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3:57
今晚突然想起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一句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话一直都在脑海中,可就是到现在也仍然无法真正的参透其中的奥秘。

         关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这句佛偈,佛书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出家学佛。慧能于公元66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哪里人? 来这里求取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后问道﹕「你是岭南人,哪里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非凡的志向让弘忍刮目相看。为了不引起众人的注意,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甚欢。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为躲藏“烦恼未断者”加害,他在广东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才公开露面。是年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 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开元寺(后更名为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言行记录能被称作 “经”,而一个宗派祖师言行录也被称作“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神秀大师所作的佛偈是: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其表意是: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而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作的佛偈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表意是:

        菩提原本就是没有的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何谓菩提树?何谓明镜台呢?

        菩提树,在古代的印度,叫毕婆罗树,是印度一种极普通的树,普通得犹如我们的杨、柳、桐、槐。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成为释迦族的圣人,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而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明镜台,则可以理解为明亮的镜子吧!

 

        那么就以上两个人写的不一样的佛偈,慧能大师写的佛偈境界要高于神秀大师是因为慧能大师的佛偈更能体现其对“空”的理解。

        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相上有,性上空,空有不二,当体即空,了无所得。

        那么其相有性空是怎么解释呢?有高人是这样解释的:

       他解释相有性空是指某种事物你通过感官能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其实质上是“空”的。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一座 “楼房” ,那么什么是楼房呢?是砖头么?是瓦片么?是钢筋水泥么?还是造楼房的图纸呢?这些都不是“楼房”只不过是众多“东西”因缘和合组成的一个无常的“相” ,也就是个“名字”而已,而众多“东西”也是因缘和合的相,都只有个“名字”。看到这里就要去深究组成万事万物的最基本单位了“原子”,原子是:由 “电子” 包围着 中间的“原子核”,而这些最基本的单位,量子物理学家们认为只不过是一种能量的波动,他们认为宇宙是一体的。因为在能量波动的形势下,宇宙整个是相连接的一个整体,时间空间只是一个框架而已,而人的思想可以干扰能量波动,能量波动一改变,物质的结构就会产生变化,所以量子物理学家们说:万事万物的存在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我们人类的念头思想 创造出来的!那么你会问:“如果思想能改变外界物质结构,为什么砖头不能变成黄金,废纸不能变成钞票呢?"对此,量子物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你所说的这些“不符合经验习惯”,所以你大脑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想法。 什么是“不符合经验习惯”呢?这个就涉及到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我们人类的大脑科学家已经证实,大脑每秒钟都正在处理400GB的信息(注意是:“正在” 这个词很重要),而我们人类所能感受到的只有2KB 前后差距极大,为什么处理的那么多信息我们感受不到呢?这是因为不符合以往你记忆中的经验习惯所以被大脑给过滤掉了,也就是说,本来你能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大脑不让你听到、看到、感受到 ,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信息全开放了,你能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

        理解完上面的知识后,下面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佛偈的集体解说:

        菩提本无树 
        其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颗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只迷信于外在的物相,纵然是坐于菩提树下,也是无用的。 
        对于现实生活,当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不应该在乎外在的"干扰"因素,坚信自己的追求,倘若总是在乎别人的看法,终不能所愿! 

        明镜亦非台 
        镜子是用来看清面目的,然而在镜子里面的只是一个幻影,是根本不存在的。简单的说,看清一个人不能看表面。倘若总是被表面困惑,实难深入。 
        "明镜"很多,并不只局限于台前,不管是看自己还是看别人,都不应该以一点下结论,物是人非,事实多变。应该从多方面了解自己、了解对方。才能看到真正的优缺点,人的本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人生来世,本无烦恼和羁绊,尘在内,心在外,然而总是在乎哪些烦恼,则力不从心,实际烦恼并不存在,何必在乎一个虚无的东西。当把烦恼看得很淡薄以后。就感觉不到烦恼了。 
        烦恼总是别人的意愿和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时产生的一种虚物。既然要看淡虚物,则做回原来的自己,又有什么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