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尔基《母亲》一书,联想自家母亲往事……(原创—— 厚道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3:58:53

                                  读高尔基《母亲》一书,联想自家母亲往事……(原创—— 厚道人)

 

        《母亲》这本书,是前苏联时代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著,这部小说通过对青年工人巴维尔和母亲尼洛夫娜,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成长为自觉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塑造出了一个丰满的、苏联国家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从一个方面,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的历史进程。

        书中在第六页,方才看见这部小说的主人翁之一巴维尔的名字,那时他才14岁。而也就是仅14岁的巴维尔,就敢于和自己的亲爹顶撞、较劲。之后不久,随着巴维尔的父亲去世,巴维尔的母亲——本书的主人翁尼洛夫娜,才有了抛头露面的机会……

        由此联想到我自己年迈的母亲。母亲那两个高低不一的肩膀,还有那双粗糙不堪、而又干硬的大手。这是岁月无情的印记,也是母亲一生辛劳的见证。在别人的眼里,母亲是平凡的,甚至是卑微的。可是,就是这平凡而卑微的母亲,却用自己并不坚挺的双肩,挑起了全家人的生计。许多人喜欢用勤劳、俭朴来概括自己的母亲。而我对照我母亲大半生的历程掂量,觉得用勤劳、俭朴这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哪是根本不够的……

         我们一家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全家有兄弟姐妹6个,辈上有爷爷、奶奶。因我外公家十分清贫,而我母亲11岁时,就给大户人家当童养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娜妮。我母亲从未进过学堂门。嫁给我父亲后,才结束当童养媳和给大户人家打长工的岁月。但是又因家庭成员多,其父亲又在远离自家的廿七都山区基层供销社工作,当时月薪仅27元,这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0口之人的大家庭来说,真是月月都入不付出……可是,母亲为了让我们全家大小别饿着肚子,穿的暖点,却默默无闻地挑起了大家庭生活的这副重担。

         母亲曾给大户人家当火柴工,给地主铲过地、种过田,采过猪菜,上山砍过柴禾、拾过粪便,挑过石头、沙子,给粮库背大袋粮,还在河滩边开荒、垦种过大片的粗沙地……可以说,在当时家庭生活十分困苦的日子里,什么样的粗活、累活、脏活、重活母亲都做过。现在想起来,这些对于男人们来说都是重体力的活,而当时的母亲,是靠什么用她那柔弱的双肩,扛起这副大家庭生活的重担的?!

         记得小时候常听隔壁人说:“你们一家的生活,真是多亏了您母亲”。【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19世纪七十年代初之前,峡口老家对门山前大河边两岸的大片荒沙石头滩,绝大部分都是近处峡口人自己开发、自己围堪栽种的家庭菜园地。因当时的峡口水库还未造好,每年至少要涨一两次大水;而每次大水涨过,原先的菜园地,都会重新变成大片的荒沙石头滩。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为了让全家老少能吃上不花钱而又新鲜的蔬菜,每次涨大水过后,母亲总是带领着我们兄弟、妹妹一次又一次地挑石头、搬石头、砌石堪、清除石子、重整菜园地。然后,在清理出的沙土地上栽种下油冬儿、黄瓜、清明豆等各类蔬菜苗,以备全家一日三餐所需……】是的,生活的重担压低了母亲的右肩,磨粗了母亲的双手。可是,面对家庭生活中缺钱、少粮的种种艰难,母亲从来不会一筹莫展,也从来不去抱怨。要强的母亲硬是以“钢铁”一般的身躯,撑起了这个生活困苦的“大家”。

         而母亲的节俭在当地也是出了名的。隔壁邻居也常说:“您母亲真是个“哥细”人,家里的衣服旧了、破了,从来就舍不得丢弃:大的给小的穿,缝缝补补接着穿;就连一双布鞋也是这样轮着转……在吃的方面,偶尔有好的,母亲总是让给我们做小的吃,而母亲吃的是全家最差的。在穿的方面,母亲一年几乎无变化,天冷了,无非加件破旧棉袄而已。

         是啊,把好吃的留给我们做小的,这是母亲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如今我们偶尔回家一次探望她老人家,母亲还是把我们当作小孩一般来对待,餐桌上有好吃的菜,总忘不了推在我们做小的面前,还叫我们做儿女的多吃点,而母亲她老人家自己,总是捡普通菜吃。有时回家偶尔给她点生活费,母亲总是说:“上次给的还没用完,你们也不宽裕,下次回家再给吧”。

         母亲所求的是这样的少而又少。完全可以说,母亲她老人家大半辈子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人所不屑一顾的苦力活儿。可是,母亲她老人家吃的是粗菜淡饭,而给予我们做小的是杯杯甘茶、牛奶,这就是我那极其平凡、卑微、渺小、要强、如今已年迈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