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主讲: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43:44

2007-05-28 17:39(VCD⑦~⒁笔记)

碟⑦

○学佛也有学佛的挂碍和执着啊,为什么?离不开假相嘛!他想离开那个假相,可是那烦恼一起来,还是贪嗔痴。所以,把这个语言转换成实地的心境,叫作修行。

○假若一个人前生做了坏事,如果他今生能改过自新,去恶为善,就可能不会招致恶果了。
为什么说“可能”呢?就比如一个人如果吃了毒药(恶因),送到医生那里救治(善行),这个人的下场也有两种:一种是化险为夷,另一种是死亡。这里的原因最少牵涉到三方面:一、他中毒的深浅(所干的坏事多少,犯的罪是哪一类等);二、他送医的快慢(悔悟的迟早);三、救治的得法与否(行善的多少、种类、以及跟以前所造恶因之间的关系)。

但千万不要误会,以上的比喻,是不得已而说的,目的在帮助大家了解因果的真义而已。因为所谓“比喻”并不等于事实,只能说是“相似”而已。
佛教的因果说,纵横无穷的宇宙人生,其中错综复杂,千头万绪,除了具有真实智慧(般若)的觉悟者(如佛菩萨四众)之外,平凡的我们还不能突窥其奥妙。佛教谓之“因果大相续流”,又怎么可能从中截下一段来观察、分析呢?

○佛教对此所抱的态度:
一、继续更积极地行善。因为这些善行,仍然在来日会有美满的收获。
二、对这种不可能改变的“恶果”(定业),要勇以忍受,因为君子敢做敢当,既然做错了事,如同犯了法律,就要安心,耐心地接受处罚。怨天尤人或蓄意逃避,都是弱者的表现。
三、要从这些痛苦的报应中,切实地反省,从此更加的谨慎小心。

○在这个娑婆世界,成佛可不是容易的——小人太多,你所到之处,都是烦恼众生。

○佛教是不崇拜偶像的,因为佛教讲色即是空,讲破相,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是最不讲着相的东西。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本体,像冰是水遇冷凝成的,水是氢氧化合而成的,而氢氧等元素,又是由原子核、电子等集合而成的,哪里有不变的实体呢?诸位能体会到这一句,就会开悟。

○色法要突破就很难,世间哪几个不着相的呀?那个感受——碰到苦,能不牢骚、抱怨?碰到乐,你控制得住?中了十三亿,能够一觉到天明,统统不为所动,我

说你是菩萨再来。

○人类觉得可爱的东西,在佛看来,一文不值,照见五蕴皆空。

○为什么寺院里还有那么多的佛像呢?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顾到佛教高深的哲理;另一方面也不能抹煞佛教以方便为法门,救度众生的作用。

一、哲理方面:佛教认为佛像是用木石等材料(因),由人工(缘)雕塑而成的。拆之即无,没有不变的主体,所以本体是空的。而当初雕塑的工人,若做成观音即观音,做成阿弥陀佛就成阿弥陀佛,若做成玛利亚,就是圣母。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称它做“佛像”的东西,它的形状、称呼是假的——一尊佛像,站在莲台上,你可以称它做阿弥陀佛,也可以叫它释迦佛、日月灯佛……等等,又何妨呢?如杯子,喝茶的叫茶杯,喝酒的叫酒杯,同样是那个杯子,是不是?
以上的分析,在佛教,前者叫“空观”,后者叫“假观”,假观是站在缘起的,站在现象界的;空观是站在本体界。但虽然佛像的本体是空的,形状、称呼是假的(可随意塑造、呼叫),但并不表示佛教否定佛像的存在,要我们用”中观“来认识佛像的价值和用处。
空观、假观、中观,这是后来大乘佛教,在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立的。如果你认为,还有一种东西叫作假观、空观、中观,诸位,永远不能开悟,打死不能解脱。有观,就有能观、所观,修行如果到这个就进不去,佛教没有这种东西,本来无一物不能有“能所”的东西。到最后没有能所,他们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用这种方式来修行。所以到这个地方,要打破那个无始无明,难如登天,叫作观念。如果你进入真实境,讲空、假、中观都行。有中吗?左边是着,右边是着,中间当然也叫作着啊!佛教讲无相,是绝对,所以用空假中,统统是方便说,真正万法不可说,究竟处没有办法描述。要我们用中观来认识佛像的价值和用处,那就是佛像可以使人兴起“见贤思齐”之心,所以,修学佛道是不坏假相的。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呀!

二、方便济众:世上的人如果都有足够的智慧了解:佛像只是让人仰慕效法,使人见贤思齐的话,那么就用不着佛像了。因为这里佛在每个人的心中。诸位,问题就是那个心是什么?你无法认识它,问题在这个地方。我们无量劫来,就是用妄想心。用楞严经讲:我们若用真心,一念就进入不生不灭的清静自性(可是记得!用真心还是妄,绝对的清静自性,不能立一个真心,立一个妄心。一法不立,名为真心,讲真心是破除妄,着一个真也是妄。我只能这么说,你慢慢体悟看看。)那么就用不着佛像了,因为这时佛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清风明月里,在山光水影中。而每一块石头,每根草,何事何物不能当作佛像来想、来看、来拜的?——不见一物,名为见道,看到一块石头,石头缘起性空,见到云彩,当体即空,佛性就现前。空后面附带的,就是不值得你执着,不值得你分别,要附带这个条件。
对于根器浅薄的众生,则不得不用通俗的道理来引导。否则佛教就不能称作平等、圆融而伟大了。

○经教通的,心性不通;有的人心性通达,经教看得不够,权巧方便的智慧不够,即论点只在某个角度。因此,要通宗又要通教,的确很困难!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道理与道理之间本是融会贯通。佛法是不二的,讲理,就一定不坏事相,讲事相,一定要会归理体。讲任何一件事情,是不能偏的,佛法是不二法门。众生不一样,看到什么,就落入观念,然后执着自己的观念。
所以你学佛,你看什么事情,就会比较融会贯通,比较不会武断,也就比较不会偏激。对于任何的社会,或是哪一个异数,哪一种角度,你都可以圆满的处理。

○寂静涅槃:涅槃即不生不灭;寂静是内心彻底无所着(不是安静),彻底悟到诸法空相,那一种如如不动的,心灵寂静的状态。

碟⑧

○诸行无常:世间一切有形事物,都在一定的因果法则下(因缘果报),不断地迁流变化。

○觉悟的人,时时刻刻他能起观照,事事物物通退让,他了解:进不一定不好,退不一定好;进不一定好,退不一定不好。有弹性,有智慧。
众生不一样,一讲起话来,我就是对,你就是错;我就是善,你就是恶。所以学佛以后,他会转变:你大我小,你善我恶,你是我非,你好我坏。他会转动,然后在这个恒常不变……他就可以保持一个永恒的清净身、心灵,不为这个诸行无常、假相所迷惑。

○这个是不净、苦、空、无常、无我的色身,是叫你远离、放下这些假相;可是我们还有尊贵的佛性,还要靠这个不清净的色身来修行呢。

★诸法无我:从空间上来看,世间的一切事物,不论有形、无形,都没有它永恒、独立存在的实体,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组成的暂时现象。所以叫作缘起如幻。缘起的喜怒哀乐也是幻有的,事过境迁,犹如春梦了无痕。
法,在此指“一切事与物”,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我,在此指“独立自存,而能自己作主宰”的意思。因为我们作不了主,所以是无我;世尊作得了主,讲叫作真我。我们认识的这个叫作假我,而一个见性的人,他认识的叫作真我。由于诸法缘起缘灭,既无本体,也无自性,生灭由不了自己,所以才说“无我”。

○永恒的法身慧命叫做常住。能享受生命永恒的安乐、宁静与自在。

○南无常住十方佛,就是我们清净的自性、觉性。
南无常住十方法,就是永恒的真理。心性所展现、悟到的真理。
南无常住十方僧,就是我们无诤的智慧心,与世无诤。

○依法不依人:法是佛讲的,他是空间的圣人,所以要依佛讲的法。为什么不依人?因为这些后代的人,多多少少总是有缺陷,有人格不圆满的地方,毕竟是人嘛,不是释迦牟尼佛。依人,他就有主观,会加入自己的意思解释佛法。
法,是颠扑不破的客观事实,是亘古长存的真理。人固执而善变,(我们学佛后,这种固执会慢慢的一点一滴放下。固执,我们的病就会产生,痛苦就一定接踵而来,跑不掉的。)对于真理的判断与认知,经常出于主观的爱憎。所以,依赖人,对人盲目的崇拜与幻想,常常会不自觉地跟着人走上傲慢、偏见与错误的道路。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就是究竟,就是大乘经典,但千万不要轻视小乘,那是根本经典。
了义经就是直接而彻底地阐明真理的经典,不了义经叫作权巧方便(所以大乘叫作“开权显实”)。不了义经是为了利生弘法的方便,而暂时所作的承诺和譬喻。
打个比方:某人得了肝癌,不久于人世,医生对病人轻描淡写地说:“好好休养,没什么严重。”这种安慰的法门,叫“不了义经”;而医生对他的家人就会据实告知:“肝癌是绝症,好好地照顾他,配合治疗来减轻他身心即将承受的巨大痛苦。”这种公布真相,让家人有心理准备的说法,叫“了义经”。

○“念句佛号,就可以往生西方”这是方便说,是不了义的。念佛之外,还要具足一切善根福德因缘。

○当你下定决心,深信佛语,誓死不退,无所疑惑,方便说就是实相究竟说,悟道的人,方便就是究竟实相。

○能分辨了义与不了义,才能快乐自在地学佛。

★依义不依语:“义”就是义理,诠释无生的义理。不能依种种的音声、语言。
就如伸出指头指月亮,指头是“语”,月亮是“义”。所以看佛书,听法语,千万不要执着于经文的表相,一定要深入文字的底蕴,吸取它的真髓才好。义是佛的心,要你悟入无生,而你却一味的依照文字去解读,所以才会一脸茫然地指着《金刚经》说:“你看!经上明明这样说:‘若人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见念佛是邪门外道。
多糟糕的误解!世尊这句话什么意思?若人用音声求我,音声就是假相,如果你在这个假相上,要找到你的清净自性,这个“我”(就是每一个人的真如自性),这句话的意思是,着相而求百千劫。如果有人用这个假相的音声,求我们每一个人的清净自性,是不能见到这个清净、不生不灭的涅槃自性,即不能见如来。不能见如来,不是不能见释迦牟尼佛。

念佛,它是注重专心,从精进、专心,培养“事一心不乱”,最后悟入“理一心不乱”,目的还是叫你见如来,一样的。佛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只会用嘴巴来念佛、求佛,而不懂得反求诸已(回光返照),不能醒悟,不能用心法,那么这种“,心外求法”的修行,就是邪道。
因此佛教反对望文生义或拘泥于文字。

○六尘,会污染我们清净自性,所以叫尘。

○感观,是错误的证人。

○性识周遍法界,你要悟到这个性,就在虚妄不实时同时放下,那一念就是清净自性,不能另外再找别的地方。不执着、不贪恋,就是清净自性。慢慢的修行无间道,守心为第一,在刹那间见到的清净自性,而这样子坚持,时间逐渐会加长,禅定就存在。
你只要记得,那个是假相,不值得你这样子追求,不值得你这样的痛苦,不值得你这样子的委屈、不满、抱怨、嫉妒。从无常切入、放下。

○依智不依识:智就是真心,识就是妄心,所谓智,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般若的心;识是执着、分别的心。
识的产生,是根与尘的相互接触,是暂起而幻有的。
所以佛陀不赞成拿这些“不实的认知或感觉(识)”来作为我们寻求真理、解脱烦恼的依靠。这个执着、分别心,识,既然不能作为我们的依靠,那么依靠什么好呢?“智慧”最好。
这里的“智慧”,不是指小聪明而言,那是“世智辩聪”,即:虽然口才很好,但不能开智慧,不能了生死,凡是不能放执着的,叫世智辩聪。烦恼一堆,继续造业。

○见性有什么好处?就是站在高处,看众生怎么过日子。

○所以,为什么我要看电视?我要掌握时代的脉动,我要了解整个社会发生的状况,现在年轻人的取向是什么?老年人需要给予的是什么?现在时代走到一个时空不同的转换处,我作为一个法师,我应当掌握什么重点来弘法,毕竟我是知识份子。我需要很多的知识、门路、管道、讯息,讲给大家听。

○依智,即自内证的功夫。不要为了一点小事牵肠挂肚,不要把自己搞得像精神病一样,不要给自己压力。

○四谛是原始佛教的总纲,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灭谛”即是涅槃。

碟⑨⑩缺)碟⑾(讲到六波罗蜜)

○修行的道路是极其崎岖艰难,若无忍辱功夫,则不易贯彻,中途极易萌生退心,退道心。
同时修行时,常会有人故意讥笑,说你迷信、消极,还笑出家人是社会的寄生虫。

○佛陀都没有办法做到每一个人统统满意。在这个娑婆世界,做到每一个人都赞叹你,叫做不正常。这个世间叫作有病,这里不是极乐世界啊,你搞清楚啊,你佛法要送给人家,还要看他有没有这个因缘跟善根,他不毁谤你,已经不得了啦。师父进入佛门三十年了,深深的领悟到,跨进大门一步的人,佛弟子,我都要非常赞叹他!不简单的,这一条路太难走了!

★记得!今天的执着、冲突、烦恼、分别、无量的苦痛、委屈,到明天早上睡醒,一定要把它忘光光。提都不要提,讲都不要讲,统统无所挂碍。令你不愉快的人,走到你的前面来,你一样当作没发生过任何事情。
什么叫作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这个世间从来没发生过任何事情。过去心不可得,天大的事情,都没有什么神经,该负的责任要负,该做的工作要做。
今天哪一个人看了很讨厌,我告诉你:一百年后,这些执着、这些挂碍,完全没有意义。

○精进就是:向前努力不懈的意思。我们做一件事,想要成功,一定要有恒地努力才行。

★禅定就是:“静虑”的功夫或境界。有执着,就没办法进入禅定,每天都在假相里起伏、妄动。类似庄子所说的“用志不纷”,纷就是纷乱,“乃凝于神”,凝就是集中的意思,你只要用志,不乱,你的神就可以集中。就是“心思不杂乱,精神能集中”的意思。诸位,这只是个方便说,真正的禅定不是这样。
真正的禅定,是来自于清净自性无所住,自然无所住,自然进入禅定,二六时中都在定,无相的东西,哪里不定呢?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对外界要淡泊,坚定意志;看得破的人,心就宁静,忍得过,他就能够有遥远的理想,功夫才能深。

○这个形式就变成敲敲打打,就是佛教。佛教的根本精神在哪里?它在悟。
不能以色见我,不能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现在的法会)叫作善巧方便。
你内心有悟,我们有弘法,那么所有善巧方便,统统叫作实相。

★大乘佛法的悲哀,就在于开太多的方便,流于种种繁琐的宗教仪式,而使人迷,着迷在这个相的东西。

○佛法本身是很实用的东西,可是给后代的众生搞得已经不像佛教,根本精神也看不到,算命的、看地理的、敲敲打打的、掷杯茭的、抽签的,反正拜佛求感应,礼佛希望见到光……所以大乘佛教就叫作稀释的牛奶,小乘的佛教,牛奶味很重,叫作原始佛教。
所以,善巧方便要配合实相,究竟涅槃的道理,要配合善巧方便的法会,缺一不行。

○重视理论,不重实践,这是近代中国佛教之所以衰微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佛学如变成了徒有深奥理论的玄学,而不能应用到人类生活上去,岂不是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要面对了现实,去超越它。

○我去打过很多法师的佛七,佛七就这样子:大声念佛见大佛,小声念佛见小佛,不出声别想见佛。
我现在不一样:大彻大悟见大佛,小彻小悟见小佛,不彻不悟,老实坚持念佛,照样花开见佛。

碟⒁

○有疑问一定要找学问好的老师请教,绝不能糊里糊涂地,随便在半路上找一个一知半解的人来解答,因为他不可能给你正确的答复。
哲学家说过:一知半解比无知更可怕。
因为如果不知道的,他就答不知道,你也没什么损失;而他懂得那么一点点,也不叫作懂,然后就随便回答,你就信以为真。

○什么叫作僧?摆平了自己就叫僧。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