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升温 长三角京津冀作为试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2:10
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升温 长三角京津冀作为试点 2005-03-14 14:40

  ●3月5日,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目前,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逐步确立。从国家区域政策实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出发,各区域之间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特点

  ●为了解决东部与其他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带动中西部与东部共同发展,而不是过去计划经济中所实行的“拆东墙补西墙”

  南方网讯 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城市特大型企业搬迁工程,但这决不是一个企业的简单转移。为了融入京津冀、甚至是未来更大范围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蓝图中去,已经86岁的“首钢”决定搬家。

  3月7日,首都钢铁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表示,首钢搬迁工程已启动,在2010年之前,也就是在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公司内涉及钢铁的企业全部迁出北京,只保留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以及不造成环境污染的销售、物流等业务。

  首钢搬迁与区域利益协调

  目前中国除了广东省情况比较特殊外,其他省份要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崛起,都开始遭遇各种各样的发展瓶颈

  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正是各省或地方所无法独立解决的

  距离北京225公里的河北省唐山地区曹妃甸,是中国北方天然优良港,可停靠30万吨级船舶,它将成为中国北方煤、油、矿石能源码头。在那里,一个产能达800万吨的国际先进水平生态型钢铁厂将建成,这将是搬迁后首钢的载体。

  “首钢并不是要把污染从北京带到河北,而是为了融入正在制定、并已部分启动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蓝图中去。”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个战略蓝图中所指的区域,并不仅仅是京津冀区域,还包括了山西和内蒙古两省的一部分地区。

  作为北京奥运圈总体战略中的一部分,这个蓝图正由北京社会科学院牵头规划。

  据记者获知的消息,其开始阶段的理想模式将是:搬迁到河北唐山之后,新首钢采用来自山西和内蒙古的价格合理的煤炭资源,生产高档次钢材,然后从唐山和天津港口出口;而山西和内蒙古的煤矿,将得到来自上海和北京两地的环境与安全技术支持,通过进行技术改造,来降低污染、提高采煤效率,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资金问题,考虑通过在资本市场融资解决;而山西个别已开采完的煤矿,则被考虑与当地原有的文化遗址一起开发成旅游景点,吸引奥运期间去北京的游客。

  “这是从区域协调的角度出发,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同分配利益的典型战略。”对此,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王泠一博士如是评价。

  他向记者分析,以山西为例,如果仅以其单独力量经营煤矿,出现的情形大多会是:通过跑量提高收入、减少技术改造或安全投入来降低成本,从而造成低效开采、资源浪费、安全隐患严重的后果。

  而对北京来说,也存在类似问题。首钢自1994年生产规模就超过了800万吨,但产品档次和技术装备水平却不高,受资源与环境等各种因素制约,留在北京已无法再继续发展,而搬迁则有利于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整合河北当地现有钢厂完成产业升级,从而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

  但是,随着搬迁,首钢对北京的财政贡献也将相应地转移至河北。据朱继民透露,最近3年,首钢所提供的社会增加值平均每年都有80多个亿。然而,从整个区域利益和国家大局出发,北京必须作出这个决定。

  “目前中国除了广东省情况比较特殊外,其他省份要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崛起,都开始遭遇各种各样的发展瓶颈。”王泠一向记者表示,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正是各省或地方所无法独立解决的。

  四大板块整体战略启动

  自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后,国家又在2003年和2004年先后提出了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如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划分为四大板块,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战略建立起来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在中国被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中教授告诉记者。

  当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也明确表示,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继续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抓紧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引导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支持和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和重大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陈耀教授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整体规划,强调了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自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后,国家又在2003年和2004年先后提出了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如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划分为四大板块,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战略建立起来。”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因此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区域规划始终是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七大经济区和十大经济区划分,到“七五”规划时期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划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上升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逐步确立。

  “这种整体战略主要是从国家区域政策实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中国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么一个特点。”陈耀向记者表示。

  事实上,早在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已把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作为我国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

  2003年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中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电视电话会议上,区域协调发展被列为中国“十一五”规划重要议题。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中国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就必须强化区域规划。

  一位熟悉国家“十一五”规划编制指导精神的人士告诉记者,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有效工具,区域规划之所以在“十一五”期间被放到空前的战略高度,总体上说出于两层考虑:随着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作为全球产业转移和投资的主要选择地之一,中国经济发展将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不过,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也面临巨大调整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紧缺,及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和矛盾可能更加突出。

  “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如何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该人士说。

  从省份经济走向区域经济

  区域规划发展有助于打破目前地方政府所存在的“诸侯经济”分裂现象,最大限度集中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打造强势产业,从而达到区域共同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

  在王泠一看来,“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从中央政府层面提出区域规划整体战略具有重大标志意义,是“中国经济开始从过去省份经济走向区域经济的重要标志”。

  他认为,区域规划发展首先是中国经济发展走资源节约型道路的必需,有助于打破目前地方政府所存在的“诸侯经济”分裂现象,最大限度集中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打造强势产业,从而达到区域共同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否则,各省各自搞建设,消耗大、成本高,无论是资源还是社会都承受不起这样的消耗。

  对此,杨开中认为,在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在统一市场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地方利益驱动,使得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各自为政的状况,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年中达到了比较激烈的地步,这就需要中央政府从宏观上进行规划和调控。

  在上海市社科院、北京市社科院等地方社科院联合编制的《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一方面在地方分散主义的体制格局中取得了骄人的经济增长业绩,另一方面也为这种分散主义的竞争格局付出了重大的发展成本。

  “现在所谓的‘诸侯经济’,不仅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而且造成大量低水平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陈耀如是评价。

  建设部不久前曾对外公布的一组数字就是这么一个典型。

  1月31日,在严厉斥责一些地方脱离实际、超越经济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不无感慨地说:“目前全国竟然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知道,就连首都北京日前出台规划时,也只是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城市’,而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月份,全国拖欠的1780亿元工程款中,有700亿元来自各地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正在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三雄”割据的诸侯局面依然存在,但很显然,如果仅仅依靠上海、浙江或是江苏单个省、市的力量,世界制造中心的梦想遥不可及。

  “并且,随着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大都市圈以及这些大都市圈所组成的大都市群集中,这种大都市群时代的来临,冲破了生产力发展传统的、行政的区域范围,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对这么一个过程进行区域规划。”杨开中补充道,区域发展过程不仅是个经济发展过程,还涉及到资源的保护、生态的保护等诸多问题,这个过程中很多因素是市场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此也需要政府的强力介入。

  东部地区的新任务

  东部是我国资本积累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相对成熟的地区,该地区的发展对全国都有带动意义,只有东部发展加快,其他地区才有可能获得发展所需的足够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中国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战略,这个战略对东部的崛起乃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今,随着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整体战略建立,东部地区再次担负起新任务。

  2004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规划司一个小范围内部会议上,传出重要信息:鉴于目前我国区域合作发展的不平衡性,于是考虑先选择“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作为我国区域规划的两个试点。

  2004年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区域的区域规划编制、试点工作。

  随后,“东部新跨越”五个字眼频频出现,如何实现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在内的东部地区新跨越、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着明确指示。

  对此,杨开中认为,“东部新跨越”强调了东部地区在经济增长模式调整、提高竞争力方面的提升。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但这种发展总体上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或土地资源等其他资源消耗的基础上,随着资源的逐渐消耗,这些地区进入了资源约束阶段,因此东部经济必须从传统的消耗资源模式转向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上来。”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得知,之所以选择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作为试点有两方面考虑:首先,从试点的经济基础来说,这两个地区相对成熟,并且在经济结构上面临着如何在各地方政府之间取得协调、共同发展的问题;此外,国家也希望东部地区能够在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上取得新的突破,提升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支持其他区域发展。

  正在参与长三角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国家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玉芳则告诉记者,这个战略属于国家层次的区域规划范畴,主要为了解决东部与其他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它体现了一个市场理念: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带动中西部与东部共同发展,而不是过去计划经济中所实行的“拆东墙补西墙”。

  “东部是我国资本积累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相对成熟的地区,该地区的发展对全国都有带动意义,只有东部发展加快,其他地区才有可能获得发展所需的足够动力。”沈玉芳说。

  新闻分析:为何选长三角和京津冀试点

  区域经济在中国开始持续升温。

  这几年,区域发展战略不仅频频见诸党和政府的各类文件,也已实实在在付诸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的经济实践。去年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一个新亮点,国家正式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规划编制。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发展升格为国家战略,引发了一场城市群经济发展之辩。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再次提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因此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一个热议话题,其中谈论最多的还是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规划试点。

  区域规划试点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关注,原因不外乎两条:其一,列入区域规划试点的为什么是这两个城市群,而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成渝经济圈落选?其二,升格为国家战略,是否意味着国家将全力支持这两个城市群的发展?

  区域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规划将主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从国家总体战略出发,明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重点解决区域内各省市普遍关注而单一省市不能很好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区域内产业布局的问题;建立促进区域发展的完整有效的政策措施。

  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都涉及三个省市,行政壁垒已经极大制约了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作为世界第6城市群,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初步成型,区域合作“条件最好”;而京津冀区域协调迫在眉睫,区域规划已经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对于珠三角的落选,有人用“要么太小、要么太大”来形容它的尴尬。所谓“太小”,传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只限于广东沿海地区,没有省际协调问题;所谓“太大”,“泛珠三角”包括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规模、人口、经济总量等几乎占据中国的三分之一强,“太大”就让人无从下手。

  长三角、京津冀的入选,是否意味着国家将偏重这两个城市群的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细读一下温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表述,在说到区域协调发展时,温总理提出,要实行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现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

  笔者以为,这句话有两层涵义:一是要做好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做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因此,长三角和京津冀进入国家战略后,国家肯定会出手解决“地方无力解决的问题”,如干预区域范围内的资源调配,加速区域一体化市场建设,甚至对区内城市明确功能划分,对产业实施地区分工。

  与此同时,在区域经济规划试点中,可能会通过限制和鼓励的项目,对整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将一些初级产业调整到中西部去。另外,国家也会在全国的一盘棋中考虑这两个区域适度的发展速度。因此,长三角和京津冀进入国家战略,不仅对这两个地区是个利好,对其他地区来说也是一个多赢的好消息。

  最近,“东方新跨越”渐成高频词。这也是国家为中国东部沿海四大经济圈协调发展定下的基调,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区域经济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中国经济将真正从“行政区经济时代”进入“城市群经济时代”。(编辑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