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阿福身后的香港义工文化(东方早报 2010-5-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03:25
阿福身后的香港义工文化
2010-5-9 3:27:02

长平
香港义工黄福荣(阿福)于5月7日上午在香港出殡,内地媒体对他做了告别式的报道。从这些报道中,读者知道,生前多次在内地默默行善的阿福,在青海玉树震后只身参与救灾,不幸遇难,之后成为万人景仰的英雄。同时,媒体也一再借机向公众介绍香港的义工活动,无私奉献成为鲜明的主题。这些报道都颇具价值,但也带着浓厚的内地宣传色彩,不能让人真正了解香港的义工文化。
新华网于阿福出殡当天刊发了一篇报道,题为《融入香港血脉中的义工文化》。报道披露,据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香港已有1983个不同性质的注册慈善团体,共超过88.5万人登记成为义工。
就义工文化的形成,这篇报道给出了三个原因:一是“义工种子”从小培养。很多香港人从小学就开就参与各种义工活动,树立了服务社会大众的志向。二是危机激发了义工精神。“香港经历了经济低迷、非典等困难时刻,促成了更多人投入无偿工作行列”。这是一种“多难兴邦”的思维。此外,特区政府也一直大力推动义工运动。
对照内地的情形,单从这三个原因看,内地的义工文化应比香港更加成熟,要深入骨髓才对。一代又一代的内地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学雷锋的,政府也大力宣传雷锋精神。至于危机和灾难,内地一点也不比香港少。但是,我们仍然很难说,义工文化已经普及。
今年“五一”期间,有一则报道称,广东佛山市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一天要接待五六批志愿者,屋子的地板被扫了又扫,老人被推到太阳下晒了又晒,连午休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些看似过剩的志愿者资源,恰好暴露了内地义工文化的欠缺。
和阿福只身前往内地默默服务不同,这些前往福利院的志愿者,多是成群结队,打着旗帜和标语,带着“志愿服务”的任务。他们多由官方或半官方机构组织,在某些大型活动或者节假日露面,寻常日子里则难觅踪影。这些经由行政动员,组织型或节日型的志愿者,很难说是真正的义工。
内地当然有大量真正的义工。四川地震之后,全国还爆发出志愿者热潮,上百万志愿者先后前往灾区。但是这些志愿者大多被或委婉或粗暴地劝退,因为官方以秩序管理为由,将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严格控制在手里。事实上,这是整个社会义工文化缺乏的情况下,志愿者和官方找不到接口,甚至连和谐相处的机会也没有。
香港的义工文化有上百年历史。早期以中国传统慈善团体和基督教及其附属组织的形式存在,宣扬爱心,扶危济困,在完全非政府的状态下自然发展。直到1959年,政府才成立社会福利署。这个政府部门在尊重并依赖NGO(非政府组织)的前提下工作,对民间慈善极少干预。一个社团,只要在政府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就可取得合法地位。因此香港的慈善社团形态多样,各行其是。
内地的情况大不相同,尽管拥有相同的传统慈善文化资源,但是非政府慈善组织和行为的恢复,也才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直到现在,NGO的发展仍受到严格限制。即便是在汶川和玉树地震后的救援工作中,NGO自己筹款和接受捐款,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日常化的公民社会,就没有真正的义工。
简单说“无私奉献”,并不能解释香港乃至全世界的义工文化。有学者早就论述过,义工文化的强大,建立在个体自由意志发达的基础之上。经历过“斗私批修”教育的内地人,会觉得这个说法有点自相矛盾:自我意识太强,怎么能够大公无私呢?事实上,义工文化正是个体生命自觉的一个表现,人在寻求个体价值及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才会真正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
内地媒体对香港的义工文化其实相当陌生,所以报道中一再出现“低调”这个形容义工的奇怪用语。不过,它们对宣传“好人好事”却很熟悉,因此在报道阿福事迹时也有意无意地“为我所用”。阿福已经入土为安,一场热闹过去之后,内地人对于香港义工文化的隔膜,仍将继续下去。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619/userobject1ai221416.shtml
长平:阿福身后的香港义工文化(东方早报 2010-5-9) 长平:“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见了?(东方早报 2008-11-9) 长平:不雅状背后的尴尬(东方早报 2009-5-3) 长平:政府不是用来下跪的(东方早报 2010-3-29) 长平:成都豪华办公楼的“新仇旧恨”(东方早报 2008-7-20) 长平:星光照耀下的繁华与苍白(东方早报 2009-8-31) 长平:也说中国式的官员道歉(东方早报 2009-11-29) 长平:抓错人不要紧,说错话不可恕?(东方早报 2009-9-17) 长平:惊见杭州市领导要“铁腕”查处飙车案(东方早报 2009-5-17) 长平:人大代表不能“躲猫猫”(东方早报 2009-2-23) 梁文道:对“奇迹”的记忆(东方早报 2010-5-28) 长平:且来推敲一下“猥亵门”涉案主角的狂言(东方早报 2008-11-2) 吴木銮:从香港的士“死火”事件看公共事件该如何应对(东方早报 2010-1-5) “定国推法义,剑胆释宪声” -文化-东方早报网 曾荫权:香港平白错失一个向民主迈进的机会(东方早报 2005-12-23) 沈彻:香港的“一把手”将如何接受监督(东方早报 2008-7-7) 吴祚来:中国人的脸面不是长在流失文物上面(东方早报 2009-2-13) 长平:奥运奖牌榜应体现多元价值(东方早报 2008-8-22) 长平:官员拒绝接受采访又如何(东方早报 2009-2-12) 长平:“贾君鹏之父”让舆论回家吃饭?(东方早报 2009-8-3) 长平:前路漫漫,我们还将“被”怎样?(东方早报 2009-8-16) 曾敏杰 香港义工玉树遗爱(身边的感动) 周明华:同样的“情绪激动”,不同的法律待遇(东方早报 2010-4-9) 西泠入协纷争背后的“上”与“下”(东方早报 2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