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朝阳:不能让失败制造全社会的伤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19:19

滕朝阳:不能让失败制造全社会的伤痛

2010-03-25 23:12:01 来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广州) 跟贴 122 条 手机看新闻

3月23日上午7时20分左右,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13名学生在55秒钟内被连续割杀,其中9名孩子已死亡,另外4名孩子还在紧急抢救中。制造这起人间惨剧的屠夫,就是当地曾做过近20年外科医生的郑民生。

鲜花般的儿童何辜,竟遭此屠戮!提起郑民生这个名字,激于义愤的人都会觉得憎恶与耻辱,心地慈悲的人甚至不敢多读一遍那些还原这场血雨腥风场面的文字。郑民生应当也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这个人的丝毫同情都是对人性的极大侮辱。无疑,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但他更是一个鲁迅所谓的孱头,他没有勇气向强者挑战,却抽刀扑向更其弱小的孩童。纵然把郑民生化为齑粉,也难泄人们心头的哀痛和愤怒,但理性的反思,自不应止步于此。

任何一个个体与社会为敌,无论能量有多大,手段有多毒,最终都难逃自我毁灭的命运,但他们撕裂社会所造成的伤口,却在短时间内难以愈合。问题更在于,以极端手段报复社会的人,郑民生不是第一个,会不会是最后一个也很难说。此前,有人因“家庭和社会都抛弃了我”从而制造8起恶性案件的案例,有人因“与同事发生争吵、纠纷”就劫持大客车恶意撞人致9人死、11人伤的案例。郑民生呢?据称其作案的原因是与原工作单位领导有矛盾,辞职后谋新职不成,加上感情生活多次失败,心态扭曲,以致故意杀人。中国社科院上月发布的2010年法治蓝皮书显示,2009年我国犯罪数量打破了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的平稳态势,出现大幅增长;在故意杀人案件中,又以家庭成员间的恶性伦理杀人案件、报复社会的重大恶性杀人案件等比较突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郑民生一类的案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虽说得失成败乃人生常事,但在社会转型时期,人生的跌宕起伏尤为剧烈。一些人的财富、地位上升了,而另一些人则至少在相对意义上趋于下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在遭受挫折时往往易于产生失败情绪。但他们之所以成为一个失败者,在他们自己看来并不总是因为自己主观努力不够,而是由别的外在因素所致。而事实上,从农民工历尽千辛却讨不到应得的薪水、经过万难却不能使工伤得到妥善处置而引发的诸多极端事件中,人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挫败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自个人正当权利不能实现。郑民生辞职后想开个人诊所,卫生局不批准,于是他曾扬言要杀卫生局领导。卫生局不批准或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但显然并未说服郑民生,也等于断了他的一条生路。如果法律并未禁止,则郑民生自有开诊所的权利;如果他开了诊所,骇人听闻的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权利的贫困,很容易使人进入失败的循环,继续失败仿佛成为宿命,而改变命运则几乎成为不可能之事。一个被失败情绪笼罩的人,会从开始的被动边缘化逐渐进入到主动边缘化,成为敌视社会的他者。而在此背景中,由于社会的分层与离散,很多人的生存被塑造成一种“原子化”状态,他们的失败没有人抚慰,他们的灵魂没有人关怀,他们承受着一种自生自灭的生命之轻。在正义关怀与人性眷顾的双重缺失中,他们从无助走向无望,找不到生存意义与人生价值。他们总是怀着深度受伤的心态,一个小小的激发,都可能成为他们倾泻内心冲突能量的突破口,使他们在瞬间成为失败主义的俘虏。

其实,不少人在做出极端举动之前,大都像郑民生那样平日里看上去“为人不错”。然而,他们应享的权利无足轻重,他们所受的伤害不为人知晓,他们的失败得不到同情的共鸣。他们是潜伏着的“病人”,但人们似乎一无所知或不以为意,直到他们跌入失败主义的深渊,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来毁灭社会时才大惊失色。

滕朝阳

(本文来源: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