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为什么叫「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26:35
中华为什么叫「华」?《春秋》的解释是「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形容「服章之美」的文字很多,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一定要称中国为「华」,而不可以称「中美」、「丽」、「采」呢?
其实在「披树叶、裹兽皮」的原始社会,哪有什么「章之美」?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出以服章之美作为民族自称的先例。历史上常提到的「有巢氏」以巢居树上为特征,「燧人氏」以钻木取火为特征,「羲氏」以食、用瓠瓜为特征,「农氏」以首创农耕为特征,「轩辕氏」以善于驾车为特征,几曾有过以服饰华美为族称的古代民族呢?
中华民族即「华族」,要回答「中华为什么叫华」这个问题,应该到古代那些叫「华」的民族中去找,只有弄清了「族」为什么要叫「华」,才能够找到答案。
中国是有一个叫「华」的原始民族的,那就是「华胥氏」。「华胥氏」为什么要叫「华」呢?在甲骨文中,只有「华」字而没有「花」字,「华」字画的是一株长满了花果的花树。《通训定声》说:「开花谓之华」,如《诗》:「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创造出「花」字以前,「华」字可以泛指一切的花草瓜果。此外,「华」字还可以象征日、月、星、辰与火的光华,如「日华」、「月华」、「华光」等。因此,「华」字最早是对一切光彩夺目的东西的总称。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在人类处在采集阶段,手还不足以捕猎飞鸟,足还不足以追杀野兽的时候,「衣食父母」主要是植物的花木瓜果,也就是说,人类对花木瓜果的依赖超过对其他食物的依赖。他们见到了如日月光华一般光彩夺目的花木瓜果,必然会发出「华!华!」的叫喊声,招呼同伴一齐去采摘(就像我们今天表示惊喜时还会发出「哇!」的尖叫声一样),久而久之,「华」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这个氏族的名称了。
中国神话时代的历史,过去疑古风太盛,不是「存疑」便是「不求甚解」。其实,祖先们往往在无意中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数据。例如古人留下来的古帝世系,在有巢氏之后,依次是燧人氏、华胥氏、庖牺氏和神农氏,就是非常真实的。在燧人氏之前,人类都是无名的,所谓有巢氏、燧人氏并不是他们的「自称」,而是后人的「他称」。到了燧人氏时代末期,由于氏族的不断繁荣和分支,大家再没有名称就会相互混淆,必须创造氏姓以相互区分。因此,古人说「牺、燧人始名物虫鸟兽」,便是与历史非常吻合的真实记录。从无氏姓的「巢氏」与「燧人氏」到有氏姓的「华胥氏」与「庖牺氏」,的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据《遁甲开山图》说:「祸氏殁,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凡十五代,皆袭包牺氏之号」。说得虽不一定准确,但却足够证明伏羲氏时代的种姓制已相当丰富,民族语言也相当发达,她的「子系统」各氏族,都已知道在「牺氏」这一「系统」之下,为自己的族群分别命名了。
正由于「胥氏」是中国第一个有名称的「族之母」,是庖牺、炎帝、黄帝等氏族之母,而且还是创立中华民族语言的人文始祖;因此,「华胥氏」理应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的「始祖」。古人出于「尊母崇祖」的原因,以「华」为我们民族的总称,而不以「燧」、「庖」、「炎」、「黄」为民族的总称,就顺理成章了。
当我们找到了「华」为什么要叫「华」的原因后,华胥氏是哪里人就成了我们要探索的第二个问题。
由于中国史学界一直是「黄河中心论」,华胥氏也理所当然地被人视为黄河上的一个原始民族。甘肃的华池、陕西的华山等都被认为是因华胥氏而得名。这一地区的老官台遗址曾出土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彩陶文化,画面上又以花卉纹为主,更进一步证明了甘、陕地区的确有一个以花为民族标志的氏族,她的名字也许就是「华胥氏」或「胥氏」?
但考古发现很快又在中国的南方找到了比陕西老官台更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吊桶环和湖南道县的蛤蟆洞,距今都在10,000年以上,两遗址有一个很少见的共同现象:出土的原始陶器内壁也有杂乱的草搓纹或粗绳纹。有人认为原始陶器的纹饰是出于人类「爱美」的本性,这是一种肤浅的见识,如果说陶器外壁的纹饰还可以用「美」来解释的话,陶器内壁的纹饰又与「美」有何干呢?在有神论的世界里,把最美好的东西献给神是人们的共同心愿,脱离宗教信仰而去追求「美」,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是触犯禁忌的。陶器上加纹饰应该是出于人们原始思维中赋予陶器以灵魂的巫术行为。原始陶最先可能是用于烹煮杂谷类的食物,这些食物也许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月之华」的结晶,因此,在陶器内外打上草木纹或绳纹的印记,很有可能是在赋予陶器以「木花华」的灵魂。特别是绳纹,在古人心目中有约束万物和捆妖缚怪的能力,在陶器上施以绳纹,是不是有利用「木之华」以约束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巫术观念在内呢?
崇拜日月之华与草木之华这一现象,到了8000年以前的湖南彭头山与河南贾湖遗址更加突出,这两个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都有日华纹、月华纹,绳纹也日益丰富,出现了与戮印纹、拍印纹、滚压纹相结合的绳纹。因为彭头山比老官台要早一两千年,不可能出现彩陶,但却出现了红色的陶衣,这种红色陶衣很可能就是彩陶的前身?特别是彭头山出土的刻画纹中,出现了一种X形的巫术符号,这种X形符号既是老官台花卉纹彩陶的主体风格,也是整个原始时代彩陶的主体风格,这一考古信息似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新的氏族名称虽然不断增多,但以「月花草之华」为民族主体标志、尊「华胥氏」为「族之母」的思想却是根深蒂固的。于是,「华」就这样成了我们民族不可替代的民族族称。
在中国最早出现花卉彩陶的江汉鱼米之乡,洞庭苍梧之野,民间对花的深情和崇拜是异乎寻常的。人们认为:花就是人的灵魂,而花魂是由花林女神(华胥氏)掌管着的。当妇女怀孕之后,人们就要去祈求「花林女神」赐予花魂,只有花魂进入了胎体之后,婴儿才会获得生命。胎死腹中,是因为花林女神没有赐予花魂,夫妻无子,要双双去花树下求子。婴儿出生,要为婴儿栽一棵花树,作为生命树陪伴小儿一生;小儿病了,便认为是花树有病,要请巫师来为花树浇水除虫;老人死了,便认为是花魂已被花林女神召回,要请巫师来唱《散花歌》,欢送花魂返回花林。
2000年前,屈原《九歌》的最后一章《礼魂》,内容就是「传芭兮代舞」,2000年后的今天,苗、侗等族巫师,在祭祀完毕以后,同样还是要「传芭兮代舞」,抢着迎奉「花魂」。西南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跳花」,有立花树、跳芦笙、抛花包、赠花带的风俗,两广地区普遍有祭祀「王父母」和「华夫人」的风俗等等,都是「华胥氏」时代的风俗在过去和今天的反映。
「华胥氏」的「胥」字,用汉语解读不出意思,应该是方言,杨雄《方言》说;楚人称女人为「婴」。按古语同音相假的规律,「华胥氏」的「胥」与伏羲氏的「羲」、包牺氏的「牺」、宓戏氏的「戏」、屈原《离骚》中「婴」的「婴」应可通假,都是女性之意。中国南方壮侗语族中,多称「花林女神」为「婴华」,读作xia-fa(胥华),译成汉语,就是「华胥」。「华胥」在楚越方言中就是「华女」或「华巫」。因此,华肯氏应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里对「华族大巫女」和「华族女领袖」的尊称。
另附:
中华为什么叫“华”? ——访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 林河
作者:hnmrw1 来源:湖南名人网
我们党提出的理论要创新,是历史的需要,是与时俱进的需要。在人文科学方面的理论创新,首先是要在有关国家、民族利益等重大问题上创新,林河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为什么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人类古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中华民族是人类开放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中华民族是人类创新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四千年前的古黔中》等新的新课题,我们认为都是中国在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都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尊严和利益的重大问题。林河先生的文章在本刊陆续刊出后,读者反映强烈,纷纷要求能够看到林河先生对中华文明更多的新见解。为此,我第七次访问了林河先生。这一次,林河先生向我提出了中华为什么叫“华”的新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种常识性的问题来呢?我当时颇感诧异。但经过林河先生一解释,我不得不佩服林河先生做学问的认真仔细,能够在别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来。林河先生研究的这些课题,是符合我们党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的。
记者:您提出“中华为什么叫“华”的问题,很可能有人感到意外。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分子,难道还有谁不知道中华为什么叫“华”吗?因此,请您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林河:创建了巍巍大中华,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辉煌,由于有了“中华”这样一个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人类的历史才会谱写出那么璀烂的篇章,由于有了“中华”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才铸造出了千秋万代的伟业!但是,从古到今,的确还没有人科学地解答过“中华”为什么叫“华”的问题。这就是我要重新解释“中华为什么叫“华”的目的。
记者: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意味着要对古人有关“中华”的定义有所修改?
林河:你问得很对,古人对“中华”为什么叫“华”的解释,是从没有实证基础的空想中得出的结论,而不是科学地推论出来的,我们当然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去修改。正因为我发现了古人有关中华为什么叫“华”的解释,完全是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猜测之辞,一点也经不住推敲。才萌发了我要去研究中华为什么叫“华”的问题的。
记者:古人对中华为什么叫“华”的解释,根据您的理解,有哪些地方不对呢?
林河:中华为什么叫“华”?《春秋左氏传·左定十年传》说[疏]的解释是:“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尚书》[注]的解释是:“冕服彩章曰华,大国曰夏”。我自己问自己,形容服章之美的名词有许多,我们的先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中华”一词来做我们的族称?而不是选择“中礼”、“中仪”、“中章”、“中冕”、“中彩”来做我们的族称呢?
当人类还处在“披树叶、裹兽皮”的原始时代,哪有什么“冕服采章”?何况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找不到以“冕服采章”为民族族称的氏族。历史上常常提到的“有巢氏”是以巢居树上为特征的氏族,“燧人氏”是以击燧石取火为特征的氏族,“匏羲氏”是以食用葫芦为特征的氏族,“神农氏”是以始创农耕为特征的氏族,“轩辕氏”是以善于驾驭大车为特征的氏族,翻遍中国的古书,又几曾见过以服饰华美为特征的氏族呢?再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和“大国曰夏”的解释也毫无道理。为什么“有礼仪之大”要称“夏”?为什么“大国”要曰“夏”?依据在哪里呢?我们如果总是在因袭前人这些不科学的解释,作为一个中国人,连“中华”为什么叫“华”这样一个基本问题都弄不清楚,我们又何以面对世界呢?
记者:你说, 解释《春秋》、《左传》、《尚书》的一些注疏都不正确,但两千多年都已过来了,却很少有人对这些解释产生过疑义?,又是什么原因呢?
林河:古人对这些解释很少有人产生疑义,是因为《春秋》是圣人之书、《左传》是经典之作,身为圣人之徒的儒生们,大都是不敢离经叛道的,又怎敢去反对圣贤之言呢?而且,以前也没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科学,他们即使想另作解释,也是解释不出来的。
记者:你说古人对“中华”的解释都是些猜想性的推论,但远古无稽,你又能用什么方法避开猜测推论,去求实证呢?
林河:猜想和推论是科学之母,科学从不排斥猜想和推论,著名的“哥特巴赫猜想”就是一例。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两大科学家的好些理念一开始也是猜想和推论,是在数十年后才为别人所证实的。关键的问题是猜想和推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
我认为从唯物史观看问题,首先要广泛收集与“华”有关的信息以供研究,这就叫“信息论”。然后在“历史座标图”上给她定位。这就叫“系列论”。在历史上,“夷” 与“华”是对应词,“夷”与“华”都应是“夷氏族”与“华氏族”的简称。我们就可以到历史文献上去寻找了。从历史文献上得知。在“五帝”之前是的确有一个“华胥氏”的。她是燧人氏的女儿,伏羲氏的母亲,神农氏的祖母(见《史记  补三皇本纪》)。也就是说。在“历史座标图”的纵座标上,她应定位于燧人氏(采集时代)和伏羲氏(渔猎时代)之间。在横座标上,她应定位于“野蛮时代”的中期,这就叫“控制论”。定位准确了,我们就可以用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来推论了。当我们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为华胥氏定位以后,我们便可以推论她在这一历史时期能够创造什么和不能创造些什么?以剔除古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的不实之词。当我们研究了历史上的记载后,还要去找一找考古上有没有发现?文化上有没有传承?然后再问这个民族为什么叫“华”?只有找到了华族,弄清楚了这个“华族”为什么要叫“华”,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记者: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去研究人文科学,对古人来说,的确是不可能的。现在请你谈谈你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去研究“中华”为什么叫“华”的具体过程吧。
林河:华胥氏离开我们是那么遥远,在古籍中只给我留下了寥寥的几条记载,而且充满了寓言色彩,由于信息馈乏,历来的学者很少有把她当作研究对象的。
华胥氏为什么要称“华”呢?《黄帝四经 称篇》说: “华之属, 必有核, 核中必有意”, “华” 在这里是指果实。《通训定音》有关“华“的解释是:“开花谓之华”,如《诗经》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含义是“桃花开得多茂盛啊,她的光华就像那灼热的火焰”。《尔雅·释草》的解释是::“木谓之华,草谓之荣”,《礼记·郊特牲》的解释是:“天子树瓜华”。《甲骨文》中目前还找不到“花”字,只有“华”字,画的是一棵长满了花果的大树。综合上面的这些解释,“华”字的原生含义,应当是指一切光彩夺目的自然现象。如“日华”、“月华”、“光华”、“瓜华”、“花华” 、“果华”之类。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当人类还处在采集时代,双手还难以捕捉飞鸟,双足还难以追捕野兽,鸟兽还难以进入人类的食物链的时候,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的“衣食父母”主要就是植物的瓜果花华,人类对瓜果花华的依赖必然会超过对其它食物的依赖。她们见了这些有如日月光华一般灿烂的瓜果花华,必然会惊喜地发出“华,华!”的叫喊声,召唤同伴们去采摘共享,就像我们今日遇到惊喜,还会 “华!”地一声尖叫是一样的道理。
当她们每次遇到可食用的食物,就发出“华,华!”之声,而大家听到“华,华!”之声,就会联想到发现了食物,这个“华,华!”之声就成了一个有固定含义的语言符号,具备了语言功能,而这个会说“华,华!”之声的族群,当然就是第一个以特定语言为自己命名的民族—— “华族”了。历史上的有巢氏、燧人氏等原始民族,文化水平太低,自己还不懂为自己命名,他们的名字是后人根椐她们的文化特征代她们命名的。华胥氏这个名词却是自己为自己命名的,这件事的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讲,华胥氏既是中华各民族中首先运用语言手段为自己命名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开创者,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位人文始祖。这就是我对“中华”为什么要叫“华”的科学定位。
记者:你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华胥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也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华语”的缔造者?
林河:可以这么说。历史上也有“伏羲、燧人始名物虫鸟兽”的记载。文中的“燧人氏”,应该就是燧人氏时代末期的华胥氏,因为她是燧人氏的“后代”,还是属于燧人氏这个时代的“子氏族”。因此,“伏羲、燧人始名物虫鸟兽”中的“燧人氏”,指的应该就是燧人氏末期的那位华胥氏。但有关华胥氏首创“华语”的问题,研究起来非常复杂,这只是我构思的第一步,还需要有语言学家们的共同参予,继续作进一步的论证。靠一个人的研究是很难完成任务的。
记者:在你的构想中,华胥氏创造了哪些“华语”?
林河:我个人认为华胥氏创造的“华语”,主要应该是与“华”有关的语言。在上古音中,“华”字与“余”、“于”、“予”等字是同韵相通的。而“余”、“于”、“予”等字都有“我”的含义。因此,“华就是我,我就是华”、我们自称为“余”、“于”、“予”,也就是自称为“华”。 “华” 这个音,就应该是华胥氏创造的“华语”中一个最根本的“语根”, “余”、“于”、“予”等则是从“华”这一语根上发展起来的“语群”。至于华胥氏还有没有其它的“语根”和“语群”?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了。
记者:在历史上,有关华胥氏的记载是那么地少,甚至于连她的存在都有人怀疑,你能从考古学上证明华胥氏的存在吗?
林河:这就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去研究了。就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符号一样,一个创造了文化的原始民族也必然会创造她们共同的标志符号的,这种共同的标志符号,按照正常情况,一般都应该是她们的传统标志加她们的新标志。华胥氏族既然崇拜花华,这花华就应该是华胥氏族的主要标志。在出土的文物上如果频繁出现花华图案,就有可能是华胥氏族的氏族标志。但是,到哪些文物中去找这些标志符号呢?原始时代的人们,全都笃信神灵,礼神是她们的头等大事,礼神要用礼器,在青铜礼器还没有发明之前,最好的礼器就是陶器,到陶器中找,必有收获。
在距今九千年前,湖南的彭头山文化出现了祭祀礼仪,,作为礼器的陶器上,就出现了多角形光芒的太阳花符号、连珠形太阳符号、花边形陶支座、X形镂孔火灵符号、井字形符号、滚压绳纹符号、拍印绳纹符号等。供巫女佩戴的坠形石棒上也有X形巫术符号及方格纹符号,似有明显的“草荣”、“木华”、“火花”、“太阳花”等“花华符号”。
由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距今八到九千年前,澧县八十垱遗址的花华符号就更加明显了,乱草纹符号、树叶纹符号、雨线纹符号、菱角纹符号、方格纹符号、交错绳纹、错乱状绳纹、多角形太阳花符号等都相继出现。
再往后,由于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华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甘肃老官台文化、中原仰韶文化前期的彩陶文化中,花华符号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占了很大比重。我认为:这些都应该是华胥氏的“花华符号”给我们留下的考古证据。
记者: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方面的证据您都谈到了,根据文化人类学的“文献有记载、考古有发现、民间有传承”的方法论,还请您谈谈华胥氏的“花华符号”,在民间是否还有传承呢?
林河:不但有,而且很多。在大西南,“黔台语族” (中华民族最先发明的是粳稻耕作技术,种植粳稻的民族便自称“粳民”,“黔”、“粳”为同音异译,因此,“黔台语族”实为“粳台语族”,但为了从俗,本文仍沿用了“黔台语族”这一学术用语)的许多民族及湘鄂粤桂等省的民间,有一个“花文化圈”,它来源于一个相似的传说:人的灵魂就是生长在“sam wa”(在黔台语中,sam读若“萨”,含义是老祖母,wa读若“华”,含义为花。汉译“花林祖婆”或“花林女神”)的花林中的花朵。在这个“花文化圈”内,人的一生,几乎都与花有关。生,是“萨华”将花魂赐予人间;弱,是花魂没有浇水;病,是花魂被虫蛀了;死,是花魂已被召回花林。因此,“萨华”的生日(三月三)要跳花,唱“跳花歌”、未婚姑娘要插花,唱“插花歌”、新婚妇女要求花,唱“求花歌”、已孕的妇女要在路边小沟上架小花桥接花,唱“接花歌”、婴儿生了要请花,唱“请花歌”、请回花后要安花,唱“安花歌”、初一、十五要拜花,唱“拜花歌”、婴儿病了要暖花,唱“暖花歌”、平时饮宴要盘花,唱“盘花歌”、老人死了要散花,唱“散花歌”……中华各民族中的插花节、跳花节、跳花树、跳花场、踩花山、唱花儿、花儿会、花生日、火把节、跳火把,不管它后来又产生了什么新的解说,但都源于华胥氏遗留下来的“花华崇拜”。中华的山河这么如诗如画,中华的土地这么花团锦簇,中华的文化这么美不胜收,中华的艺术这么绚丽多彩,中华的宫殿这么富丽堂皇,中华民族的性格这么热情奔放,中华儿女的歌舞这么袅娜多姿………原来,都出自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华胥氏族爱美的天性啊!
“华胥氏”的“胥”,按汉语字典有“相也”、“皆也”、“待也”、“助也”等解释,都与“华胥氏”的“胥”不大吻合,古有胥姓,传说是赫胥氏之后,而赫胥氏相传就是炎帝,以“系统论”分析,华胥氏远远早于炎帝,于时代又不吻合。因此,我认为“华胥氏”不是汉语,不能用汉语字义去解释。南方多瓜果花华,北方少瓜果花华是一个自然规律,按照这个自然规律,南方的“花华符号”似应早于北方,20世纪末叶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南方的文明要早于北方,北方民族的某些语言、地名、人名,有许多确是南方民族北迁、或南方文化北传时带到北方去的。因此,我们不妨试着用南方民族的语言去解释一下。用中国南方首创农耕的“黔台语族”的语言解释:“华胥”的读音为“wa xu”, “wa”就是“华” ,“xu”(胥)和伏羲氏的“羲”(xi)在黔台语中的读音相似(黔台语发不出撮口音),有“光辉”之意。因此,华胥氏就是“华氏族的光辉领袖” 之意。按系统论,华胥氏时代当然是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的领袖当然是妇女。而“萨华”的“萨”,是南方民族对女神、女巫、女祖先、女领袖的共同尊称。因此,南方民族的这位“萨华”(华祖母),极有可能就是古代的华胥氏。
记者:您运用来自文献记载、考古发现、文化传承这三方面的信息,以科学推论的方法,证明了“中华民族”这名称起源于远古的华胥氏,是对这一段“被历史遗忘了的历史”的重新发现,你的新发现不仅使我们知道了“中华”为什么叫“华”的原因,还帮我们找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失散了不知多少个世纪前的亲生母亲,找到了“华语”的起源。了解了华胥氏这位伟大的民族之母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人类的贡献。您的新解释的确远胜古人。最后,还想请您对“中华为什么叫“华”的问题作个简单的概括。
林河:我把“中华为什么叫“华”定位于华胥氏首创中华的座标上,既找到了我们民族的生身之母,解决了我们中华民族 “族称” 的来源。也使华胥氏首创“华语”的功劳不至于被埋没,使我们中华民族爱花、爱美、爱自然、爱和平、爱生活、爱绿色大地的民族性,找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
我对于“中华为什么叫“华”的新解释,还只能说是我的一已之见,很可能还有其它的研究途径。我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历史爱好者共同来各抒已见,通过比较研究求得最后的结果。只有大家都已提不出更新的解释,才能最终地证明谁的研究成果是正确的。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之所以能提出一些别人没有提出过的问题,寻找到一些前人没有找到过的答案,都是创新了方法论所带来的好处。理论的创新,首先是方法论的创新,而方法论的创新,就必须在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上,与时俱进,博采中外最先进的科学成果,为已所用。只有在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去更新观念,才能突破“师承”、“古训”、“洋规”、“禁区”……的束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