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50:49
李东红  王兆斌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拥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借助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仅能够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能够为本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中央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作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着力打造国家竞争力基础,在国际竞争中为中国赢得发展空间。当前,要在整体上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创造性地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逐步缩小了同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部分企业跻身全球领先企业之列。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国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2006年,我国19家内地企业入选《财富》全球企业500强,而1995年仅有3家入围。例如,我国计算机行业的龙头企业联想集团,在成功收购IBM公司的PC机业务之后,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收入在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超过了80%。又如,我国电信设备提供商华为公司,经过近10年的海外业务拓展,已成功打入包括14个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近8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电信运营商50强中近一半企业成为“华为”的客户。此外,海尔、中石油、宝钢、格兰仕等企业,也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
但从整体上讲,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不容乐观的。对一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企业能否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二是企业能否获得与跨国公司相媲美的经营业绩;三是企业是否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这三个维度进行衡量,我国真正能够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企业还为数不多。
首先,我国多数企业不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无法与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在当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多数企业位于产业和市场低端。在我国全部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而且90%以上是由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提供的。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FDI在海外建立的生产基地,也以提供廉价的低档产品为主。即使在国内市场,我国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跨国公司及其在华子公司主宰了大部分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国内许多企业在核心元器件和零部件方面长期依赖跨国公司。
其次,我国多数企业无法取得类似于领先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经营规模小、获利能力低、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仍然是我国企业的显著特征。对2005年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企业500强和2005年中国企业联合会评出的中国企业500强进行比较,我国500强的平均资产规模仅为世界500强的5.61%,营业收入为7.3%,利润为5.22%;我国海外收入在全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超过10%的企业屈指可数;《商业周刊》推出的2005年度“全球知名品牌100强”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同年评出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只有海尔一家位列其中。
再次,我国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在资源获取方面,真正能够充分利用世界各国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企业寥寥无几,多数企业只能在国内甚至本地区非常狭小的要素市场获取资源。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许多企业长期受到劳动生产率不高、能耗水平高、资源浪费严重、安全隐患多、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的困扰。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之所以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低端、低价、微利、不知名”的劣势地位,一方面有历史的原因,如许多企业底子薄、基础差、长期游离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之外,另一方面受到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观念、制度和人才三大因素的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企业对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性以及对如何参与全球竞争缺乏正确认识,因而缺乏培育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动性。一些企业缺乏全球竞争的眼光,认为自己的业务仅仅局限于本地区及国内市场,与跨国公司的目标市场没有重叠关系,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关注跨国公司的竞争行为,更不需要考虑如何与跨国公司抗衡。在这一认识下,许多企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中走了一条粗放的外延式发展道路,规模扩张很快,可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却收效甚微。还有一些企业,把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狭隘地理解为低成本能力,错误地认为自身的优势主要在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燃料、场地使用费等方面,未能充分认识到后发者独有的竞争优势,更没有认识到我国人民巨大的创造力,不敢主动进军跨国公司把持的高端产业。其结果是,这些企业作茧自缚,甚至完全放弃了以逼近核心技术为主导的自主创新,在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错过了很多机会。
不完善的企业制度安排制约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稳步提升。从宏观上看,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始终受到海外投资体制、外贸体制、外汇管理体制、财税体制、科技体制等的制约。例如,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仍然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多数企业没有资格直接向他国出口产品或从国际市场购买所需的原材料、机器设备等;一些企业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大规模出口产品,只是为了获得出口退税所带来的收益;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不足;等等。微观上,许多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未完成,还没有形成高效的、完全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决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一些企业的行为远离提升竞争力的目标要求,有些行为甚至直接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如集体决策程序形同虚设、大量不负责任的连带债务担保、盲目多元化扩张等。大量民营企业虽然形成了灵活的经营机制,但很多企业在科学决策机制、创业者权利划分、领导集团代际传承、规范化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着缺陷,一些民营企业在尚未发展壮大为大型企业之前就出现了分崩离析。
优秀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拥有全球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缺少优秀的科学研究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工程设计人才、管理人才和国际化经营人才,特别是缺少具有很强创造力的全球顶级人才。受制于此,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成果在数量上逐年大幅度上升,但在全球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并不多。多数企业的研发队伍在开发出全球领先的关键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方面困难重重,很多企业尚未找到将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思想和国际通行的管理原则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绝大多数企业对于如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如何管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企业价值链等经营管理活动还很生疏。以人为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创新型优秀人才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我国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

如何从现实出发,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显然,跟着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走,永远只能望其项背,惟有独辟蹊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有可能超越对手。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创新是惟一的出路。
观念创新是前提。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观念不发生根本改变,行为的改变最多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我们必须认识到,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强大压力,如果国内企业普遍不能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我国不能把握发展时机及时提升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就有可能最终主导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当前要把创新作为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因循守旧只能是死路一条,学习和模仿固然有利于在特定时期缩小同领先企业之间的差距,但终究无法帮助企业超越对手。企业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体。各类企业都要具有全球视野,确立在全球竞争中提升自身核心能力的理念。不论确定目标市场还是配置资源,都要从全球竞争的高度出发,即使最终选择的是国内市场,也应该是放在全球背景下的最优抉择。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不仅仅是企业的职责,各级政府以及各类社会团体同样责无旁贷。总之,我们都要为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
制度创新是基础。制度安排规范着企业及其成员的行为活动。在相关制度安排不尽合理的情况下,企业的决策行为将发生扭曲。当前,我们必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不断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直接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主要依靠提升国际竞争力来谋求生存和发展。民营企业,则要突破自身成长的内在缺陷,逐步破除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各种障碍,首要的是在企业内部形成有助于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同时,政府要着力推进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清理在海外投资、人才流动、科技开发、外汇使用等领域阻碍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完善限制低水平、重复性建设行为的制度规范,为有志创新、有能力创新的企业构造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支持一批综合实力强、创新潜力大的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另外,各类企业要建立激励创新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创新体系,保证创新资金能够及时到位、人才的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成果能够及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人才创新是根本。在当今世界,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竞争。没有大批全球顶级优秀人才的实际行动,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企业要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要舍得在人才培训上投入资金、时间和精力,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企业,不断培育和提升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向创新型人才提供与劳动贡献相一致的利益保障,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协作平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企业的工作,家庭、教育部门、科研院所等都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学校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填鸭式”教育,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战线和科研战线都要把能否创造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作为科研人才业绩考核的首要标准。社会各界则需要以包容、欣赏和支持的态度看待新一代创新型人才的茁壮成长。
观念、制度、人才的创新,只是为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些关键性的基础条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取决于企业能否在上述条件的保障下卓有成效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源源不断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顾客满意的高附加值产品。为此,企业要大力开展技术、产品、管理、组织、文化方面的创新。目前,全球超过70%的先进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跨国公司依靠其掌握的核心技术,通过建立产业技术标准、构筑产业进入壁垒、垄断高端产品市场、收取高额专利技术使用费等方式,在全球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为了自身发展,跨国公司总是千方百计维持和扩大同后进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艰巨任务,就是努力打破跨国公司的领先技术垄断格局,逼近并最终掌握产业核心技术。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我国企业需要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建立协作创新的团队与平台,全面激发员工埋头苦干的创新精神。对企业而言,管理和技术如鸟之两翼。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我国企业必须从国情出发,借鉴和学习跨国公司优秀管理经验,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为开放式的学习型组织,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在未来发展中,我国企业惟有比居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学习得更快、更有效,才有可能实现赶超目标。对一些跨国公司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们之所以能够在数十年间甚至上百年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的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可以推动全体员工不断创新的文化,使企业拥有动态创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变革中自我完善。为谋求长远发展优势,我国企业也应塑造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企业文化,把连续不断的创新活动转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在企业内部形成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良好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