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安古城有新景(第一现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7:05:31
本报驻越南记者 刘刚《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08日   22 版)

游客们在阮奶奶的小摊前驻足。
本报记者 刘刚摄
坐在具有越南特色的西罗车(倒骑的三轮车)上,倾听着秋盆河水欢快地流淌,凝望着墙角台阶上爬满的苔藓,思绪也随着这碧水青苔而飘远。
多元文化交融
会安的美,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之美。
位于越南中部广南省的会安古城早在15世纪时就是繁华一时的国际贸易港。来自中国、日本等国的商船在此停靠,外来的客商在经营生意的同时,还修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各式建筑。会安古城近乎完整地保存了先民修建的民居、会馆、村亭、祠堂、集市等建筑。横平竖直的一条条街道,按棋盘形状贯穿其中,俨然一幅古代东方的繁华市井图。
进入会安古城,就如走进一座东方建筑的活博物馆。潺潺流水从一座造型奇特的木桥下淌过。这桥又名“来远桥”,由日本商人在16世纪至17世纪期间建造,似有“远道而来”之意。与木桥相接的寺庙,曾经是当地百姓祈祷风调雨顺、邻里和睦的场所。日本商人还在古城里修建了不少民居,其中一处被改成了陶瓷博物馆,专门介绍会安作为亚洲陶瓷贸易中转站时的繁盛场景。
与沉稳、凝重的日式建筑相比,色彩艳丽、雕龙画凤的中国会馆为古城增添了许多色彩。朱红的匾阙上,“福建会馆”4个金字熠熠生辉。已是第五代华人的梁大爷告诉记者,每年阴历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期间,从会安走向世界各地的福建人都要回到会馆里来聚会,按照传统的习俗过大年。
古城又添新景
多元文化的融合之美是会安旅游的特色。徒步行走的本地客,骑着单车放松心情的欧美客,以及坐在西罗车上走马观花的亚洲客,都成为会安的新景。古城里还有不少裁缝店,不过,在这里做的并不是针头线脑儿的杂活,而是为外国游客量身打造的服装定制。花上一二百美元就能定制一套合身的西服,花上几十美元可得到一套贴身的越南国服。
一家服装定制店的老板对记者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会安就出现了为外国游客服务的服装定制店。后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服装店,为吸引顾客还打起了价格战。然而,越来越多的店主发现,光靠降低价格并不能赢得顾客的青睐,外国游客对服装的做工和质量更为关心。这里的每一家服装定制店,都是按照顾客选择的面料和款式先进行初步缝制,然后请顾客试穿,在对服装的部分细节进行最后修改后,一件完美的服装作品便大功告成。会安在依靠古城旅游资源的同时开发服装定制等增值服务,走出了一条促进就业、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年近九旬的阮奶奶,每天都到古城里来摆摊儿。不大的笸箩里,摆满了白虎膏、风油精和陶制的吹竽。老人还能用英语同过往的游客打招呼。一些外国朋友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挑选些小物件,并用相机记录下这祥和、纯朴的古城民风。
(本报越南会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