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车夫艰辛打拼(第一现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5:48

新德里车夫艰辛打拼(第一现场)

本报驻印度记者 廖政军《 人民日报 》( 2010年05月17日   22 版)

  5月初的一天中午,阳光火辣,热风阵阵,印度首都新德里街上路人稀少,此时室外温度为45摄氏度。记者约当地友人外出办事,但听说目的地无法泊车,便决定乘坐印度独具特色的“出租车”——使用压缩天然气的三轮车。

  三轮车夫是44岁的伊斯拉姆,来自印度中东部的恰尔肯德邦,到新德里谋生已有10年。虽然天气如此炎热,但伊斯拉姆仍来往于大街小巷,为生计奔波。一路上,记者借助于友人翻译,与只能说印地语的伊斯拉姆聊了起来。

  “为何要来新德里谋生?”

  “因为这里是首都,是大城市。最早,听出来打工的老乡说,在这里随便找份活儿干,就能够挣不少钱。”

  “但事实上呢?”

  “后来发现这儿的生活也很不容易。当三轮车夫挣钱,每天的收入说不准。有时一天200卢比(1卢比约合0.15元人民币),有时500卢比,但有时一分钱也挣不到。”

  “那会后悔吗?”

  “不会后悔,因为比起在家乡的日子还是要好。虽然挣钱不多,但是除了自己日常开支外,剩下的钱还可以定期捎给家里,供老母亲、妻子和5个孩子过日子。”

  据记者了解,在新德里,同伊斯拉姆一样开三轮车谋生的人有近5万,大多来自较为贫困的地区。三轮车是印度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廉价便捷的日常出行方式。2002年,在决心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的新德里政府要求下,该市所有三轮车改为使用压缩天然气,三轮车成为一种较为环保的交通工具。

  三轮车夫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他们的生活代表了一个阶层的生存状况。

  “说说你每天的事情吧。”

  “我每天早上6时起床,早餐后外出揽活,到晚上8时才能吃饭,饭后即上床睡觉。”

  “最近物价上涨对你有什么影响?”

  “是啊,我和身边的朋友都觉得钱越来越不经花了。比如我们每天所需的面粉、大豆等价格都涨了近三成。”

  “那怎么办?”

  “没办法。生活还要继续。”

  到了目的地,记者向伊斯拉姆表示感谢,还拿出新买的一瓶矿泉水递给他,他欣然接受了。望着伊斯拉姆驾驶三轮车奔赴下一个目的地,记者心里默念起他说过的一句话:“相信通过多年努力与耐心,我能过上好生活。”

  (本报新德里5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