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01:27


新华网 ( 2010-04-22 16:32:28 ) 来源: 半月谈2010年8期
生命的力量
——来自玉树抗震救灾现场的报道
■  本刊记者 姜辰蓉 王雁霖
4月14日,亘古高原上的玉树大地,灾难骤然降临,曾经的藏族歌舞之乡,一时满目疮痍。
力量传递力量,生命关爱生命。如今,十多天时间悄然而逝,在震后的救援与重建中,我们看到了真情与关爱、执著与坚守、信心与尊严在其中凝聚。雪域高原上,崭新的希望已然升腾。
哀痛中 孕育坚强的力量
地震后,玉树结古镇的格萨尔广场,扎满了密密麻麻的帐篷。
这里不仅驻扎着救援部队,而且还安置了许多受灾群众。扎西松巴就住在这里的一顶帐篷内。他的头发凌乱,面容憔悴。诉说起家中情况,他依然悲痛。
“我是禅古村人,我们村离这里有10多公里。地震把房子全震倒了,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家里的很多亲戚都在地震中故去了,我们家就剩了两个人。我太想我的亲人们了!”说到这里,这个康巴汉子流下了泪水,他不停地用沾满灰土的手擦拭着。
“原来的村子没有了,有人把我们带到这里来。我们现在不饿肚子,也有住的地方。”扎西松巴说。
小姑娘卓玛和几个同伴在有限的空间内玩耍着。和同伴们一样,卓玛的衣服很脏,勉强能看出原来应该是粉红色的。不过卓玛长长的辫子扎得很整齐。“谁给你扎的头发?很漂亮。”“我妈妈扎的。我喜欢这样把头发梳起来。”
卓玛今年上五年级了,在镇上的红旗小学读书。“好几天没见过同学们了,还有老师。我不知道他们的帐篷在哪里。这有很多帐篷,好像别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不知道去哪找他们。”
69岁的藏族大娘雍措眼含热泪,她怀中1岁的小孙女兀自玩弄着祖母胸前的衣襟。雍措不断用藏语向记者诉说着什么,经过周围人的翻译,我们了解到大娘想表达的原意是这样的:“我们家里的房子全塌了,村里很多人都死了。小孙女的爸爸妈妈也受了伤,是解放军把我们一家人救出来的。如果没有解放军,我们一家就没了。”最后,雍措反复用清晰的汉语大声说:“解放军,好!”
雍措一家住的是一顶军用棉帐篷,这是同样驻扎在这个广场上的解放军某部官兵帮他们准备的。帐篷内的地上铺有被褥,一些方便面和矿泉水瓶散落在周围,帐篷内显得有些零乱。角落里一个纸盒子上有一盆沾满灰尘的塑料花,看不清颜色,却依然保持着盛放的姿态。
“家里很多东西都没了,人也伤了。还好,我们家的孩子都活着。一家人在一起,有困难我们不怕。”雍措说。
守望相助 我们都是一家人
4月15日清晨,结古镇某村。一片瓦砾,满目疮痍。曾经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村寨,现在只剩下大片废墟。
一户人家前,聚集着6名来自四川彭州的农民工兄弟。他们是随身携带铁锹等简单工具,花550元钱租了一辆三轮摩托车,连夜从玉树州囊谦县赶来的。赶到结古镇时,已经是午夜12点了。
看到地震后的惨状,杨仕成和其他5名农民工兄弟顿时落了泪。他们全都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灾难带来的痛苦让他们感同身受。顾不得休息,他们开始抢挖废墟下的群众,一直挖到天亮,却只找到了4名遇难者的遗体。但听说这户人家废墟之下还埋有4口人时,已经累得抬不起头的6个人一人点了一根烟,提了提神后,又继续挖了下去。
这6名农民工兄弟刚来到青海三天,原本在囊谦县修建囊谦中学。杨仕成说:“我们是农民工,没有钱,但有力气。汶川地震,全国各地都帮助我们,这次大灾难,我们是带着感恩的心来的。”
“玉树人民加油!”“玉树人民感谢您!”“你们辛苦了!”在玉树州治多县农行工作的孙长珍和同事用黄纸黑字在车辆前后贴满了这样的字条。治多县在地震中损失较轻,他们听说结古镇损失惨重后,便驱车几小时赶到这里。孙长珍说,他们很多员工、朋友都在结古镇,于是他们买来很多饼子和饮用水,希望能分发给结古镇的受灾群众。
“我们很感谢那些来帮助我们的人,我们觉得他们很辛苦!”孙长珍说,和那些千里迢迢从山东、四川、西藏等地方赶来的救援人员相比,我们的贡献根本算不上什么。
结古镇海拔3750米,高寒缺氧。这个雪域高原上的偏僻小镇,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多车,这么多人。挂着“××救援队”或是“××地区捐助”横幅的救援车、大卡车、面包车在街头呼啸而过,让众多灾区群众感到“心里踏实”了。
玉树州体委操场,这里是一个主要的受灾群众救治点。20岁的藏族姑娘江巴胸前,系着一条红布条,红布条虽然不很干净,却意义非常——这是她在这里成为一名志愿者的象征。
江巴家在三麻城,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倒塌。幸运的是,她和父母都从废墟中爬了出来。一住到救治点的帐篷里,她就自愿担当起了志愿者,从安慰伤员、递水递药,到担当翻译,小姑娘每天都很辛苦地辗转于众多帐篷之间。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的医务人员说:“要不是这个小姑娘,我们和病人间语言不通,工作可就麻烦多了咧!”
废墟上 升腾出希望
4月21日,玉树地震整整过去了一周,结古镇的一些废墟正在被清理。
结古镇的街头,已经有一些小规模的商业网点在帐篷中营业,不少人前去购买生活用品。有个帐篷中还有青菜出售——要知道,青菜在这个高海拔的牧业地区本就是稀罕物,更何况是在大震之后。
中午时分,一些帐篷中升起了炊烟。记者向一顶卷起门帘的帐篷内张望了一下,简单支起的锅灶旁,摆着羊肉和馍馍,几名身穿藏袍的妇女正在忙碌着,一顿热腾腾的午饭就快上桌了。三岁的男孩土登则在帐篷门口玩着从废墟中刨出的玩具——电动小火车。
在玉树州职校操场的集中居住点,9岁的小姑娘永吉措毛正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荡着秋千,另外两个女孩刚打完羽毛球,在刚建好的自来水饮水处用洗衣粉洗着小口罩。“洗衣粉和口罩都是解放军叔叔给的。”扎着满头长长小辫子的永吉措毛看见记者就高兴地跑了过来说,“现在我们有帐篷咯!妈妈和奶奶天天在帐篷里做饭吃,吃着热饭可香了!”
在操场旁边的几个迷彩大帐篷里,玉树州职业学校的高三学生正在上课。每个帐篷内,都整齐地摆放着兰州军区捐赠的蓝色塑料课桌椅。高三(3)班的帐篷教室里,汉族女老师罗娜流着眼泪,在黑板上庄重地写下了“民族振兴”四个大字。
“同学们,老师刚从西宁到玉树时,你们就对我说:老师,我们藏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玉树还有着最湛蓝的天空……虽然大地震夺走了你们同学、父母、朋友的生命,但是玉树美好的一切都不会变!玉树的振兴靠你们,民族的振兴靠你们!”
帐篷教室里,女学生们开始小声地啜泣,把头深深地埋在手臂里。男学生昂江加措则在印着卡通图案的口罩背面,默默地用黑笔写下“玉树加油”四个大字。
帐篷外面的操场上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玉树的春天,已经到来。编辑: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