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细节决定成败的批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24:25
对细节决定成败的批判 文 / 吴纪宁

  最近,有一本书在社会上很流行,它就是汪中求先生所撰的《细节决定成败》。凭心而论,这本书总结了汪中求先生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但就象任何事都不可能完美一样,都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也不能照单全收,而是要批判性地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如此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读书做到开卷有益。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之所以能够流行,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汪中求先生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用案例说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书中众多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细节能够表现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之所以不同的人做出的效果不一样,就在于其是否在细节上下功夫。只有那些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才能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做好,并在注重做事的过程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这种观点对人的自我发展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而且从管理的系统学角度而言,该书内容有理有据,论证充分,几乎是无懈可击,令人不得不对其论证推崇倍至。

二是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们刚刚走出贫穷,所以我们有些人、有些企业甚至整个社会都有一种浮躁的心态,人闪总是急于发财、急于成名、急于发达、急于成功立业,而没有耐心去老老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干好每一件工作。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我们国家当前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大毛病。而《细节决定成败》对这种浮躁风气是当头棒喝,他倡导沉下心来做事,踏踏实实工作,把工作做细、做到位。实观地说,这种观点在抑制时下那种浮躁情绪,倡导务实作风方面确有它积极的作用,而这也体现了中央提出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汪中求先生把中央提出的求真务实作风具体化,很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出版后,鄂尔多斯集团一次就买了1000本书,中国奥组委也专门来电索要了45本书。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国家安全监督与生产管理局、国家奥组委、国家人事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中信银行人力资源部以及许多企业集团的专家和管理者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想,这也是该书能够迅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该书从灵魂深处触动了中国人的毛病。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次,第二天可能擦六次,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与日本员工的认真、精细比较起来,中国员工确实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致于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象、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次品出来了,矿山上的事故频频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是屡禁不止。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中挣脱,以市场为中心,转变观念,提高效率,经济出现高速发展,很多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国民经济需求,而且出口到国外,显现出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们与许多国家产品的差距仍相当大。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工艺,中国货只有发达国家产品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我们中国人不缺勤劳,不缺智慧,我们缺乏的是像“细节决定成败”这样的理念,缺乏的是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细作风。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击中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敏感的神经,触动了中国人潜藏的深层次的毛病,所以他的观点很有市场,特别是对于刚刚步入市场经济而又心浮气躁的中国人来说,《细节决定成败》讲得非常到位,非常具有震撼力。

然而,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流行的并不一定是好的,世界上的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细节决定成败》也不是完美无缺,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缺陷需要我们在体会书中的精神时仔细进行斟酌。

首先,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细节决定成败将做事情成败的决定性说得太绝对了,所以,他的正确性就得打上个问号。实际上,细节决定成败必须要有个前提,那就是战略必须正确,因为战略是方向。只有战略正确,才能方向对头,这样细节的执行才有实际意义。否则,就会如寓言故事南辕北辙一样,装备越好,细节执行得越扎实,离目标就越远,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就越多,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所以,我们在注重细节的同时,更要注重战略是否正确。中国的很多企业倒下去,并不是如《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所说的细节问题,而是在战略上出现了问题。因为细节出了差错还有改进的余地,战略错了就全盘皆输了。正是因为这些倒下去的企业没有一个正确的市场发展战略,才使得他们最终纷纷落马。而国外大企业在开辟市场前都要先进行市场调查,确立正确的市场发展战略,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所以说,战略比细节更重要。

其次,《细节决定成败》扼杀了下属员工的创造性。《细节决定成败》为什么一推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呢?因为它迎合了领导的需要。领导们认为,战略是领导们考虑的事,细节是员工的事,领导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在细节上下功夫,踏踏实实地工作,把工作做细做好。所以许多领导都不惜重金针买回《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并人手一册地发给员工们去读,当作员工“洗脑”的培训教材。正是因为领导们竭力将细节主义推销给员工,在领导们的推动下,细节主义很快又在员工中流行开来,并进而在全社会广为流行。只不过这样一来,员工们关注细节的时候多了,注重战略的时间就必然少了。长此以往,必然扼杀了员工们的创新性和创造能力,从而使领导的“洗脑”工作大获其胜。不过,让员工们都埋首于细节,让领导一个人去考虑战略,而领导又将战略当作是一个随心所欲的目标或一句空洞的口号,这样难道能成就大事业吗?所以说,过分强调细节就象用鸦片麻痹整个社会上上下下的战略神经一样,结果事业失败了还在不知不觉地在细节上查找原因,还不知是在战略上出了问题。哪些看来,过分注重细节对其整个社会的潜在危害实在是太大了。

第三,把细节用于评价一个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古人云:事非目见耳闻,不能轻易下结论。就是亲眼所见,也还有看走眼的时候呢!怎么能就一两个细节问题就评价起一个人来了呢?我国古代一些卓越的人才,许多人都是不拘小节的,如果硬要用汪中求先生的细节主义来评价,可能他们都永无出头之日。所以说,细节主义容易扼杀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因为优秀的人才总是在某些方面有较深的缺陷。如果按细节来求完人,则事业必将最终失败。这方面,三国时蜀国的最终败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蜀丞相葛诸亮对人要求极严,在评价人时注重细节,结果终其一生没有挑出几个有用的人才,使得其身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一个惨痛的教训。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难道我们还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吗?还不能以史为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