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材:西部大开发中的林业和生态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0:08:23
同志们、朋友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林业局向西部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很高兴在这里与来自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共同探讨西部大开发中的林业和生态建设问题。希望通过这个论坛,增进有关各方对西部林业和生态建设情况的了解。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增加我们的合作,促进我国林业的对外开放。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战略地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恶劣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实施西部大开发,最严峻的挑战是对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挑战。加快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经水草丰美、林木蔽天、生态良好。三千年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森林面积达4.8亿亩。正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才使这里成为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才哺育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才创建了鼎盛一时的经济文化繁荣景象并一直持续到汉唐时期。当时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说。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生产方式的落后,西部地区森林植被连续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许多地方成为不毛之地,不少地方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和生态灾难。于是,文明衰退了、落后了,曾经先进发达的西部地区反而成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的最落后地区之一。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好生态问题。
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性任务。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占80%以上;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0多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占90%以上;西部地区现有草地面积的56%已经退化;全国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9100多万亩,西部地区占70%以上;每年有20多亿吨泥沙从西部的土地上流入长江、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制约和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地区生态恶化的状况,不仅可以直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也是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巨大贡献。
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证明,林业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西部地区人民与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并给予了我们深刻的思想启示。
--陕西省榆林地区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78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146万公顷,使68.4%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恢复和改善草场15万公顷,新辟农田10万公顷。
--内蒙古赤峰市50年不间断治沙,共造林10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增加到21.2%,综合治理开发沙地140万公顷,占沙地总面积的58%。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昕水河流域通过营造防护林14.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0.9万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1.35万公顷。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23年来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200多万公顷,使工程区20%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黄土高原40%水土流失得到控制,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中国的绿色长城"。
实践充分证明,因植被破坏而造成的西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完全可以通过大力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来加以改变。为此,我国政府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这些工程,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抓好这些工程,对从根本上改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效的生态屏障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作用。
二、西部地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点
为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我国政府已经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天然林采伐,妥善安置林区职工,实现森工企业战略性调整;二是实行陡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的退耕还林还草,并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16字方针。三是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十五"期间,要着重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五到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有步骤而因地制宜地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及防沙治沙、草原保护等重要工程的建设,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建成我国西部牢固的生态屏障。四是国家在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吸纳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为西部地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国家林业局对新时期林业建设做出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明确提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建设的主战场。 "十五"期间和2010年以前,我们将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重点林业工程,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的风沙干旱区两个区域为建设重点,遏止西部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初步改善生态环境,在未来5-10年内确保西部大开发有一个良好开局。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保护为重点,通过停伐和调减木材产量,使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从根本上治理我国重点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改善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工程实施范围涉及西部地区13个省(区、市)的764个县、森工局。工程实施目标是全面停止3000多万公顷天然林采伐,切实保护好区域内其他3000多万公顷森林、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6100多万立方米,调减商品木材产量1230多万立方米。新增林草面积1460多万公顷,其中新增森林面积860多万公顷,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增加3.72个百分点。
(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加快西部地区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措施,治理该区域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工程实施范围覆盖了中西部地区24个省(区、市)的1108个县。规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530多万公顷(其中坡耕地350多万公顷,沙化耕地170多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800万公顷。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内林草覆盖率将增加3.9个百分点。
(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巩固以往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调整工程布局和建设重点,突出防沙治沙和工程区内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大力营造各类防护林,在大区域内建成有效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实施范围包括我国"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的590个县。规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造林940多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130万公顷。工程建成后,将使工程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
(四)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针对近年来沙尘暴直逼北京城的现状,采取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其它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首都周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5省(区、市)的75个县。规划在2001-2010年间,在西部地区内蒙的31个县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0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荒沙造林370多万公顷,治理草地面积720多万公顷,建设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各2.8万处,小流域综合治理762平方公里。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工程实施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三江源、珠峰、西双版纳等各种典型生态系统、卧龙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和生态脆弱区。规划在2001-2010年,在西部地区建设好三个重点项目:一是实施大熊猫、金丝猴、藏羚羊、兰科植物等10个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二是建设143个典型的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项目;3大类,36个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项目点;三是建立起国家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野生动植物国家科研体系和有关监测网络。
(六)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以解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的木材供需缺口,增加林产品的有效供给为立足点,结合我国木材造纸和人造板产业的布局,实行基地化建设、定向化培育、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建立后备森林资源基地。
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陕西省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几大工程,陕西省都是建设重点,要结合国家重点工程的布局,结合陕西省的实际,研究制订陕西省生态建设的规划,争取早日启动,并努力使陕西省成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龙头,对整个西部的生态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三、西部地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今后,国家林业局将在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上采取以下对策:
(一)全面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大贯彻执行《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力度,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严厉制止滥垦、滥牧、滥樵和乱砍滥伐。坚决落实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的政策,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好西部现有天然林等森林资源和林草植被。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林业投入政策。结合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把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投资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并使商品林建设享受长周期、低利息、匹配资金的信贷政策。同时,改革现有资金投入和管理方式,争取对不管谁造林、造什么林,国家都给予一定补助,以激活和吸引社会投入。逐步建立起生态公益林以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给予适当扶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林业建设的政策体系。自九八年发生特大洪灾以后,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国家已经大幅度增加了对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其中陕西省是重点,从1998年到2000年,国家在陕西省林业建设上共计投入61379万元,其中天保工程38564万元,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1319万元,三北等其它工程4660万元,种苗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836万元。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陕西省的支持力度。
(三)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西部地区荒山荒地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造谁有、谁退谁有。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两权"分离,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林地使用权,减免土地出让金甚至无偿划拨;延长土地使用年限,最长可达50-70年,期满后可申请续期;林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可依法继承和流转。建立多层次、多门类的活立木市场,化长周期为短周期,变难变现为好变现。同时,努力引入公有民营机制,采取承包、租赁、拍卖、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优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使林业更具活力、动力和吸引力。
(四)分类指导和经营,提高林业建设水平。西部地区林业建设要始终围绕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兼顾。要以大规模地营造生态公益林为主。针对西部地区干旱和立地条件差的特点,在造林方式上主要依靠植被自我恢复能力,以封山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种草为主,人工造林以混交林为主;在树种选择和配置上,要以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在经营目标和措施上,以追求最大生物量和最大生态效益为主。大力推广应用保水剂、生根粉、地膜覆盖、径流整地等抗旱造林技术,实行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双配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条件适宜的地方,要积极引导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商品林,把林业建设同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着力开发和培育有市场前景的资源节约型产业,积极扶持建立一批龙头企业、名牌产品,推动产业重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努力开发山产品、林产品、自然产品、绿色产品、无污染产品,积极发展森林旅游、花卉等新兴产业。
(六)全方位扩大林业对内对外开放。放宽林地、林木、流通管理政策,降低准入标准,为外部生产要素进入林业创造条件,努力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加强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部门和民间的合作交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发挥自身优势,鼓励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合作开发;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积极推进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联合与协作。总之,我们将以更宽松、更务实的态度,用更灵活的方式,吸引和鼓励国内外投资者积极参与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把我们的资源优势同外部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观念优势结合起来,谋求共同发展。
同志们、朋友们,中国的西部曾经有过令世界瞩目的历史。我们坚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的西部将再度辉煌。我们热忱地欢迎国内外朋友参与到西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来,共同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做出努力,也为全球的生态环境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人民网 2001年9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