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洋秋菊”上访所想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9:27
由“洋秋菊”上访所想到的
2009年12月14日来源:网友推荐
作者:徐经胜
美国姑娘朱莉·哈尔姆斯没想到,与安徽五河青年刘士亮的爱情考验,还会遭遇到这一茬事儿:上访。因一起很小的邻里纠纷,刘士亮以“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名被拘捕。这个坚持认为未婚夫无罪的红头发女孩,在接下来的5个月里,以自己的方式走上中国信访道路。赴京、排队、申诉、等待,在经历了所有中国人上访必须的过程后,她体认到文化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与隔阂。(12月11日《南都周刊》报道)
朱莉·哈尔姆斯这个“洋秋菊”在中国上访了几个月时间,相比她对中国式上访有着很深刻的感悟。暂且不论这个“洋秋菊”的中国未婚夫刘士亮被以“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拘捕是不是合法,仅仅就她上访的情况看,几个月的奔波肯定让她感受到了文化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与隔阂。就在前几天她去公安部信访处时,一位信访接待人员对她说,“公安部对你的事情很重视,部长几次就你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批示”,她还是不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前,很多人上访并不是没有道理。早在2003年,时任国家信访局局长的周占顺就曾经坦言“80%上访有道理”;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公安部信访办副主任李竹红也尖锐地指出:“上访群体80%都是农民,绝大多数都是社会最底层,也是弱势群体……绝大多数上访群众他们最初反映的诉求是有道理的,当然没有任何人会平白无故的就来上访”。
既然很多上访者都是有道理的,但这些有道理的问题在很多时候都难以依法得出解决。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基层,不少上访者的问题本是可以依法解决的,但是,不少时候,相关法律法规却被有些人置之一边“闲置”不用,有时只有等到有领导重视了,相关法律法规才有用武之地,这时候,有关法律法规才能“履行”其自己的责任。可以说,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不同程度存在着只有领导重视了法律才管用的现象。
而目前很多上访者的目的,就是想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而只有领导重视了,批示了,上访的问题好像就容易解决了。否则,即使上访几个月甚至几年,上访的问题都难以解决。对于这种现象,“洋秋菊”朱莉·哈尔姆斯在短时间内肯定是难以理解的。而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洋秋菊”所不理解的地方,正是我们法制社会所欠缺并亟需得到弥补的。
哈佛女大学生上访救中国丈夫 体味中美法律差异
凤凰卫视12月11日《总编辑时间》:
吕宁思:北京经常有外地民众“上访”,也就是伸冤,这不是新闻,但是上访的如果是个外国人,还是个哈佛大学毕业的女性,就是引人注意的奇闻了。今天我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女老外在中国上访的故事。现年三十岁的美国姑娘(朱莉·哈尔姆斯),一九九八年以留学生身份到安徽合肥进行社会调查,期间邂逅任职邮局保安的刘士亮。两人一见钟情,经一年多书信往来后开始相恋,并计划于07年结婚。不料在结婚前夕,刘士亮在安徽五河县的家人与邻居发生纠纷,双方在村中发生殴斗,刘士亮头部被打至重伤。事后这名邻居因故意伤害罪被法院判囚5年,刘士亮以为事件告一段落,但08年6月五河县警方突然以“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将他拘捕。朱莉坚持认为未婚夫无罪,在未婚夫被捕后的几个月里,她四处奔走,从地方到中央层层上访,也曾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公开信,但都没有结果。
上月美国总统访华期间,她还企图向同为哈佛校友的奥巴马陈冤,不过被当局阻止,还给扣押了几个小时。赴京、排队、申诉、等待,在经历了所有中国人上访必须的过程后,朱莉说她体会到了文化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与隔阂。
她接受媒体访问时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为什么上访?当我和众多上访者拥挤在国家机关门前的队伍中时,当我被那些盼望公正的眼神震撼时,当我和他们一样感到被敷衍时,我也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信访处门前,每天挤满了各地的访民。这里上午发号,下午叫号。人们早早排好队,希望可以有机会陈述冤情。我看到,有些好不容易排到前头的上访者,因为没带身份证,被门卫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打发回家。访民们一开始还以为我是个记者,他们向我讲述自己的遭遇。许多问题因为经年累月得不到解决,已积重难返。他们似乎对结果也不抱希望,唯一的寄托就是不停地上访。我在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了好多中国法律方面的书,刑法、刑事诉讼法、宪法、信访条例。看完了这些书,我觉得跟美国的法律条文区别也不算太大,差距来自执行上。比如按照信访条例第23条,信访机构应该给上访者书面答复,但是我从来没有得到。只是偶而得到一张小纸条,告诉我下一次上访的时间,和我应该去解决问题的地方。”
据悉,朱莉上访事件已惊动中国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案件12月2日于安徽开庭,但未当庭宣判,刘士亮继续还押。此案如何判决,将持续引起各方关注。不过,如果仅仅因为朱莉是位金发洋人而顺利终结她的上访旅程,我觉得对于不少同胞来说,也不一定公平。总有先来后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