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多读能提升做人品位的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7:39
2009-04-23 07:48:50    作者: 颖 肖舒楠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应该让青少年多读能提升做人品位的书
——访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
随着“4·23”世界读书日的到来,4月22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相对于第四、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第六次调查结果让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感到,“该读书的人不读书、该读书的时间不读书、该读的书不读”现象如今仍然存在,但已经有了缓和,甚至出现转机。
当下中国人的阅读状况究竟如何?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呢?近日,郝振省接受了本报专访。
“不习惯”读书主要和应试教育模式有关
中国青年报:您一直在做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总体感受是什么?
郝振省: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从2007年开始,我们的纸质图书阅读率止跌回升,去年回升了0.1个百分点,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当然这也不是特别令人满意,但是在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传统阅读还能回升很不容易。现在世界各国的纸质图书阅读率都在下降。另外,也感受到我们的阅读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更得到政府的重视。
中国青年报:在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后,您曾总结说“该读书的时间不读书,该读书的人不读书,该读的书不读”,现在还是那样吗?
郝振省:仍然存在,但已经有了缓和,甚至出现转机。2005年我们做调查时,成年人不读书的占到样本的一半,这很可怕。不过现在读书人群不断加大,并且还会继续加大。这些年虽然还有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在发挥作用,但由于生活的多样化和市场经济的相对成熟,使得青少年感觉到读书不能够太偏失,除了读功利性很强的书,他们也读一些所谓的娱乐和闲暇类图书,还有人开始读一些文化品位比较高、功利性不大,但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更重要作用的图书。
中国青年报:这次调查有一组数据,47.5%的人表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34.5%的人表示“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甚至还有2.9%的人认为“读书没用”。您怎么看?
郝振省:“不习惯”读书主要和应试教育模式有关。应试教育给青少年很沉重的负担,使他们从小学开始,除了教科书外,还要用大量时间消化各种教辅材料,家长在这方面也很舍得花钱。这样的后果就是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或者说使得学生在不需要应试时,也对读书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反抗。我感觉,应试教育使得整个教育界没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重要方向来加以考虑和保证。
现在全世界的青年在阅读方面都存在“15分钟主义”
中国青年报: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更习惯于网络阅读。调查中,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已达到24.5%,还有2.8%的成年人只接触数字媒介不读传统纸质图书了。您怎么看?
郝振省:传统阅读率不高,网络阅读率提升,我当时也很担心,担心青少年会不会在网上读有分量的书。另一个担心就是,网络阅读如果不引导的话,就容易和浅阅读连接起来。尽管浅阅读也是必要的,但我总担心长期的、大面积的浅阅读会影响青少年一代的思维深度和抽象思维能力。
我的这个担心现在有所缓解,但仍存在。现在青年读书习惯还不太好,读书投入也不太够,还有就是读书不求甚解。有个说法,现在全世界的青年在阅读方面都存在“15分钟主义”,就是说年轻人读书的耐性只有15分钟,再好看的书,15分钟以后就不大愿意看下去了。这也是“不习惯”读书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中国青年报:还有什么是您比较担心的呢?
郝振省:我一直担心那些很深刻、需要花费很多脑细胞去读的书,很多人读得不够。这些书是和一个社会的文化厚度直接联系的。
我认为,功利性图书要读,文化厚重的书更要读。我们老一代的革命家,老一辈的科技专家,他们读书非常多,即便是自然科学的学者,对唐诗、宋词、元曲,对古典文化的修炼,对艺术的投入,让许多晚辈难以望其项背。这些看起来不直接产生GDP,但它对一个国家、民族长期的发展非常重要,也与一国、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软实力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国家不但要有超规模的汽车业,或者成为钢铁大国,还要有一批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诗人。我主张,青少年不能只读短平快的图书,还要读一些“文明之书”,比如《道德情操论》、鲁迅著作等等。
中国青年报:我看到一组数据,西方国家人均读书率比我国高3~4倍,美国每年人均看书21本,日本17本,2008年我国成人人均阅读图书才4.7本。
郝振省:还有一组数据,根据《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08版),2006年美国人平均每天读书45分钟,日本人是36分钟;英国82%的公众喜欢阅读,70%的9岁儿童和60%的11岁儿童喜欢读书。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普遍性,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在发达国家,文化、版权等产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都很大。更实际的是,他们的国民在阅读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比如美国、法国、日本,甚至俄罗斯,国内阅读率都远远超过我们。我们现在人均只有5本左右,其中还包括大量教材、教辅,差距确实比较大。
应该让青少年多读能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书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青少年阅读率低和阅读功利化的社会原因?
郝振省:这里也有出版人的责任。出版现在要转换体制,把产业做大做强,这都是毫无疑义的,但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出版的底线,那就是为社会塑造文明,为民族塑造希望,为国家培养栋梁。所以出版人应在选题、书目推荐上加强一些影响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出版物,当然这些出版物也要生动、富有人情味和感染力。
中国青年报:您曾多次提到要让阅读成为国民基本生活方式的重要一部分,而建立儿童和青少年阅读体制,是许多国家推广阅读计划的方式。我们可否借鉴?
郝振省:在英国,教师布置家庭作业会把阅读加进去,比如在作业里给出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让孩子回去和家长一起阅读,分享体验,提出问题,这其实就是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必修课了。
我认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需要提倡多读课外书而非应试书,因为这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精神成长的全面性、完整性,这个短期内看不出来,但是将来真正显示作用后就会非常明显。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助青少年智力成长的书比较多,而非智力方面的书我们倡导得不多。我们应该让青少年多读能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书,多读能提升他们做人品位的书。
中国青年报:这次调查中,未成年人阅读率(81.4%)远高于成年人(49.3%),您感到欣慰吧?
郝振省:高兴,但也不放心。高兴的是青少年是国民阅读的中坚力量,有这么高的阅读率,是我们民族的幸事。不放心,是因为青少年阅读相当一部分还是教材教辅。
中国青年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曾有人建议我们国家设立自己的读书日,以更好地培养人们的阅读意识和习惯,您赞同吗?
郝振省:我们曾倡议设立国家读书节,得到了高层的重视,将来很有可能设立这个节日。当然这个节日只是一个标志,对于我们重视国民阅读、推动国民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也不要把它的作用扩大化,因为最终还是取决于整个社会阅读风气的形成。 (编辑: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