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性味与归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43:22

 食物的性味与归经

    祖国医学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有四气五味之说。四气指寒热温凉,介乎寒和热、温与凉之间者为平,在于区别食性的强弱。寒性食物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多用于阳证、热证;温性食物有温阳、救逆、散寒等作用,多用于阴证、寒证;平性食物则不偏不倚,介乎两者之间,具崐有健脾、开胃、补肾、补益身体等作用。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以阳胜阳,以阴胜阴,以阳补阳,以阴补阴,这是中医常用的治病规律和原则。五味指:甘、苦、咸、辛、酸。四气,五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保证。五味入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因此,健康的人饮食必需调和,使五脏各得其味,而维持其正常功能。五脏的精气也都是由食物的五味来供给的。《素问》有:“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本草备要》中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泻,此五味之用也”。性味的不同,而阴阳的属性也不同。辛甘发散、淡渗泻为阳;酸苦咸涌泻为阴。如偏嗜五味,亦可伤及五脏。如酸伤筋,苦伤气,甘伤肉,辛伤皮毛,咸伤血等。当五脏有病时,应对五味有所克制,以免伤害五脏。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咸,肺病禁苦等。这是古代人民对食物性能作用的朴素认识。食物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它们各有自已的生理功能,也可能兼有多种功能。各营养素的基本生理功能就是构成人的肌体组织,供应热量和调节生理功能。但每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数量多寡不一,因此常常表现为不同的生理功能和作用。其所表现的特性,称为“食性”。食性是指食物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性质是指食物所具有营养和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功能是指食物在应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食性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同时又与中医中药的理论结合起来,用之于阐述食物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食疗和食养都是利用食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阴阳的偏性使之恢复正常,即健康状态的一种手段。如果不了解食物的性能和作用,也就无从运用食物的偏性来防治疾病。实践证明,按照食性理论进行食治食疗,可获得理想的效果。

    近来发现,热药中含锰量最高,而含铁、钙、锌的含量较低。热药和温药中锶、锌有相反的含量变化,前者锌低锶高,后者锌高锶低。温热药中锰高铁低,寒药中铁高锰低,温药中钙最低,凉药中钾最高。辛味药中锰高钴低与前热药锰高一致;酸味药中锰高锶低,与前寒凉药一致;酸味药铁、钙、锌含量最低,咸味药中含量却最高,咸味药中镍含量也最高。

 

    食物的归经

    食物的归经是中国医学在长期医疗保健实践中,根据食物作用于人体脏腑经络的反应总结出来的理论,为中医学所特有。

    人体的脏腑经络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如同属寒性食物,都具有清热的作用,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肝热,或偏于清心火等,各不相同;又如补益食物,也有偏于补肺、肾、脾等不同的作用。因此,中医学对此有一个完整的食养、食治的理论体系--归经。明确指出不同的食物对于人的肌体不同的脏腑经络的所起的主要作用或特殊作用,有目的地加以选择。根据生理、病理之所需,有的放失地选择食物,而进一步完善食物性能理论。对指导食疗有一定实用意义。在实践中还应根据食物的四性、五味、升降、沉浮等性能,因为同一脏腑经络发生的情况,可能有寒、热、虚、实等的不同,而归入同一脏腑经络的食物也有温、清、补、泻等不同。因此,只有将食物的各种性能综合考虑,才能达到理想的养生和食疗的效果。

    分析研究证明: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与微量元素关系密切。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所起的生物学效应是一系列有序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结果。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柴立提出的“归经”假说,认为微量元素也是中药的主要成分,归经是通过微量元素的迁移、密集和亲合运动来进行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配体的密集和亲和作用,就是中药的归经。实验还表明,13种补肾中药中含有较高的锌、锰,提出补肾药通过锌、锰归经而达到补肾的设想。研究还发现,归肺经中药锰含量低,归肾经中药的镍含量最高,归脾经的中药中铁含量最低,归肝经的中药中富含铁、锌、铜等,这与脾脏内含有微量元素规律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