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对弱势群体的表达令人感到扭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45:26
何三畏
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世界上最盛大的晚会,同时也是中国最主流的并且最为深入民间的晚会,二十多年来,适时打通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与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把前者具象化为一道万众瞩目的“文化大餐”,送往千家万户,已经成为民间过春节的形式之一。在这个方面,每年的晚会都有精彩,在此之外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即今年晚会对城市民工阶层的表现。
在以《欢乐和谐》为主题的各个歌舞组合里,有一个叫《进城》;在少儿情景歌舞《阳光下的花朵》后面,有一群民工子女在朗诵《心里话》。这是令人震惊的反衬。在极不稳定的音乐里,《进城》用张皇失措的肢体语言,飘移晃动的高楼作为舞台背景,让人感觉到压抑和紧张,感到民工们命运的不确定性。跳着跳着,种庄稼的衣服就换成了城市劳工的一身行头,这种行头当然永远不能入主那些越来越巍峨的高楼。在这个节目里,民工们不再是城市治安的威胁,相反,其中几位精壮青年穿上了一身常被误会成警察的“保安服”。《进城》至此为止,它仅仅告诉我们,非常庆幸,民工们终于安顿了下来。如果让他们手握选票走进社区,最后当选为居委会主任,那倒是有点过分了。
我们不知道民工还有什么追求。但是,他们的孩子们“说话”了,请听他们的“心里话”——
这一群孩子来自某“民工子弟校”,表明他们正在接受教育,而不是在爹妈的工地旁边“敞养”着。但是,他们挣扎在上“不合格的学校”和“敞养”的边缘。前头《阳光下的花朵》里那一群孩子,一看就是正在城市里受着最好的社会主义义务教育的乖孩子,一看就可爱至极。而这一群孩子,是同一片阳光下的另类花朵。承蒙节目编导没有把他们训练出整齐划一的灿烂笑脸,他们露出了土气拘谨的本色。也许他们还牢记着与生俱来的乡音,他们朗诵的内容,大约也仅仅可以朗诵,而不宜于歌唱——他们在狭窄、破旧、灰暗的教室上课,即便这样,他们的学校还“不得不经常搬迁”或关闭……但是,他们发狠说:“我们不跟别人比父母,要跟别人比明天。”
非常感人。连主持人都在抹泪。让人掉泪历来是春节联欢晚会的追求。从前大致的手段是,选取一个符合阶段性宣传要求的悲情故事,由主持人代理叙述。前些年,这样也真的能适时地煽动出人们的眼泪。但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是在节目里直接表演一个有着两亿之众的阶层的整体命运的悲情。如此重要的晚会出现这样的节目,说明已经有相当的层面认为,直接让弱者的命运获得表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弱势群体所以弱势,标志之一就是他们本身缺乏社会表达,而只能“被表达”。对于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愿望来说,可能历来不缺少“被表达”的机会,或许他们总是被争相表达。但是,他们常常被误解和歪曲,或者“被表达”的方式实现真正的缺席,应该说,在所有“被表达”的时候,同情是弱者最幸运的机会了。
不过,同情往往只能体现同情者的高贵,而不是弱者所需要的一切。同情者往往容易忘记,弱者最需要的是平等权利。这就要求主流社会有足够的理性。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这个晚会里最富良心的两个节目是大有进步空间的。如果考虑到城市农民工也是平权的主体的话,《进城》节目应该表现他们与城市现有秩序的矛盾,而不是庆幸于他们一派张皇地来到陌生的城市,虽然风餐露宿但总算有所安顿。而农民工子女朗诵的“心里话”,第一层,叙述在失学边缘挣扎的命运,这倒是事实,城市人知道,农民工自己和他们老家的乡亲更知道;第二部分,是“抒怀”。这让我感到扭曲。
“我们不跟别人比父母,要跟别人比明天!”——这是什么话啊!为什么不告诉孩子们,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权利是共同的权利,在祖国的任何地方,任何父母所有的孩子都有同样的权利。我认为,即便现在没有实现这样的权利,也要这样教育他们。对孩子要诚实,永远都不要为了权宜之计,去灌输错误的东西。并且,人是理性的,告诉了他们实情,他们不见得就会马上反叛,不见得就会破坏社会和谐。反过来,你让这些孩子承认父母的身份决定受教育权利,那又置义务教育法于何地?当孩子们用法律反问你的时候,你打算如何交待?
当然,在事实上,“我们不跟别人比父母,要跟别人比明天!”可能是农民工子女的“理性选择”,很多父母可能正是这样教育他们的,他们可能正是鼓着这样一股气在“跟人家的孩子拼搏”。但是,这恰恰是值得忧虑的事情,而不是主流文化应该加以强化的情绪:今天社会没有给予你的,你明天如何去获取?用这样的动力去推动人生,真的有利于构建和谐吗?
总之,弱势群体的权利是真实的存在,它们绝对需要真实的表达,但不需要用情感的方式去激励或者去遮蔽,即便是同情的角度,都可能南辕北辙,于和谐社会无补。
来源:南方都市报  来源日期:2007-2-23   本站发布时间:200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