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生活很幸福”(第一现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37:33
“这里生活很幸福”(第一现场)
本报驻蒙古国记者 霍文《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02日   22 版)

蒙古国家老人院的老人在下国际象棋。
本报记者 霍文摄
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区驱车驶向西北方向,沿着乌兰巴托至达尔汗乌拉省的柏油公路蜿蜒前行约50公里,汽车驶入了具有蒙古国特色的公路——草原路,即沿着车辙印前行。约50公里的草原路,记者足足开了两个多小时,才来到中央省巴特苏木布尔县城。不远处山脚下的老人院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蒙古国唯一的国家老人院。
一走进老人院,就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们坐在院子里的长条椅上聊天、休息,悠然自得。这里环境恬静,自然景色优美,空气里散发着春天草香的气息,是老人颐养天年再合适不过的地方。
老人院坐落在巴特苏木布尔县东南方向一个名叫“巴音河”的地方。这里的地形以丘陵为主,茂密的天然森林覆盖着山丘,尽显草原风貌。1967年,蒙古国人民大呼拉尔主席桑布决定将老人院迁至此地时,形容这里是“依山傍水、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地方”。
蒙古国家老人院已有85年历史,其前身是在乔巴山元帅倡议下于1925年在乌兰巴托创建的孤儿贫困救济院,隶属乌兰巴托市政府,最初只收养了10名孤儿和没有生活能力的穷人。1957年,这家老人院搬到肯特省臣赫尔曼德勒县境内,由当时的卫生部管理。1967年迁至现址。1995年蒙古国政府成立国家社会保障局后,老人院归入该局管辖。
负责国家老人院日常事务的包勒玛告诉记者,老人院的全部费用由政府拨款,只要老人和子女同意,全国各地的老人都可以申请来这里度过晚年生活。老人院现有130多位老人,年龄最大的已经99岁。包勒玛说,老人们喜欢在这儿,因为这里有医生和护理人员照顾。
老人院拥有棋牌室、图书室、电视房等各种娱乐设施。在这里,老人们被分成6个小组,分别用“百灵”、“戈壁熊”、“羔”等名字命名,以便于举办各种娱乐竞赛活动。在食堂门外的墙上,悬挂着一幅画,名为《吉祥的哈达》:一位蒙古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就像要献给远方来的客人。据说,这是全体老人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的作品。
包勒玛带记者参观了老人们的住处。老人院的主楼是一座三层楼,残疾老人住在一楼,年龄大的和患病的老人住在三楼,通常是一个房间住两位老人。楼道里,“尊重老人”的大幅标语非常醒目。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老人们显得格外兴奋,热情地同记者打招呼,表示问候。
一位名叫曾德的老人对记者说,他来此之前曾在蒙古国国家旅游局工作,还当过记者。50年前他就读于英语专业,上世纪60年代到英国留过学。他很高兴能够选择在老人院安度晚年。“我的愿望是快乐地生活。”
“我们有时候看电视,有时候晒太阳,偶尔也去爬爬山。”年近70岁的道尔吉老人十分知足地对记者说:“我们一般晚上9点睡觉,生活十分自在。我觉得在这里生活很幸福。”
(本报乌兰巴托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