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学年度初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22:42
《三 峡》
一、课文简析
《三峡》是     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以凝诗生动的笔墨,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分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情入景,文本以状伤的渔歌作结,在赞美胜景的同时,流露了伤时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阙处(  ):            叠嶂(  ):
曦月(  ):            自非(  ):
沿溯(  ):            素端(  ):
绝谳(  ):            长啸(  ):
属引(  ):            飞漱(  ):
三、译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痋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理解:
1.文中写景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先写    ,后写水,写水则依次分   、   、   、   四季加以描写,这种顺序与水由  到  的顺序有关。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襄陵”中的“有时”与文中的   词意思相同。
3.文章引用渔者歌曰,有什么作用?
4.文中描写山水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之中能体现其特点的写景句。
5.全文的结构方式是    式,分层用序号表示为:       ,归纳各段大意:
分别用八个字概括其特点为:①        ;②           ;③            ;④         。
6.第①段正面描写山“连”的句子是         ,写山高的句子是        ,侧面描写的句子是         。
7.第②段用一个特例,写出       ,表现         ,特例给人以具体印象。此文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什么异同?
8.赏析第③段中的“素端绿潭,回清倒影”一句。
9.松柏为何是“怪柏”?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0.写猿鸣有什么作用?
11.找出文中所有俯视和仰视的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一、课文简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是一篇游散文。作者写本文时,已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一个有名无实的官。
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特殊的心境。前段叙寺庭步月,“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与同是被贬谪在典州的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精妙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光的传神之笔,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而愈显其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结尾,作者连发两问,“何夜之月?何处无竹柏?”却用不着回答。月夜常有,竹柏常有,“但少闲人如季两人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饱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感悟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之中得到的些许慰藉。语言含蓄,饶有余味。
二、解释词语。
念:       寝:        相与:       但:
三、记叙文一般具备六个要素,请试着把本文的六要素写在横线上。
①时间      ②人物       ③地点
④起因      ⑤经过       ⑥结果
四、阅读文章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背景。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后写的。被贬,近于流放。请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文中写景的句子是
六、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是
七、翻译①“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念无与为乐者”
八、把省略的成分补上。
①(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   )为乐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闲情记趣》
一、课文简析:
《闲情记趣》选自《浮生六记》卷二。在本文中,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情趣,把蚊虫想像成白鹤,把丛草看做树木,把碎石土坑视为丘壑,观赏虫子斗架,把虾蟆驱之他院。……这一切都充满了童趣。全文紧扣着一个“趣”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的趣事。先总写童年对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然后具体地写观察景物的奇趣(物外之趣)。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  )  藐小微物(  )  项为之强(  )
土砾(  )  凸者为丘(  )  凹者为壑(  )
怡然(  )  庞然大物(  )  鞭数十(  )
三、比较各句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请指出。
故时有物外之趣。(    )
①之 昂首观之。(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见藐小微物,必细其改理。(    )
②其
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
徐喷以烟。(    )
③以
以丛草为林(    )
忽有庞然大物拨山倒树而来。(    )
④然
果然鹤也。(    )
忽有庞然大物拨山倒树而来。(    )
⑤而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丛草为林。(    )
⑥为 项为之强。(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四、把省略成分补充好。
1.(    )常蹲其身,使与(    )台齐。
2.果如鹤唳(    )云端。
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忆童稚,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处之趣。
3.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六、按要求,回答问题。
1.本文作者观察事物时,感到什么样的不寻常的情趣?
2.本文以“闲情记趣”为题,作者着重写了其中的哪一个字?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七、阅读,回答问题。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A、只要心里一想,脑子里果然就会出现成千上百的鹤了。
B、我心里这样一想,那成千上百的鹤果然就飞来了。
C、我心里想,要是成千上百的蚊子都能变成鹤,那该多有意思啊。
D、我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就变成鹤了。
②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
A、(我)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一边冲向烟雾,一边飞叫,做出“青云白鹤”的姿态,果然它们就在云中飞鸣。
B、(我)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我把它比做“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里飞鸣。
C、(我)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果然变成一幅“青云白鹤”的好图画,这些鹤还在云中飞鸣呢。
D、(我)慢慢地用烟喷洒蚊子,蚊子在蚊帐中乱飞乱撞,我想,它们能像鹤那样在空中飞翔就有趣了。
2.本段与课文第一段中的(    )不能相呼应。
A、张目对日      B、明察秋毫
C、细察其纹理    D、物外之趣
3.对这段文字的中心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夏天的蚊子有时也有乐趣  B、写夏天蚊子有趣味的事
C、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    D、写蚊子在烟雾中飞鸣
八、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拨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文中的“物外之趣”是作者通过观察       的结果。
2.第一段是怎样体现“物外之趣”的?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壑:           鞭:
4.二段中“庞然大物”是指
“拨山倒树”的“山”和“树”分别是指      、     。
5.第二段中观虫斗、驱蛤蟆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我”      的感情。
6.“庞然大物”这一成语出自     的《      》其中还蕴含另一个成语     。
《五柳先生传》
一、课文简析
本文应视为作者的自传。五柳先生,即作者自己。
文章是按史传体例写的,以“传”概括人物生平行事,以“赞”评价人物品格。本文用质朴、自然、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综合训练题:
1.给下列加着重号注音。
嗜酒(  )  造饮辄尽(  )  箪瓢屡空(  )
黔娄(  )  短褐穿结(  )  衔觞赋诗(  )
蔽风日(  )  若人之俦(  )  不汲汲于富贵(    )
2.给加着重号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A、许多   B、处所    C、称赞
(2)或置酒而招之。( )
A、有人     B、有时     C、有的地方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A、日期     B、一定     C、希望
(4)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
A、既然   B、已经   C、然后
(5)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
A、多次   B、一丝丝   C、总是
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亦不详其姓字。        常著文章自娱。
A、             B、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忘怀得失。
C、              D、
亲旧知其如此。         家贫不能常得。
4、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C、或置酒而招之。     D、无怀氏之民欤?
5.下面句子中意思不正确的是(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译:他闲散恬静、少言寡语,不求荣誉和利禄。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他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简陋狭窄,不能挡风遮日。
C、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译:他经常撰文赋诗来陶冶情操,略微表明自己的志向。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从而可见,他不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啊!
6.阅读,回答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五柳先生的字号从何而来?
②五柳先生的吃、穿、住是怎样的?
③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如何?
(2)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3)下列最能体现五柳先生人品的句子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C、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D、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人皆知,你能根据五柳先生的饮酒特点和目的,灵活改变下句吗?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也。”
(5)用典故,以故人自况,含义深刻,“箪瓢屡空”出自《     》,用        比作五柳先生。
(6)“不慕荣利”与后文哪一句相照应?说说你对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的看法。
(7)本文是托名五柳先生而写的一篇自传,从中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将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2.解释加点字:
吾知其必有合也(    )   郁郁适兹土(      )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 可以出而仕矣(    )
3.文中的四个“其”字,各指代什么:
(1)吾知其必有合也(               )
(2)矧燕赵让出乎其性者哉(            )
(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
(4)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        )
4.第一段用               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失意之士的特点。文“夫以子之不遇时”中的“不遇时”主要指正文的“
”,而“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中的“古所云”指的是“                    ”。
5.作者是怎样巧妙地提醒董生不要误入歧途的?
6.作者用哪些典故来讽喻董生不要忘记朝廷的?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复习目的:
1、朗读、背诵课文,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复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复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12分)
黄发垂tiáo(   )   huò(   )然开朗    骐jì(   )   问jīn(    )
俨然(   )  阡陌(   )(   )  诣太守(   )  间(  )隔
便要还家(   )  邑人(   )    此中人语(   )云
二、解释加点词(16分)
1、缘(   )溪行   2、落英(      )缤纷  3、甚异(     )之
4、欲穷(   )其林 5、才(    )通人      6、屋舍俨然(       )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8、便要还家(       )
9、具(   )言所闻   10、便扶(    )向路 11、诣(     )太守
12、遂(    )迷   13、欣然归(    )往   14、未果(        )
15、寻(    )病终 16、问津(        )
三、填空(14分)
㈠根据文学常识填空(9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名     ,字       ,      (朝代)时浔阳柴桑人,著名           。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                   。
2、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写出三个):         、          、

㈡根据原文填空(5分)
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②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
四、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的词义有什么不同。(16分)
武陵人捕鱼为业(       )          复前行,欲穷其林(       )
为                               其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见渔人,乃大惊(       )        寻向所志(       )
乃                               寻
乃不知有汉(       )            寻病终(       )
便舍船(       )                 便扶向路(       )
舍                                向
屋舍俨然(       )               寻向所志(       )
便得一山(       )               处处志之(       )
得                                志
既出,得其船(       )           寻向所志(       )
五、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12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                        今义: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今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                        今义:
5.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                        今义:
六、阅读与分析
㈠课内阅读巩固(20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表人称的词。(4分)
(1)(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又不同,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字跟“都”的含义不同的一项。(         )(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皆叹惋。
3.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8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
5.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2分)
答: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1分)
答:
7.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答:
口 技
教学目的:
1、理解文言词语,熟读背诵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古今词义的区别。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1.《口技》选自            ,作者是         。
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2) 会宾客大宴(    )
(3)施八尺屏障(    )                (4)满坐寂然(    )
(5)众妙毕备(    )                  (6)宾客意少舒(    )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8) 虽人有百手(    )
(9)无不变色离席(    )              (10)奋袖出臂(    )
4.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的不同含义。
指:人有百指(    )                 不能指其一端(    )
乳: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妙: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一:一时齐发(    )                 又一大儿醒(    )
坐:口技人坐屏障中(    )           满坐寂然(    )
5.翻译下列句子。
(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文章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7.根据要求,原文填写。
写救火的响声由少而多的句子:
写救火情况,声响百千齐作,应有尽有的句子:
8.课文中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9.将相应的意思连线。
(1)开阔的样子                   a.欣然
(2)整齐的样子                   b.怡然
(3)安闲快乐的样子               c.俨然
(4)兴奋愉快的样子               d.豁然
(5)不整齐,混乱的样子           e.杂然
10.如果把本文看作记叙文,那么本文记叙了什么?如果把本文看作说明文,本文说明了什么?
创新能力运用
(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          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紧扣一个“     ”字,然后从三个方面加以突出:          、          、          。
12.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13.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14.选文第三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    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    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15.翻译下列句子。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3)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16.按要求摘出原句。
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
文中议论的句子:
17.将选文第三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18.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19.你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处?
愚公移山
《列子》
一、教学目标
1、简介寓言、《列子》及作者
2、疏通全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疑难字词
3、理解愚公和智叟对移山的不同态度
4、感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
5、背诵全文
1、 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     )  荷担(     )  箕畚(     )(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智叟(     )
雍南(     )  朔东(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 (      )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     词义:
4、 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2)且焉置土石    (      )      始一反焉     (      )
(3)固不可彻     (      )       固众人       (      )
(4)杂然相许      (      )     曳屋许许声    (      )
(5)操蛇之神闻之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     移风__俗      诉__法律
原形__露     付__实施      鞠躬尽瘁,死而后__
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8、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阅读]
(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9、 用“/”给文中第二、三段没有加标点的句子断句。
10、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系向牛头充炭直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一狼洞其中
1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厅事之东北角     B.策之不以其道
C.杜少府之任蜀州     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4分)
(1) 其如土石何?( )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14、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4分)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
(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而言的。
15、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16、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陋( ) 馨( ) 儒( ) 牍( ) 案( ) 苔( )
2.读拼音写汉字。
甚fán(   )yū泥(   ) zhu6清涟(   ) xiè玩(   ) 隐yì( )
xiǎn有闻( )
3.形近字组词。
儒______ 懦______ 隐_____ 稳_____ 植_____ 值_____
龙____  尤_____
4.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惟吾德馨(  ) ②阅金经(  ) ③谈笑有鸿儒(  )
④亭亭净植(  ) 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⑥斯是陋室(  ) ⑦濯清涟而不妖(      )
⑧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⑨陶后鲜有闻(   )
⑩宜乎众矣(      )
5.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无丝竹之乱耳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填空。
①《陋室铭》作者_________,是_______朝诗人。
②《陋室铭》中押韵的字是名、______、______、青、_____、经、_____和______。
③《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宋代________家,学者称他_______先生。
④《爱莲说》以________和________衬托莲。
⑤“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或者__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陋室的环境。
⑦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①同予者何人?(   )
②菊,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二、阅读测试题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是        ,        代哲学家。
2.注音。
①蕃        ②濯    ③亵
3.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 )
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
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
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
4.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    )
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
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
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
5.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   )
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
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
(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
②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
4.找出全文的点睛之笔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用一句话概括本的思想主旨。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熟读全文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本文的写作顺序
2、分析重点句子把握本文的创作特点
一、简介作者:
魏学一,字子敬,明末人。敏而好学,善为文。
二、读全文,疏通文意。
三、识记重点字词:
1、罔不因势相形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其两膝相比者
4、诎右臂支船
5、细弱蚊足,勾画了了
四、翻译重点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五、思考品味:
学生齐读文章的2-4自然段,然后寻找证据,证明如下观点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
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地方。
六、拓展延伸:
按照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工艺品。
例题:(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哪一句?(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雕刻家把苏武《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暗示主人公此时正游于赤壁之下。
七、同步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罔不因势象形(    )    贻余核舟(    )      器皿(    )        中轩敞者(    )箬篷覆之(     )   石青糁之(    )      峨冠而多髯者(    )(     ) 衣褶(    )      袒胸露乳(    )      矫首昂视(    )    与苏黄不属 (    )诎右臂支船(    )      横卧一楫(    )      椎髻仰面(    )    虞山(    )
其船背稍夷(    )      天启壬戌(      )    篆章(    )
2.解释加点的字词
(1)罔不因势象形(        )          (2)径寸之木(           )
(3)为宫室(        )                 (4)尝贻余核舟一(        )
(5)盖大苏泛赤壁云(        )          (6)约八分有奇 (         )
(7)高可二黍许(        )                (8)清风徐来(        )
(9)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其两膝相比者(        )             (12)矫首昂视(         )
(13)与苏黄不属(        )             (14)其船背稍夷 (        )
(15)曾不盈寸 (        )
3.指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及意义
(1)诎右臂支船(        )
(2)左手倚一衡木(        )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又用篆章一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5.填空题。
(1)《核舟记》的作者是            ,字              ,                代人。著有《              》。
(2)本文是记一件工艺美术品,雕刻的主题是                   。
6.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船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
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             ”,左刻“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在空格上填上原文的词句,这些词句出自《               》、《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奇(      )        糁(      )
(3)这段文字出自课文《               》,课文选自清人                      编辑的                            。
(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
(5)这段文字说明了核舟的              和船舱的             。
(6)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7)哪些词语说明核舟的雕工的精致、奇巧?
7.比较阅读
[甲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文]  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其小者仅似“蚊足”,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洞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忽略过去。文章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及,冥神力索,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文章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都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竭力使读者弄清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多少情态、多少奇趣尽在寸核中,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1).两个语段都是在写“核舟”,甲语段侧重于             核舟,主要用           和        的表达方式;乙语段侧重在                 。《核舟记》一文,主要用       这种表达方式。
(2).乙语段中说核舟的总长不足一寸的依据是                  。(找甲语段的句子作答)甲语段中没有出现的人是    _____            二人 ,没有出现的物有                  、                    、题名与篆文。正因为 如此,乙语段才说核舟上                ,令人叫绝 。
(3).核舟虽小但主题突出,这个主题是                         (用原文回答),甲语段中                             就巧妙地暗示了核舟的背景与主题。
(4).甲语段的作者着重赞美                                           精湛;乙语段却着重赞美                       高明。乙语段结句中说到的“令人 称奇道绝,叹为观止”同时也是对                           的赞美,具有双 关意义。
(5).乙语段对甲语段中“方位词”的运用较为赞赏,甲语段中的方位词有:(    )
A.“舟首尾,中、右刻、左刻、中、居右、居左、右手、左手”等。
B.“中轩敞,旁、左右、右、左、中峨冠、居右、居左、右膝、左臂”等。
C.“舟首尾,中轩敞,右刻、左刻、中峨冠、居右、居左、右手、左手”等。
D.“中轩敞,旁、左右、右刻、左刻、中峨冠、居右、居左”等
(6).甲语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采用了                  的写法,如先写核 舟概貌,再写中间船舱的部分;在描写船头的三人时,还采用了先             后              的顺序,这样就更能突出主要人物“                     ”的肖像特征。
(7).甲文的成功之处是大胆地发挥了想象,如“                        ”,就是通过想象所得的传神之笔,这样就把                     的神情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公输》复习教案
一、文学常识
墨翟(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崇尚“兼”而反对“别”。所谓“兼”,就是要视人如已;所谓“别”,就是人不关已。因而他大力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之说。他本人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志;“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重视生产,初步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并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来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他探究了关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并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命题。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他提出的“非乐”,认为一切音乐都有害,应在禁止之列,则显然是错误的。但其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倾向,为墨家后学所发展,而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墨家的主要著作为《墨子》。
二、谋篇立意
本文记述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连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文章外头先介绍事情的缘由,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最后一部分清楚地介绍了事情的结局,脉络清晰。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22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将法说服公输盘。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辩,初步说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说服公输盘,并迫使楚王暂时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四、特殊句式例解
(1)“宋何罪之有?”,正确翻译是“宋国有什么罪呢?”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夫子何命焉为”,正确的翻译为“你(有)什么见教呢?”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3)“胡不见我于王”正确的翻译为:“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五、例题 对“吾义固不杀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讲人道,一定不肯杀人。
B.我坚持人道,自然不肯杀人。
C.我讲义气, 向来不肯杀人。
D.我坚持义理,向来不肯杀人。
解析 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和通顺,并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考虑到多义词几个义项的选择,要注意句子的语气与句式,要注意关键词的理解。本句要注意的词是“义”与“固”。“义”,课文释为“一定”,译为“向来”更妥,应选D。
六、同步练习
1.填空题
《公输》选自《       》,墨子名       ,相传为      时期     国人,是       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       ”,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输盘(    )          至于郢(    )           敝舆(     )
鲋鱼(    )            守圉之器(    )         禽滑厘 (    )
3.解释加点的字词
(1)起于鲁                             (2)请说之
(3)胡不已乎                           (4)胡不见我于 王
(5)虽然                               (6)以牒为械
(7)待楚寇矣                           (8)虽杀臣,不能绝也
4.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子墨子九距之。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3)公输盘诎。
(4)公输盘不说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
(3)胡不见我于王?
(4)胡不已乎?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虽杀臣,不能绝也。
6.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之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内容: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输盘不说 (    )             请说之(    )        北方有侮臣者(    )
(3)解释加点的字词
a.夫子何命焉为                  b.愿借子杀之
c.吾义固不杀人                  d.子墨子起,再拜
e.不可谓仁                      f.不可谓知类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a.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b.吾义固不杀人。
(5)墨子从人臣应具有的品德         、         、         、         等的角度,历数公输盘的不是,善于运用             与             相结合的句式 ,产生雄辨的力量,造成强大的声势。
(6)墨子用激将法让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此句与下文中              这一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公输盘陷入             之中,最终折服,放弃             的错误行为。
七、阅读《公输》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一)、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日:“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子墨子曰( ) ②愿借子杀之( )
③吾义固不杀人( ) ④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子何命焉为?
②宋何罪之有?
③吾既已言之王矣。
3.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墨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用原文回答。
4.墨子抓住公输盘哪句话加以批驳?
5.“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
6.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 犀 、麋鹿满之,江汉之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木便   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         记述墨子                的辑录。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短褐 (    )    犀 (    )    麋鹿(    )    木便 楠(    )
3.解释加点的字词:
(1)敝舆
(2)舍其文轩
(3)舍其锦绣
(4)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5)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6)为我为云梯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为何若人?
(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为与此同类”“此”指代的内容是:
6.第①段中,连设三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行为怪诞荒谬,目的是为了引出楚王对此人的评价:“         ”。
7.第③段中,从楚宋地理条件、物质条件的         来显示楚攻宋的非正义性。
8.①、③两段联系密切,用“文轩”、“锦绣”、“粱肉”比楚国之                   ;用               、               、               比宋国贫穷弱小,资源匮乏。
9.比较①、③段,可以看出楚王攻宋的行为跟               是一样的。
10.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中运用了               的方法,“请君入瓮”,让楚王钻入设好的圈套中,用高超的论辩艺术折服楚王。
《陈涉世家》复习教案
一.课文说明:
(一)主要内容: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 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文中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地塑造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二)作者: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藉、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下了大狱,受腐刑。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令。最后,终于写成起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于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三)《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工130篇。包括本纪12篇(记帝王事迹),世家30篇(记诸侯本系),列传(叙列人臣事迹)7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方面等情况)8篇,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10篇。共526500字。
其中,《陈涉世家》对陈胜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是本书的优点。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为“世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
(四)关于陈述入“世家”的说明: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分的。帝王行事为本纪;王侯传记成为世家;列传是人臣之传。
但这只是一个大略的划分,也有特例:一是项羽,未动议天下称帝,但作者高度评价了他的反秦领导作用,将他列为本纪。另一个陈涉,他出身低微是所谓“瓮牖绳枢之子, 隶之人,”起义后自立为王,但为时仅6个月。他之所以被列为“世家”,是因为他敢于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如此非常之功确实值得大书特书。司马迁高度评价了陈涉在反秦斗争中的作用,这足以说明司马迁着重的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五)背景:
公元前209年,爆发了以陈涉(又名胜)、吴广为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史记·陈涉世家>记叙了这次起义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这里节选的是原文前面的一段,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
二.课文内容:(翻译解释)
(一)第一节:
1.重点字词: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判断句)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2)阳夏(jiǎ):现在河南省太康县。
(3)尝与人佣耕:尝:曾经。
(4)辍(chuò)耕之垄(lǒng)上;辍:停止。之:去,往。
(5)尚(gǒu):如果。
(6)者:你。
(7)太息:长叹。
(8)嗟(jiē)乎:感叹词(唉)。
(9)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10)安知:怎能懂得。
(11)鸿鹄(hú):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2.本段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啊!”陈胜长汉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鸿鸹的凌云壮志啊!”
(二)第二节:
重点字词:
(1)二世元年:秦二世元年(公元年209年)。
(2)发闾(lǘ)左適(zhé)戍渔阳:发,征发。闾左,贫者人民,適,通“谪”。谪戍,强迫去守边。渔阳:地名。
(3)屯:(tún):停驻。
(4)皆水当行(háng):皆,都。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5)屯长:戍守队伍的小头目。
(6)会:适逢,恰巧遇到。
(7)度(duó)已失期:度,估计。失期:误期。
(8)之:逃亡。
(9)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与下文“举大名”相同。
(10)等:同样。
(11)死国:为国事而死。
(12)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13)立指代君主即位。
(14)以数(shuò)谏故:以,因。数,屡次。谏,古代上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
(15)上使外将兵:上;臣下对皇帝敬称,指秦始皇。使,派。等,带。
(16)或闻:有人传说。
(17)二世杀文:之:代词他。
(18)楚人怜之:怜,爱。之,代项燕。
(19)诚以吾众:诚,果真。以;把。吾众:我们的人。
(20)作:假托。
(21)唱:唱,通“倡”,倡导。
(22)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23)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话对。
(24)男行卜:就去占卜。
(24)指意:意图。
(25)足下:指对方,古人对别人敬称。
(26)卜之鬼乎:卜之于鬼乎。
(27)念:考虑,思考。
(28)威众:威服众人。
(29)乃丹书帛回“陈胜王(wàng)”:丹,丹砂。书:写。王,动词,为王。
(30)罾(zēng):鱼网,这里是作动作,用网捕。
(31)因以怪之矣:固,本来。以,通“已”。怪,沱怪。之:代这件事。
(32)间(jiàn)令:暗使。间,暗地里。
(33)之次所旁丛祠中:之,往,到。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次所:指军队驻扎的地方。丛祠:指树木荫蔽的神庙。
(34)篝(gōu)火:用笼罩着火。篝:笼。
(35)狐鸣: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36)且日:明天。
(37)往往语:到处谈论。
2.本段译文: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900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恢复楚国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夫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下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被草树包转着的祠堂里面,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即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三)第三节:
1.重点字词:
(1)素:平素。
(2)多为(wéi)用者:多为(他)用的,指戍卒多愿听吴广差遣。
(3)故:故意。
(4)忿恚(hu)慰:使慰恼怒。恚,恼怒。
(5)令辱之:使(慰)责辱他。之:代吴广。
(6)笞:鞭打。
(7)剑挺:拔剑出鞘。
(8)并:一共。
(9)召令徒属:召集号令所属的人。
(10)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敬称。
(11)借:即使。
(12)第:仅。
(13)令,使。
(13)毋:不。
(14)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15)宁,难道。
(16)受命:听从号令。
(17)从,顺从,依从。
(18)袒右:露出右臂。(作为起义标志。)
(19)为(wéi)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拆。盟,盟誓。
(20)祭以尉旨:用(两)尉的关祭天。以,用。
(21)收而攻蕲(qí):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
(22)下;攻下,攻克。
(23)徇(xǜn):攻占(土地)。
(24)行收兵: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
(25)比:等到。
(26)守令:郡守,县令。
(27)谯门中:城门洞里。
(28)会计事:集会议事。
(29)身被坚执锐:被,通“披”。坚:指铁甲。执:拿着。锐:武器。
(30)社稷: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
(31)号:宣称。
(32)刑:惩罚。
2.本段译文: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平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县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众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个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颖,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且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 、適、苦柘、谯等县,都拿焉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1000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颖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三.课文分析:
(一)解题:“世家”是记诸侯事迹,作者把出身贫农阶层的陈涉,冠之以世家进行记述,中对陈涉起义的肯定和歌颂。
(二)课文先介绍立传人物的概况,再叙述被立传人物的史实。
(三)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叙述史实有依着农民起义的经过,即起义发生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来组织材料,既符合传记的特点,又使记事脉络清楚。
线索;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四)文章结构:
1.第一节:简介陈胜、吴广胜人,而后侧重介即陈胜是个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的人。
(1)头两句介绍了陈胜、吴广的籍贯、姓名,这是传记文学的开头。
(2)陈涉与佣人的对话,说明了他不甘心爱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命运一样的人,有反抗秦王朝暴政的决心。
(3)本段逼真地写出了任务的情态,如“怅恨久之”,“笑而应曰”,“太息”等词,并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了:“鸿鹄”,“燕雀”。
(4)“鸿鹄之志”:画龙点晴关涉全篇。告诉我们陈涉这个起义领导者从小就有远大理想及抱负。
2.第二节:写陈胜、吴广举行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策略和舆论准备。先交代引发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说明起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接着写起义筹划的过程,说明陈胜不但敢于斗争,更是有智有谋。
(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陈胜、吴广被人被征,途中遇雨,无法按期到达,按法律规定要被杀,于是不得不起义。这即说明了秦朝法律的苛酷,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的反抗精神。在逃亡和起义都是四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起义,充分表现了陈胜的鸿鹄之志。
(2)决定起义后的舆论准备工作有:“置书鱼腹,篝火狐鸣。”主要作用是“减众”。
(3)陈胜分析形势的句子有:“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
(4)起义的计谋、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和才能。
(5)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才干。
(6)总结: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
3.第三节:写陈胜、吴广反对起义,胜利进军,并建立政权的经过,显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1)写了三方面内容,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2)开前沿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且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的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3)“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4)划分该段层次。
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
第二层(“攻大泽乡……号为张楚”)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
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
四.总结全文:
(一)这篇课文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客观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反映官通民反的封建现实,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二)本文是长文节选,但且有相对的完整性。开头写陈胜年轻时期的抱负,以“鸿鹄之志”引出下文,为“举大计”设伏,中是写“举大计”的过程,从“死国”,“死即举大名”的意念、起义策略口号的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等,可以看出他胸中大有丘壑。结尾写起义军如陈,陈胜被立为王,正是“鸿鹄之志”的实现,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三)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
(四)纵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上围绕“起义”这个中心来写,详略得当。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起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五)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
五. 同步练习: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解释加线词义
屯                   次                 失期
等                   少                 以
或                   诚                 唱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天下苦秦久矣。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4、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马说》复习教案
一.课文说明:
(一)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辩,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说马”就是谈马。
(二)韩愈:字退之,河南人,自号昌黎,有《昌黎先生文集》,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倡导古文运动,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使刚健古朴的散文重新抬头,获得新生。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魁首,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三)背景:文章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795-800)间,其实作者曾三次上书宰相相求擢用,未被采纳,后又相继衣服于董晋、张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用,所以有“伯乐不常用”之叹。
二.课文内容:(翻译解释)
(一)第一节:
1.重点字词:
(1)祗(zhǐ):只是。
(2)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骈,两骈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3)不以于里称:不以千里著称。(指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2.本段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吗一起列顷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二)第二节:
1.重点字词:
(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尽粟一石:吃掉一石粟。
(4)食(sì):通“饲”,喂。
(5)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6)且: 犹,尚且。
(7)安:怎么能。
2.本段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确良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行千里呢?
(三)第三节:
1.重点字词:
(1)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方法。
(3)尽其材:材,通“才”。
(4)通:通晓。
(5)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表疑句。
2.本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哎!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课文分析:
(一)文章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本文以“千里马”为题,通过千里马的命运,阐述了封建社会中大量人才得不到赏识这一现象,表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
(二)全文有三段:
1.第一节: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头,就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同时点明另一反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是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倚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是指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有必然的,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看,是提出问题,强调知马者惟伯乐是为下文揭示“食马者”的“不知马”做铺垫。”
2.第二节:揭示千里马被埋没有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千里马的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是因为它才能的“不外见”,因此这一节的开头两句就点出了问题要害。“一食或尺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出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用“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来结实“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强列的谴责。着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3.第三节: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的“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在千里马前宣称“天下无马”,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束全文。
(三)本文篇幅短小,但中心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痛诉“食马者”的无知,说明“无知”造成的恶果。
四.总结:
(一)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槽遇,暗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既不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常识、重用的心理,但是这种想法有个人局限性,作者仅仅把识别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而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二)第三节中“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三)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四)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五.结合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一)解释词语:
1.千里马-
2.伯乐-
3.辱-
4.骈-
5.槽枥-
6.称-
7.而-
8.故-
9.于-
(二)回答问题:
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六.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一)解释词语:
1.一食-
2.食马者-
3.才美-
4.外见-
5.等-
6.常-
7.或-
8.其-
9.是-
10.不乔其能千里而食也-
11.千里之能-
12.安求其能千里也-
13.安-
(二)简答题:
1.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2.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七.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一)解释词语:
1.策之-
2.执策-
3.道-
4.尽-
5.材-
6.鸣-
7.通-
8.执-
9.临-
10.知-
11.策之-
12.以-
13.鸣之-
(二)回答问题: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3.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直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鱼我所欲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
3.故患有所不避也                   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所识穷之者得我与                 8.乡为身死而不受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翻译重点句子
1.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者何不为也?
3.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而有不为也。
4.    是故所欲有甚于过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之者得我而为之
三、分析运用。
1.    用“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用“生”和“义”比较,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2.    孟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的人舍生取义,________________的人舍义取生,这里运用了___的论证方 。
3.    “取义成仁今日事”《梅岭三章》用文章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
4.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用文章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
5.    面对一个人财而空的巨贪,有人或许用________________来嘲讽他。
6.    儒家大师孟子和孔子,都十分推崇“仁”和“义”,它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请你举出一些名人以此为准则,说过一至理名言或做出的感人壮举。
7.    文中有“贤者能勿丧身”一句,孟子还有几句是论证的“贤者”使“本心”、“而丧”的,请写出__________________
8.    根据文中的内容填入对联:
杀身以成仁____,斯仁非仁也
舍生取义_____,此义是交乎
《出师表》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    盖追先帝之殊遇。
3.    以光先帝遗德,引喻失义。
4.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5.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6.    是以先帝简拨以遗陛下
7.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8.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9.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10.深入不毛
11.至于斟酌损益
12.以咨之取善道
二、翻译重点句子。
1.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    不宜妄自匪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誎之路也。
3.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4.    苟全性命于乱命,不求闻达于诸候。
5.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议室,还于旧都。
三、分析运用
1.    这篇奏议在表达式上以___为主,兼用___和___,字里行间浸透着这位两朝为相,身负托孤之重的老臣__________的一片赤诚。
2.    这篇表向后主讲形势,谈赏罚,荐贤才,论兴衰,其中最主要的是希望刘禅_________,完成_______的大业。
3.    文中指出不利的客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有利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特意说明这种有利的主观因素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作者在此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_______,用现在话说是________,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不这样做的害处是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在第六段中先叙述_____,然后着重叙述_________,表明作者出身低微,生性淡泊不慕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句子衬托先帝_______的品质和宽宏的气质。
5.    先帝的知遇之恩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作者由是感激的原因。
6.    说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这既突出了先帝对作者的______,又反映了创业的_______,还流露出_____之情,_____二字写尽了作者几十年的奔走效劳。
7.    七段中“受命”指是__________,忧叹的原因是___________,表明出师的准备已经完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对作者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是_____,_____,______。
8.    概括出本文的几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自余为僇人                       2.居是州,恒惴栗
3.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4.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5.醉则更相枕以卧                   6.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7.望西山,始指异之                 8.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9.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10. 悠悠乎与颢气俱
11.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1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二、翻译
1.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如知西山之怪特。
4.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5.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6.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7.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
8.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三、阅读原文,做下面题目。
1.    ______交待了作者遭贬谪后谪居的心态,___________是作者心中苦闷的象征,__________,是心灵                           孤寂不知所往的表现;____________,更是散漫放任,若中作乐。_______________,写出作者志得意满的情态。
2.    给第一自然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读了第一段后,你有什么启发?
3.    读第二段做题:
(1)写偶识西山欣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对西山宏伟景象赞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写宴饮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写对西山景色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写与自然融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怎样写西山之景的?
5.“然后知是山之特点,不与培楼为类”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