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华尔街的金融流氓--南都周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4:39

高盛,华尔街的金融流氓

2010-5-5 10:52:01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1574 跟帖 0 条有人说,高盛是全球资本主义创造的最好造钱机器,也有人说它代表了比政府更加强大的政治力量。   最近,华尔街霸主高盛陷入“欺诈门”,一系列欺诈交易成了美国证交会和世界各国民众关注的焦点,高盛也正遭受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商业道德拷问。那么,这样一个“带着人性面具的吸血鬼”,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公司?它在众多的金融风暴中依然屹立不倒,其中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文_Joe Hagan    编译_凌奥幸   2010年4月22日,高盛董事长兼CEO布兰克费恩出席奥巴马在纽约发表 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演讲会。陷入“欺诈门”以来, 高盛被指责道德破产,成为众矢之的。   2009年11月16日,华盛顿示威者上街游行, 强烈谴责高盛在金融危机下依然发放巨额奖金。     美国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大街85号,一座不起眼的铁灰色大厦低调、沉闷地矗立。没有人会停下来看它一眼,男男女女们沐浴着黎明的阳光,穿着华尔街经典的黑色套装,背着公文包,手里抓着承载一切信息的黑莓手机。他们钻出林肯房车,快步走向大厅。大厦没有标识牌,大厅里也没有前台,荷枪实弹的保安更不会告诉你这是什么地方,一切都非常神秘。     这里,就是高盛在华尔街的总部。     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美国许多老牌投行轰然倒地,而高盛不仅没受很大冲击,甚至还凭借政府100亿美元的救助而成为赢家。旋即,公众间、媒体上,甚至高盛的客户都纷纷开始对这家投行贪婪、拜金的丑陋面目加以指责。《华尔街日报》谴责高盛对政府施加了“不正当压力”;《滚石》杂志甚至将其称为“带着人性面具的吸血鬼”,并认为高盛一手操纵了大萧条时期以来的每一次经济泡沫。     对于外界的质疑和批评,集团内部幕僚长约翰·罗杰斯如此回应:“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我们很清楚大众在想什么。这个行业竞争激烈,我们不可能对外界的声音置之不理。”     如何利用AIG自保     罗杰斯是典型的商业精英,作为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的高层,和政界关系颇深,西装笔挺,眼神尖锐。“对于美国的资本市场来说,高盛是必不可少的。”罗杰斯一向语气温和,但一涉及有关美国国际集团公司(AIG)的话题,他便忽然怒目圆睁,脸露愠色,双手在空中挥舞。“如果你不喜欢(政府的)政策,而又想保有自己的权益,你当然可以选择信口开河,把问题全推到高盛身上。”     与AIG的纠纷一直是高盛的痛处。2009年,美国政府对AIG施以援手,用以补偿因提供高盛担保债务权证(CDO)而蒙受的经济损失。这一事件一经公开,便在华尔街激起千层浪。人们普遍认为高盛暗中操作,将政府大批救援资金运转到自家账户。在当时如此糟糕的经济环境下,摩根士丹利损失10亿美元,高盛却能够获得30亿美元的利润额。这样的鲜明对比,更加重了人们对高盛的质疑。     AIG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专门负责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分支机构AIGFP大规模出售为机构投资者提供的信用违约合同,即CDS。这种交易为AIG带来了极其丰厚的利润,同时也埋下了祸根。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该公司无力偿付大量担保金额。当时,高盛是AIG最大的银行客户,从2005年起向其买入大约200亿美元的违约掉期交易担保。2008年9月,老牌投行雷曼宣布破产,标准普尔将AIG降级,这意味着AIG的交易方可以要求额外的116亿美元抵押,其中包括抵给高盛的75亿美元。     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及盖特纳随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可否建立一个私人银行财团来拯救破产边缘的AIG,会议参加者也包括来自于高盛及摩根大通的代表。“制定出一个解救方案,对他们(高盛和摩根大通)来说,也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当时AIG的CEO罗伯特·维尔伦斯坦德如此评价。     参加会议的高盛代表人数是其他投行的三倍,其公司高层悉数到场,包括CEO布兰克费恩、联席运营官乔恩·温克里德等。政府方面,会议召集人保尔森的老东家就是高盛,而盖特纳虽未就职于该公司,但是他曾任高盛前副总裁丹·杰斯特的助手。从人员构成来看,这次会议看上去更像高盛内部新老高层的讨论会。     高盛对此次会议的主导,起初并没有招来太多的外界质疑。但很快,保尔森向世人宣布了政府拯救计划:拟耗费850亿美元购买AIG的主要股份。在当时看来,AIG拯救计划极其必要,因为一旦这个保险巨头垮台,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甚至给全球金融系统带来毁灭性打击。但在AIG支付给投行的520亿美元中,高盛是其中最大的获利方,总计达130亿美元。结合之前的紧急会议,高盛在这个援救计划中占据的主导地位逐渐引起人们怀疑。正如纽约州前保险局长埃里克·迪纳罗所说,这个看似是要拯救AIG的计划,实际更像是高盛自己“做出了一个万全之策,保证自己没有任何损失”。     白宫“高盛帮”撑腰     AIG前任CEO格林伯格曾希望保尔森能够向AIG的客户们提供政府性担保,而非进行资产清算并用现金偿付他们的损失。2008年10月,格林伯格在北京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曾这样质问过布兰克费恩:“我完全不理解事情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子,AIG被迫成为政府控制的公司,而高盛则仿佛旁观者置身事外。这样的做法太粗暴,太可耻。”     保尔森也不避嫌,在AIG拯救计划确定之后,又先后任命一些原高盛高层出任财政部要职,例如选择高盛前投资管理部负责人爱德华·福斯特负责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计划等。此外,为欧盟领导着危机应对事务的马里奥·德拉吉是高盛的前副总裁;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是高盛的常务董事……仿佛一瞬间,在美国财经界,但凡涉及经济拯救的重要职位,都由高盛出身的人士把持。这些从高盛走出的白宫高管被媒体称为“高盛帮”。     另外一个需要提及的重要人物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史蒂芬·弗里德曼。他本人拥有高盛股份,但同时也有监管此间公司的职责。外界看来,弗里德曼完全回避了自己的职责,而高盛股价上涨给其带来了3百万美元收益,这使得弗里德曼更像是获益者,而非监督者。     一直以来,高盛便有“政府的高盛”一称。当时的公司主席是经济界的传奇人物西德尼·温伯格,他曾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工作。自他以后,高盛好像形成了惯例:精英高管在为公司赚来大笔金钱之后,又会转战政界在政府内担任要职。原因很简单:华尔街是最了解美国经济的地方,而高盛又是华尔街中精英最为集中的公司。     过去,高盛的影响力并未被公开讨论过。“由高盛主导的华尔街,从自身利益出发,一直试图将市场变成一个不透明、低效的地方,”投资银行所罗门公司主席及创始人皮特·所罗门说,“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华尔街一直将此视为信条。在AIG事件的处理上,高盛在政界的关系变成了它以求自保的利器。”在所罗门看来,高盛之所以在数次危机中得以保全,与白宫“高盛帮”不无关系。     用纳税人的钱投机     有人说,高盛是全球资本主义创造的最好造钱机器,也有人说它代表了比政府更加强大的政治力量。那些在黄铜装饰玻璃门里工作的人们,所创造的金钱甚至超过了某些国家的国民总产出。他们的总资产达到一万亿美金,他们的年收入达几百亿美金,利润几十亿。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他们的三万名员工平均收入达到创纪录的70万美金。     但与其公布的业绩利润相比,高盛公司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2008年9月,AIG救援计划出台之时,高盛已经接近倒闭的边缘。市场不断下滑导致高盛股价暴跌,公司内部职员忧心忡忡。尤其是当公司股价在一天之内跌到47美元时,极度的恐慌情绪在高盛职员间蔓延。布兰克费恩等高管甚至现身一线员工办公室,亲自劝服他们不要卖出公司股票。     在公司股价狂跌之时,又是美国政府出面为其力挽狂澜。根据政府的公司拯救方案,高盛要转变成一般银行控股公司,可以首发出售联保存款保险公司(FDIC)担保的政府承兑债券。这意味着,在市场处于停滞期时,高盛仍旧可以进行债券交易。“如果拯救方案推迟出台一两周,高盛估计也会像雷曼兄弟一样垮台。”一位高盛员工说。     FDIC本意是通过这样的债券,刺激投向消费者的借款。但是高盛没有任何门店,也不打算从根本上让公司转型。接受这样的救援方案,实质上是希望能够借此增加借贷机会,同时增加交易利润。     没有任何事实能够直接证明,高盛拿了纳税人的钱进行投机。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没有AIG的救援款,没有“不良资产计划”贷款,没有FDIC的债权,没有雷曼兄弟的垮台,高盛远远不可能像现在一般高枕无忧。     但在一些人看来,高盛确实是在拿纳税人的钱进行投机活动。“他们近期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交易,而这意味着投机而非借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诺贝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如是说。“借贷可以帮助经济复苏,投机则给金融系统带来麻烦。”     就连高盛内部的员工,也惊讶于公司能够如此无耻地获得政府援助后便通过增加借贷来获取利润。“这是自大傲慢的行为。他们这么做,好像在说:我们比所有人都聪明。”一位前高盛高层如是说。     赚钱的秘诀     人们一直在讨论,为什么高盛赚的钱比任何人都多。“大家都问秘诀是什么?”罗杰斯说,“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公司文化。”     高盛的公司文化曾被拿来和美国陆军、苏联克格勃以及意大利黑手党相比较。在高盛内部,始终弥漫着一股对金钱的狂热崇拜气氛。对于这个公司来说,不仅仅是要吸收最聪明的人,而且要将他们转变为交易的机器、赚钱的巨人。这个公司的职员,集体意识很强:很多人选择住在相同的社区里,买位置相近的别墅,送孩子去同样的私立学校。“融入大家庭”成为这个公司最重要的信条。     “在很多公司常见的个人崇拜,在这里根本不存在。”信息主管卢卡斯·普拉格说,“你越被大家接受,做起事来就越方便。”而一个在华尔街浸淫多年的生意人这样评价高盛:公司本身就是职员的上帝,你只要服从于这个上帝,我们就把你变为万亿富翁。     当然,高盛能够获得如此成功,除去这种蜂巢式的公司意识,还基于它本身的业务构成。作为一个投资性银行,高盛既是大机构客户的交易对象,同时也对被交易公司进行业务分析,并给出投资建议。事实上,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高盛在这两个业务上一直做得不错。     在华尔街,一直存在着两种商业模式。第一种趋于保守,即只做基本上无风险的投资,由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或者,如果能够了解、熟知整个经济情况的走势,对即将到来的风险信心在握,便可以进行投机。“所以,如果你能够掌握大量信息,那么你就比市场上其他竞争者多了很多优势,高盛的成功秘诀正在于此。”华尔街分析师弗兰克·索佐说。     当然,高盛自称在处理旗下的分析业务和交易业务时,会进行信息隔离。“在信息分享上有明确的法规,我们一直严格遵守。”高盛的一位发言人如此说道。但是两位曾经的高盛客户却说他们亲眼见过该公司置他们的利益不顾,进行反向操作,以提高自己的价格底线。高盛这种在“灰暗地带”的盈利方式,尤其表现在地产和次贷市场上。多年来高盛一直向客户兜售次贷抵押,但却在2006年做空此项业务,并且没有告知客户,由此被指责涉嫌欺诈。     恶名缠身,辉煌不再     高盛的多领域业务,起初并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可能当时经济尚且繁荣,到处都是金子,人们无暇顾及到如此细致。但是曾经的自由放任型经济,目前看来更像是高盛一手操控的市场。早些时候,一位高盛的前员工因涉嫌偷取电脑代码对市场进行不公平操作而被法院指控。这不是个别案例,而是高盛内部的普遍情况。     另外,高盛对于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操控也颇受关注。作为纽交所最大的交易商,同时也是其他交易商流动资金的提供者,高盛从中盈利颇丰。如果高盛的数据库计算出一笔即将发生的交易,复杂的电脑代码便会先于几毫秒替高盛下单,以减小即将发生的交易对其自身利益造成的损失。这种交易模式被一些人认为是对市场的操控,但高盛的高管却把这种说法看成是妄想症患者的心理扭曲。高盛对媒体或外界的负面报道,一直都很敏感。比如,一个名叫麦克的投资者建立了一个发表不利高盛言论的网站。高盛很快采取行动,威胁说要以商标侵权起诉麦克。     即使高盛在对待负面报道时如此用心,但仍挽救不了业已颓败的名声。这家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银行,一向隐身于金钱浪潮的背后,他们所制造的崩溃影响了曼哈顿、伦敦金融城和其他的全球金融中心。但是现在这位暗夜骑士却不得不走到台前,暴露在青天白日之下。公众、政府和媒体将金融危机的根源归结于银行家的鲁莽行为,而作为唯一一家屹立不倒的超级银行,高盛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欺诈门”事件曝光后,政治家和评论家竞相用各种严苛的词汇来形容高盛——“强盗大亨”、“经济破坏者”、“秃鹫资本家”。     很有可能,在更为严格的审查制度、公众的愤怒以及因此而来的糟糕名声之下,高盛会从此一蹶不振,过去几年发生的这些事情或许由此成为其商业发展的障碍。     曾经,高盛因其“金融帝国”的地位以及丰厚的财务汇报,吸引了大量商业精英,无数优秀学子也梦想从高盛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因此爬上政府高位。     但是现在,这个曾经众人的梦想之地,变成了公众口中的“金融流氓”,是自私、贪婪的代名词,众多精英学子也不再视其为理想的职业起跑线,公司内部职员也大都在寻找跳槽机会。正如一位曾在高盛实习的沃顿商学院学生所说:以前,高盛头顶光环,是金融圈至关重要的存在,受人推崇;时至今日,光环早已不再,昨日辉煌可能再也无法重现。 南都周刊联合3G门户推出无线官网,手机用户,敬请登陆 m.nbweekly.com【用MSN订阅南都周刊】
  • 分享到微博
  • 分享到开心网
  • 分享到Twitter
  • 分享到做啥
  • 分享到豆瓣
  • 分享到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