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儒家的人格分析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41:45

君子与小人--儒家的人格分析法

  在我国历史中,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做"知心"的研究,探讨理想人格是什么,并逐步建立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人格分析法。儒家对人格分析极为关注,2000多年来,儒家建立起一个人格分析的理论体系,即"君子人格",儒家用"君子"和"小人"来做出划分。

什么是儒家的君子人格呢?

  孔子的答案是这样的:"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论语·子路》)

  综上可得,孔子认为,"君子人格"有三点:行己有耻、孝悌、言而有信。

  和孔子相比,孟子对"君子人格"的阐述更加细致,他认为要培养一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的本性,这是君子人格的基础。孟老夫子和达官贵人、诸侯王公交往的过程中,始终不卑不亢,恪守自己的原则,有一次,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对他非常热情和客气,而孟老夫子则不冷不热,连身边的弟子都觉得孟子的态度不礼貌,而孟子不以为然,他借用曾子的话,告诫弟子说到,富有的人不如仁爱的人,爵位不比道义,我自己有超过对方的心理优势,当然用不着谄媚富豪,用不着畏惧权贵。

  孟子认为,只有培养一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的性格因子,他才会达到"君子人格",即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他又提出了四条"非人"的标准,即没有恻隐之心的人,没有羞恶之心的人,没有辞让之心的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人。实事求是地讲,孔孟的定义有些理想化,失于抽象,到了宋代,"君子人格"增加了丰富的内涵,和实际生活贴得很近。比如,宋代大儒程颢写了一首诗《秋日偶成》,形象地描写了一个具有君子人格的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在这里,程颢将"自得"、"道通"、"富贵不淫"、"贫贱乐",归纳为君子的性格特征。到了明代,"君子人格"又有了新的变化,王阳明把"君子人格"定为"内圣",即内心的德性,他认为,一个人"纯乎天理而无欲",就是君子。他在五十二岁的时候,做自我反省,认为一个君子只信良知,辨清真是真非,不必掩藏回护,不怕得罪他人,不怕忤逆权贵,只要依照良知做事,就是行君子之道。

  怎样培养自己的君子人格呢?从先秦到明代,儒家不仅丰富着"君子人格"的定义,而且,提出了完整的自我修养之道。在《尚书·皋陶谟 》中,提到了君子的"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孔子提出君子的"九思",即"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九德"和"九思"只是原则性的要求,真正地做进一步细致解释的思想家,是曾参,他在《曾子立事》中,说道:"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曾参总结得非常细致,面面俱到。

  我综合历朝历代的儒家思想,"君子人格"的培养之路,大抵有四条:

  第一,"仁"是君子的底线。君子的底线,便是"仁",不按照"仁"的标准规范自己,那么就不是君子。孔子有很多这样的言论,比如:"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

  第二,追求"君子之乐",讲求君子风范。孟子提出了"君子之乐",为人们列出了君子的享乐观。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讲君子的快乐,来自于家庭安康、道德提升,以及传播自己的思想。君子要享受"君子之乐",还要讲求君子所应该具备的风范,孔子讲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君子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仪表风度。

  第三,重义轻利,诚信为本。中国的主流道德思想非常讲究"重义轻利",比如,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讲一个人不能罔顾道义而苟且偷生,担当道义无惧死亡。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这还不足够,还要崇尚诚信和良心。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篇》)除了"中道"、"狂狷",还有一个"乡愿",王阳明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乡愿"是不好的,乡愿之人和君子打交道的时候,就讲忠信廉洁,和小人打交道的时候,又与之同流合污,王阳明批评乡愿之人是,人格残缺不全,"心已破坏矣",他认为"狂狷"比"乡愿"还是要好一些。通过孔子、孟子和王阳明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在儒家的人格理论中,"中庸"为上,其次是"狂狷",最下等的是"乡愿"。

  以上是对中国儒家"君子人格"的概述,儒家先哲的"君子"分析,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坦荡、宽容、谨慎、优雅和谦虚,经过几千年的培养和浸淫,已经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