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前夜的电影理论(上)--王小鲁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9:57

   比较奇怪的是,电影之灵光消失,如今在本雅明看来竟然成了可赞美的。

       本雅明的电影理论,可划为经典或古典的电影理论范畴。电影生日也晚,早期电影理论里本体论的发达与人类早期哲学的本体论发达是一样的情形,那时候人们对“电影是什么”和电影的基本构成条件这样的一般命题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近二十年来,无论物质还是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是自古以来的那个样子了。人们必须估计到,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本雅明在书的开头,引用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的一段话。大家都还在讨论电影是不是艺术的时候,本雅明就认为这些争吵没有意义,现在要讨论的应该是电影如何改变了艺术本身。在讨论电影的时候,本雅明的艺术观是开放的,不是本质主义的。

   电影改变艺术的最重要的表现是“灵光的消失”。灵光之消失在电影里是一个总体的现象,其琐细处按照本书章节顺序,可以罗列其大概如下:

   1.本雅明首先考察了不同时代的复制历史,而电影的复制有自己的独特性,电影的复制不再需要人手的参与,不再具有人手的体温。

      2.传统艺术具有此时此地性,人不能在相同时间不同地点看到同一件作品,而现在这个特点被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随意性所取代。电影的拷贝可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发送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的不同电影院里。本雅明认为电影的这种对传统艺术的毁灭性正是其社会意义所在。

   3.大众的地位在上升,电影满足了人们这样的愿望:贴近与占有某物的愿望。通过占有复制品来克服传统艺术的“独一无二性”。

   4.早期的艺术起源于巫术或者一种崇拜仪式,电影则不同,因为艺术的原真性失灵,艺术的社会功能由过去的基于仪式,而转向基于政治实践。

   5.神圣时代的艺术品突出更多的是其膜拜价值,而现在则更突出其展示价值,它们可以四处展示,不再囿于一隅。

    6.作者从早期摄影中人像中的灵光谈起,那时候的人像摄影是灵光的最后藏身之地,自从没有人而只有街景的照片出现后,照片就只具有展览的价值和一种政治价值、物证的价值,图片说明也就变得很重要了。而电影的单帧画面是无意义的,难以理解的,在电影中,单个画面由前后画面所规定、导向。

   7.电影演员与观众是隔绝的,他与观众的关系与在舞台表演中完全不同,他们不能彼此互动,而是互相封闭,而且由于电影演员与观众间的中介是一系列机器,因此演员演出的整体感不被尊重,他无法像戏剧演员那样融于角色中,所以灵光更是无处藏身。演员也无法对于观众产生膜拜价值。

   8.他进一步引用了索尔·贝娄小说《拍电影》里的一些句子,论述电影演员在机械面前是自我表演的,他似乎是被分解了,仿佛被从自身中流放了,他被一些机器装置左右着。演员成为道具,其表演被分割成为可剪辑的片断,分段拍摄更是破坏了传统的美的表象,灵光更是无处藏身了。

   9.电影演员如同工厂的工人,他们无法看到自己劳动的成品,也无法知道它在市场中的样子,因此他们会焦虑,而传统艺术品的创造过程似乎都是相对可见、可把握的。同时电影资本会运转其“明星制度”,它们以制造名人来对电影的缺乏灵光进行补偿——这里的话似乎主要针对西欧电影而言;电影使每个人都变成行家,新闻短片使每个人都变成跑龙套的演员,电影使大众参与进来,成为公众财富,电影因此显得十分民主,他说俄罗斯有一些演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员,而是演自己——这里说的多是一些纪录电影和俄罗斯电影。他在这里表扬了俄罗斯电影,因为他满足人们复制自己的愿望,而西欧的电影对于人们的这个愿望不予以满足,他们靠制造奇妙景观来争取观众。

     10.电影之机械性的悖论。电影之于架上绘画如同外科医生之于巫医:外科医生深入病人的身体进行操作,而巫医则不这样。画家对着景物作画,与景物隔着距离,描绘出一个完整的画面,而电影则是深入到给定物的组织之中去,他们深入事实的核心,然后拍摄出一些独立的片段,最后以机械手段加以缝合。但是那个缝合的痕迹被抹杀了,它以一种机械性实现了某种非机械性,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自然,但那是第二种自然。

     11.绘画是单独欣赏的,而电影则是集体观看,一起看电影的观众互相牵扯,“个人的反应从一开始就以他置身其中的群体化反应为前提。”

     12.电影具有一个革命性功能:艺术与科学的合一。电影的分析能力强,能展示不同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能扩大我们的视觉和听觉的局限,扩大我们的注意范围。电影能帮我们看到一个无意识的经验世界,因为电影以其技术手段使我们能看到平时不会留意也无从捕捉的一些细节性动作。在这里,本雅明夸赞的,是电影的科学认知的功能。但似乎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指出电影不仅仅能帮我们认识物理性的无意识活动,其实也能通过内容分析帮我们看到我们心理深层的无意识。

     13.面对电影不再如同面对传统艺术品那样可以沉思冥想。电影作为视觉流快速转动,使人无暇思考,带给人一种震惊的体验,这是一个创伤性的影响力,但本雅明后来补充道,这个创伤性经验其实是人们借助电影适应充满震惊效果的社会场景的一个手段。从这里来看,“看电影”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面对现代社会的生存练习。

     14.从专心到散心,电影改变了大众参与艺术的方式。人们站在传统绘画前,常常会凝神注视,沉于画中,而电影则满足大众散心的要求。在绘画面前专心,人丢失在绘画中,在电影观赏的散心过程里,电影艺术潜入了大众,为大众所消遣。作者以电影与建筑类比,建筑艺术的欣赏不在于凝视,而在于居于起间进行不经意的浏览和顺带性的欣赏。电影不再是供人膜拜的,而是供人消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