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为何难以“三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31:33
中国汽车为何难以“三包”?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丁之方
每年临近3月15日,中国各类专业汽车媒体照例要老生常谈一番如何保护消费者利益之类的话题,其中近两年一个不变的热门题目就是——汽车“三包”。所谓“三包”(包修、包换、包退)是中国式售后服务体系中对于消费者的“最高”保障,在手机等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产业都已经实行“三包”的大背景之下,中国汽车何时能够实行“三包”这一问题当然就显得格外突出。
本来,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服务难度确实较高,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争议也的确难以简单处理,但好在世界各地都不少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及案例可以借鉴。
无论是美国的各个地方州政府依据不同的情况制订的各自“三包”式法规,欧洲各国有关商品销售及其质量担保的法令,还是日本由汽车企业各自确定如何对于自己的产品实行售后服务的修理或更换规定,应该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事实上,中国有关汽车“三包”规定出台的消息2001年就曾传出,到了2004年12月31日有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此后虽然不断地有“实施只是时间问题了”之类的消息传出,遗憾的是至今还是未能见到一个确切的时间表。
之所以出现如此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规定严密的条文在实际执行时很难做到绝对公正合理——说得更加清楚一点就是如何使厂商和经销商利益均衡、在具体实施“三包”过程中不至于让某些“恶意投诉者”损害厂商的利益,还尚未取得统一并可操作的意见。
《草案》中最受争议的是“谁销售谁负责”和“三包”中“包退包换”两个细则。经销商普遍对前者表示不满,认为自己虽然是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者,但是没有义务替厂家来背质量问题的“黑锅”,而且也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些技术难题。而“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实质目的是为了防止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在车辆出现质量问题后相互推诿,但是如果不落实质量问题的具体责任人,汽车三包的执行力度就会大打折扣。另外,现在许多汽车生产企业都有关于包修的措施,但关于包退和包换却存在着保留意见。因为一辆汽车的退换不像普通商品那样简单、容易,牵涉到的大小问题有许多。因此《草案》还有待与完善以便使厂商和经销商利益均衡。
然而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也正是由于没有正式的法规作为依据,不少明显属于严重质量问题的汽车往往在厂商的推诿下投诉无门,自己多花钱解决问题的有之、经年累月屡修不好一辆车只能当作“半辆用”、或者完全不能使用者有之。因此,“汽车三包”的正式推出对于解决汽车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促进汽车的正常消费应该有着不小的帮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汽车厂商普遍向消费者承诺“2年或6万公里”的保修期,应该说还是对于自己的产品质量有着不小的自信,这也是“汽车三包”实行的基础。
近年来,伴随汽车消费不断升温的是汽车消费投诉数量的不断上升,完善与切实可行的法规显然能够让这些消费投诉得到更加迅速合理的回应与处理。在《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在中国公布之初,曾经有人统计过多达77%的受访者认为该“草案”的出台增强了自己买车的信心。如果“草案”迟迟不能正式成为可以执行的规则,那么这部分人会不会因此失去了信心呢?正在迅速发展壮大的中国汽车制造与销售厂商们,尤其应该对此多想一点。
(作者电子邮箱:dingzhifang@xwcb.sina.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