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富士康悲剧背后的悲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6:22

因此,富士康的悲剧只是中国现阶段依靠外资、廉价劳动力和加工贸易出口这一经济模式的悲剧缩影。虽然这一经济模式有其合理性,也是中国通过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融入全球化的终南捷径,但这种经济模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对劳动力权利和保障的漠视,把劳动力物化为机器和企业追求效率的工具。在标准化和专业分工的作用下,劳动力只是从事重复劳动的“经济人”,而不是具有七情六欲的“社会人”。这种发轫于上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念,还在21世纪的中国大地上野蛮生长,不能不说是一种人间悲剧。

其实,企业对于员工的关爱,并不仅仅体现在工资和福利上,更多的是如何把员工还原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在严格监督和惩罚体制下的工具,只要管理者抛弃古典管理理论中弥漫的精英主义的“柏拉图情结”,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管理者应该向刘备学习,即使是略显虚伪的收买人心,也会让员工有相对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这同样会满足富士康这类企业所追求的速度或效率,只有让员工满意才会让客户满意,否则难免会陷入和丰田一样的困境。

目前来看,如果政府不抛弃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如果企业家没有一定的自觉,富士康悲剧就不仅仅属于富士康。富士康还是《财富》500强中排名109位的所谓明星企业,可以想象其他的草根企业对劳动力的压榨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遗憾的是,经济模式的转变和企业家的自觉是逐步演化和进化的,这也意味着要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需要另辟蹊径,“高大全”式的道德诉求并不会让自杀者悬崖勒马。

一般来说,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才是自杀的高发人群,他们身体每况愈下,孤独和无助,容易让其产生“活够了”的念头。但是,中国的自杀群体有年轻化的趋势,富士康悲剧的主人公年龄都在18-24岁之间,他们中既包括学历较低的普通打工者,也包括学历较高的大学生,这说明虽然教育水平的差异可能并非导致自杀悲剧的主要原因。

自杀悲剧的发生可能还是由于中国年轻人在面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时,缺乏文化关照和宗教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以及大多数宗教都主张“博爱观”──爱自己更爱他人,这些都可以避免自杀悲剧的诞生。但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漂流在外的年轻人,远离了家,也远离了爱,他们需要在这个越来越原子化的社会重新被凝聚起来,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拯救,拯救的同时也是自救,我们不要做一个占领道德制高点的看客,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5月6日结束自己生命的卢新,在2009年富士康的才艺大赛中曾深情款款地演唱了罗大佑的《你的样子》──“潇洒的你,将心事化进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我们都是造物的恩宠,即使生活有些磨难,有些孤独,还要潇洒地活下去,将心事化进尘缘中。世界因乐观者而改变,因悲观者而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