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改进文风:从会讲话、讲真话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43:53




在现有官场生态中,讲真话、实话,往往要以不计一切代价作为前提,也就无怪乎不少官员屡屡顾及头上的乌纱帽,患得患失地陷入“长、空、假”。与其扛着旗帜高呼口号、博取掌声,不如实实在在找到对策,真真切切走向执行,提倡“短、实、新”文风,并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党风统一起来。
《求是》杂志近日发表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文章:《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文章指出,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文风不正,严重影响执政成效,降低党的威信。文章提倡短、实、新的文风。
早在68年前,毛泽东曾对党八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批判,倡导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他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一些文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等现象;而肃清党八股的办法,就是“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从延安时期开始,党中央对于端正文风的要求一直没有停止。以较近的一次为例,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发《关于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对相关工作提出了硬性指标和要求,对如何治理文山会海提出了很强的可操作性规定。但要求归要求,执行中长久保持则并不容易,我们还是看到,不良文风并未销声匿迹,在一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身上依然存在,有的甚至还很严重。这足以证明,整治文风不会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情。
“长、空、假”最典型的问题是,一些干部讲话或写文章,换个地名、人名,讲话就“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产生这种不良文风的根本原因,习副主席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这是个人患得患失的思想在作怪,本身就是错误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官员能否讲真话、如何讲真话成为热点话题。然而,每每目睹一些官员敢于讲真话,总有一种英雄气短之感。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直至退休,才把教育领域的种种弊病痛陈一番;钟南山先生也以遇事敢讲而闻名,但他自己的理由却是“已经73岁了,别人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在现有官场生态中,讲真话、实话,往往要以不计一切代价作为前提,也就无怪乎不少官员屡屡顾及头上的乌纱帽,患得患失地陷入“长、空、假”。
找准了“长、空、假”的根本原因,也就命中了文风不端正的施力点。然而根据过往经验,我们更需提防的是会不会在全国各地因为打击“长、空、假”,而产生一套“长、空、假”的对策。政协委员朱振中在全国“两会”作了狠刹不正之风的发言,8分钟讲话赢得了不少掌声。但当鼓掌鼓完了,激动也激动完了,问题依然还是问题。为批不正之风而批不正之风,讲些“正确的废话”,恐怕本身就是一种“长、空、假”。与其扛着旗帜高呼口号、博取掌声,不如实实在在找到对策,真真切切走向执行,提倡“短、实、新”文风,并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党风统一起来,特别要大力改进会风。
所倡导的文风能否见效,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短、实、新”的对策———真正从领导干部做起,自觉行动,层层带动,提高思想水平、学习能力;从领导机关做起,克服文山会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让人敢说话、说真话、说新话;改进干部政绩评价体系,避免“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编的”。尽管整治文风已是老生常谈,但只要有“短、实、新”的对策,又何愁文风问题会成为像牛皮癣一样难以治理的官场顽疾?


唐春成绘(人民图片)
【读者热议】
文风,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与感情。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写文章、讲话就会带着真情实感,就能够或力求切中要害与实质。
禹振华
有些官员说出了老百姓爱听的话,因为他们“以人为本”,站在了群众的立场上。
王子明
改进文风,要从告别“秘书代笔”开始。领导干部写文章,写下的不只是文字,更重要的是思想、是主意、是点子。改进文风,肤浅还是深刻,刻板还是洒脱,让领导干部自己的笔头“说了算”。
何解
当记者多年,参加大大小小会议无数,听过很多领导讲话。有的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有的拿着秘书准备好的稿子一念到底,有的空话套话连篇,听众转身就忘,有的盛气凌人让人反感。
也有一些领导的讲话让人印象深刻、听之难忘。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就是其中一位。他讲话,干部爱听,有真知灼见,不时引来掌声阵阵;群众爱听,没有空话套话,句句说到心里去;记者爱听,妙语连珠,可圈可点可用,令文字生辉,报道生色。他有些话,口口相传,个别竟成了顺口溜和“名言”,经常被济南的干部群众转述和引用。
我发现,领导干部讲话想要受欢迎,一是会讲话,二是讲真话。
会讲话,不一定要讲漂亮话。记者认识一位曾当过共青团干部的区长,自夸说他早已练就讲话的硬功夫,大会小会,从来不怵;讲一上午,意犹难尽。他以为会讲话就是能说会道,说漂亮话。我却担忧,不知他占用大家那么多时间,有多少话真正讲到了点子上。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写过一篇短文,批评一些干部不会说话,具体表现为“离了稿子不会说,交流性的话不会说,举例说明不会说”。这位区长,就是文中所批评的一类,“就像一个人去浇花,却哗啦啦地把水倒在花盆外面,还自鸣得意”。
对一些谨小慎微、总怕说错的干部来说,会讲话是基本要求,讲真话则是高要求。会讲话需要能力,见出智慧;讲真话则需要勇气,见出境界。讲真话,是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体现。一个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干部,讲不出真话;一个没有高远境界、宽阔胸怀的人,不敢讲真话。记者曾接到某地群众反映政府强制拆迁的事,打电话询问该县一位领导,他打着官腔说:“我们这里拆迁非常顺利,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这样睁着眼说假话、说瞎话的干部多了,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设想,以此次改进文风为契机,领导干部都会讲话了,接下来该怎么办?记者不禁想起焉荣竹一年前的谈话,他说:“对个别干部来说,不是不善于讲,而是不善于听;讲起来不困难,听起来困难。”既会讲,又会听;既改文风,又改作风,这不是每个干部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吗?
“能说不能做”与“能做不能说”
本报记者  彭波
在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中,最难采访的便是领导干部。不是因为他们说不出什么,而是他们能洋洋洒洒说上半天,最后却发现,其实什么都没说。
这样的经历,在采访中曾多次遇到。
有一次,我去某市发改委采访该市的交通建设,一位正处级领导接待了我。对方对这次采访很重视,准备了厚厚的发言提纲,并找了一间会议室,要专门“汇报工作”。
我至今记得他发言的第一句话:“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经济发展的血脉,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撑。”接下来一个多小时里,他不断介绍交通对于城市的重要性,该市交通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各级领导是如何重视,省里领导对此有什么评价等等。我数次很不礼貌地打断他的讲话,请他谈一谈该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典型做法以及还存在的问题。但他听而不闻,坚定地按照他的思路继续“汇报”。最后,我无奈地合上了笔记本。因为我发现,他的讲话,只要换几个名词,几乎能用在所有行业上。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我所接触的领导干部中,几乎人人都有一手做“官样文章”的能力。有些干部私底下跟我交流,他们也很反感官话、套话,但是身不由己,“最重要的是让领导知道,你对这件事情很重视,首先就要在思想觉悟上体现出来。至于这件事情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措施解决,那倒是其次了。”正是这种思想下,官话、套话、空话逐渐成为官场文风的典型代表。
其实,讲官话的干部并非真的少才干、没水平。我认识一位主抓环保的副市长,他不仅对全市污染排放企业的情况了然于胸,而且对污染减排、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等见解独到。每次和他聊天,我都能听到全新的、让人振奋的观点。但是我也参加过由他发表主旨讲话的会议,在会上,他一反常态,大谈“各级领导干部、各单位各部门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而那些闪光的、充满创造性的观点,却一点也听不到了。
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不把他的好想法在会上讲出来?他想了一下说:“有些话能说却不能做,同样,有些事情能做却不能说。”这句话,一下子让我陷入深思。
什么样的“嗑儿”最撩人
本报记者  何勇
东北地区,管谈话、聊天叫“嗑儿”。
因为职业原因,经常听领导讲话,看各种材料;也经常听基层干部介绍情况。有的“嗑儿”听着,是如痴如醉,生怕漏掉一句,超过时间也爱听;有的“嗑儿”听着是如坐针毡,惟恐多听一句,甚至忍不住去打断。基层干部群众,最欢迎简短、实际、新颖的讲话,这种“嗑儿”极富创造性感染力。
撩人的“嗑儿”,有这么几个特点。
语言生动朴实,有泥土气息,能打动人,没有一句陈词滥调,这就做到了“实”。能唠这样“嗑儿”的干部肯定经常接地气。有一次到辽宁法库县采访新农村变化。一位县领导随口引用了新民谣:“千年等一回,种田不纳税。走进新农村,就有新感受。吃穿不再愁,网络处处有,盖起安居楼,骑着摩托到田头,带着手机去放牛,家和人富乐悠悠。”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描摹得让人身临其境。后来一了解,这位领导每周至少下乡一次,对农村情况滚瓜烂熟,农民想啥盼啥,了然于胸。
带有真情实感,有感而发,这样的“嗑儿”才能闪现真知灼见——真思考,真调研,真情感,当然也是真内行。听过辽宁盘锦市教育局部署2009年工作的讲话,精彩处一字不落,全部记下。讲到“加强德育教育”,提出:“爱祖国要从爱家乡爱班级做起,爱人民要从爱父母做起。中小学生要做适量家务。父母过生日时为父母绘制生日贺卡。”讲话结尾要求:“全市教育系统干部、教师,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学会把平凡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舞如歌。”没有一句套话,却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讲话者是盘锦市教育局长魏书生。
角度新、思想新带出内容新;新思路、新经验形成新措施。具有创新精神的干部,多半勇于探索,敢于担当,是天生的改革家。面对同样的工作、形势,有的思路、做法,经他们一讲,既能推动工作,又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只要有真思考、真行动、真落实、真创新,讲话、总结体现出来的文风,多半是吸引人的。在基层,这样“唠嗑儿”的干部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