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观察 没“中国制造”世界会怎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3:17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逐渐成为一种现实,而不再象以往那样,仅仅停留于概念层次:中国对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促使全球废金属价格达到历史新高,以致世界各地的盗贼纷纷去偷窃铁制窨井盖(见詹姆士·金奇的《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一书)。各国政要纷纷将目光投向北京,诸多媒体先后进行有关中国的封面或专题报道,出版界也推出了大批以“中国世纪”、“中国公司”为名的著作;一些学者甚至根据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出现的“中国热”,提出中国的成功已经为世界提供了一条有别于“华盛顿模式”的发展道路,现其所缺的只是一套圆满的“主义”而已。这无疑是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但却真正融入全球化进程长达一个半多的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之关系取得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对此,一个看似普通,实际上却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所谓的“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包括美欧发达国家,深入千家万户,并逐渐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诸如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无所不至;以致于许多人会问:现在没了中国制造,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美国资深记者莎拉·邦乔妮的《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就是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

  事情源于2004年的圣诞节。在那一年的节日庆典过后,准备清理家居时,邦乔妮突然注意到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国制造”正在占领她的家庭: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于是她把家里所有的用品分“中国制造”和非中国制造两类进行了一次盘点,结果发现总共39件用品中,“中国制造”25件,非中国制造14件,也就是说,64%是中国产品!美国的圣诞节简直已经成为中国人制造出来的节日!

  这一发现让邦乔妮觉得不安。她说服了她的丈夫,做出了一个决定,从第二年的元旦开始,一直到年底,整整一年都不再购买新的中国制造产品。邦乔妮表示,这样做并非为了惩罚中国,也非为了什么就业问题,她仅仅是想借此评估一下“中国制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介入了美国人的生活,需要多大的代价和多久的时间才能达到放弃购买中国产品的习惯,以及这样做会带来多少不便,等等。

  结果如何呢?首先碰上的就是她四岁儿子的球鞋问题。原有的鞋已经太小,无法再穿。为了给他买一双新鞋,邦乔妮四处找寻,弄得疲惫不堪,在经过两周的奔波之后,终于再也受不了,花60美元给他买了一双从意大利进口的运动鞋。而一双中国产运动鞋才10美元,这让邦乔妮着实有些心疼。

  随后的麻烦更是接连不断: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邦乔妮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买到,最终不得不在厨房里找出一盒落满灰尘的但仍印有“中国制造”标志的蜡烛来,将就用了一下;一个旧抽屉从一月起就拉不开了,但却找不到非中国制造的修理工具;家里的搅拌器和电视机坏了,极度影响日常生活;甚至不得不用起了旧式的扑鼠器,因为新式的也是中国制造的。最后,她的丈夫决定自己缝睡袋给小孩,甚至自己做木船和吉他,但是邦乔妮担心,到时他会发现连针线和其它一些小零件都是“中国制造”!

  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是的儿童玩具--对美国家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玩具,对美国家庭渗透最深的对象是儿童。总是去买丹麦产的“乐高”(Legos)玩具作为生日礼物给他的朋友们,邦乔妮的儿子开始厌倦了。为此他发起了一场“反抵制”行动,坚决支持“中国的东西”。一天早晨,他们一家去百货公司购物的时候,儿子突然喜欢上了一个南瓜玩具,他哭着说:“我们已经很久不用中国的东西了。”他为此纠缠了邦乔妮一天。第二天早晨,邦乔妮不得不去商店买下了那个玩具。

  的确,就像经济学家纳罗夫(Joel Naroff)在该书序言中指出的那样,美国2006年进口的1.7万亿件商品中,约15%来自中国,其中多数是沃尔玛或其他零售商的常见商品,属于一些中低阶层美国人生活的必需品。邦乔妮说得好:“有时我也担心就业机会流失到海外或者有关侵犯人权的报道,但价格总是最终战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根本无法拒绝中国出售的产品。”这说明,“中国制造”已经在无形中影响和侵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当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鸡正在俘虏中国下一代的时候,中国玩具则在控制着美国下一代。 

  邦乔妮这样写道:“没有中国货的一年,生活简直是在与家人的争吵中度过的。我试图证明‘中国制造’并不能影响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事实并非如此。一天晚上,我的儿子告诉我,一想到‘中国购买季’即将来到,他就感到很开心:‘希望我们不要再有抵制中国产品年了’。”她的结论是:“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在美国)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长期担任商业新闻记者的邦乔妮一直撰写有关国际贸易的新闻稿件。“我曾看过美国商业部的(美中)贸易统计,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我认为它与我无关,”但这一年的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中国和我之间的距离,在把中国推出我的生活之外后,我得到一个‘中国已经深深介入我们生活’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邦乔妮的一年痛苦体验虽然说明了“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这个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商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实际上,中国产品的优势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之上的,一旦失去这一优势,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将越来越不明显,最终有可能被印度制造或越南制造取代。事实是,目前的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老龄化和劳力不足的迹象。

  更为危险的则是,“中国制造”当前在全球范围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信誉危机,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轮胎、有问题的水产品……,经过媒体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制造”的打击很可能是致命的。这些都是“中国制造”的远忧近虑。

  据《商业周刊》近期的一篇文章报道,瑞士的DSM营养产品股份公司过去不管如何尝试各种推销战略都收效甚微,但在出现了“中国制造”危机以后,情况就不再是这样了,“非中国制造”一下子成为主要的卖点。报道还说,像DSM这样打“非中国”牌的食品公司在欧美还有不少。这还仅仅是欧美,假如印度和越南这些国家也“趁火打劫”的话,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