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才识才重才聚才用才:七年来人才发展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18:59

7年,历史的长河里不过一瞬,但在我国人才发展进程中却值得铭记。2003年12月19日,载入我们党人才工作史册的特殊日子。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会后近7年,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我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发展步入新境界。随着科学人才观的深入人心,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实推进,一个英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崭新天地就在不远的未来。【详细】


胡锦涛等会见中国科协七大代表
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跃升到了一个新起点,也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2006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首次写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这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小康大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近7年来,一项项围绕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指明了航向、廓清了道路。【详细】
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
截至2008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近1.14亿人。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4600万人,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超过196.5万人年,仅次于美国。
从规模上看,我国已是世界人力资源大国。到2009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2630万人,比2006年增加770万人;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820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选派72万余人次赴国(境)外培训,仅2009年,就培训10505人次。
2003年底,国有单位已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之比为7.3:33.4:53.2;到2008年底,这一比例已调整为9.9:36.8:44.2。【详细】


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着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取得了明显成效。近7年来,我国央企经营管理人才规模适度增长,人才结构明显优化,人才使用效能持续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也不断优化。
“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正是这种考核结果与企业领导人员薪酬挂钩的方式,大大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有效促进了央企的主业优化和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以后,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四好”国企领导班子要求,中组部、国资委制定下发了《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综合考评在业绩占50%权重的基础上,深化对政治方向、社会责任、科学管理、企业党建等方面的考评,引导央企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并且,考评结果与领导人员培养使用挂钩,促使领导人员进一步提高能力素质,领导班子进一步增强整体功能。
2003年以来,我国坚持海外引才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为央企提高国际竞争力注入了新的活力。【详细】
央企成为人才“聚宝盆”
2003年起,中组部、国资委连续6年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了111名央企高管,吸纳的都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
截至2009年底,各大央企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选聘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已由2004年的33万人增加到了52万人,增长了58%。
2008年起,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先后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引进了5名列入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神华集团通过全球招聘将多位赫赫有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收至麾下。
在全球招揽英才的同时,央企纷纷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本土人才:2003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央企领导人员1625人次、外部董事450人次赴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考察培训。【详细】


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一个重要“方阵”。近年来,从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到青藏铁路、三峡大坝等一批重大工程;从国防尖端技术开发,到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应用技术研究,无不凝结着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智慧与心血。
在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的近7年时间里,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14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就有4686万人。在这支庞大的人才队伍中,有“两院”院士1400多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0多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8万人,博士后研究人员7万余人,留学回国人员49.7万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随着总体规模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也不断提高。2008年,在公有经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2226.3万人,占总人数的77.2%;在公有经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高级职称284.6万人,占总人数的9.9%。一大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也涌现出来,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详细】
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逐渐完善
——随着“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博士后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等各种人才培养制度和措施的实施,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培养体系初步建立;
——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政策体系正日益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回国创业和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良好局面;
——初步建立了以院士制度、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制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为主体的国家级专家选拔体系;
——坚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探索形成了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详细】


自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科技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持续改善。一支规模宏大、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正在朝我们走来。
国家高新区自创建以来就不断聚集创新资源,形成了以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为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各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成为创新人才的富集地和技术创新的集聚区。
截至2009年底,国家高新区累计吸引海外留学生3.6万人。36家国家高新区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中,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高于93%。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加快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提升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培养国内优秀科技人才和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譬如,有我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氢能伙伴计划和伽利略等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不仅加快了我国相关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前沿的步伐,而且促进我国科技人才尽快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详细】
大力实施国家科技计划
一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科技人才,目前已经成为本领域的领军人物和科技管理骨干。仅“十五”期间,就有数十位“973”、“863”领域的科技骨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实施国家科技计划,也培育了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承担“973”计划的近3万人队伍中,45岁以下的占78%。
实施国家科技计划,还吸引和凝聚了一批海外归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项目负责人中,1/3的人有海外工作学习经历,其中传染病、转基因专项就超过了60%,新药创制、水污染专项则超过35%。【详细】


“土专家”、“田秀才”,这是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俗称。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把加强这支特殊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强力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近年来,农业部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能力不强等问题,大胆探索,强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
各地纷纷探索农村实用人才评价途径,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参加职业资格评定。北京制定《北京市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标准》,提出了技术、管理、营销、生产和社会5大类1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安徽出台《安徽省非国有经济组织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
7年光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长足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详细】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长足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20万人,比2005年增长42%。
不光数量大幅增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结构也明显优化。据测算,复合型人才目前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1/3。而随着进城务工农民渐次返乡,创业型农村实用人才也日益增多。
据调查,有13.8%的返乡人员在家乡创业,几乎所有的外出务工人员都掌握了1—2门技能,有的还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详细】


从2003年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社会工作人才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医师”和社会建设“工程师”的形象,在短短7年里逐步树立并日益深入人心。
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根据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通知,引导各地开展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调查和试点。
2007年,由中组部牵头,原人事部、教育部、民政部、原劳动保障部等14部门参加,共同开展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2009年以来,民政部先后印发了《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办法》以及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等文件,推动解决社会工作者登记管理、继续教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等问题。【详细】
社会工作人才在服务民生中彰显价值
2007年以来,中组部委托民政部举办6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班,培训市、县级领导干部240多人。
民政部则大规模、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广范围地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5年来共培训12万人次。
同时,国家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前,全国已有24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每年毕业学生1万多人。
2009年,国务院学位工作委员会设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并在北京大学等3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详细】  奏响 人才强国时代乐章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人才发展纪实
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近1.14亿
人民网记者  盛若蔚
 
2010年05月25日00:00  来源:人民网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7年,历史的长河里不过一瞬,但在我国人才发展进程中却值得铭记。
2003年12月19日,载入我们党人才工作史册的特殊日子。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会后近7年,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我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发展步入新境界。
会后近7年,党和国家爱才、识才、用才、聚才,造就了一支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探索了一条条人才工作的创新路径,奏响了一曲曲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
重  才
树立科学人才观  走上人才强国路
人才,每一个国家梦寐以求的强国之宝。
在2003 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跃升到了一个新起点,也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近7年来,伴随着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浪潮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束缚人们精神的枷锁被不断打破,我们党逐渐形成了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等理念为核心内容的科学人才观。
近年来,每年一度的优秀人才赴北戴河休假活动,让各行各业的英才备感鼓舞。这一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组织的重要活动,邀请的不仅有著名院士专家,也有普通工人技师;不仅有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教师,也有“土专家”和“田秀才”。
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力量,研究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中组部成立人才工作局。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及办事机构,近85%的地(市)组织部门建立了专门人才工作机构,近80%的县(市、区)组织部门配备了专职人员。
2003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根据党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近7年来,各级党委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为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
2006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首次写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这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小康大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近7年来,一项项围绕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指明了航向、廓清了道路。目前,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已经形成。
聚  才
形成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党和国家着眼人才总量增长、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不断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截至2008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近1.14亿人。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4600万人,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超过196.5万人年,仅次于美国。从规模上看,我国已是世界人力资源大国。到2009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2630万人,比2006年增加770万人;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820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42%。
人才素质显著提高。在这7年中,全国参加各类脱产学习培训的党政干部约1600万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900万人次,专业技术人才约2600万人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选派72万余人次赴国(境)外培训,仅2009年,就培训10505人次。
人才结构明显改善。2003年底,国有单位已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之比为7.3:33.4:53.2;到2008年底,这一比例已调整为9.9:36.8:44.2;人才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到2008年,我国非公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已达38.5%……
这几年,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力度不断加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启动,“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中央有关部门新政频出。同时,各地加强人才培养选拔的新举同样亮点纷呈:江苏实施“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浙江实施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151人才工程”;天津实施了“131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等;广西实施了“人才小高地”战略……
截至目前,我国有“两院”院士1400多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000多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3年以来遴选了4批国家级人选27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8万人,博士后研究人员7万余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一系列针对性强、富有实效的人才培养、集聚计划和项目,不断加大着人才培养吸引的力度。
“海归”人才,已成为加快自主创新、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几年里,一批优秀海外留学人才纷纷归来,在各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业绩。截至目前,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50万人。
200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打造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绿色通道,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基地和服务机构,改善留学回国人员的创业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2004年,公安部颁布实施了中国“绿卡”制度,简化出入境和居留手续;北京市不断完善创业环境和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海归”们的创业热情;上海市大力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已形成社会、政府和用人单位三方合力聚才的机制;中国广州留学人员智力交流会、中国辽宁海外学人创业周、中国山东海外百名博士创新周等,为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搭建了平台。
2008年底,中央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两年来,有关部门抓住有利契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目前已引进662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千人计划”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各地海外人才的引进。目前,20多个省区市成立了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制定实施了本地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能力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从“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到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从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人们看到,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正迸发着无穷无尽的活力。
用  才
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好梯子建好舞台
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可靠的战略资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纵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这不平凡的7年,人才工作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行谋划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重大建设工程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实现了人才数量增长、能力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数量、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
用好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能否用好人才,关键在体制机制。
2003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无不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创新创业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央陆续出台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着广大人才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中国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全面规划。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科学技术经费投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提倡敢为人先、勇于实践、不屈不挠的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逐步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国家科技和人才奖励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一系列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了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价值的双重激励作用,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鼓舞着各类人才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截至目前,共有16位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建设为科技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众多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青年科技才俊迅速成长、脱颖而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凝聚、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航天科技人才,其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一批年仅三四十岁的业务骨干担任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
作为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区域人才开发令人瞩目。近年来,中央制定印发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启动实施了“振兴老工业基地专项活动”、“东北之春”、“院士专家行”、“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活动,促进了区域间人才的协调发展。
今天,人才已经和市场密不可分。目前,全国共有7000多家人才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近7万人。仅2009年,通过市场找到了工作或转换了岗位的就达到1400多万人次。目前,一个覆盖全国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一个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的良性互动局面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这几年,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机制基本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已成社会共识。
在人才使用机制上,选人用人视野更加拓宽。考试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竞争性人才选拔方式在全国逐步推广。从2003年到2008年,全国各级机关公开选拔干部近3万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共28万余人。
同时,企业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进一步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全员聘用、岗位目标责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截至2009年底,全国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人员比例达到80%。
在分配激励机制上,一个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特别是,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
*     *     *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昨日的辉煌,已化作今天新的起点。随着科学人才观的深入人心,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实推进,一个英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崭新天地就在不远的未来。

强国论坛回放:“千人计划”与归国心路
施一公:国内科研发展未来必定超美国 回国就是回家
李学龙:千人计划非无奈的选择 学术碰撞很有意义
李东升:大飞机预计2014年首飞 超越A380并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