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1:36:53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解释加点的词
春往而冬反(     )
迷惑失道(       )
遂得水(         )
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参考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赵襄主学御
全文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二)、老马识途
全文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学者有四失》①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
(2)、然后能救其失也 _________
(3)、或失则易 _______________
(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注释:
①缁衣:黑色的衣服。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阅读训练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
(2)、衣缁衣而反 _______________
(3)、子亦犹是也
3、翻译句子。
(1)、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4、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请你写出两个含有“狗”的成语。

5、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译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一)、《学者有四失》
译文: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1、(1)、有的人     (2)、补救     (3)、把……看轻    (4)、发扬
2、C
3、(1)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
(2)(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
(3)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啊。
二、《杨布打狗》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布,他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了,他脱去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不知道,冲上来对他狂叫。杨布很生气,准备打狗。杨朱劝阻说:“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1、B
2、(1)、动词,穿;名词,衣服  (2)、同“返”,回来 (3)、这样
3、(1)、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
(2)、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鸡鸣狗盗   鸡零狗碎
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三)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             (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译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三)
一、《鲁人曹沫》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不可。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1、(1)、来   (2)、在  (3)、失去  (4)、通“背”,违背  (5)答应     2、(1)、你想干什么?
(2)、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  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1.(1)、拜见  (2)、尊称对方,您  (3)、回头看  (4)、于是
2、A          3、B          4、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四)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1、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如有能信之者               (2)则不远秦、楚之路
3、翻译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4、“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两虎方且食牛                (2)卞庄子以为然
(3)馆竖子止之                  (4)有顷,两虎果斗
2、解释句中加点的“之”。
(1)馆竖子止之                  (2)从伤而刺之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四)参考答案:
一、《屈而不信》
1、C(C项中的“则”当“竟然,却”讲;A.B.D.项中的“则”当“就”讲。) 2、①“信”是使动用法,使……伸直。  ②“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 3、(1)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2)(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4、“此”指代“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不知类”的意思是“不知轻重主次”。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碍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1、①正②代词,“这样”;③阻止④过了一会儿2、①代词,代庄子②代词,代老虎3、AD.(AD.动词,到,赴;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4、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5、提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可从人(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如: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译文:卞庄子要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吃得香甜时一定要争起来。一争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会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以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卞庄子就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六)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                                   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六)参考答案:
一、《请君入瓮》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一、1、正在,正当    2、承认   3、应当  4、于是,就
二、1、代词,代周兴    2、代词,代囚犯
三、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1、逮捕   2、希望    3、同“否”   4、不久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五)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崔季珪: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     2、使崔季珪代(         )
3、帝自捉刀立床头(       )             4、魏王何如(           )
5、然床头捉刀人 (        )             6、魏武闻之(           )
二、填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         ,解释为               ;
“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           ,解释为________       。
三、翻译句子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四、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
二、《太宗罢朝》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 [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      )          2、谁触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4、皇后何为若是(        )
5、岂过魏征(         )            6、安敢不贺(          )
二、翻译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五)参考答案:
一、《床头捉刀人》
译文: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接见完毕,派间谍问使臣:“魏王这人怎样?”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这才是一个英雄。”魏武帝听到这些,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臣。
答案:
一、l、认为  2、代替   3、握 4、怎样 5、但是  6、代词,这句话
二、名词  使者;      动词  让
三、译: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才是一个英雄。
四、言之有理即可。
二、《太宗罢朝》
译文: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译文:
一、1、定要  2、触犯  3、穿戴  4.这样  5、难道   6、怎么
二、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三、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言之有理即可。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②,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③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④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⑤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⑥天下,忧以天下;然⑦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②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③对:回答。④非其上:即以其上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⑤民上:人民的统治者。⑥以:介词,相当于“把”。 ⑦然:这样,代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贤者亦有此乐乎              ②乐民之乐者
③然而不王者                    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2、下列“以”字与“乐以天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策之不以其道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与“未之有也”一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子何恃而往 C、甚矣,汝之不惠   D、吾谁与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应___________,“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被升华为
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①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②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③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④,常行而不休者,故⑤难及也?”
注释:①选自《晏子春秋•内杂下》。②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③常:一定。④置:弃置,放弃。⑤故:通“胡”,何,什么
1、解释下列句中真,,及”字的意义。
①故难及也                     ②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③若有作奸犯及翠为忠善者          ④不及汪伦送我情
2、翻译句子。
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②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3、晏子认为怎样才能容易的达到目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4、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答案
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 ①享乐    ②以…为乐    ③称王      ④转折,却
2、B      3、C
4、①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
②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5、与民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齐宜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说:“你们这些贤人也有这样的享受吗?”
孟子回答说:“有啊。(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那么就要责怪他们的统治者了。因为得不到(享受)而责怪统治者,是不对的;(但是)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启己的忧愁。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1、 ①达到     ②到,至    ③和,与    ④如,比得上
2、①(无论多么难做的事)总去做,就一定能做成;(无论多么遥远的路)总是走,就一定能到达。
②(只要你)总去努力而不中断,总是前进而不休止,还有什么难以达到的呢?”
3、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
4、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会得到成功。
译文: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也赶不上您了!”晏子说:“我听说:(无论怎么难作的事)总去做,就一定能做成;(无论多么遥远的路)总是走,就一定能到达。我并没有比别人两样的(地方)。(只要你)总去努力而不中断,总是前进而不休止,还有什么难以达到的呢?”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有何标准。
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2.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2分)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贾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1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
答案:8.(1)到、靠近(2)的  (2分。每小题1分) 9.(1)穷尽、完结(2)贫穷(穷困)  (2分。每小题1分)
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
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11.C(2分)
1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2
分。画对后3处得2分,画对后3处中的2处得1分,画对后3处中的1处不得分)
1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2分。全句连贯、顺畅得1
分,“怪”字翻译正确得1分)
14.取信于民。(1分。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
观  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6.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7.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8.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9.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答案:6、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7、宜:适合  是:此 、这  8、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9、八月之望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
答案:8、B       9、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
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满分)
(三) 罴(①)  说     柳宗元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罌火(④),而即之山。为鹿呜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搏(⑥) 挽(⑦) 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 】: ①罴: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 貙(chū ) :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 寂寂:悄悄地。④ 罌火:用瓶子装着火。婴,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捽(zuó):楸住。⑥搏:搏击。⑦ 挽:拿来。
14.用“ /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 处). ( 3 分)
貙 走 而 虎 至 愈 恐 则 又 为 罴 虎 亦 亡 去。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罴之状,被发人立(通“披”) ( 2 分)    B、为鹿鸣以感其类(感动)
C 、伺其至,发火而射之(点燃)            D、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快步行走)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 分)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意思:
17、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分)
答案:9 、“数重围”、“残兵千骑” “独(领)”
10 、“碎”、“独” 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
(二)( 10 分)
11、① 偏爱   ② 指责 ③(受)蒙蔽   ④ 使……听到;传
12 、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谏,也受什么可说的了。
13 、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三)( 10 分)
14 .走而虎至 / 愈恐 /  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15 、B
16、那人害怕了,就模拟老虎吼叫的声音来吓唬貙。
17、: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芳容泣而志之                  (2)药之可以即愈
(3)且吾有大事未了                 (4)闻言色动
9.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告之于帝                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            D、万钟于我何加焉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1分)
(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2分)
11.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答案:8.(4分) (1)记:记住  (2)给……吃药 ; 吃药;用药治  (3)结束;完;了结   (4)脸色;神色;面色
9.(2分)C
10.(3分)(1)(1分)天下哪里(难道)有没有父亲的人呢(吗)?(得分点:岂)  (2)(2分)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或:当面)把原因告诉他。(得分点:为:“当告以故”句式)(句子翻译基本通顺,看得分点)
11.(2分)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强,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