来不以分数作为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指挥棒。相反,多年来我一直认为高考成绩是人大附中最薄弱的环节。包括在以前四中如日中天的时候,我觉得人大附中具有很强的潜力,只是不那么看重高考,更看重对创新教育和学科竞赛的建设。即使它今天拥有骄人的高考成绩,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它的其它方面远远好于高考成绩。

 

    举几个例子:从高一开始学校就鼓励我们参加交流活动,比如和加拿大、新加坡、美国中学的交流,互派学生到日本进行一两个月的访问。我还参加过联合国组织的远程互联网教学活动,当时可是才99年。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外校或者邀请大学教授来学校讲授当前科技最领先的基础知识。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大附中在2000年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纳220人同时上网的先进机房,而学校的总人数只有几千人。并且每小时只有1元钱收费,虽然当时网络知识有限,但是还是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科技视野。同时,很多优秀的同学都长期到清华北大实验室进行生物化学的实验,这在高中生里是比较少见的。

 

    学校的围棋队、国际象棋队每周都有训练。记得有一次开会,老师说“上周我们的围棋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围棋联赛获得冠军,本来应该由我们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锦标赛,但是由于我们是中学,不能参加...”“不过大家不要遗憾,此次出战的亚军大学的学生,也都是我们的毕业生”。

 

  提到这些就不能不说说我们的选修课,高二的时候学校就开始了80多门选修课,其中绝大部分和高考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摄影、经济学等。今年的理科状元,算是师妹吧,选择学经济就是因为高中选修了经济课,我深有共鸣,整个高二我每周五下午都参加经济选修课,主讲人是人大的博士生或者年轻老师,当时对自己的课外基础知识有了很深的拓展。同时还有一些法语、德语的教学活动。

 

  在人大附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可以被当作学校的根本方针之一,是人大附中教会我知道自己的想法和老师不一样也是一件好事。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和老师讨论问题,比如老师喜欢把"正弦定理"读成xuan,同学就异口同声地纠正老师的读音,现在想起来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生活上,事实上周围同学很多拥有着国内最好的服装和电子产品,很多名牌运动鞋和随身听甚至国内根本没有销售。但是如果你不仔细察觉,甚至根本不会发现。我感觉这种气氛是没有压力的,是互相尊重的。它让我学会,即使以后我有了机会去享受奢侈,我也只是觉得它是一种放松,而不是一种成就。

 

  一晃毕业很多年了,这几年同学聚会不那么多,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同学都在海外上学、工作,很难形成人气。可是还是很怀念在附中的日子。去年11月份在家里写论文,写到低谷时,爸爸说陪我出去转转,我让他把我送到黄庄。那天路上人很少,我在人大附中里转了转,新修的高中楼我以前都没进去过,里面优秀同学榜还挂着几个同学的照片,走了一圈,心情豁然开朗。

 

  时至今日,人大附中早已成为扬名海内外的学校。想为母校添砖加瓦,有时也难尽微薄之力。怎么办呢?想起新东方副校长王强的一个经典,也可以借用。看一看一起在人大附中的同学,目前我是大家里面最差的一个,也就是说我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人大附中的最低水平。相应地,只要我这个最差的多一点进步,人大附中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梦里江河对部分内容作了加粗处理)

 

刘彭芝校长看孩子们打桥牌,好投入啊,这张照片应是胡老师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