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在建筑中相遇文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29:01
泰国馆 本报记者 沈家善 摄  新加坡馆(左)和马来西亚馆 本报记者张驰摄尼泊尔馆 本报记者 邵剑平 摄  丹麦馆 本报记者 邵剑平 摄
 建筑游
每一届世博会都是建筑的 “群英会”,尽管因为“不建造任何在世博会之后无用东西”的原则,大多数建筑只能昙花一现,但它们仍为文明进步留下了宝贵的积累和丰厚的资源。
从英国伦敦的水晶宫,到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再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原子球馆……历届世博会上,诞生过许多足以改变建筑史的著名作品。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郑时龄的眼中,世博会建筑既是同时代建筑思潮的体现,还带有某种实验性色彩,隐喻着建筑业的未来。
另外,世博会建筑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甚至表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某种程度上,建筑是国家的象征,国家的进步和繁荣都在其中展现。一个人不可能跑到每个国家去看,但可以在世博会上看到许多国家的展馆,从展馆中体味背后的文化与文明。
2010年上海世博会,历史上最多国家参与的世博会,将带来什么样的建筑视觉盛宴?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郑时龄在百忙之中,特意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详细撰文。
请随郑时龄院士一起踏上世博会浪漫的建筑之旅吧!
民族风:
浓缩民族性格与文化
在郑时龄院士看来,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归属于“文明”,它所反映的社会观念、生活模式,它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征,它的建造者情况等,都使它成为社会整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筑首先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反映,而在全球化的当下,在建筑上坚持鲜明民族特色的,无疑是那些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民族风的建筑之旅,可以从A片区 “最具仙气的展馆”——印度馆开始。
郑时龄:历届世博会的印度馆均采用印度的传统建筑风格,这届世博会的印度馆也具有清晰的识别性。由印度建筑师奈度 (D.R. Naidu,1948~)设计的以城市与和谐为主题的印度馆造型模仿印度16世纪艾哈迈达巴德的西迪·赛亚德清真寺,门拱上生命之树的灵感也源自这座清真寺。印度馆汇集了多元宗教的特色,底色为绿色,缀有赤红色花纹的中央穹顶造型的灵感来自公元1世纪时期印度著名的桑吉大堵波佛塔,象征着“万象和谐”。穹顶作为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和基督教建筑的永恒表现主题,诠释了多元文化和各种宗教之间的相互融合。外墙的赤红色隐喻印度著名的阿格拉红堡。整个场馆建筑的总体布局由南侧入口广场、中间的院落及两侧的特色商业服务及北侧的穹顶主展馆组成。平面形态宛若两只手捧着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意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与印度馆一路之隔的,是最具戏剧性的展馆——尼泊尔馆。
郑时龄:尼泊尔馆截取了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上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犹如一座上演尼泊尔文明场景的剧场。
然后从东往西,就是整个世博会最具标志性的展馆——中国馆。
郑时龄:作为地标建筑的中国馆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从整个国家的高度,宏观地诠释国家的主体意志和价值观。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主体建筑高61.6米,最高点68.8米,总建筑面积为16万余平方米。国家馆的建筑造型凝聚了中国元素,从色彩到构架,都象征着中国的时代精神,成为城市中的建筑雕塑。建筑师试图以中国红表现东方的哲学,以传统造型诠释现代科技,表现天人合一、天地交泰的哲学理念,正如何镜堂院士所说:“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中国馆的三大展区展示了“东方足迹”、“智慧之旅”和“绽放的城市”。
结束A片区来到B片区,这里有最具装饰性的展馆——马来西亚馆。
郑时龄:主题为“和谐城市生活融洽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馆设计构思源自传统的长屋,高高起翘的屋顶、交叉构架和装饰图案,都是传统的建筑符号。观光电梯的造型宛如吉隆坡“双塔”摩天楼,外廊及展馆入口以伊斯兰清真寺为原形。展馆外墙布满了马来西亚传统的印染花纹,由蝴蝶、花卉、飞鸟和几何图案组成。而在现代甚至“后现代”意味浓重的C片区,同样有民族风的展馆,无疑是最具民间童话色彩的展馆——俄罗斯馆。郑时龄:俄罗斯馆的主题是“新俄罗斯:城市与人”,展馆的灵感源自儿童文学作家诺索夫 《小无知历险记》中的理想城市。仿照三千年前的乌拉尔古城,建造了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12座宛如花瓣般的塔楼,塔楼顶部的镂空图案表现了俄罗斯各民族的装饰特色。
在C片区,你还不能错过的是最具民族风情的展馆——波兰馆。
郑时龄:由波兰WWA建筑师事务所的年轻建筑师娜塔丽娅·帕斯科夫斯卡(Natalia Paszkowska,1981~)和马尔金·穆斯塔夫 (MarcinMostafa,1979~)设计的波兰馆,以民间剪纸艺术的方式展现波兰的传统精神,以隐喻而不是直白来表现民族风格,同时又与中国的剪纸、与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以民族图案作为花纹的镂空墙面让室内充满欢乐的阳光,夜晚则灯光外露,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波兰馆都无比璀璨,尤其是在夜晚华丽多彩的灯光下,会产生生动的装饰效果。
现代风:
带来新的建筑风格
世博会上,大部分建筑没有必要保存很长时间,有些展馆会有意体现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带有强烈的实验色彩。它们非常现代,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前人们纷纷批评它,因为历史悠久的巴黎无法容忍这样一个铁的建筑。但当它最终树立起来,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它代表了法国精神。
在这次世博会上,有哪些建筑具有别具一格的现代性呢?
在A片区,谁能想到以色列馆这座流线型的现代建筑,竟有着太极阴阳的意蕴。
郑时龄:以色列馆的主题是“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其建筑形态抽象意味十足,有人说是“蜗牛”,有人说像“贝壳”。但设计师渡堂海说,这个建筑要表达的是立体化的“阴阳合抱”太极图。原石建造的实体建筑部分代表了历史,代表着犹太人的根和过去;而玻璃构成的虚体建筑部分,则象征着以色列崭新的今天。一个外国建筑师何以用上 “阴阳”概念呢?渡堂海说,他的外祖父曾生活在中国,他的母亲1910年生于上海,父辈关于中国的记忆,建筑师在中国的游历以及他自己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领悟,使得他的设计充满了东方智慧。对比的两部分相互缠绕上升,正是渡堂海想要表达的主题——“对话”,人与自然,过去与未来,即时与永恒,大地与天空,虚与实之间的对话。这个建筑虽然具有传统意蕴,但表现方法却是十足现代的。
C片区集合了来自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国家,想要了解当代建筑的突破,必须到这个展区,从最灵动的展馆——英国馆开始。
郑时龄:名为“种子圣殿”的英国馆注重创意,展馆的主题是:“传承经典铸就未来”。城市雕塑的造型仿佛一件展开的“礼物”放在一张打开的“包装纸”上呈给观众。展馆是一个六层楼的立方体结构,长7.5米的6万根透明亚克力细管安装在6米长的铝套管内,使结构的主体建筑变得毛茸茸,在黄浦江畔的微风吹拂下,建筑的外墙就会款款摆动,仿佛一颗正在成长的种子。光线可以通过管子将展馆照亮,夜晚时,管子内的光源则会发光,因此展馆被形容为“发光的盒子”。每根管子内都有一颗形态各异的不同种类的种子,每颗种子都代表一种希望,通过种子这个自然界的最基本元素来表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影响以及英国对大自然的崇敬。整个展馆随着微风袭来而款款摆动,仿佛一座“活”的建筑,被誉为“种子圣殿”,表现作为创意中心的英国在建筑上的创新。英国馆的建筑师是1971年出生的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Heatherwick,1971~),他在2004年曾获得皇家工业设计勋章。他是此次世博会所有展馆建筑师中比较年轻的一位,在当代设计界的知名度如日中天。
英国馆对面,就是郑时龄院士眼中“最开心”的展馆——荷兰馆。
郑时龄:荷兰建筑师约翰·科尔梅林(John Krmeling,1951~)设计的荷兰馆取名 “快乐街”,建筑师从上海的城市高架路、外滩中心的发光屋顶得到启示,把这些元素用在设计上,中央建筑物顶上的花瓣造型又仿佛荷兰女王的皇冠。快乐街的形状呈螺旋上升的8字形步行道,长370米、宽5米的步行道将27幢独立的建筑物串联起来,既方便参观路线的组织,又迎合中国人幸运数字的观念。最有趣的是随着坡道上升宛如花环般的建筑物向各个方向延展,悬挂在道路两边的建筑仿佛空中楼阁,又像空中的雕塑,让你联想起荷兰的风车。以橘黄色为主调的建筑色彩浓烈,步行道的桥面则是鲜艳的红色,一看到展馆的色彩,你就会想到荷兰,像郁金香,像荷兰足球队员的球衣,像荷兰的大自然。
在C片区游览,怎能忘记“最浪漫”的展馆——法国馆。
郑时龄:法国年轻的建筑师雅克·费里埃(Jacques Ferrier,1959~)设计的法国馆的主题是“感性城市”,充分体现了法国文化的内涵。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法国的绘画,聆听法国的音乐,品味法国的香水,充分发挥五官的功能。法国馆是本次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之一,4层建筑的外观简洁明了,以脱离地面的漂浮形式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用现代手法诠释法国古典园林,同时又借助园林与中国文化相联系,喷泉、水上花园等构成了一个宁静安详和清新凉爽的世界。费里埃曾于2006年参加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方案征集,对上海的城市环境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建筑师将等候区设在展馆的庭院内,从排队等候区开始,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法国园林内,自动扶梯缓缓地将参观者带到展馆的最顶层。展览区域在斜坡道上铺开,沿着下坡路回到起点,参观者可以透过玻璃欣赏庭院,参观路线的另一边则是视觉效果强大的影像墙,通过一些法国老电影片断或现代法国的图像,阐述城市生活的印象。展馆顶层设置一座精致的法式餐厅,展现法国厨艺的多样性。穿过餐厅,漫步于屋顶的法式花园,可以观赏黄浦江美景。
亮点体验
印度馆,“零化学物质”打造
印度馆的主题是 “城市与和谐”。进入印度馆,仿佛是穿越一个“时空隧道”,先历经公元前3000—前2000年莫汉佐达罗和哈莱潘的古印度时期,再穿越中世纪印度,直至现代印度。馆外墙雕描绘了印度中世纪的历史,而馆内16根巨大的柱子,代表着印度的16个朝代。
印度馆的中央穹顶蕴含着 “万象和谐”的主题。设计灵感来自桑奇佛塔,是多种宗教中经常出现的建筑风格。抬头仰望气势恢宏的穹顶,让人顿感身处圣地。穹顶的中央区域采用360度全息投影视听装置,可以放映出印度千百年来的城市变化。不仅如此,穹顶上还种上了绿草,这也是印度馆环保理念的一种体现。绿色的草皮覆盖在中央穹顶上,浓浓的绿意中镶嵌着“生命之树”的铜制雕刻。植物与金属的融合,堪称一绝。
印度馆多样的植物材料也是一大特色。向来非常重视发展竹林的印度,用楠竹网格与钢筋混凝土为展馆织就了一个“吸音”天花板。大量竹子的使用,使印度馆成为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个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建设的国家馆。
外表古色古香的印度馆其实内含高科技元素。总投入800万美元的印度馆主打“零化学物质”设计,由太阳能电池板、风车、草本植物、竹木等现代融合传统的建筑材料打造的印度馆,将体现出别样的时尚。此外,印度馆将内置水管制冷系统,将让参观者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自然舒适的清凉。
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世博会期间,印度展馆将在5月10日举行印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诞辰庆典活动。庆典活动包括陈列泰戈尔雕塑,播放泰戈尔1924年到访中国的纪录片,还有发放泰戈尔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小册子。游客还可去逛逛“印度集市”,那里供应印度传统美食,购物中心则展销印度地方特产。圆形剧场上演的印度各地文艺节目,能让你感受地道的印度风情。
亮点体验
荷兰馆,开放的“云霄飞车”
“我想设计一座开放的、无门的荷兰馆,它的内部向外敞开,就像一个能让游客走上去的‘云霄飞车’。届时,四围这一幢幢小屋将像熟透的苹果一般挂在 ‘快乐街’上,而不是呆板无趣地列成一排,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这条喜庆的快乐街。”设计师约翰·科尔梅林说。
漫步在荷兰馆的“快乐街”上,参观者可以从展馆的任意一个方向进入展馆,加入“快乐街”。到了夏天也不用怕,荷兰馆高科技的遮阳伞给人清凉。400米“欢乐街”将撑起50把遮阳伞。伞面选用代表荷兰的橙色,伞面涂层采用高科技材料,可以吸收并积聚能量,也将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快乐街”沿街分布着的一个个小型展馆,展示荷兰在空间、能源和水利方面的创新。这些小型展馆并非呆板无趣地排成一列,而是“悬挂”在街区上,并且都是不开放的封闭式展馆。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决定,“让参观者通过窗户观看展览”。
独立的小型展馆沿街分布,外观酷似一个游乐园。每一个建筑又同时是一个微缩的展馆,游客可以把它当作一次快乐的逛街,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游乐场,每经过一个橱窗,获得的,是对城市、对生活的一次新的体验。
船型餐厅是展区一侧的一幢独立小建筑。它外形如同一艘工程船,作为荷兰馆的公众餐厅,其设计理念是要表现荷兰部分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的特征。
荷兰馆还将纯净水站搬进了场馆。在一个主题为“水”的小型展馆里,参观者将会看到浦江水被过滤的过程,并喝到由此产生的纯净水。
在“快乐街”上,会发现一座“小房子”挂着 CINEAC的招牌。在阿姆斯特丹,CINEAC曾经是建于1934年的功能主义风格的电影院,现在是一家著名俱乐部,可举办演唱会。不过,荷兰馆里的CINEAC并非真实电影院或俱乐部,只是作为象征,说明在这条“快乐街”里,俱乐部、商场、电影院一样都不少。本报记者尤莼洁 周楠 实习生康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