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春节的冲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6:50
这些年来,每到春节,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种似乎是非常矛盾的场景:一方面,是无数的人乘坐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进行地球表面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目的不外乎是“回家过年”;另一方面,大家又总是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没意思”。
人口流动很大意义上表现为一年一度的春运,春运是中国社会最复杂、意义最丰富的生态现象之一,春节期间规模庞大的人口流动现象是中国特有文化传统在现时代的特有体现。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春运现象对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巨大力量。
春节,是农业社会文化的产物,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冬季是总结一年劳作、展望未来、享受生活、共享天伦的时侯,也由此孕育、创造出传统中国伦理、文学、艺术等一系列文化成果。但是,如今春节的意义被降低到了极致,当中国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时,统一的农业社会被城乡二元所取代。然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先知领导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就取得巨大成果,但由于缺少内生的社会基础,短时间内就经历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现代化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中国文化传统意义一定程度的断裂。这支庞大的流动人口队伍正是弥合文化裂痕,打破城乡二元社会,实现中国完全进入现代社会的基本力量。
这支流动大军中的多数人来自农村或边远城镇。他们是改变家庭和家乡贫困落后现状的希望,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的主力军。相对低成本、高素质的过剩劳动力,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更是吸引外资的一个主要筹码。这支流动大军在改变城市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他们锻炼了能力、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积累了资金收入,并把这些现代的城市意识和生活观念带回家庭和家乡,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农村和贫困地区。这一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把社会变革意识带到农村和落后地区,为产生出中国社会自下而上的变革力量奠定了基础。
当然,人们在流动中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也给城市的管理和综合发展提出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能否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所以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春运和人口流动,以建设性的方法解决人口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是顺应时代需要的态度和作法,也是对中国政府和社会的智慧与能力的严峻考验。套用毛泽东评价长征所言:人口流动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大规模人口流动表明,中国从发展中国家步入发达国家的新局面已经开始。
人口流动引发的春运大潮也使得春节假期成为民众谈论的焦点。
除夕放假的民间呼声由来已久,特别是实行黄金周制度以后,呼声更加强烈。除了民众呼吁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分别在不同级别的“两会”上提出意见建议,希望国家能够顺应民意,将除夕纳入春节假期。
其实,多年的呼声中已经充分且有说服力地论证了除夕放假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积极作用。单从除夕是中国人最看重的日子、除夕团圆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这一点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践行“执政为民”价值取向的人民政府,就应积极顺应民意潮流,消除违背民意的权力固执和行为惯性,及时做出回应,调整放假安排,将除夕列入春节假期。
事实上,将除夕排除在春节假期之外,除了严重影响节日气氛和百姓情感、引起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不满外,还掩盖和纵容了“黑假”的存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特别是一些党政机关一到除夕当天就少有人上班,甚至个别机关更是关门大吉,在民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为此,人们将除夕不放假的做法误解为政府“别有用心”,因为它可以变相地给公职人员延长假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夕放假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障碍。因为放假起始时间的调整并不涉及到延长或缩短假期的问题,国务院职能部门完全可以自己做主,进行调整。按照国务院1999年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放假三天即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就是说,春节的法定假日只有三天时间,当前我们实际执行的七天假期,本身就是灵活操作、适当调整的结果,即把春节法定假期前后的两个双休日调整到一块,作为一个完整的春节假期。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务院职能部门完全有权力将两个双休日的一天或两放在春节法定假期之前,以尊重民族传统,顺应民意要求。
总之,事情发展到现在,除夕能否放假,已不再是一个小问题,而成了一块检验政府人本理念是否真正树立的试金石。全国十省市媒体的联合倡议和广大民众的呼吁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已经形成了一股民意洪流,这次能否撼动权力惯性和涤荡权力固执,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