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25:08
煮酒论史』 [评论随笔]半个世纪的血雨腥风——宋蒙战争
作者:w2yxj1314 提交日期:2010-2-5 15:36:00 访问:34531 回复:241     一
13世纪中叶,蒙古帝国迅速崛起,所向披靡。东亚大地上的各个国家相继被归到蒙古帝国的版图之内。在蒙古对女真政权金的战争中,中国北方的民众遭受了巨大的苦难。而在这之后中国南方的汉族政权南宋独自抵抗蒙古军团半个世纪之久。很少有人了解这场悲壮的战争。那么就让我们回到800年前,重新品味那些人那些事。
   宋理宗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虽然中国北方战火纷飞,但是截止到这一年南宋还依然没有接触到蒙古铁骑。他们歌舞生平,他们吟诗作画。虽然版图比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小了很多,但他们很富裕。甚至超过了之后的明清。南渡已经一个世纪了。期间发生过一些局部性的战争。可是总体上国家还算稳定。政治斗争也没有太大地影响到民众的生活。但在国境之外却是另一个场景。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国际局势。这一年蒙古的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正分兵三路进攻金国。此时的金国所能控制的只有中原以及中原周边部分州县了。他们早就把国都迁移到了汴京。这里是宋朝的法定首都。它的西边是洛阳,再西边有一个重要的关隘——潼关。如果想从西边杀入中原大地,就必须打下这里。金国也知道这里的重要性,聚集了重兵把守。蒙古军几次从正面进攻都失败了。战争陷入了僵局。
  蒙古军队不断的进攻,可是潼关黄河防线依然不能突破。转眼就六月份了,天气热了起来,如何突破黄河潼关防线这个问题充满了蒙古西路军统帅拖雷的脑子。他一定很烦。这时候有人说了句话提醒了他。这个人原先是金国的官员。后来投降了蒙古,他叫李国昌。
  李国昌见识颇高,他对拖雷说:“金国迁都汴梁已经快二十年了,他之所以还坚持抵抗全仰仗潼关黄河。如果从宝鸡进兵汉中。那么不到一个月就能到达唐州和邓州。南北夹击金国,其败亡指日可待。”
  请注意,汉中指的就是南宋控制下的兴元军。李国昌的本意应该是舍难求易。打不了潼关咱就从宋朝的地面上过。看看,原金国的官员是多么蔑视宋,而他还是个汉人!拖雷一拍大腿,想起了另外一个人说的话。他一定无比佩服他眼前的这个汉人,因为他和那个更伟大的人不谋而合。这另外一个人就是成吉思汗。
  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成吉思汗临死的时候他就在身边,亲耳听见他父亲说过这样一段话:“进攻中原,最好是假道南宋。宋金世仇。一定答应我们。我们进兵唐州邓州,直指汴梁。一定能灭了金国。比起打潼关,这办法简单十倍。”
  拖雷迅速把这个建议报告给了他们的大汗窝阔台,窝阔台也觉得这事能行。就开了个军事会议,和各军的将领约定明年正月会师汴梁。南北夹击金国。拖雷率领他本部军队往宝鸡方向移动。宝鸡南面就是宋朝边境关隘大散关了。军队集结完毕就等宋朝态度了。
  这一年五月,蒙古派了个使者速不罕去宋朝说假道的事。估计这小子脾气也不太好,而且蛮横不讲理惯了。偏偏他遇到了一个脾气一样冲的人,沔州(今陕西略阳)统治张宣。他居然把速不罕宰了。就在沔州的青野原。有的说张宣是用诈降的方法杀掉的速不罕,这说法实在太不能让人信服。他一个使臣能带多少人,要杀他还要用计策?我个人更倾向于两人脾气都暴,几句话没说一起去就酿成悲剧的说法。毕竟这是大宋领土,不管后果怎样,先宰了你痛快。
  拖雷听说这事倒也没发多大火,好像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对左右随从说:“是宋朝自己食言哈,背了盟,我从他那进军就有理由了。”蒙古人似乎根本没有把宋朝放在眼里,派速不罕去跟你商量是给你们面子。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现在你们把速不罕杀了我们正好可以顺便教训你们一下。
  八月。拖雷和他的三万骑兵已经在大散关外耀武扬威很长时间了。可这个时候的四川制置使桂如渊还想着怎么慰劳蒙古军呢。毕竟自己的手下一时冲动杀了人,怎么说也是咱们的不对。人家气愤不过在大散关外骂骂街演演习也正常。他命令手下千万不要再冲动了。由蒙古人去吧。可是蒙古人的演习终于有一次真的了。宋朝军队似乎是太不适应蒙古骑兵的速度。大散关很快沦陷。蒙古军队第一次踏进宋朝土地。大散关这么容易就拿下,那南面的凤州和洋州(今陕西洋县)就更不在话下了。他们拿下这两个地方以后屠了城。宋朝老百姓第一次见到这么凶残的军队,他们害怕了。
  蒙古军队继续南下,围住了洋洲西南的兴元军(今陕西汉中市)。兴元军的军民在得知凤洋二州被屠了以后都吓破了胆。他们突围逃走了。可是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还带着那么多百姓怎么能跑得过能和德军机械化部队的速度媲美的蒙古骑兵呢?很不幸,他们走到沙窝被追上了。又是一顿大刀片子。历史记载有数十万人在沙窝被杀了。(军民走死沙窝,约数十万)。这个数字挺吓人,真实性不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十万兴元军的军民死在了这里。还不算散走他处的。
  虽然现在我们和蒙古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了,可是当时的蒙古人好像并没有把汉人当一家人看。怎么对待中亚和西亚老百姓的就怎么对待我们。一个字——杀。
  看样子宋朝确实弱,拖雷觉得用不着再把军队聚集在一起重点进攻了,他分了一部分军队向西进攻沔州。自己带着剩下的部队驻扎在了兴元军和洋洲之间。沔州,速不罕就是在这里被张宣杀了的。不知道张宣在抵抗的时候表现怎么样,但是以他杀速不罕那魄力一定表现不俗。可是很遗憾。沔州的命运并没有因为他们有个暴脾气的统治而有所转机。沔州很快也沦陷了。
  总之这分出来的一路蒙古军队也是一路高唱凯歌,从大安军,鱼鳖山一线南下来到了嘉陵江边。好湍急的江水啊。四川境内的河流似乎都是水流湍急的。还记得红军过那个铁索的桥么?那就是在四川境内的大渡河。估计现在蒙古人眼前的嘉陵江面还没有后来红军面对的大渡河那么邪乎,因为他们居然拆了房子当船过去了。这不奇怪,四川地区的民居都是木头的,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还有呢。可是再怎么说我们也要佩服那些蒙古人的气魄。就这样,他们乘着大大小小的门板子来到了四川地界。一直杀到了西水县才回头走了。
  桂如渊腿长,跑了回来。朝廷免去了他四川制置使的职务。的确,你要硬就硬到底,好好防范蒙古进攻。要软就先看好手下别乱杀人。你来了个先硬后软,疏于防范。就好像你把别人惹火了然后还没事人一样总在他眼前转悠。你倒是平和了,可人家一拳打过来你也就鼻青脸肿了。不过我们不能说他无能,他顶多是和张学良一样没有看清日寇的真实目的。
  十二月,重新会和的拖雷军团攻陷了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自金州(今陕西安康)而东,去完成他们南北夹击金国的目的了。宋朝方面在这次武力假道中有一百四十个防守据点被攻破并摧毁。哎!这次的人是丢大了。咱们还不是人家主要的进攻对象就这样了。人家要真的来打咱可怎么办!
  有时候我们看问题确实片面了点,比如很多人会说:如果诸葛亮再多活二十年那么三国就会重归于汉了;如果张学良在九一八发出抵抗的命令东北就不会沦陷了。等等。兄弟,你太高估一个人的力量了。打仗是国力军力的比拼,你信不信让蒋介石和东条英机换个位置一样是日本占领我们大片国土。所以我们也要更全面点地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张宣没有轻戮外使,那么兴元军那数十万人就不用死了。
  这里我要替张宣说几句,我们汉族自古都以礼仪之邦自居,张宣虽然脾气不好,但从小也一定接受的是礼义廉耻,三纲五常这样的教育。一定也知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可是为什么他斩了?蒙古这个民族有很强的民族优越感,所以他们看不起别人。更要命的是他们从来不讲道理,武力就是他们的道理。当一向标榜道理最大的宋朝人遇到蛮不讲理的蒙古使者的时候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这绝对不是我信口雌黄。因为就在这一年,也就是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另外一个久沾王化的国家高丽也杀了蒙古使臣。为此蒙古也发动了讨伐的战争。最后逼着高丽国王把儿子献出来乞降。蒙古使臣被杀的还有很多,说白了就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不过来使也要懂得别做的太过了非逼别人杀你!张宣确实有轻开边衅的责任,可是我们能都怪他么?
  那么再看桂如渊,当我们指责他疏于防范,把蒙古军队轻易放过大散关的同时,是否想到了他的难处。国家有政策,不可衅自我开。可是手下已经授人以口实,而他这个当领导的又不能违反国策。只有硬着头皮准备吃的犒劳蒙古军队。同时眼睁睁看着蒙古军队集结,休整,然后突袭。桂如渊能做的只有坚守者他们的政策——不可衅自我开。
  宋朝对周边国家很少采取强硬措施,即使仗打胜了他们有时候也会答应给人家钱来换和平。说白了就是:你动不动就来抢我们,那好,我主动给你,你别来抢了。这个时候的宋朝朝廷也贯彻着宋朝官家们(官家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的这种性格。可现在的朝廷内部官家真的说的算么?
  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九月,南宋的陪都临安着火了,这火很大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烧毁了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办公大楼;最高检察机关御史台的办公大楼;连皇上家的太庙都被烧了。史籍记载:火延及太庙,三省,六部,御史台,秘书省,玉牒所,俱毁。这下国家干部要去大街上办公了。只见大街上一片灰烬堆里唯独一个建筑完好无损。这个建筑就是当时首相大人史弥远的家。他家东西都是石头做的怎么烧都烧不着?非也,这多亏了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冯树带着人奋力守护,控制火势没有蔓延到首相大人的家。
  皇上啊皇上,这不是骑在你头上拉屎么?不光皇家的面子没了,就连国家的面子都没了。下面的人明显没把皇上当盘菜。这你能忍么?换了咱们谁都得去和首相大人掰扯掰扯。要是放在明清冯树全家都别活了。可是咱们无敌好脾气的宋理宗赵昀就这么忍了,而且要忍就彻底的忍。连对冯树发个牢骚都没有。冯树同志似乎得意忘形了,他又对皇上说:“前军统治徐仪,统领马振远救火不利。”听听,欺负皇上好脾气也要有个度,人人都担心皇上这个时候能爆炸了。可是皇上依旧平和微笑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过几天徐仪被降官三级,马振远革职。
  你要说皇上一点没生气谁都不信,可他能做什么?他敢做什么?他只能默默地把祖宗的牌位转移到了景灵宫,继续忍气吞声。让没了地方办公的大臣们先去别的部门挤一挤。没办法,谁让他是史弥远呢!朝廷的每一项命令都需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颁发。他的权力大得超过了皇上,甚至皇上都必须让他三分。那么他什么来头?
  史弥远,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是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的进士。宋光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当时的首相大人韩侂胄力主北伐。史弥远大人极力劝阻。史弥远是个激烈的主和派。他可不是为了什么钱啊名声啊之类的东西,他想要的就只有权,好能让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贯彻。他此时主和完全是出于客观现实,他觉得南宋的大后方东南沿海还很不稳定,冒然出动大量的军队北上会造成后方动荡。而且北伐也不一定成功。那样事情就严重了。可是韩侂胄会听他的?北伐还是按计划进行了。
  事实证明了史弥远比韩侂胄高明。北伐失败了。韩侂胄的声望也随着降到最低。朝廷也不再信任他了。既然打不了就得重归和议,可是金人的要求又太过分。什么加岁币,称臣或称子。韩侂胄这个主战派哪里能忍。决定整顿再战。可是朝廷不会再相信他了。朝廷想到了在战前就高瞻远瞩的史弥远。
  要知道史弥远是最先上书阻止整兵再战的,他洞悉了朝廷的意思,同时朝廷也注意到了这个还是礼部侍郎的人。随后他与杨皇后和皇后的哥哥杨次山等人密谋杀害了韩侂胄。他也因此得以加官晋爵,从此掌握了枢密院。后来在杨后的支持下逐步做到了首相。成了主和版的韩侂胄。
  可是他接下来做的事就过了点,他居然恢复了秦桧的爵位和名分。还把韩侂胄的首级送到金国以再成和议。他作为首相,理所当然地把和自己政见一致的人都提拔了起来。从此主和党上台了。你主和不要紧,但你至少也得给别的党派一点席位呀!可他偏偏操纵监察部门,大量弹劾罢黜主战党的人。
  当时的皇子赵竑也不满意史弥远,史弥远居然在民间找了一个太祖十世孙赵与莒立为嗣子。并在宋宁宗死后立赵与莒为帝,是为宋理宗。并改名赵昀。
  如果是你被选了当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高兴么?我想我们更应该害怕。毕竟宋宁宗有儿子,他赵与莒即位就少了很多合法性。宗室,大臣,军队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他的命,好在这些人畏惧史弥远现在还都消停。赵与莒是个聪明人,他把朝政统统交给了史弥远,自己躲到深宫研究道学去了。就算哪天史弥远倒台了,那些被史弥远排挤的人反攻倒算时他也好摆脱干系。现在能理解史弥远为什么那么强势了吧?皇上都是我立的,你们谁还敢不听我的!
  但你也千万不要以为史弥远和董卓曹操一样完全控制了朝廷里的所有人。太祖太宗留下的祖宗家法的那套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原则依然不变。还有很多人感骂他,就算不骂他本人也要骂骂皇上来指桑骂槐。就拿这次着火的事来说吧,我们可怜的皇上不但穿起来白衣服,降低伙食标准,不听音乐了。还得下诏让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分析为什么上天要降下灾难以警世人。
  这下皇上惨了,难听的奏章如同雪片一样飞了过来。
  校书郎董重珍上疏:“皇上,你能不能自己的事自己做,别推卸责任。也好对得起你自己。你以富贵为重,不管社稷宗宙。你对得起祖宗么?对得起我们这些尽职尽责的臣子么?大伙都知道现在一切的政令都是丞相的意思,陛下在位八年了什么也没干。都说朝政这样是我们的责任,其实全怪你。你是我们的主子,可是朝廷上下都不把你当盘菜,所以上天也没把你当盘菜,才把宗庙都烧了。大家都把宰相当盘菜,宰相家就没事。”总之他就是要劝皇上抓点权。
  员外郎吴潜上疏讨论灾害原因时还提到:对待手下人你可以给太多钱可是不能给太多权。并顺便替宁宗的儿子赵竑喊了几声冤。
  好像大家把对史弥远的气都撒到皇上身上了。皇上明哲保身,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了:全当没听见,不理他们。继续研究自己的道学去。而我们也看到了史弥远权力很大的同时办事也不是为所欲为的,在排斥异己的同时也不可能完全堵住舆论的嘴。当时南宋朝廷的决策虽然主要是他的意思,但也不全是他的意思。毕竟史弥远也有很多无奈。他觉得和议能救国,最起码不打仗能少许多麻烦。所以有我史弥远一天我就坚持我神圣的信仰一天。并让这种信仰贯彻成大宋的国策。那就是对外主和。
  史弥远专权,史弥远打击异己。似乎一切都说明他很残暴。尤其他杀韩侂胄更加深了我们这个印象。因为两宋政府是很少杀大臣的。你会想起岳飞,陈东来驳斥我。或许是因为他们死的太震撼了,所以我们会印象深刻。不过一个事实是。宋朝和别的朝代比,杀的大臣太少了。连死刑都少了很多。史弥远做了别人不敢做的,这就说明他大奸大恶么?不,他也是人。虽然他权欲很重,虽然他败坏了纲纪,虽然他有点小心眼。可是他依然辛辛苦苦的治理着这个帝国。他依然贯彻着祖宗的宽仁政策。
  绍定四年十一月,宋朝颁布诏书,赦免了川北战役中“诖误陷于罪戾”的人。史弥远知道经过战火蹂躏的地方“残破不能复业”。他也知道战争中有些人为蒙古人办事是迫不得已(诖误陷于罪戾)。所以朝廷不会追究。但还是要有关部门把这种事整理备案交上去。朝廷还拨了国库里的钱以赈济临安大火的灾民,还有川北遭受兵祸后的重建。或许换成其他名声更好的人处理这些事务时也会同史弥远一样做。可是史弥远就被称作奸臣。真的是忠奸只在一念间。或许我们根本就不应该把好人坏人分的那么清楚。
  虽然史弥远位极人臣,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个位置凶险,周围随时有无数把刀子对准他。就等他哪一步没走稳就顺势一刀子解决了他。就像他当初对韩侂胄一样。他是儒学和道学的推崇者,起用了一大批名儒和道学后人,真得秀,魏了翁,等等。他们有才干。可他们也有着名儒的特质——较真。这些人也开始对他史弥远指手画脚起来。他似乎没有退路,只有把权力抓得更紧。
  边境的局势瞬息万变,金国在蒙古的南北夹击下国土迅速萎缩。眼看着就完蛋了。史弥远密切关注着北方的战局,他把南宋最有力的一枚棋子下在了京西路。京西,就是汴京西。虽然汴京已经沦陷一百年了。但他西面的省依然叫京西路。这枚最有力的棋子就是孟珙。记住他吧,他可是南宋末年抗蒙的第一人。绍定五年一月,以孟珙为京西路兵马钤辖。驻兵枣阳。一方面,京西路离蒙古与金交战的主战场最近,如有变故这里是最快能够调动并投入战斗的部队。所以一定要任用得人。另一方面,金国高层也十分清楚中原守不住了。自从蒙古强行假道南宋成功后他们赖以生存的潼关黄河防线就行同虚设了。于是他们想到了南下攻击宋朝,进入四川作为复兴基地。而京西路作为南下和西进的要冲,一定不能轻易纵容金军南窜。
  史弥远是谁!他清楚地洞察了金庭的南下动机。也清楚京西路对大宋意味着什么。所以他选择了孟珙,但孟珙能胜任么?
  孟珙,字璞玉。绛州(今山西新绛)人。他太爷孟安和爷爷孟林都是岳飞的部将。他爸爸孟宗正也是著名将领。成功抵挡过多次金军的南下。孟宗正驻防的地区就是京西路。他在枣阳经营多年。孟珙就是在这里长大的。他随父抗金,表现十分英勇。而且不必说,他对京西路是很熟悉的。他升任兵马钤辖的时候已经37岁了。单看他的身世我们就觉得把京西路交给他放心。更不用说他被后世誉为“机动防御大师”。可史弥远还不放心,他给孟珙派了一个更放心的顶头上司,倒不是因为他本事更大,而是因为他是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史嵩之时任京湖制置使,总领南宋中路的防御任务。任人唯亲,难道让我史弥远任人唯疏不成?
  淮北方面交给了赵葵,赵范兄弟。他们的父亲赵方也曾任京湖制置使。这哥俩从小就有志气。跟着他们的爸爸打过不少仗。要说他们的爸爸也够狠,每次都把他哥俩派到最危险的地方执行任务。部下怕公子爷有闪失,都争相杀敌以保护他们。这样的成长经历也锻炼了他们俩机警勇敢的性格。话说有一次赵方打过胜仗以后论功行赏,可能是分钱的时候偏心眼了,军士们很不满意。眼看就要哗变了。当时才十二三岁的赵葵发觉不对,赶紧喊:“这些都是朝廷赏的,我们部队上还有别的赏赐呢。”(此朝廷赐也,本司另有赏赍)一句话定了军心。怎么样?淮北交给他俩也该放心了吧。
  四川在桂如渊被罢免以后也换了新的制置使。正加紧修缮防务,恢复生产。平心而论,虽然宋朝刚刚在四川被蒙古羞辱了一顿,但是他们有完整编制的军队。史弥远的态度很清楚。我们不放弃不可衅自我开的国策,但不管是蒙古还是金都别想踏入我们大宋半步。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05 15:39:14
      二
  被桂如渊放过去的拖雷军团给了风雨飘摇中的金国最致命的打击。当时,蒙古主力的中路攻金的部队已经度过了黄河,眼看着就进军汴京城下了。金哀宗吓坏了,但他手里还有张牌,汴京南面的唐邓二州还有一支精锐。他赶忙调集这只部队入京勤王。不巧拖雷偏偏在这时候从西边杀了过来。这只勤王的部队又遇到了大雪天。正可谓人要是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蒙军南北夹攻一举歼灭了这只金军,并在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的一月到三月间进行了多次战役,击溃了金军最后可以打仗的军队。金军大将不是战死就是被抓,从此金国只能靠民兵来防守最后剩下的几个据点了。
  蒙古军南北汇合后集中力量攻击汴京,可这里城高墙厚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打下来的。于是蒙古开始了对汴京将近一年的围困。再坚固的城池也要有人守,再善于守城的军队也要吃东西。汴京很快就没粮食了。估计当时城里除了笤帚能吃的都吃了。一直到年底,金哀宗终于饿的受不了了。这一年十二月,金哀宗草草地布置了一下汴京防守的任务后就带着部分官员出走了。他怕带的人多行动不便,把老婆孩子都留下了。
  金哀宗的这支出走部队本来想“北上抗日”的。可是刚过了黄河就遇到了阻击的蒙古军队。大败而还。然后又是一连串的失败,没办法仓皇逃到了归德(今河南商丘)。算是稍稍安定了下来。
  可怜的金哀宗,过去一年里他听到的消息几乎都是坏的。每一条都能使他崩溃。在汴京被围的时候他就想到过自杀。他跳楼,他上吊,可是都没死成。天兴二年(也就是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的春节他是在野外过的,例行的朝贺,祭祖都寒酸得要命。虽然凄凉,可倒霉的一年终于过去了。如今在归德稍稍安定了,是不是新的一年能给我们大金带来哪怕一点点好运。他正琢磨着,从汴京传来了又一个让他抓狂的消息。
  汴京的京城西面元帅崔立带着手下冲进了相符,杀死了留守的宰相和枢密使。又入宫胁迫太后,以太后的名义封绍王的儿子完颜从恪为梁王,监理国政。自己封自己为太师,都元帅,尚书令,郑王并把持朝政。崔立不为权,不为名。他就是想趁着这乱世享受一回。他控制汴京以后把汴京城里漂亮的姑娘都抓到了自己家,皇帝的嫔妃也不放过。全城搜刮,把值钱的也都搬回了家。虽然城外就是蒙古军队,但享受一天是一天。崔立开始了他神仙一般的生活。
  这个逆贼!金哀宗这时候真想冲回汴京亲手把崔立这个畜生活剐了。可是那太不现实了点。他只能在归德待一天是一天。静静地等待末日的降临。
  老天像是想捉弄金哀宗一样,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再次给他了一点曙光。金军主力在一年前全面溃败以后,金唐邓行省事武仙辗转逃到了顺阳(今河南淅川)。他召集被蒙古打散的金军,囤积粮草,整备军械。与唐州守将武天锡,邓州守将伊喇瑗互为犄角之势。逐渐发展到20万人。声势浩大。他们真的是被蒙古打怕了,于是打起了宋朝的主意。准备攻陷襄樊然后西进,打开入蜀的通道,迎接金哀宗去四川。四川易守难攻,完全可以作为复兴基地。
  不管是蒙古还是大宋都不能忽略这20万人的武装。他盘踞要冲之地,进可以攻襄樊,退可以保归德。局势似乎又复杂了。
  蒙古人其实早就预料到了。我们可以打散金国军队,但我们打不散金国上下以及中原百姓的抵抗决心。比起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的蒙古人。中原百姓更认同于用汉族制度统治中原一百年的大金。为了他们的老婆孩子,为了他们的钱,他们也要和蒙古人血战到底。金哀宗就是一面旗子,有他在一天就会有更多的武仙站出来为金国效力。
  聪明的蒙古人想到了大宋。金国军队大部分是汉人,这些人可以同仇敌忾的抵抗蒙古人,可他们面对心理上的祖国大宋的时候抵抗的决心还会那么坚定么?只要宋朝表了态,那么金国老百姓的抵抗意志就会彻底被摧毁。没了统治基础金国就彻底的完蛋了。
  蒙古人多次派出使者商议联合攻金的事。就在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十二月蒙古还派了使臣到京湖制置使史嵩之那里商议。史嵩之马上派人把这事报告给了朝廷。这时的金哀宗刚从汴京逃出来,似乎宋朝此时出兵就会捞得最大的利益。但是史弥远始终是那么深沉,谁也不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只是答应了出兵的要求,而且谈好了条件——以河南地来归。但之后却没了后文,南宋的军队依然驻防原地。并没有马上出兵。
  也许你觉得联蒙灭金似乎不像史弥远这个激烈主和派做出来的决定。想当年宋徽宗政府和女真在海上达成了联合灭辽的盟约,并许以燕云十六州来归。但是女真灭辽以后马上就南下抓走了徽钦二帝。殷鉴不远,一百年后一向谨慎的史弥远怎么能做出这么荒唐的决定?其实他也有他的道理。金国的覆灭已经是板上定钉的事情了。如果联金抗蒙,非但不能挽救金国覆灭的命运,还不得不付出边境从此不得安静的代价。如果坐视不理,那就会错过这个从中捞好处的绝佳机会。更何况大宋现在有编制完整的军队,就算蒙古灭金后又来打我们,我们也能做充分的抵抗,不至于立即土崩瓦解。权衡利弊,出兵才是上策。可是他史弥远要等待一个机会。没少干坏事的他还是要尽量做到名正言顺。他要等金国逼着他动手。这样才能取得道义上的胜利,中原百姓才能望风来归。目前能做的只有严防死守,别让金人西进入蜀。
  另一个人坐不住了。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三月。江淮制置使赵善湘进京述职。他是赵葵赵范兄弟的顶头上司。总督宋朝东路的防务。理宗召见他的时候问他:“中原机会,卿以为何如?”这位看似懦弱的皇帝还是不自觉的流露出了他的野心。一向是史弥远傀儡的他又何尝不想做一番事业。这时候他已经28岁了。他也想恢复祖宗的基业,但是他不敢说,出于自我保护。他只能装出一副懦弱无能的样子。就算是问赵善湘的这句话也是在史弥远答应了联蒙灭金之后才敢说的。赵善湘也没客气。直接给他泼了一头冷水:“中原已坏之势,恐未易为力。……今虽有机会,未见可图。”言外之意,中原被蒙古糟蹋得够呛,咱们收复了有什么用。理宗赶紧顺坡下驴:“是应该保持现状。”(自守诚是也)他还是不敢把自己的志向变现得太直接。他说那句“自守诚是也”是代表他听进去赵善湘的话了?我看未必。
  就在宋朝按兵不动的时候,金国坐不住了。归德兵粮已经告竭,金哀宗不得不把军队遣散到别的据点吃饭。那位拥兵20万的武仙将军也不得不行动了。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五月。武仙联合唐邓二州的军队南下入侵大宋,兵锋直指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境内)。
  好了,时机成熟。京西路兵马钤辖孟珙带兵迎击金军。第一个打击目标选择了武天锡部。这个武天锡和崔立差不多,本来是邓州的一个农民,趁乱聚众成了头领,还想着做成一番大事业。后来受金册封。他的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为了出其不意,孟珙部宋军绕过了光化境内的武仙部迅速逼近武天锡,并趁着锐气一鼓作气捣毁了武天锡的营寨。武天锡在乱军中被一个叫张子良的士兵砍了头。这一战宋军斩首5000余,俘虏400余人。得户口12万。
  虽然这时的宋军旗开得胜,但武仙的主力仍然在光化境内。随时威胁京湖制置司。史弥远的大侄子害怕了。史嵩之不是孟珙,武仙也不是武天锡。他马上写信飞马送给孟珙问他怎么办。孟珙早就胸有成竹,不然他不会冒险绕过武仙先打武天锡。他回信告诉史嵩之:武仙会进军吕堰(今襄阳东北),我们只要八千人就足够退敌。不过需要木查,腾云,吕堰三砦的军队协同作战才能成功。
  果然,宋军刘全部,雷去危部在夏家桥挫败金军,武仙转而进军吕堰。不知道武仙怎么想的。是因为在夏家桥挫败就想换个软柿子捏?可他碰到了更硬的钉子。更重要的是武仙自己犯了兵家大忌——孤军深入。当他行军到吕堰的时候,遭到了木查,腾云,吕堰三砦宋军的三面围攻,孟珙部这时也迅速南撤以接应守军。这时武仙才发现地形对他多不利。除了被宋军堵死的路以外就只有大河和大山了。(进逼大河,退逼山险)宋军越围越多,武仙没办法,一个字——撤。金军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扔下粮草辎重撒丫子往回跑。宋军跟着这一顿杀。此役宋军击毙金军5000人,俘虏52人,军马和拉车的牛驴子之类的数以万计,得民夫3万2千多人。
  武仙被抢了军需物资,只好退守信阳。孟珙军倒是饱餐足饮,向北迫近邓州。邓州守将伊喇瑗也不傻。武天锡殷鉴不远,武仙又刚打了败仗,宋军士气正盛。想活就只有投降。伊喇瑗遣部将马天章奉表请降。孟珙入城,伊喇瑗穿着标准的投降礼服跪在地上等孟珙发落。孟珙亲自为他换了衣服,还待他很客气。他在向金军表态:凡是投降大宋的我们都以礼相待,拒不投降的武天锡就是例子。
  孟珙继续进军,于顺阳再次击败金军,武仙败走马蹬山。
  这时候宋军的统战起作用了,金国州县纷纷投降大宋。(信阳令李英以县降,申州安抚张林以州降)这时已经是绍定六年七月了,一个重要角色来投降孟珙了。他是武仙手下的爱将刘仪。虽然只带了200个大兵,但他带来了更重要的情报——马蹬山的防御虚实。
  刘仪不但给孟珙带来了情报,还针对马蹬山地形和防守的布置制定了进攻计划。他对孟珙说:“武仙所据的马蹬山有九个砦,石穴山砦是最大的。马蹬,沙窝,岵山三砦是他前面的屏障。如果不拿下这三砦,想拿下石穴山砦很困难。如果先夺取离金砦,王子山砦也就顺势可以拿下。那时岵山,沙窝两砦孤立。生擒武仙就指日可待了。”孟珙采纳了刘仪的建议,并马上行动了起来。
  第二天,孟珙派遣部将进攻离金砦。离金砦的金兵真是搞笑到了一定程度。宋军假扮成金军混进了离金砦,金军竟然浑然不知。可以想象当时离金砦的守备松弛到了什么程度。居然连个路条都不需要。紧接着混进去的宋军就开始到处放火制造混乱。之后金守军几乎全部被消灭。宋军占领离金砦。(金人不疑为宋军,乃分据巷道,大呼纵火,掩杀几尽。)
  当天夜里,宋军又突袭了王子山砦。这位守砦的军官晚上多喝了几杯,宋军杀进来的时候这哥们正睡觉呢。非常安乐的被砍了。这位砍了他的宋朝士兵都不知道砍了对手的主将。第二天天亮了才发现。
  孟珙挥军直击马蹬山。命樊文彬正面攻击。程明在西边埋伏阻击溃退的金军。历史记载这场战斗火光漫天,死尸遍野。金军损失惨重。溃退的金军又遭到了程明的伏击。更是雪上加霜。金军一万两千多人投降。之后孟珙又回军进攻已经孤立了的沙窝等砦。一日三捷。又传来了丁顺攻破默候里砦的消息。
  至此,马蹬山的九砦被孟珙六日破其七。剩下的也再无勇气抵抗了。孟珙叫来刘仪。问他板桥,石穴二砦是否能和平过渡。刘仪一口答应了。有时候投降这种事就是缺个人引荐。如果自己好朋友再出面说和说和,那事儿基本就成了。刘仪派了个和二砦守将关系特好的人去劝,结果是宋军不战得二砦。孟珙检阅了守砦的金军。并且酒肉管饱。这些金军自从在吕堰弃辎重而逃似乎就没吃过这么饱的饭,皆醉饱歌舞。
  武仙只剩下岵山可以守了,岵山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应该还有一线生机。于是他带着人马开始爬山了。大伙正爬的起劲呢,突然杀声四起。孟珙也早就看破了武仙能移军岵山,命樊文彬事先埋伏在山脚。那武仙军爬一半山遭遇宋军伏兵,哪里还来得及列阵迎敌。这下可惨了,被砍死的,掉下山去的不计其数。血顺着山往下流,山坡为之变红。金军辎重全部被丢弃在半山腰,俘虏730名金军。并击毙大将兀沙惹。
  这一仗孟珙彻底把武仙的希望打没了。孟珙要刘仪去劝武仙投降。可武仙这人还是很倔的。坚持不降。还打算退往商州继续抵抗。可他手下的大兵不干了,要去你自己去吧,我们可不跟你混了。孟珙又迅速追击,两次击败武仙残部。武仙只好狼狈的换上士兵的衣服。带着仅剩的五六个人逃走了。宋军虽然没抓到武仙,但追击中金军纷纷投降,真的像我说的那样,当面对自己心里上的祖国,自己的军队又溃败的时候,也许投降时最好的选择。七万多金军就这么投降了。宋军获得大量军械。武仙为金哀宗打开入蜀通道的计划彻底流产了。不但没占宋朝一寸土地,还被孟珙反攻倒算占了邓州和其周边大片土地。20万人全军覆灭。武仙本人后来也在逃窜的过程中被蒙古守军杀掉了。
  就在孟珙在马蹬山和武仙对垒的时候,大侄子史嵩之也没闲着。他汇集襄樊各路军队合围唐州。唐州那位武天锡已经死了,但这并不代表唐州就会像邓州那样直接投降。另一个人站了出来——乌库里黑汉。这位女真汉子可是真男人。不管他打仗勇不勇敢,他做事那叫一个绝。话说当时的唐州城内同样是没粮,已经开始人吃人了。乌库里黑汉带头把自己的妻子献出来煮煮吃了。于是部分士兵被震撼了,争相把老婆献出来吃。我估计这些人肯定是饿糊涂了,所谓饥不择食。但还是有人不想吃老婆,他们开了唐州的南门放进了宋军,乌库里黑汉仍然坚持巷战,最后还是被抓了。这位“黑汉”誓死不降,史嵩之成全了他,一刀砍了。唐州被宋军占领。
  史嵩之军团挥师东进,驻军息州(今河南息县)城南。史嵩之并没有马上进攻息州,只是高高竖起了大宋旗帜。于是金军里的这些汉族大宋遗民就纷纷倒戈了。越来越多的人跑去了宋营。息州危急。
  消息传到蔡州的金哀宗那里。慢着,金哀宗不是在归德么?怎么跑到蔡州去了?还记得在汴京过神仙生活的那个崔立么?这哥们过了几个月逍遥日子后似乎不满足,要说一个人在物质上充足了以后一定会想到名声和地位。他要手下给他修功德碑。这让他手下很为难,不是我们不修,是您老人家确实也没啥功德。于是崔立决定做出点功德来。他投降蒙古了。而且无耻到吧金哀宗的后宫嫔妃,王室大臣全送到了蒙古军前。蒙古学着当年金国人俘虏徽钦二帝的样子把这些人都押送去了和林,报应啊!这下崔立有功德了,救活了汴京这一方百姓。真是功德无量啊!可是蒙古人却不给他面子。他们进入汴京把崔立搜刮的钱财和美女全都弄走了。到头来他还是什么没得着。汴京失陷。归德又没粮。金元帅蒲查官奴请金主逃去海州,可是金哀宗不想去。蒲查官奴发动政变杀了金哀宗随从的三百多名大臣。并软禁了金哀宗。金哀宗这时显示出了一点血气。他假装召蒲查官奴来商议军情,埋伏了刀斧手诱杀了蒲查官奴。但归德终究是没粮,大臣又都被蒲查官奴杀了。还是得想办法去别处谋生。于是他们看中了粮多城坚的蔡州。金天兴二年(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五月,金哀宗南迁蔡州(今河南汝南)。此时武仙还没有覆灭。一方面蔡州可以做更长久的防守,另一方面金哀宗还寄希望于武仙能够打开入蜀通道。直到七月收到武仙全军覆没的消息。哀宗彻底绝望了。但他还是马上派兵增援息州,以防止宋军继续东进。派出的将领官位极高,看着都怪吓人的——参知政事穆延乌登,签书枢密院富珠里中洛索。但给这两位高官的军队却少得可怜,只有500人。
  他俩也犹豫了,皇上你没开玩笑吧?这不是让我们去送死么!金哀宗这时候表现出了少有的淡定,对这两位高级将领说出了高论:“蒙古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有骑兵,又有了中国的高科技。咱们打不过他们。至于宋朝人,何足道哉?给我三千人我就能横行江淮了。”(蒙古之所以常取胜者,恃北方有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至于宋人,何足道哉?朕得甲士三千,纵横江,淮间矣。)虽然吃了皇上给的定心丸,但他俩心里还是没底。胆战心惊地带着他们的五百大军出发了。
  如果金哀宗不是生在那么一个倒霉的时代,他一定是个特有政治手腕的政治家。他明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但军事上要严防死守,政治上的统战也不能放松,他派完颜阿古岱带着国书去宋朝讫粮。哀宗想最后争取一下宋朝,说了一大堆唇亡齿寒的道理。什么“我不负宋,宋实负我”什么“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什么“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宋朝上下听着完颜阿古岱唠唠叨叨说了一大通,然后干脆的回复了金国——不行。讫粮是吧?拿出点诚意。武仙南犯襄樊是怎么回事?你说的这些道理我们不是不懂,只是当前的形势还有救你们的价值么?你们还能救得活么?就算救活了谁能保证你们不放弃入蜀的计划呢?我们是吃了秤砣铁了心,雪靖康之耻的时候到了.
  首都沦陷,后宫被虏,百官被蒲查官奴杀害,武仙那20万人的最后希望也破灭了。北有蒙古军,南有宋军。蔡州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还有什么疑问么?金国败亡已成定局。金哀宗现在只能为了祖宗的荣誉最后一战了。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05 15:41:09
      三
  大金天兴二年(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九月九日重阳节,金哀宗完颜守绪在节度使办公大厅祭天。礼毕,满怀激情并发自肺腑的对群臣说:“自从建国以来,朝廷已经滋润养育你们一百多年了。(国家自开创,涵养汝等百有馀年。)你们不是祖上跟随祖宗立了功,就是自己报效国家。披坚执锐已经有好多年了。(汝等或以先世立功,或以劳效起身,披坚执锐,积有年矣。)如今时运不济,你们和我同患难,真是忠诚啊!(今当厄运,与朕同患,可谓忠矣!)蒙古兵就要杀到眼前了,正是你们报效国家立功的时候。就算战死,也是个忠义的鬼。.(比闻北兵将至,正汝等立功报国之秋。纵死王事,不失为忠义之鬼。)过去你们立了功怕国家不知道,今天我亲自上阵看你们杀敌来勉励你们。(往者汝等立功,常虑不为朝廷所知。今日临敌,朕亲见之矣。汝等勉之。)
  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你能想到的形容词都不足以形容当时的悲壮场面。蒙古兵就在城外,这些金国将兵嗷嗷叫着冲了出去,以一当百杀向蒙古人。蒙古人虽然厉害,也架不住这么多不要命的。迅速溃败。蒙古统帅塔齐尔还想在城东稳住阵脚,又被疯了一样的金国士兵冲散。蒙古军队只好后撤,远远地修筑堡垒以防止金军突围。
  还是粮食问题,虽然蒙古人行军一向不用带军粮,走到哪抢到哪。可是目前的状况是中原地区能抢的都抢了,能吃的都吃了。蒙古军万般无奈之下开始吃人。战死的士兵,被杀的百姓,能见到的就吃掉,后来尸体吃光了,就杀活人来吃。金军各地散兵游勇开始反击了,他们恨透了这些吃人不吐骨头的胡狗,各地都有令人兴奋的战报传来。蒙古人陷入被动了。
  这场攻防战似乎变成了意志大考验,看谁抗饿,谁就能赢。不能再等了,赶紧去宋朝催促发兵。
  绍定六年十月,宋将孟珙,江海带两万宋军,三十万石大米出发了。他们根本没把息州的那五百大军放在眼里,直奔蔡州。刚刚军威稍振的金国集结了两万骑兵前来阻击宋军。如果让宋军与蒙古军汇合,那么趋于瓦解的蒙古军就会重新恢复战斗力。金哀宗眼巴巴的盼着前方能传来击退宋军的战报。可事与愿违,孟珙鼓噪前进,一举击溃前来阻击的金军,并一直追杀到高黄坡,斩首一千二百。顺利与蒙古军会于蔡州。
  蒙古都元帅塔齐尔大喜过望,三十万石大米啊!蒙古官兵吃人肉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再吃估计好蛋白质中毒了。宋军带来了救命的补给。宋蒙联军军威大振。
  补给充足的宋蒙联军居然在蔡州城外摆起了酒席。孟珙和塔齐尔吆五喝六,胡吃海踹,喝到兴起两人还结拜成了义兄弟。这可馋坏了蔡州城墙上的金军,要知道蔡州城里这时也断粮了。孟珙没来之前蒙古军已经围困蔡州多时,现在金军早已饿得眼珠子都绿了。我们吃不到你们也别想吃好。
  蔡州东门打开,一万饥肠辘辘的金军杀了出来。孟珙带兵迂回到了金军身后,截断归路。并将金军驱赶到汝河边。金军本来就饿得没劲儿。宋军吃饱喝足,可想而知战斗会是什么结果。此役宋军生擒金国裨将八十七人。尽得城中虚实。
  那蔡州城里已经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马鞍子,战鼓皮,皮盔甲等等皮制品都被拿来煮着吃。这些也吃光了就把那些老弱病残不能战斗的人杀了吃。后来老弱病残也吃光了。他们又想出更绝的,那么多骨头不能浪费,把骨头砸碎和着泥巴吃。不知道营养价值怎么样,反正吃下去这些不是很好消化,连排泄都成问题。再后来他们干脆制裁那些作战不利的,凡是守城不积极的全队杀掉吃了。这种环境下人的精神状态会怎样?疯了,往往人在绝境中都会迸发出动物的本能。我们平日里斯斯文文,出门讲公德,待人有礼貌。那是没把你逼到那份上。如果置身当时的蔡州,别说人肉,人屎都能吃了。
  孟珙和塔齐尔决定继续围困,他们修筑堡垒以防金军突围。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宋军和蒙古军分开驻扎。并约定互不相犯。
  十一月,蒙古军再次攻城。张柔帅五千精壮蒙古士兵冲到蔡州城下。只见城上的箭像雨点一样射了下来。这些爬城墙的官兵霎时间变成了刺猬。张柔身中数箭,倒下了。对亏孟珙派前锋部队接应才把张柔救了出来。这次进攻的失败说明蔡州城虽然穷蹙,但抵抗还是很坚决的,还不到全力攻城的时候。
  孟珙把目标转移到汝河边上。这里有一个水湾——柴潭,地势比汝河还高了五六丈。依柴潭建有一个柴潭楼,是外城的制高点。孟珙决定拿下这个制高点。
  十二月,孟珙帅队向柴潭方向移动,金军前来拦截。孟珙亲自上阵,击溃金军,俘虏102人,击毙300多人。从而进逼柴潭楼。经过一夜的休整,孟珙指挥部队进攻柴潭楼,金国人使出了绝计——美人计。他们找了个漂亮姑娘带到了柴潭楼上,宋军进攻的时候就把姑娘推出来迷惑宋军。是不是有点搞笑?先不管多漂亮的女人能把战场上的士兵迷惑住,但这次找来的肯定不够漂亮。一个叫张禧的士兵一刀解决了这位可怜的姑娘。宋军成功夺取柴潭楼,控制了外城制高点。
  宋军占领柴潭楼后掘开了堤坝。潭水迅速倾泻而出汇往汝河。与此同时,蒙古军掘开练水。蔡州被泡在水里了。宋军用大大小小的草垛子堆成了路进攻外城。不久,蔡州外城被宋蒙联军占领。金殿前右副点检温端被俘,孟珙把他拖到城下砍了。并将首级挂在外城来瓦解金军斗志。
  当联军进逼土门的时候,看到了被逼到绝路上的金军更惨绝人寰的行径。他们居然把城内的老幼熬成油从城墙上倒了下来。还给这种防守工具起了个很浪漫的名字——人肉炮。按说军人的心是铁的,战场上不容你有一丝怜悯。可是这时出身行伍的孟珙也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让一个道士进城劝金军,打仗是打仗,可别做那种连动物都不忍心做的事。于是联军暂缓进攻,在外城的城墙上修筑防御工事。金军才停止了“人肉炮计划”。
  金军不能坐以待毙,他们决定主动出击,焚烧联军在外城城墙上的防御工事和攻城器械。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500名金军每人背着一捆沾了油的干草出西门放火来了。很不幸,蒙古军首先听到了动静,他们老远的冲着一身草的金军放火箭。于是金军就纷纷被点着了。死伤甚众。退回内城。这也是金军最后一次主动出击了。
  又要过年了,过去的这一年金哀宗没有等到他期望的转运。相反他的处境更加糟糕。他身为大金帝国的皇帝,九五之尊,却不得不过着像逃犯一样的生活,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时刻受到威胁。颠沛流离和恐惧让他饱受折磨。而他还要面对几乎所有人性的丑恶一面。在汴京,崔立让他失去了几乎所有亲人;在归德,蒲查官奴让他失去了几乎所有大臣;在蔡州,他亲眼目睹他的臣民在这人家炼狱里饱受折磨。如果说肉体上的折磨可以忍受,精神上的打击已经让他彻底失控。他屈辱,他绝望,他伤心。他含泪对身边的太监说:“我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无所恨。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绝,与古荒淫暴乱之君等为亡国,独为此介介耳!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执,或为俘献,或辱于阶庭,或闭之空谷。朕必不至于此!卿等观之,朕志决矣!”是啊!我完颜守绪没有像桀纣那么荒淫残忍;没有像杨广那样固执狂暴;没有像赵佶那样奢侈糜烂。可完颜守绪的名字就要和他们写在一起了。
  当年宋朝的皇帝跪在大金的旗帜下请和,蒙古诸部也曾像我们称臣纳贡,曾经的我们是那样的强大,而这只能凸显出我们现在的凄凉。我们已经不是白山黑水间那个强悍的女真了。大宋和蒙古的旗子就插在外城的城墙上,而我们却无可奈何。没有几个人能用了!就连守城的人手都不够了。他不得不挑选长的魁梧些的女士穿上军装去城上充数,连袭击敌营这种危险差事都要宰相级的大官带队。
  除夕之夜,完颜守绪看着近在咫尺的宋军官兵庆贺新春。他们改元了,似乎大金的灭亡是他们新的开始。现在是大宋端平元年了。可天知道大宋的命运会不会和大金一样悲惨呢?想到这里,哀宗走下了城墙,去过属于他们的除夕。没有宴会,没有美女,只有破衣烂衫的几个朝臣给他“贺正旦”。然后他最后一次祭拜了列祖列宗。
  城外的宋营,一向沉稳的孟珙此时心潮难以平静。不管今后我们是否要独自面对蒙古军团,现在,曾经的仇敌已经穷途末路,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刀插进他们的心脏。“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王爷,您可以瞑目了,您未靖的事业我孟珙替您完成。我们要用金国皇帝的人头祭拜抗金斗争中殉国的英灵;祭拜被虏北去的数千同胞;祭拜客死他乡的徽钦二帝;祭拜志在光复的各位先烈。
  不管宋朝朝廷联蒙灭金的决策是否正确。靖康之耻,这是汉族历史上空前的奇耻大辱。血债要用血来还。
  孟珙命部下趁夜色把云梯,冲车等攻城器械秘密运往蔡州南城下。宋理宗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大年初九。宋蒙联军发起了对金国的最后进攻。蒙古军在西城的外城墙上凿了五个大洞,军队蜂拥进入内外城墙之间的开阔地。结果蒙军在这里遭遇了激烈的抵抗,直到晚上也没有进展,只好撤出城外。同时,宋军在南门的战斗也十分激烈,守城的人员中居然发现了金国的后宫太监。激战一天,宋军也没能登城。
  当天晚上,金哀宗召见了完颜承麟,说明了自己要传位给他的意思。完颜承麟哭得死去活来,说什么也不干。现在金国的皇帝宝座就像按上了50斤炸药,谁坐上去马上就会灰飞烟灭。但金哀宗态度坚决,对他说:“我身体胖,不可能突出重围了。传位给你是希望你能突围,保存完颜一族的血脉,他日或许还有复兴的机会。”好吧,为了咱们完颜家的血脉,我即位。
  天兴三年大年初十,金哀宗禅位完颜承麟。破败的节度使大厅,破衣烂衫的两位皇帝,灰头土脸的群臣。禅位大典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进行着。城外喊杀震天,草草地拜过了新皇帝以后大臣们赶忙抄家伙出来迎敌。远远地看到南城上已经插上了大宋旗帜,宋军登城了。面对涌入的宋军,南城墙上的200人再也无力反抗,就地投降。守在城门的金军也弃门逃走。登城的宋军打开了城门,放入蒙古军队。蔡州的城墙防线土崩瓦解。
  末日到了,金哀宗没有辱没祖宗名声,他自杀了。为了不让自己的尸体落入敌手,他命人在他死后烧掉尸体。这位悲情人物的一生结束了,虽然生得屈辱,但他死得壮烈。不愧是堂堂的女真汉子。
  联军入城后,金国大将完颜仲德依然带领残部巷战。当得知金哀宗自尽的消息后,顽抗的金军彻底崩溃。完颜仲德带头投河自尽,五百多人跟随完颜仲德以身殉国。
  完颜承麟没有履行哀宗的遗愿去突围,他决定做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件事,也是唯一的一件事——祭奠大行皇帝。门外他的臣子们正为他争取最后的时间。“先帝在位十年,勤俭宽仁,图复旧业,有志未就,可哀也已!宜谥曰哀。”祭奠典礼尚未结束,蜂拥而入的联军就杀死了这位即位才两三个小时的皇帝。
  宋将江海生擒了金国的参政张天纲。他带着孟珙找到了金哀宗的尸体。焚烧他的草堆还没有彻底熄灭。哀宗的尸体已经焦黑无法辨认。孟珙把尸体一分为二,一半归宋,一半归蒙古。并分了金国皇帝的仪仗器械和玉玺等宝物。金帝国彻底灭亡。
  金国自太祖完颜阿骨打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建国,至金末帝完颜承麟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蔡州被攻破。共历六世,传九主,一百一十九年而亡。
  大宋理宗端平元年一月二十九日,京湖制置司正式发出官方布告,通告全国民众——金国灭亡。百年国耻得以昭雪,无数英灵得以告慰。孟珙立下不世之功,授武功郎、主管侍卫马军行司公事。擢建康府都统制兼权侍卫马军行司职事。宋蒙重新勘定边界,陈留,蔡州以北属蒙古,南为宋境。孟珙回军襄阳。并派出将领布防光复地区。
  京湖制置司将金国的宝玉法物,哀宗遗骨和张天纲等俘虏押送陪都临安。当临安市长薛琼大人见到张天纲的时候一种咸鱼翻身的感觉油然而生。不禁阴阳怪气的问这位原金国参政:“你有脸来这么?”张天纲同志感觉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极大侮辱,反唇相讥:“一国兴亡,何代没有?我金亡国,比汝二帝何如?”言外之意,你有脸笑话我么?薛琼气急败坏,破口大骂。并把这话原样学给了宋理宗听。要说宋理宗还真秉承了大宋官家的宽仁大度,不但能忍自己大臣的骂,还能忍外国大臣的骂。他叫来张天纲问:“你真就不怕死?”张天纲回答:“真男人就怕没死对地方,(大丈夫患死之不中节耳.)何惧之有!你杀了我吧。”宋理宗顿时对张天纲肃然起敬:“带回去吧!”
  说实话,宋朝还是很法制的。就算趁人之危非常不义的灭了别人的国家,也要把这事合法化。他们进行了一次“东京审判”。可是天皇和东条英机都死了,于是张天纲等金国俘虏成了被告。在交代金国皇帝罪行的时候法官要求张天纲称呼金皇帝虏主。张天纲死活不干,供词只有四个字——故主殉国。大宋官员们被彻底感动了,欺负此等义士不是君子所为。那么样吧!
  宋理宗把金哀宗的遗骨葬在了大理寺,并祭拜了祖宗,告诉他们大仇已报。
  就在孟珙带兵攻击蔡州期间,南宋朝廷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史弥远死了。他是在孟珙出师后不久死的。就在他死前不到一个月,理宗皇帝还在为他加官进爵,直到他病入膏肓递上了辞呈。这位权相把持朝政二十六年,至死放不下手中的权利。他担心大宋会变天,于是弥留中的他把自己信任的郑清之扶上了相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但人死如灯灭,你史弥远生前权倾朝野,死后就再也控制不了什么了。史弥远心知肚明,在他任首相的二十六年间,南宋政治弊病百出。但他没有进行改革。一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必将带来政局的动荡,他首相的地位会受到直接威胁;另一方面北方局势复杂,残金,蒙古以及金国的地方军阀都对边境形成威胁。多年形成的政治格局一旦被打破,后果很难预料。可宋理宗这位渊默多年看似无心政治的皇帝真的那么保守么?他内心深处志向远大,只是没有自己的政治资本。史弥远清楚这位皇帝的性格,所以他必须任用得人才能保证政局的平稳过渡。郑清之是最佳人选。
  郑清之,字德源,庆元之鄞人。早年跟随理学大师楼昉学习,很受器重。文笔特好。宋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登进士第,调峡州教授。他在当时声望很高。赵葵赵范的老爹曾经把他两个儿子托付给他。后来他做了宋理宗的老师,不但个人修养不错,而且还能正确地引导皇帝。当年宋理宗因为穿的衣服太新就被大臣们说三道四,于是他找来郑清之诉苦。郑清之高举祖宗大旗委婉地规劝了皇帝,宋朝历代官家都是很简朴的,宋宁宗穿的衣服经常洗得掉了色,鞋子上面全是补丁,郑清之规劝理宗要比宁宗更加简朴,这样才能以勤俭著称。不过像郑清之这个个人修养如此之高的大理学家并没有对史弥远的大权独揽表现出嫉恶如仇。相反他和史弥远过从甚密,还参与了废济王立理宗的运动。史弥远对他也格外器重。无疑他是对宋理宗影响最大的。宋理宗在史弥远专政期间潜心理学就是因为他老师郑清之是理学家。
  史弥远的死对宋理宗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他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他和他所倚重的郑清之开始了“端平更化”。为了显示天子亲政后的新气象,绍定六年十一月,宋理宗下诏,改明年为端平元年。
  但史弥远的心腹遍及朝野,宋理宗必须在人事方面进行大换血。此事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政局震动得不偿失。就在宋理宗为这事发愁之际,失去靠山的史弥远党羽内部开始互相攻击。
  绍定六年十一月,史弥远死后不到一个月。给事中莫泽上章弹劾同为史弥远党的梁成大。宋理宗毫不犹豫罢黜梁成大。朝臣看到了皇帝的意思:虽然名义上对史弥远曲加维护,实际上皇帝要扶植自己的班底了。于是朝臣纷纷上章弹劾史弥远党。莫泽,李知孝在当月就被同时贬官。并启用真德秀,魏了翁等理学人士。宋理宗明白,中央的人事变动必然触动另一个敏感神经——军队。
  当时宋朝军队分作五个战区——三衙、沿江、京湖、四川、两淮。三衙主管陪都临安的禁军;沿江主管长江流域的防务。而更加精锐的部队掌握在四川的四川制置司,襄樊的京湖制置司,淮河流域的两淮制置司手中。这些部门的官吏和将领虽然不是史弥远党,但是都是史弥远亲自提拔的,都和史弥远过从甚密。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就不用说了,他是史弥远的侄子。两淮的赵善湘曾经对赵葵赵范说:“能和社稷同患难的,只有咱们和史相公。”可见这三赵对史弥远的信任。这些人战功卓著,手握兵权,宋理宗不能不重视。而两淮离陪都最近,必须立即听到赵葵赵范的表态。
  十一月宋理宗召见权工部侍郎赵范讨论边境局势和当务之急。仅仅三天后又召见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赵葵。他先是询问了赵葵对正在进行的蔡州战役的看法,而后切入正题:“卿父子兄弟,宣力甚多,卿在行阵又能率先士卒,捐身报国,此尤儒臣之所难,朕甚嘉之。”而后赵葵明确表示效忠皇帝,也就是说不管是史弥远当政还是您宋理宗改革,我们只管驻守边境,您就放心吧。
  现在可以放心去干了,虽然打击史弥远党,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绝对不能“斗争扩大化”。他所信奉的理学最强调明君子小人之分,但世界不是那么理想的,人也不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种,更多的是亦君子亦小人。此时的朝臣已经彻底落井下石,凡是和史弥远沾边的人都要被弹劾,一时间舆论四起,那是憋了很长时间后的迸发。理宗明白,如果把所有和史弥远沾边的人都打倒并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那么结果是这些新进的“君子”会慢慢退化成“小人”,成为另一个专权的史弥远党。所以他重用郑清之,保全了赵善湘,史嵩之。
  罢黜史弥远党只是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要把皇帝信任的官员提拔起来。从哪里开始呢?监察部门是最应该首先控制的,这里是国家的眼睛,必须由皇帝亲自任命。二十六年来,自上而下全是史弥远党,监察部门也不例外。绝对的权利带来绝对的腐败,何况舆论导向又被他们控制,世风日下。如果你得罪了史弥远党人,你去法院告他,法院的人会跟你说:“没见我们都是史弥远党么?你告他就是告我,我能让你胜诉么?”宋理宗必须采取措施。首先,史弥远任命的台谏官员必须拿掉。亲选“特立独行”之士以收“倒持旁落之权”。洪咨夔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他在端平年间最为活跃,弹劾的史弥远党最多。另外还有李宗勉、李韶、谢方叔、江万里等都是理宗亲选的台谏之官。当时没有三权分立,但最起码要做到两权分立。行政,监察分家。
  宋理宗虽然信任郑清之,然而他还是制约了郑清之的权利。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三月,任命真德秀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可天不假年,真德秀任参政九十天后死于任上。六天后,以乔行简兼参知政事。
  乔行简,字寿朋,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宋史》中称他“历练老成,识量弘远,居官无所不言。好荐士,多至显达。”他的确无所不言,边境局势,人事任命,财政调度,甚至皇帝的私生活。宋理宗并没有因为他管的宽厌恶他。相反端平以后更加器重。后来又进知枢密院事。
  宋理宗一改嘉定以来一相专政的局面,并慎择宰相,定时换届,避免了一人独大的局面再次出现。
  中央重新洗牌以后,宋理宗开始着手澄清吏治。这只是细枝末节的事,要根本的避免腐败还是要依靠中央政治元素的多元化。不过对官吏的教育还是少不了的,理宗亲自撰制《审刑铭》、《训廉铭》等,并严格人才选拔与官吏任用制度,取得不小的成绩。
  后世史家对端平更化中的这些政治改革评价并不高,多数的评价是——“治标不治本”“清除史弥远党畏首畏尾”“没有看清社会的根本矛盾”诸如此类的话。但我还是要说说我对端平更化中政治改革的理解。不管宋理宗之后做过多少昏庸的事,起码在这次改革中他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体会到了赵宋祖宗家法的精髓之处。翻开有关宋朝的史书,随处可见大臣们指责皇帝无能,抱怨政治黑暗,甚至直接骂皇帝不忠不孝。似乎两宋320年间出现了无数魏征。这些话的后面往往跟着这样的文字——“帝然之”或者“帝嘉纳”。是因为大宋朝的矛盾真的到了无法调和,政治真的黑暗无比,百姓真的民不聊生么?我看未必,不然大宋不会存在320年,成为自秦皇统一以后不间断地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纵观现今世界,那些“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的国家大多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只有朝鲜那样的国家才会把金正日奉为“世界人民21世纪的太阳”。不错,那些一手遮天,粉饰太平,貌似上下一片和谐的国家才是人民的地域。怎样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呢?要知道再英明的统治者也会犯错误,他的错误会导致千百万人失去幸福,所以必须君臣共治。不杀上书言事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意思就是要同时任用持不同政见的人,互相制约,才没有人敢胡作非为。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皇帝的权力被削弱了,大臣的权力增加了,而官职的增设又使具体落实到个人头上的权力削弱了。从而行成宋代的互相制约,君臣共治体系。宋人之所以痛恨韩侂胄,史弥远。倒不是因为他们像秦桧,贾似道那样干了多大的坏事。耿耿于怀的只是他们专政。说了这么多的本意就是:宋理宗端平更化的最大成功就是打破了一人专政,使朝廷自上而下“异论相搅,不敢为非”。这才是根本。至于那些“治标不治本”之类的话我不想评论,难道要宋理宗直接把国家更化成共产主义么?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只是看问题的时候要多用自己的脑子想,而不是人云亦云。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做,那就是经济整顿。说到这就不得不说说宋朝的经济情况。两宋的财政收入是封建社会最高的。北宋常年保持在数千万贯,而失去三分之一国土后的南宋反而增加到了一亿多贯。按照当时1/15的税率和一亿人口计算,人均收入是每年2280美元。虽然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但足见其经济发展的迅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经济新途径让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一,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从而突破和传统农业的分散经营,形成了许多统一管理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农业生产也不再拘泥于粮食,许多地方出现了专门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农场,宋朝官私书籍中经常会出现“茶园户”、“乡村酒户”、“花户”、“药户”、“漆户”、“糖霜户”、“水碨户”、“磨户”、“熔户”、“机户”、“绫户”、“香户”、“蟹户”等名称。他们不再自给自足,而是购买粮食,加速了货币流通。二,宋朝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严格限制户口,人口流动很自由。于是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就从事经商活动。加速了城市化。宋朝是中国古代城市化比例最高的时代,其后几个朝代均不及。北宋为20.1%,南宋为22.4%。《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每天有数千担鲜鱼输入。《梦粱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肉铺不计其数,鲞铺不下一二百家。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四载:“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诗》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曾为唐代“贫眼所惊”的东西,不仅为宋代贫民所有,“十幅红绡为帐”还为之所讥。宋时“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縠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李觏集》卷一六《富国策第三》)。再如酒的消费,《宋史•食货志》记载,酿酒业的发展致使在京酒户每年用糯米30万石。周辉《清波杂志》卷七载:“四亩种秫,三分之一供酿材曲蘖,犹不充用。”花户们对新奇品种的培植日新月异。在中国现存的花卉专著中,有关牡丹、芍药、菊花等的专著宋代最多。三,随着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宋政府发行纸币——交子,会子。进而出现了很多信用制度。并出现了官办银行,中介公司等信贷机构。
  宋朝已经不再以农业税为主要税收来源了,惊人的货币流通速度带来了惊人的税收。但宋朝还是无法摆脱积贫积弱的命运。庞大的官僚队伍,带来的是巨大的行政经费支出,何况宋朝官员的工资今天看来都令人羡慕。宋朝是中国首次出现职业军队的朝代,北宋80万禁军,南宋50万禁军,他们不从事生产,已经变成了一种变相的社会福利。哪里有饥荒就去哪里招兵。从而导致惊人的军费开支。还有那些官办的养老院,幼儿园,收容所,中介机构都需要经费。于是宋朝连年财政危机。
  那么可想而知北宋不打仗尚且财政危机,南宋这时战事不断会是什么情况。为了应对战争,史弥远增加税收比例和税种,激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同时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针对这种状况,南宋朝廷出台了两个政策,一,削减官员数量。二,回收纸币。
  宋理宗把遏制浩大财政支出的突破口选在了冗官身上。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赵宋立国之根本在于收买文人。而是国家多事之秋,外敌虎视眈眈,必须先图生存再图发展。现在军队不能裁,重文轻武的策略必须稍微调整。左司郎官李宗勉曾上书:“愿诏有司,始自乘舆宫掖,下至百司庶府,核其冗蠹者节之,岁省十万,则十万之楮(纸币)可捐(放弃),岁省百万,则百万之楮可捐也。行之既久,捐之益多,钱楮相当,所至流转,则操吾赢缩之柄不在楮矣。”皇帝很赞同,很明确,回收纸币的等价交换物要从你们这些文人身上省。
  难能可贵的是宋理宗还做到以身作则,大臣们要求他削减一半生活费的时候他痛快地答应了。而大臣们自动愿意削减自己俸禄的时候他却“诏不许”。他把国库的资金拿出来平抑物价。一时间民众对他报以厚望。
  端平更化是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个亮点,也是大宋自救的最后机会。我们能成功么!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05 15:47:56
      未完待续哈。写出来的再发。

作者:真正野蛮人 回复日期:2010-02-05 16:31:22
      支持LZ,宋朝的历史是我最不愿回顾的历史之一。长期被异族压迫,基本没有彻底解决异族的能力和决心。希望看看LZ的下文,发现一点闪光点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06 19:02:25
      四
   蒙古灭金北撤后,窝阔台大汗召开了诸王会议。此次会议上,他明确表露了灭亡南宋的意图,并得到蒙古贵族,大臣们的积极响应。战争的魔爪已经悄悄申向南宋,而心比天高的宋理宗却放弃了史弥远时代不衅自我开的国策,先对蒙古动手了。
  端平更化初见成效,宋理宗开始规划他新的蓝图——守河,据关,恢复三京。南渡一百年来,宋朝的皇帝大臣们一直把临安称作行在,也就是陪都的意思。他们的法定首都是汴京,以示不忘国耻,力图恢复之意。这有点像中华民国的重庆和台北。祖宗陵寝在河南,早在金国刚刚灭亡的时候宋理宗就曾派人去祭拜北宋皇陵,后来此人把北宋皇陵的现状画成《八陵图》给宋理宗看,宋理宗看到祖宗陵寝经过战火后的残破伤心不已。一定要光复河南,不能让祖宗长年睡在蒙古人那。亲政不久就取得了一定政绩的他一心想成就不世之功,他要重振大汉雄风。
  此议一出,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在朝内,以参知政事乔行简为首的一批大臣极力反对,包括皇帝亲自选拔的御史洪资夔,李宗勉等人。原因很简单——后方不稳。乔行简上了一道用文言文写都得好几页的奏章,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出师的不利。首先提出了得中原容易守中原难的理论,(臣不忧出师之无功,而忧事力之不可继。有功而至于不可继,则其忧始深矣。)其次提出民力不可支,人心不牢固,攘外必先安内。(必先治内而后治外。)最后阐述了最重要的,没钱,没兵。历史证明,和平时期我们可以“以异论相搅”,互相制约,施行“宪政”。在敌人打到家门口时就必须统一政令,施行“训政”。如果内部不统一,冒然对外作战必遭大祸。中国有趁国难起家的传统。例子我就不举了。今天看来,乔参政的话句句至理名言。而边境守将更是反对声一片。他们长年守边,亲眼所见边境灾害连年兵祸不断。尤其是中原残破收复无益。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坚决地站在了乔行简那边。力陈不可。两淮那边也有不少将领持反对意见。他们说话更有分量。
  虽然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最重要的几个人的意见起了决定性作用。宋理宗的老师右丞相郑清之力主北伐,两淮制置司的赵范赵葵主动请战。他们的战略思想也很明确,趁蒙古军队北撤,中原空虚迅速占领潼关黄河防线以成固守之势,即所谓据关守河。还记得当年蒙古攻金时面对潼关黄河防线不得不假道南宋么?这个方针不是不可行,可久坐朝中的宋理宗和郑清之明显低估了蒙古人的破坏力。赵范赵葵也显然没看到三京(汴京,商丘,洛阳)的现状。于是北伐的诏书颁布了。理由是救中原一方黎民,更何况当年史相公与蒙古谈联合灭金条件的时候明确规定,以河南地归宋。三京很明显属于河南,我们是例行交接。
  宋廷立即开始了战略部署。第一路(中路),赵范部移军黄州(今湖北新洲),刻日进军。第二路(东路),赵葵自滁州(今安徽滁州)取道泗州(今江苏泗洪)迂回向西北进军汴京。第三路(西路),史嵩之于襄樊出兵策应,并组织粮草供应。三路互为犄角,迅速北进以成据关守河之势。另外,诏令四川制置使赵彦吶出兵大散关袭扰关中地区以分散蒙古军注意力。计划是完美的,现实是冷酷的!
  首先行动的是东路的赵葵方面,之庐州全子才帅一万淮西军为先锋先行北进。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六月十八日,全子才部自寿州(今安徽寿县)出发向亳州(今安徽亳州)挺进。渡过淮河以后,这支宋军就再很少见到活人。道路两边长满荆棘,所过州县白骨遍野。如果你想直观地感受一下这些地方的场面,参看美国科幻片《人类消失以后的世界》。淮河以北几乎成了无人区。宋军官兵震惊了,炎黄子孙世代生息繁衍的土地被蹂躏成这般模样,难以想象这些官兵在这种环境下行军会是什么心情。
  当全子才部抵达亳州的时候,他们第一次看见了蒙古军。很讽刺,只有七个人。这七个衣衫褴褛的守军也没含糊,赶紧投降了。
  蒙古得知宋军北进的消息后立即采取措施,他们不用兵不用将,只是把我们的母亲河挖开了。瞬间,中原大地变成了中原大湖,宋军只能在水里行军了。
  全子才是位好将军,他有一股子坚忍不拔的劲儿,他和他的一万军队继续深一脚浅一脚的向汴京移动。中原大湖深的地方可以没过脖子,最好走的路也是满地泥巴。淮西军不愧是久经沙场的精锐部队,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们于七月二日终于抵达汴京城外。终于熬过来了,这里是我们的法定首都,曾经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进入汴京我们马上会得到充足的补给,起码不用在泥巴里睡觉了。
  不错,汴京还真不是个空城。那个把金国皇室后宫大臣统统送到蒙古军前的崔立还在。蒙古军北撤后他就担负起了驻防汴京的任务。山高皇帝远,又谁也管不着他了。可是美女和财宝都被蒙古人搬走了,他只好欺负自己的部下玩。李伯渊、李琦、李贱奴(不知道他妈怎么给他起的名字,是贱名好养活么?)等经常被崔立无端打骂羞辱。正好宋军来了,他们报仇的机会到了。崔立的部下们在和宋军取得联系后开始策划兵变。一天晚上,李伯渊点火烧着了封丘门。崔立以为宋军进城了,连忙起床看个究竟,得知没事后才又睡下。没过多久别的什么地方又着了,这可把崔立折腾坏了,一晚上没睡好。(一夕百卧起。)第二天一大早,刘伯渊等就来找崔立,声称宋军奸细进城破坏,要他一起去查探一下。走到半路刘伯渊跳到崔立的马上抱住了他。崔立很淡定,回头问了一句很搞笑的话:“你要杀我么?”“废话!”刘伯渊掏出匕首一刀结果了崔立。伏兵四起杀死了崔立的随从。刘伯渊把崔立的尸体系在马尾巴上去各军展览,并问大伙:“立杀害劫守,烝淫暴虐,大逆不道,古今无有,当杀之否?”众军士齐声说:“剐了他都是轻的。”于是崔立的尸首就被大家死剐了,片刻间肉就被军民切尽,可见其民怨之深。于是开城放入宋军,宋军自出战以来,兵不血刃占领汴京。
  可是宋军失望了,传说中的汴京现在只剩下一千户人家,收编的崔立守军也就七百人,比去年金哀宗支援息州的五百大军多不到哪去。他们深深地折服于蒙古人的破坏力。汴京曾经繁华的街道如今长满野草,尸首已经化为白骨却无人收尸。因为活着的人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饿死,成为这些白骨中的一员。当年蒙古军队入汴京的时候,统帅建议窝阔台大汗屠城。还是蒙古的汉化大臣耶律楚材强烈谏阻才没有斩尽杀绝。于是蒙古军强制迁移这些百姓去河北就食,路上病死的,饿死的十有八九。比起这些,奥斯维辛集中营算什么。
  蒙古征服金国的过程中,中国北方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消失了。他们去哪了?还记得川北假道么?蒙古军只是从川北过一下就杀掉了数十万人,那历时十余年的灭金战争会怎样?这片曾经世界上最繁华的地区我们要用多久来恢复?我们中华民族就是用数千万祖先的鲜血;用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开历史倒车换来了后世史家标榜的大一统,民族大融合,版图最辽阔的时代。这一切似乎从杯酒释兵权那一刻就已经注定。当一百多年后朱元璋竖起“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子赶走元顺帝的时候,我们民族已经作为四等公民被蒙古统治八十年了。从此我们深深地打上了奴化的烙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全面仿效蒙元,中华民族的衰落成了历史的必然。
  早在全子才出兵不久,赵葵就率领五万主力军经泗州向汴京进发了。当赵葵抵达汴京时,他看到了在汴京按兵不动半个月之久的全子才。赵葵大怒,要知道抢在蒙古人之前占领潼关是多么的重要。据关守河,收复三京,首先是据关,而你全子才刚刚收复汴京就在这耽误了半个月的宝贵时间,赵葵没好气地问全子才:“我辈始谋据关守河,今已抵汴半月,不急攻洛阳、潼关,何待耶?”全子才也没客气,告诉赵葵一个惨痛的现实——粮草不济。
  史嵩之,赵范,赵彦吶他们呢?此时的史嵩之还在写奏章力陈不可出兵,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出唐邓策应东路宋军。谁让早在他上任京湖制置使的时候朝廷就允许他便宜行事呢。可最要命的是便宜行事的史嵩之大人居然没有给东路宋军供应粮草。赵彦吶也和史嵩之一样极力反对出兵,四川战区同样按兵不动。那力主出兵的赵范总该行动了吧?可事实是赵范在听了参议官邱岳的一番劝说后“叛变革命”了,他一反主战的立场,学史嵩之赵彦吶的样子也按兵不动,也不发粮草,陷亲弟弟赵葵于孤军深入的极度危险之中。
  粮草只能从滁州那边发了,可是中原大地一片汪洋,全子才的精锐步兵还要走半个月,运粮的车队就更艰难了。为了把辎重运到汴京,淮西制置司征调了十余万民夫,可想而知这是比多么大的开销。尽管这样,汴京的宋军还是粮草不济了。
  可是大军已动,岂可轻言放弃。何况如果不占领洛阳以及潼关,汴京就是坐等蒙古人来围困。赵葵命令全子才迅速进军洛阳。全子才不傻,他知道此去就是凶多吉少,公然以粮草不济搪塞。赵葵只好换别人去。令钤辖范用吉、樊辛、季先、胡显等提兵一万三千,命淮西制置司机宜文字徐敏子为监军,先行出发。令杨谊以庐州强弩军一万五千随后出发。两个梯队的宋军各只给了五日的粮草,并令充七日食用。
  往洛阳走的路好走了许多,随着地势的增高,道路也不再那么泥泞了。新的问题出现了——饮水。沿路的水井全部塞满了死尸,水质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根本没法喝。没办法,忍着,到了洛阳或许会好些。
  徐敏子派和州宁淮军正将张迪带二百骑兵先行去洛阳打探情报,张迪率部来到洛阳城外,看到了一座“死城”。不会是空城计吧?空城计也要有个诸葛亮啊!可历史记载是“城中寂然无应者”。张迪也不敢妄动,只好等大部队到了以后一同入城。傍晚,徐敏子的主力部队到达洛阳城外。不知道藏到哪里去了的洛阳百姓终于现身了。史载“有民庶三百馀家登城投降”,宋军入城。严格来说这时候的洛阳城与野外没有区别,宋军根本得不到任何给养,而蒙古主力军已经南下了。汴京洛阳的宋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局面。而宋理宗却不这么认为。
  坐在陪都行在的赵昀看到的只是一封封捷报,光复亳州,光复泗州,光复南京,光复东京,光复西京。仿佛大宋中兴已经成功,宋理宗喜出望外,他开始做北伐的善后工作了。一,调江淮粮食一百万石往河南以济归附军民。二,派人再次祭拜河南北宋皇陵。三,给北伐将领加官进爵,布置三京防务。以赵范为京河关陕宣抚使、知开封府、东京留守,赵葵京河制置使、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全子才关陕制置使、知河南府、西京留守。但宋理宗不知道,宋军真正的噩梦还没有到来。
  往洛阳进发的宋军第二梯队杨谊部走到洛阳以东三十里散坐就食。渡过淮河以来很少见到活人,更不用说什么抵抗了,这些大宋官兵早已没有了任何防范意识。不幸的是蒙古人就在这时杀来了。散坐就食的宋军根本来不及列阵迎敌。何况平原上步兵遇到骑兵那是打也打不过,追也追不上,跑也跑不了。蒙古塔齐尔前锋将刘享安冲入宋军,奋力驰突,宋军被逼到洛水旁,不是溺死就是被杀,全军覆没,杨谊腿长,捡了条命。而一万五千的精锐强弩宋军就这样被蒙古军前锋歼灭。
  第一梯队的徐敏子部宋军在洛阳城里的情况也不乐观,入城第二天就没粮食了。他们只好学当年蔡州的金军吃草。只不过不是和着泥吃,毕竟还有几百个老乡呢,于是徐敏子部采蒿和面作饼而食之。虽然艰苦,但他们有奔头,坚持坚持杨谊就会来增援我们了,粮食也会陆续运来。直到得知杨谊全军覆没的消息,洛阳的补给线已经被蒙古军切断,城内又“无粮可因”,蒙古军已逐渐形成合围洛阳的态势,留给他们的选择只有一个——突围。
  徐敏子部宋军离开洛阳,背洛水列阵准备与蒙古军决战以创造东向突围的机会。八月二日,蒙古军向宋军发起了进攻。面对宋军的强弩,蒙古军用盾牌拼成堡垒向宋军靠近,宋军陷入被动,阵型也被冲作数段。但淮西的精锐之师不会就这么让蒙古得手,他们重新站住阵脚,并抵挡住了数次蒙古军的冲锋。战至中午,宋军击毙蒙军400多人,战斗难分胜负。
  要知道,现在宋军已经断粮五六天了,采蒿和面作饼还是吃不饱的,他们开始杀军马。徐敏子不能再等了,他必须马上撤退。而蒙古军也用了他们一贯的战术,在正面进攻不利的情况下,放敌人过去,然后遣骑兵尾随袭扰。
  撤退很快变成了溃退,步兵为主的宋军在平原上根本跑不了,于是溃退成了屠杀。洛阳的两路宋军全部被击败。据守潼关的计划成为泡影。汴京的赵葵如果此时还不撤退的话那么蒙古军就要围困汴京了。想想蔡州吧,那是怎样的血腥残忍。赵葵不得已只好放弃汴京,班师还朝。端平入洛自此结束。
  一切都像乔行简史嵩之他们战前预料的那样,消耗了无数国力去光复的是不毛之地。如今当我们指责宋理宗,郑清之,赵范,赵葵他们好大喜功的同时是否该考虑一下据关守河是否有他的道理呢?难道他们就完全错了么?
  据关守河不是不可行,倘若成功,那么南宋与蒙古的战略格局就会向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湖北,安徽,江苏从此再没有任何防守压力,也就是说京湖制置司,淮西制置司的精锐部队可以全部集中到潼关黄河防线以抵御蒙古军。可能也就不会出现日后蒙古军在南宋国土上四面开花的局面。而这场关乎我们民族命运的战役却因为内部的意见不统一而失败了。
  诚然,北伐的时机并不成熟。乔行简已经把利害关系说的够清楚了。而一旦开战,就必须严令各军协同作战,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不管你支不支持北伐都要尽力而为。而史嵩之,赵范,赵彦吶他们都干了什么?如果史嵩之没有抵触北伐而按兵不动,那么京湖制置司是更好的出兵选择,这里离汴京更近,也不会出现从淮北千里运粮的局面。如果宋军占领洛阳后四川制置司的赵彦吶能够出兵策应一下徐敏子,也不会使淮西的宋军主力损失殆尽。这些都是端平入洛的转机、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只能接受现实。
  最重要的还是宋理宗的好大喜功,还记得他问赵善湘的那句“中原机会,卿以为何如”么?宋理宗蓄意北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他很偏执,决定的事就必须去做,直到碰了一鼻子灰。可在其他方面他还是那个从善如流的赵昀。这就是我理解的宋理宗,一个双面体。
  我并不是诋毁郑清之,史嵩之,赵范,赵葵他们。他们不是名噪一时的大儒就是经验丰富的大将。他们的决定也都有他们的道理。真理和谬误往往相差只有一步。也许真理和谬误同时存在,是客观不确定因素把真理变成了谬误,谬误变成了真理。
  这次北伐使朝廷内部斗争的复杂态势暴露无疑,而善后工作做的更是有失公允。首先,那个在这次行动中举棋不定,朝三暮四的赵范上章弹劾他亲弟弟赵葵“轻遣偏师赴西京。”无论怎么辩解,我们都很鄙视赵范的这个举动,太不地道了。不是你赵范,不是史嵩之,不是赵彦吶他赵葵的赴西京部队会成为“偏师”么?现在你为了自保,居然连亲弟弟都要弹劾。赵葵有错,但他都是奉旨行事,所有命令都出于最初的战略部署。他是端平入洛战役中最听话的。可赵范呢?赵范的错更大,说白了你这是晃点你亲弟弟;晃点了皇帝;晃点了国家。
  宋理宗固然没有怨赵葵的意思,但国家必须对老百姓有个交代,给出一个官方的失败原因。总不能说:朝廷内部的派系矛盾造成了失败吧。赵范的弹劾奏章只是个催化剂,赵葵成了替朝廷挨骂的倒霉蛋。诏:“赵葵轻遣偏师赴西京,以致挫败。削一秩,措置河南、京东营田边备;全子才削一秩,措置唐、邓、息州营田边备。”
  另外一个处理更有失公允,把赴洛阳第二梯队的失败归咎到了先行抵达洛阳的徐敏子没有及时援救。天杀的,当时的情况连赵葵都不清楚,还是徐敏子在洛水畔打了一场势均力敌的仗,挽回了点面子。结果是黑白颠倒了。诏:“杨谊一军之败,皆由徐敏子、范用吉怠于赴援,致不能支。用吉降武翼郎,敏子削秩放罢。谊削四秩,勒停,自效。”
  有时候就是这样,倒霉最大的也就是那些最听话的人。
  另外,端平入洛使淮西军损失惨重,打破了南宋防守的均衡态势,从而不得不从沿江制置司调集军队充实淮北。还有征调的那数十万民夫消耗巨大,让本来就陷入财政危机的南宋雪上加霜。
  不管公平不公平,该处置的处置了,该奖励的奖励了。宋理宗还能仰仗谁?还不是这些个朝廷大臣,边防大将,降秩只是个形式,他一个人是玩不转国家的。于是新的人事任命出台。
  郑清之于战前力主出兵,这时也觉得不好意思,上表请辞去相位。宋理宗不但没贬他,反而升为左丞相。力主不出兵的乔行简升为右丞相。态度很明确——端平入洛这页揭过去。
  大侄子史嵩之也调工作了,他先是由京湖制置使调任江西安抚使。没干多久就又进宝章阁学士、淮西制置使兼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兜了一大圈子核心就是史嵩之从京湖制置司(防区在湖北)调到了淮西制置司(安徽江苏淮河沿线)。赵范接替了史嵩之空下的京湖安抚制置使的职务兼知襄阳府。赵范或许是这段时间正处于生理低谷,接连犯重大错误,这回来襄阳又不知道闹出什么事来。
  

作者:顶顶香 回复日期:2010-02-06 20:03:14
      燕云十六州不为汉家所有,祸根就埋下了。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06 20:33:13
      个人认为还是军事制度的失败是根本原因。

作者:unnewbe 回复日期:2010-02-06 21:08:31
      南宋最后还是雄起了,内部不一,难以有效的抵抗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虎虎生威3 回复日期:2010-02-06 21:15:13
      宋朝因为是武将兵变建立的,赵匡胤本是周之武将。
  
  为了防范以后出现类似的武将兵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导致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及其低下。
  
  武将要发动兵变取代前朝,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兵要听武将的,是武将能控制的兵。所以宋朝采取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政策,兵将分离。兵不为将所有。试想,一个将领要造反,手下的兵都不认识他,不听他的,怎么造反?
  
  

作者:虎虎生威3 回复日期:2010-02-06 21:21:54
      宋朝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军队和地方脱离关系。唐朝的时候,为了开疆拓土,给了边将很大的权力,也就是节度使,掌管其辖区内的军事,行政,经济大权。而宋朝则针对性的把地方的行政大权,司法大权,经济大权都剥离了,军队和地方脱离关系。军队需要的一切物质,都由中央供应。地方一个县令就可以不听武将的,反而有监督,检举之权。
  
  试想武将没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就不能激励军队为他卖命,还要受制于地方文官系统,缺乏造反所需的经济支持。

作者:虎虎生威3 回复日期:2010-02-06 21:27:18
      宋朝的第三个措施,就是招兵,练兵,用兵的分离。
  
  军队的招兵是独立的一块,就可以防止武将培植私人力量。
  
  练兵,养兵有专门的机构,领兵打仗的将领,就没有了用军队给养来控制军队的手腕。
  
  领兵打仗的将领和练兵的将领分开。一支部队出征,主将在打完仗之后,就要交出兵权,把部队还给国家。
  那样就是一个武将再有打仗的本事,再有野心,手里没有部队,也就没有造反的本钱。
  

作者:虎虎生威3 回复日期:2010-02-06 21:48:43
      经过以上三个强干弱枝,削弱武将的策略后。
  
  我们来看看宋朝的将领是怎么对抗异族的进攻死时的困境。武将受命领兵出征,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他手下的军队,是临时召集起来的。这些兵,小将的平时训练如何,有什么长处,有哪些短处,主将是一无所知。
  
  主将发布军令,军中的大兵和小将是不是很听从呢?反正老子平时不归主将管,不想听的,敷衍一下就过去了,仗打完了,想追究吗?那时老子的上司可不是现在的主将了。
  
  主将要依托地形,依托城池来作战,需要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便利。可是主将管不了地方文官,反而受文官的节制。就不能指望某些地方的支持了。
  
  主将面对敌情的变化,想随之而变,没门。出征前朝廷就规划好了,还派了监军,必须按照事先的计划来执行。
  
  另外宋朝实行灾年养兵。遇到灾年,怕灾民造反,就把灾民招到军队里来养活,没战事的时候,就当徭役使,指派干活,遇到战争,就上前线打仗。
  
  
  所以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很弱,被异族海扁,想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为什么了。
  
  
  随便说一句,岳家军为什么强,就是因为是私家军。原是地方守备部队,不是宋朝的正规军。孟珙为什么能多次击败金国和蒙古的进攻?因为孟珙的主力部队,也是孟家自己组建的私家军。
  
  尤其是孟家的忠顺军,经济独立,有自己的军屯。兵员多来自北方的流民,由孟家父子自己训练。孟珙对自己手下知根知底,谁擅长进攻,谁擅长防守,什么任务该派什么人去,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纵观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华夏男儿只要不是昏庸之人,无能之将领导,都能把胡种杀的落花流水。

作者:贫而无行 回复日期:2010-02-06 23:13:11
      写的真好,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百分之80(袁腾飞语),从你的话(南宋税收收入的只要来源已经不是农业税而是商业税)中可以得到印证。南宋国朝内需旺盛,经济富强繁荣啊。不过我个人认为南宋国不可能有1亿人口。

作者:huang_jinpeng 回复日期:2010-02-07 00:54:08
      好帖,顶一下!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07 17:06:14
      作者:虎虎生威3 回复日期:2010-02-06 21:27:18 
  分析的很透彻!

作者:红衣月下 回复日期:2010-02-07 17:11:14
      楼主用心了,的确是个好贴!顶个,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红衣月下 回复日期:2010-02-07 17:14:33
      有个人老跟我争那个宋朝经济。。唉~说不过还骂我。楼主这贴果然是好贴,顶了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07 17:33:03
      作者:红衣月下 回复日期:2010-02-07 17:14:33
  端平入洛后南宋经济异常困难,按常理应该是一分钱都拿不出来。但南宋政府多次“出内藏以平物价”,减免受灾州县税收。端平元年和端平二年这样的政令就有多次。起码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顾百姓死活。而且每次都是数十万的发,可见宋朝经济实力确实可观,经济危机只是相对的。

作者:ZenithZ 回复日期:2010-02-08 04:35:51
      武将受命领兵出征,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他手下的军队,是临时召集起来的。
  -------------
  哪个是临时召集的?能把战例、将领说一下?
  宋初将领出征,征伐军通常是禁军,经过训练的职业军人。所谓临时召集,也许在北宋末正规军受到重创后才有出现。
  

作者:ZenithZ 回复日期:2010-02-08 05:19:25
      虎虎生威3 
    宋朝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军队和地方脱离关系。唐朝的时候,为了开疆拓土,给了边将很大的权力,也就是节度使,掌管其辖区内的军事,行政,经济大权。而宋朝则针对性的把地方的行政大权,司法大权,经济大权都剥离了,军队和地方脱离关系。军队需要的一切物质,都由中央供应。地方一个县令就可以不听武将的,反而有监督,检举之权。
    
    试想武将没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就不能激励军队为他卖命,还要受制于地方文官系统,缺乏造反所需的经济支持。
  ------------------
  既然谈到边将,把这两段读,猜猜是什么时候的事:
  李汉超屯关南,马仁瑀守瀛州,韩令坤鎮常山,贺惟忠守易州,何继筠镇棣州,以拒北契丹。郭进控西山,武守琪戍晉州,李谦溥守隰州,李继勋鎮昭义,以御北汉。趙赞屯延州,姚內斌守庆州,董遵诲屯环州,王彦升守原州,冯继业镇灵武。
    
    其家族在京師者,撫之甚厚;所部州縣筦榷之利悉與之,資其回圖貿易,免所過征稅;許令召募驍勇以為爪牙,凡軍中事悉聽便宜處置;每來朝,必召對命坐,賜以飲食,錫賚殊異遣還。由是邊臣皆富於財,得以養士用間,洞見蕃夷情狀,時有寇鈔,亦能先知預備,設伏掩擊,多致克捷。故終太祖世無西北之憂,諸叛以次削平,武功蓋世。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08 13:33:52
      五
  中晚唐直到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武人当道使得中国民众遭受巨大苦难。于是,我们民族在宋初自我总结,得出了一个结论——必须军队国家化。为了保证将领不会培植自己的势力,还施行了定期的更戍制度。就是说将领不可以在一个地方任职时间过长,要定期调工作,这就形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固然国家化了,可是当打起仗来问题就出现了,将领之间没有任何信任体系,一盘散沙,大兵团的会战往往就输在这里。不是我们民族懦弱,从亚洲到东欧,没有哪个民族能和蒙古铁骑相持半个世纪,而我们做到了,只是不合时宜的军事制度羁绊了我们。也许就像日本史家说的,我们确实和当时的世界格格不入了。
  襄阳,本来是孟珙在这里经营的。粉碎武仙入蜀计划;合围蔡州灭金;收编金国投降军队,这些都是孟珙一手操办的。金国投降的部队当时叫“北军”。数量相当大,布置在唐邓等州驻防。襄阳城内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北军。这些人无疑只服孟珙,偏偏孟珙该更戍了。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正月,以带御器械兼权主管侍卫马军行司公事孟珙黄州(今湖北黄冈)驻扎。孟珙去淮西了,史制置使也去淮西了,接替京湖这摊子事的是赵范。京湖制置司确实也是当时情况最复杂的战区,收编了大量北军,原有的南军又不是很好管,小冲突不断。原来还有镇守多年的史嵩之,孟珙镇着。这回他们走了矛盾就升级了。他们可不管你赵范在淮西的时候打过多少胜仗,在京湖你就不好使了。赵范说实在的也很无奈,为了和北军的将领们联络感情,整日和北军将领王旻、李伯洲、樊文彬、黄国弼等喝酒。喝得以至于都不办公了。赵范倒也不是完全是饭桶,但是比起孟珙来还是差了一个档次,京湖制置司从此不再固若金汤了。
  比起整天和北军联络感情的赵范,孟珙就能干多了。他在黄州修缮城墙,充实储备,真正做到了朝廷要求的“警饬之严,常如敌至。”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中原父老南来投奔孟珙,孟珙非常善待这些“归化的大宋公民”,给他们修房子找工作,一时间黄州成为淮西的边防重镇。
  如果我们翻开地图,可以清楚的看到襄阳周围的京湖战区是至关重要的必争之地。如果这里丢失,蒙古军南下可以夺取江陵,控制长江中游,进而可以顺江东下威胁陪都。而从旱路进攻淮西也必须经过这里。把南宋第一战将孟珙调离很显然是宋廷一大失策。赵范又无法控制京湖制置司的复杂局面。这为日后京湖战区的被动局面埋下了伏笔。
  早在端平元年十二月蒙古就曾派使臣王檝(音“及”)来宋责问何以败盟。宋理宗一改端平入洛时的强硬态度,派出了通好使赴蒙古。现在的宋理宗显然现实多了,这似乎也意味着亲政之初的那股热情也被这次失败打击了。其实,这个时候派出通好使已经不可能阻止蒙古南下了,服软的态度只能招致敌人更坚决的打击。
  面对日益临近的威胁,宋政府只是发出了一道空洞的诏书,命令最前线的三个战区勤加练兵,广积粮草,严明纪律,选拔将才。
  端平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宋理宗召见了即将去黄州上任的孟珙,开口就问孟珙如何光复故土。孟珙对宋理宗的这个提问很不以为然,他告诉宋理宗目今最好是“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宋理宗对孟珙泼的这盆冷水心怀不满。又问:“不能进取,和议怎样?”孟珙巧妙地回答:“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理宗立即龙颜大悦,大赏了孟珙。
  通过以上的君臣谈话中宋理宗开口就问恢复的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心存大志的皇帝虽然对蒙古服软了,但他没有彻底死心。现在的大宋君臣上下并没有把蒙古看得那么可怕,虽然北伐中淮西军损失惨重,我们毕竟还有四川,京湖,淮东,沿江各战区的精锐部队。蒙古暂时根本无法对我们构成根本的威胁。大臣们也都在把宽民力以厚根本作为主要的施政方针;经济整顿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同党派的竞争还在围绕君子小人进行着。
  讲了这么多大宋,也该讲讲蒙古了。这个民族在成吉思汗以前一直在蒙古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直到这位我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问世,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各个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国。
  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作“汗”,所有的人都必须无条件地听从汗的指示,汗让你三更死,你不能四更活;汗看上你的老婆你就得非常光荣的交出来供他享用;你的所有财产都是汗暂时放你那的,汗什么时候想要都可以拿去。
  汗以下是“那颜”。这些那颜通常是汗的亲戚或者蒙古贵族,他们对除了汗以外的人行使汗的所有权力,但前提是你必须效忠于汗。那颜们在推戴汗的时候有一段誓词,我给大家写出来让大家直观地感受一下那颜对汗的忠诚,以及汗的权利:“多敌行俺做前哨,但虏得美女妇人并好马,都将来与你。野兽行打围呵,俺首先出去围将野兽来与你。如厮杀时违了你号令,并无事时坏了你事呵,将我离了妻子家财,废撇在无人烟地面里者!”我的妈呀!小孩刚会说话都比这说的溜到,不过我们不能怪蒙古人,因为他们根本不说汉语,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还没有文字。写这段话的时候他们刚学会写汉字,运用的还不是很纯熟。原谅我们的“民族英雄”吧。
  那颜以下是“哈剌出”。这些哈剌出是蒙古族内部身份最低下的人,通常是那颜们的远房亲戚。但最起码还可以拥有财产。
  哈剌出以下是“那可儿”。这些那可儿就不是蒙古人了,他们是被俘虏的异族人。一般那可儿都拥有一技之长从而博得那颜或哈剌出的喜欢,才可以由被俘虏的人提拔为那可儿。
  那可儿以下是“孛斡勒”。这些孛斡勒同样是被俘虏的异族人。他们连同那可儿都可以作为财产在那颜或哈剌出之间交易。也就是说,那可儿是高级的孛斡勒。孛斡勒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会说话的工具。那颜或哈剌出可以随意处置那可儿或孛斡勒。包括无端摧残,杀害等。
  也许大家可以从这复杂的关系中悟出它的本质——奴隶制。区别于我国夏,商,东周时期,这种基于游牧的奴隶制决定了他们极其低下的生产力。要想生存,就必须劫掠周边文明国家,我们把这种依赖周边文明国家的经济体制称作“寄生虫经济”。
  在冷兵器时代,老天偏偏给了这些寄生虫强大的军力。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强悍的骑兵。不管从机动力还是战斗力方面讲都无人能敌,而且他们行军不需要补给,走到哪抢到哪。于是他们把寄生虫经济发挥得淋漓尽致,开始了对东欧以及亚洲大陆所有文明国家的一场洗劫。
  众所蒙古发动过三次西征,蒙古军每征服一个城邦,都会抓走他们的工匠和年轻妇女充作孛斡勒,抢走所有财富和粮食,然后拆毁房屋,杀光居民。在一次征服后的抢劫中,蒙古人发现有个老百姓把财宝吞到了肚子里,于是下令刨开全城百姓的肚子检查是否还有人把财宝藏到肚子里。想想看满城人内脏横飞是什么场面。就这样,从中亚到东欧,出现了一条数千公里长,数百公里宽的无人区。这就是咱们历史书上介绍的成吉思汗的一大功绩——他的铁蹄踏出了一条贯通东西方文化的通畅大道。我深表怀疑,文化的交流需要载体人,不知道无人区是怎么交流文化的,还是谁有勇气带着咱们的文化穿越这片无人区去和欧洲人交流。马可波罗不也是坐船来的么?对于这场“黄祸”,西方人至今耿耿于怀,而我们的愈合能力就比他们强的多。
  同样是征服,中国北方的情况不比中亚和欧洲好。成吉思汗围困金国中都时曾经对河北,山西,山东地区进行了一场毁灭行的彪掠。河北保定一县就有十余万人被屠杀。砍下的首级堆在城外,与城墙等高。蒙古人还把黄河北及中原地区改造成牧场,这片炎黄子孙世代耕作的地区险些变成牧区。
  与其说“民族英雄成吉思汗”是东西文化的“媒人”,不如说他是践踏文明的毁灭者。如果有人把全世界都统一了,然后让全世界的人都过回原始社会你干么?成吉思汗有一段话,全面的诠释了蒙古汗国的立国之本:“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杀死敌人,听他们痛苦的呻吟,看他们扭曲的表情。夺走他们的马匹和财宝,抢走他们的妻子儿女,让她们坐在怀中,玩弄他们的乳房,看着他们红润的脸庞。这是人生至乐。”后来这段话被不断美化并重新诠释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那样。
  巨大的版图是美丽的,征服和毁灭是出于人类动物本性的,一千年以后饱受欺侮的中国人梦想着像成吉思汗一样横扫天下,征服世界。这无疑是极度自卑后的一种心灵上的自我安慰,但起码这说明压在我们民族头上700年的奴化感正在逐渐消失。
  总结一下,蒙古汗国在政治上处于原始奴隶社会,经济上……没有什么经济可言,非要说就形容为寄生虫经济吧。文化上自成一派,基于对汗贵族的极端崇拜和自我崇拜形成牢固的统治基础。
  此时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早已摆脱“家天下”的思想枷锁,开始了在君臣共治下的更理性的集体统治。我们已经有了“凡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家之天下也。”这样的理论。民众有了主人翁意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这样的统治阶层都是从平民起家的。政府实行了两税制,社会形态已经处在了重商主义的早期。之所以说是早期,是因为宋的商业还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农业而未完成工业革命,但别忘了这是在一千年前。文化,科技等的成就更是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可是我们却没有能力捍卫它们,冷兵器时代的军力不与国力挂钩的现实酿成了我们的悲剧,或许我们真的是崛起太早了。
  请注意我说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我并没有把蒙古族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但讲故事要把自己放在当时而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历史
  宋理宗端平二年(蒙古窝阔台汗七年,公元1235年)。这一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了。之所以插播这么多题外内容就是想让大家了解两国的基本概况:
  蒙古VS大宋;游牧基础上的奴隶制VS封建社会末期的类似君宪制;靠抢劫为生的寄生虫经济VS依赖第一产业的早期重商主义;原始的神权文化VS积累数千年的汉族文化。
  似乎我们占据着所有优势。但还是那句话——别忘了这是在一千年前。
  

作者:cumtdaxia 回复日期:2010-02-08 15:40:21
      昨天看了好久,今天又来看更新了,楼主赶快更新吧,支持啊!

作者:易飞侠 回复日期:2010-02-08 16:06:28
      这么好的帖子竟然没人顶?煮酒真是越来越冷清了!楼主我支持你,你的帖子我收藏了,很好看!小弟非常喜欢看蒙宋的历史!希望你多多更新哦!支持你!

作者:易飞侠 回复日期:2010-02-08 16:07:21
      这么好的帖子竟然没人顶?煮酒真是越来越冷清了!楼主我支持你,你的帖子我收藏了,很好看!小弟非常喜欢看蒙宋的历史!希望你多多更新哦!支持你!

作者:Wnzxz 回复日期:2010-02-08 16:57:06
      国力不能转化为军力,这是宋王朝的一大悲哀吧。
  
  真正的人类社会不再害怕野蛮人的入侵那也要等到16、17世纪吧,当火枪、坚船利炮等野蛮人望而生畏并且无法仿制的武器出现的时候,国力才与军力真正挂钩在了一起,世界才摆脱了一次次从亚洲北部草原走出的野蛮人的威胁,可以这个时候,我们却又一次被野蛮人奴役了,偏离世界发展的主流。

作者:梦飞影相随 回复日期:2010-02-08 17:49:05
      LZ辛苦鸟!

作者:zmysglpl 回复日期:2010-02-08 18:26:58
      蒙古人,人类害虫

作者:zhzhnn 回复日期:2010-02-08 18:40:01
      好帖,期待更新!

作者:ZenithZ 回复日期:2010-02-09 11:20:41
      楼主历史功力比较深厚。
  
  宋军事问题并非“兵不知将”,说起来金的签兵制更应该说兵不知将。
  蒙古军队机动性是无双的,战斗力则未必。
  宋太祖在军事体制上的动作,“杯酒释兵权”应该是影响最小的一个,几名禁军高级将领外放为节度使,既非从军界推出,也不是再不领兵作战。

作者:执着的妖孽 回复日期:2010-02-09 12:28:58
      LZ更新啊

作者:闪电战专家1 回复日期:2010-02-09 13:23:49
      LZ更新啊
  
  

作者:Lancer2 回复日期:2010-02-09 16:18:24
      好文章,写的平和详实。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09 19:11:12
      六
  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分兵两路进攻大宋。东路由阔出(窝阔台之子),口温不花、塔思等统率,攻击京湖地区(湖北北部)。西路由阔端(窝阔台之子)、达海绀卜等率领攻击四川。
  蒙古可以迅速消灭中亚那些城邦国家,但是面对南宋这样一个经济巨人,他们不可能一口气吃掉。这次进攻意在疲宋而不是灭宋。所以两路蒙古军也并没有同时行动。
  端平二年七月,东路蒙古军首先发动了进攻。蒙古将塔思带队进犯唐州(今河南唐河)。防守唐州的是那个在端平入洛行动中担任前锋率先进入汴京的全子才。他作为淮西的将领,此时刚随赵范更戍到京湖战区,还没来得及在北军将领中建立威信。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军,这仗没法打,为了保命,他半夜打开城门溜之大吉了。群龙无首的唐州城随之沦陷,军械粮草全部落入敌手。作为一城守将如此贪生怕死擅离职守,我们无比仁慈的大宋朝廷只给了全子才降官两秩的处罚。
  襄阳的赵范得知唐州失守立即带兵北上阻击蒙古军。赵范不愧是在两淮战区征战多年的大将,虽然同样面对着手下的信任危机,他还是在上闸击败蒙古军,塔思败走唐州。
  三个月后,蒙古军卷土重来了。趁宋军不备,塔思成功偷袭了襄阳东北的重镇枣阳(今湖北枣阳市)。枣阳的沦陷使京湖制置司的司令部襄阳直接暴露在了蒙古军团面前。但蒙古军却没有立即对襄阳发动进攻,原因有三:一,襄阳城墙又高又厚,宋军又拥有各式先进的守城器械,想从正面突破完全不可能。二,岳飞光复襄阳的一百年来,它一直是南宋京湖战区的第一重镇,有重兵把守并且物资储备充足。三,襄阳四通八达,随时有援兵从淮西,江陵或者长江上游赶来。鉴于这种情况,蒙古军决定转攻他处以孤立襄阳。
  东路蒙古军分为两部,一部由阔出率领进攻襄阳西北各据点。另一部由塔思率领进军郢州(今湖北武昌周围)。很明显,塔思部蒙古军是在对淮西战区施加压力以配合阔出部攻击襄阳周围,如果一旦能攻克郢州,那么蒙古军就可以有效阻止淮西方面对襄阳的援救。
  阔出部还算进展顺利,很快攻克了光华军(今湖北老河口西北),而塔思部却在郢州遭遇顽强抵抗。
  郢州虽然不像襄阳那样固若金汤,但也称得上是城高墙厚易守难攻。他依汉水而建,形成一条天然的护城河。另外,郢州还配备了许多战舰,蒙古人不可能轻易靠近城墙。没有水军的蒙古军砍木头结为木筏,并在军中挑选了500名壮小伙组成敢死队,划着木筏像郢州城墙发动了进攻。宋军的战舰立即迎上去拦截,郢州统治李复明亲自登舰指挥。宋军的战舰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撞翻蒙古军的木筏,而分散进攻的蒙古军又不得不让宋军战舰疲于奔命。为了配合敢死队的进攻,塔思命令岸上的蒙古军把所有远程武器都拿出来朝宋军战舰射击。一时间矢石如雨,宋军战舰被击沉不少,统治李复明壮烈殉国。然而不管蒙古军用什么方法都始终无法接近郢州城墙,李复明的死并没有让郢州宋军泄气,反而激励了他们坚守的决心。
  攻破郢州已经不可能,而塔思部蒙古军又深入宋境太深,如果在郢州外耽搁太久很有可能遭到宋军的合围。于是塔思部开始向西北方向撤退。沿路烧杀抢掠,自郢州至枣阳一线化为焦土,并虏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阔出部也暂时退出宋境。
  在蒙古两次对京湖地区的进攻中宋朝损失惨重,朝廷也有点心虚了,端平二年十一月,诏知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曾从龙为枢密院使,督视江淮军马;礼部尚书魏了翁为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
  不知道多一个领导去各个战区“督视”会不会使军队战斗力提升,我只知道领导多了不一定是好事,你一句我一句的让下面人听谁的?当时朝廷内部也有人看到了这一点,知安丰安王瓒就曾经跟宋理宗提出:“边境局势,以节制多门为虑。”宋理宗也不太了解大臣们的用意,回了王瓒一句自相矛盾的话:“开督府正欲统一事权。”你一面叫赵范统领京湖军马,一面叫魏了翁督视军务便宜行事,这事权还能统一么?即便统一了,京湖战区是听赵范的还是听魏了翁的?
  曾从龙原来是沿江制置使,去督视江淮还算胜任。魏了翁可从来没打过仗,怎么派他去京湖呢?原来魏了翁一向“直声震朝廷”,我估计和《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差不多,嫉恶如仇满腔热血,朝廷上下没有他没骂过的。于是大臣们就开始想办法排挤他。这次京湖战事正好给了他们机会,宰执上章保举魏了翁,说他“知兵体国”,然后就把这位大理学家派去指挥打仗了。
  对于京湖战区来说,将领之间的派系矛盾不会因为魏了翁的到来而化解。但比起赵范来他有优势,他是中央大员,财大气粗,他带来了军费。一千两黄金;五万两白银;度牒一千道(宋朝出家当和尚是要经过政府批准的,度牒是允许出家的凭证,一般需要出钱买,而且数量有限,以致可以充当货币);会子(纸币)五百万缗。有钱好办事,魏了翁很快在江州设立了自己的司令部。并提拔了一些懂军事的人当顾问,现学现卖当起了司令员。不料刚刚学会一点为将之道并取得了点成绩后朝廷又把他调回去了。
  端平三年二月,诏魏了翁依旧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设立仅仅三个月的京湖督视府解散。
  当年成立两个督视府的时候是为了统一军令。也不知道大臣们都怎么想的,这次开会反对设立督视府的人又占了上风。魏了翁就这样被朝廷晃点了一下,心里很不平衡,于是上表辞职。
  皇上赶紧解释:这都是大臣们开会表决的,不是我的意思。
  可是不管怎么说,宋朝这种自上而下的举棋不定性格让他们在战争中吃了很大亏。
  就在宋朝忙着讨论京湖是不是该设督视府的时候,西路的蒙古军也开始进攻了。端平二年十二月,阔端部蒙古军自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入川北,进屯西池谷,距离沔州(今陕西略阳)仅四十五公里。四川制置使赵彦吶领兵增援至沔州。可沔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本没有什么防御工事,只能据天然险阻防守。赵彦吶犹豫了,他开始考虑是否应该退保大安。
  沔州知州高稼是个有战略眼光的人,他对赵彦吶说出了颇有见地的一段话:“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若能进据险地,以身捍蜀,敌有后顾,必不深入。如仓皇召兵,退守内地,敌长驱而前,蜀事去矣。”赵彦吶也觉得有道理,告诉高稼:“是吾至也。”
  没过多久赵彦吶又改主意了,沔州是应该死守,可是死守也不见得能守得住。于是赵彦吶带着他的增援部队开始向四川内地撤退。
  走着走着赵彦吶又觉得沔州重镇不比划一下就跑不是那么回事,派帐前总管和彦威回去支援沔州,并派王宣带兵一千人策应。
  就在赵彦吶举棋不定之际蒙古兵已经兵临沔州城下。王宣和他那一千人见蒙古军势大,没等到沔州就回头跑回来了。沔州岌岌可危。没有城墙,没有防御工事,没有足够兵员,沔州知州高稼只能依山列阵,到处插旗子虚张声势。可是在敢于用木筏子打战舰的蒙古军面前一切都那么的徒劳,沔州城破。高稼的部下请求高稼撤退,他说什么也不干,誓要与城共存亡。部下无奈只好抬着他往出跑,高稼叱之不能止。最后还是不幸被蒙古军包围,高稼战死。
  直到沔州失陷赵彦吶还在考虑是该前进还是该后退。想来想去他做出了一个迟来的决定——前进。如果沔州失陷之前你就固守要塞,以身据敌与沔州成犄角之势还有很大希望。偏偏赵彦吶在这时候进屯青原野(今陕西略阳北),占领沔州的蒙古军立即回头将赵彦吶包围了。
  不合时宜的勇敢让这位四川战区最高长官陷入绝境。但同时也像高稼说的那样——敌有后顾,必不深入。
  宋军另一个大将登场了,利州统治曹友闻。他率部日夜兼程驰援青原野,趁夜杀入蒙古军营,大败蒙古军,青原野解围。
  死里逃生的赵彦吶从此再不一天一个主意了,他坚定了一个信念——撤退。万万不能再离蒙古军那么近了!
  曹友闻解青原野围后立即马不停蹄地援救被汪世显部蒙古军进攻的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大破敌军,汪世显败走。宋军还没来得及休整,汪世显的后援部队又赶到,曹友闻又一举击败之,而后北上扼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蒙古军不得已退出川北。
  这位曹友闻就是北宋灭南唐灭北汉的第一良将曹彬的十二世孙。他无疑是川北最大的保障。
  蒙古军行军不用带粮饷,来无影去无踪的特点注定了疲宋的战争不会这么轻易结束。而且他们的官兵也非常乐意来打南宋,可以抢钱,抢花姑娘,抢孛斡勒。端平三年二月末,东路蒙古军在阔出的带领下再次南下。还没等他们热身,天上就掉下来一个大馅饼砸中了他们。那个让人望而生畏,固若金汤的襄阳投降了。
  话说去年蒙古进攻的时候,镇江都统李虎率领无敌军进入襄阳巩固城防。无敌军都是南宋本土人,而城内有大量原金国投降的官兵。双方看对方都不顺眼,而赵范却一直忙着和将领们喝酒联络感情。终于冲突爆发了,王曼部克敌军首先找茬和李虎的无敌军打了起来。赵范从感情上还是向着本土军队的,于是他把王曼杀了。没想到杀王曼并没有起到震慑投降军的作用,反而让所有投降军有一种“后妈”的感觉,他们愤慨了。襄阳城内的本土军和投降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械斗。投降军将领王旻、李伯洲放火烧毁了襄阳的仓库。本土军也开始趁乱打劫。局面彻底失去控制,最后投降军控制了襄阳,直接开城投降蒙古了。
  襄阳自岳飞光复以来,一百余年,城坚固甲天下,所有粮草器械不计其数,一旦化为灰烬,城池落入敌手。
  阔出乐开了花,大宋中路的防御门户洞开,一场灾难不可避免!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09 21:01:30
      作者:Wnzxz 回复日期:2010-02-08 16:57:06 
  兄弟你说的真好,我深表赞同。

作者:梁穆之 回复日期:2010-02-11 09:32:50
      作者:ZenithZ 回复日期:2010-02-09 11:20:41 
    楼主历史功力比较深厚。
    
    宋军事问题并非“兵不知将”,说起来金的签兵制更应该说兵不知将。
    蒙古军队机动性是无双的,战斗力则未必。
    宋太祖在军事体制上的动作,“杯酒释兵权”应该是影响最小的一个,几名禁军高级将领外放为节度使,既非从军界推出,也不是再不领兵作战。
  
  ======================================
  女真人的签兵并不是打仗时候的主力,汉人在女真人的战争中就是当炮灰用的。
  以前我也相信女真人以少胜多,后来知道他们把仆从不计入兵力,就不相信了。

作者:Lancer2 回复日期:2010-02-12 18:36:09
      到处都停止更新....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13 10:59:27
      作者:Lancer2 回复日期:2010-02-12 18:36:09
  过年这几天没时间写,过完年更新。

作者:降龙十八戳 回复日期:2010-02-16 00:32:15
      好贴,留爪印

作者:ZenithZ 回复日期:2010-02-16 11:14:33
      以前我也相信女真人以少胜多,后来知道他们把仆从不计入兵力,就不相信了。
  ---------------
  具体一些,哪场战役,金兵人数,阿里喜人数...
  
  楼主似乎喜欢把统制打成统治。

作者:御家客 回复日期:2010-02-16 11:45:53
      好贴

作者:寂寞无境 回复日期:2010-02-16 12:33:34
       顶LZ,宋军事弊病主要是“将从中御”,始于宋太宗,但凡派兵出征,将领要严格按照皇帝授予的阵图行事,基本没有自专的可能,前方的将帅就是牵线的木偶。
   还有就是指挥各自为战,互不隶属,兵力分散。宋辽、宋夏、宋金战争经常出现,最典型的就是隆兴北伐,李显忠与邵宏渊失和,邵怀揣私欲,不配合李显忠,葬送时机导致战败。
   最后就是楼主提到的在宋廷上下为了发兵形成不了统一意见和已经出兵北收三京的情况下,反对派拒绝配合,不发粮饷。

作者:向幸福靠拢 回复日期:2010-02-16 13:29:16
      d

作者:邪骑鬼天 回复日期:2010-02-16 20:44:16
      顶,写得好

作者:lumike001 回复日期:2010-02-20 08:39:50
      记号

作者:中山阳明 回复日期:2010-02-21 10:18:45
      以前一直看天涯上面日月重开写的宋朝战争史,结果写到宋蒙战争人家就出书挣钱去了,幸好楼主这里在写这一段历史,加油啊!

作者:中山阳明 回复日期:2010-02-21 10:22:43
      另外楼主对端平更化这一段写的非常详细,感谢

作者:ZenithZ 回复日期:2010-02-21 12:04:33
      以前我也相信女真人以少胜多,后来知道他们把仆从不计入兵力,就不相信了。
  ------------
  且不用说女真与辽的战争,只有辽有仆从军,只说宋金战争,金兵第一次犯东京,宋的情报:
  南归录曰:初十日见李右丞,言贼骑不过五万,能战者止万馀人。太子营不及二千,药师常胜约三千骑,诸营部兵闻止有三万馀,其过河者只有大半可以邀击。
  
  后来说的金军东路军六万,只怕还多说了,而且其中包括了仆从军,如郭药师的常胜军。

作者:贫而无行 回复日期:2010-02-24 19:38:51
      为什么不更新了,很好的文章啊

作者:邪骑鬼天 回复日期:2010-02-24 21:02:46
      期待跟新!!!!!

作者:萎大领袖假光头 回复日期:2010-02-24 22:14:07
      记号一下

作者:11black 回复日期:2010-02-25 00:24:27
      记号了

作者:11black 回复日期:2010-02-25 22:30:23
      继续顶

作者:嗷嗷伤心 回复日期:2010-02-25 23:43:03
      激动,留名

作者:blackworker 回复日期:2010-02-26 00:42:37
      蒙古人在中东干得更绝,把几千年来的两河流域灌溉系统彻底毁了,周边的城市更不用说了,科学家文学家辈出的所谓“伊斯兰黄金时代”就此结束,甚至至今都没恢复过来
  
  中国幸亏有个契丹大叔耶律楚材,否则耕地全成牧场,命运可想而知......
  
  先不说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国人,就算是,他也是一个反人类的屠夫,反文明的恶魔,而绝对不是什么英雄。一个只会四处侵略杀人放火,对文明毫无贡献可言的人也算英雄,那人类社会还有畜生可言吗?!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26 11:11:41
      七
  襄阳的丢失让蒙古军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攻击京湖战区的其他城池,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地区作战的宋军已经没有信心抵抗蒙古军队了。不光如此,襄阳城内的四万七千百姓,三十万石粮草,二十四仓库的军械全部落入敌手。而赵范只是降秩三级,还依旧制置使。后来在舆论的压力下又降秩两级,送到建宁府反省去了。
  如果没有这次更戍,或许就不会遭受这么大的损失。如果孟珙和史嵩之他们没去淮西,或许北军就不会叛变。没办法,谁让这是祖宗定制不可更改呢。
  接踵而来的就是一封封城池沦陷的战报。端平三年四月,随州(今湖北随州),郢州(今湖北武昌周围),荆门军沦陷。八月,枣阳,德安府(今湖北安陆)沦陷。自此,京湖战区大部分地区被蒙古军占领。他们可以绕过淮西的正面防线进攻淮西,控制长江中游的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
  这时候的赵昀就像一个闯了祸的小孩子,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日益恶化的战局,他开始病急乱投医。大赦天下,下罪己诏,好像这样蒙古军队就会自动撤退一样。朝中大臣把蒙古军涂炭京湖四川的责任都归咎到了端平以来皇帝和宰辅的政策上,很多人认为端平入洛是轻开边衅,招致大祸的主要原因。于是皇帝又一次成了众矢之的,挨骂是难免的了。监察御史唐璘的奏章最过分,把宋理宗骂得一无是处,大体有十六大罪名:“纵欲败德,文过饰非,疏远正人,狎昵戚宦,浊乱朝政,自取灭亡!宰相用时文之才为经世之具,不顾民命,轻挑兵端,不度事宜,顿空国帑;委政厥子,内交商人,贿涂大开,小雅尽废;琐琐姻娅,敢预邪谋,视国事如俳优,以神器为奇货,都人侧目,朝士痛心。”闯了祸的赵昀面对这样的痛骂连辩解的余地都没有,谁让自己犯了这么大的错呢,忍了吧。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一届的宰辅是该换了。郑清之,乔行简一起罢相,以崔与之为右丞相。后来宋理宗好像想起来端平入洛的时候乔行简坚决反对,轻开边衅没他什么责任,于是又擢乔行简为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鲁国公。
  宋理宗挨骂也不是第一次,不过他确实很冤。难道没有端平入洛蒙古人就不会来?难道那次失败的更戍是他的意思?祖宗家法不可违,宋理宗真正能掌握的又有多少!于是他想到议和,不料朝中不同党派的大臣出奇一致地否决了他的提案。他们认为“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也!”
  回头说东路蒙古军。占领京湖战区全境的蒙古军不仅控制了南宋的咽喉,而且得到了充足的补给。京湖不比中原,一百年来这里从未被异族蹂躏过,以战养战的策略让蒙古人获得了最大的收益,他们对南宋这块肥肉更加垂涎欲滴。不料东路蒙古军的主帅阔出由于水土不服病死军中,窝阔台大汗并没有因为儿子的死放慢南侵的步伐,他另派忒(音“特”)木台为东路军主帅继续南侵。
  忒木台上任后立即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击,他兵分两路,一路攻淮西,另一路南下进攻江陵。形势对大宋来说十分不利,京湖的丢失拉长了淮西战区的防线,为了布防西面暴露在蒙古铁骑下的城池使淮西的兵员捉襟见肘。而更重要的是江陵,如果这里丢失就意味着大宋失去了对长江中游的控制,蒙古军顺江东下可以直接威胁陪都。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必须在淮西与江陵间挑选一个重点防守。史嵩之明白,如果江陵丢了,那么淮西就在没有必要死守,他们必须龟缩到长江下游防线以拱卫陪都,所以必须援救江陵。
  孟珙在这个危急关头再次抗起了重任,他奉命增援江陵,可是能调动的部队却没有多少。但对于孟珙来说没有什么不可能。
  忒木台亲自指挥对江陵的进攻,他分兵两路,一路进攻复州(今湖北天门市),进而从正面靠近江陵;另一路在枝江(今湖北枝江西南)制造木筏准备迂回到江陵背面实现合围。这时长江上游的四川也在蒙古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后文再说),根本没有能力增援江陵;南面的湖南是大宋的内地,更没有可能出现野战部队增援;对于淮西他已经派出了部队牵制,似乎胜券在握,可他没有料到,大宋靠一人之力扭转了战局。
  孟珙于端平三年十月带着有限的部队抵达江陵。他深知,忒木台不会对淮西方面的增援毫无防备,迅速决战肯定毫无胜算,但无论如何不能让蒙古军看出宋军人少,他必须在心理上先取得先机。为了不让蒙古军迅速与他决战,孟珙派张顺带队先行渡江以牵制蒙古军,自己在江北扎下大营。
  接下来的几天成了宋军的军服秀表演,士兵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到营前溜达,走累了回帐篷休息一下换身衣服继续出来溜达。秀完了各种颜色的衣服后宋军又开始秀各种款式的旗子。折腾一天后在江边点上无数火把回帐篷睡觉。江水倒映着火把,照得夜晚如同白昼。蒙古军见这阵势还以为淮西的宋军都来增援江陵了,至少也得有十来万人吧!蒙古军军心动摇,士兵们开始盘算如果打不过该怎么跑得快些。
  孟珙派俾将赵武等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击,果然蒙古军战斗力大不如前,时机成熟,该是总攻的时候了。
  白天发动总攻很容易被看出虚实,所以孟珙选择了夜晚偷袭。蒙古军在接触宋军后立刻溃不成军,包围江陵的二十四个蒙古兵营被宋军全部捣毁,杀伤不计其数。剩余蒙古军向北溃退,忒木台不得不放弃了进攻江陵的计划。另外蒙古军在江陵周围抓的两万“奴隶”被全部解救。江陵转危为安。
  江陵虽然安全了,但是这次增援行动却使本来就兵员不足的淮西更加被动。
  就在孟珙增援江陵期间,蒙古大将口温不花带领另一路蒙古军进入淮西。被绕过淮河正面防线的宋军根本无心抵抗,蕲州(今湖北蕲春市)守将张可大、舒州守将李士达弃城逃跑;光州(今河南潢川)守将董尧臣投降蒙古。三州粮草器械尽被蒙古军所得,蒙古军得以进入淮西纵深。口温不花又合军进攻黄州(今湖北黄冈),并派出一小部分部队袭扰庐州(今安徽合肥市)以使其不能放心来援。黄州守将王鉴带队出城阻击蒙古军,被蒙古军击败。黄州危急。
  这时候已经是端平三年十一月了,孟珙此时已经击败忒木台的进攻江陵部队,马不停蹄地赶回了黄州。孟珙入城让全城军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欣喜的人们感慨:“吾父来矣。”的确,孟珙就像父亲一样保护着百姓,保护着大宋。
  为了方便指挥防守,孟珙在城墙上塔了个帐篷住城墙上了。孟珙也不是神,蒙古人也不会因为他的出现自动撤退,士卒开始有些畏战情绪了,部分士兵不听指挥,畏缩不前。为了严肃军纪,孟珙毫不手软,一口气杀了四十九个士兵。军纪立刻肃然。可见,必要的时候铁腕政策是很行之有效的。大宋朝廷却不知道这一点,都火烧眉毛了还贯彻他们的传统——重罪轻罚。赵范就是个例子。
  此时黄州周边的重镇已经全部沦陷,唯独黄州巍然不动固若金汤。与此同时,另一支蒙古军由马步军都元帅察罕率领绕过黄州进攻真州(今江苏仪征)。如果真州沦陷,蒙古军完全可以不用打黄州而直接进入淮东,宋长江以北的战局就真的再也无法挽回了。幸好真州知州邱岳不是个无能之辈(端平入洛中劝赵范不出兵的),史称他“部分严明,守具周悉。”蒙古军队数次靠近城墙即被击退,还被宋军的强弩射杀了一位中级军官。但这并不能让蒙古军撤退,邱岳深知,在机动性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必须出城野战实现对敌的击溃才能退敌。那么宋军的优势在哪?是火力。邱岳把城周围的重要据点都埋伏了火炮,弓矢,投石车等远程武器,并亲自出城迎战蒙古军。蒙古军稍稍后退,各个据点的火力就对其实行火力压制,蒙古军伤亡惨重,军心动摇。邱岳又趁夜劫营,一鼓作气击溃蒙古军。
  口温不花深知攻破黄州和真州已经不可能,只好退兵。淮西战区得到了短暂的安宁。
  这次会战几乎是孟珙以一人之力挽救了局势,一个月之内千里驰援,相继挽救江陵黄州的危局。有史以来这样的战例并不多,即便在部队机动性更好的近代也很少见。个人认为孟珙的能力不在岳飞之下,而他俩又都没能重振汉族雄风。个人的成功不能挽救国家的失败,这让他们都染上了浓浓的悲情色彩。也正是因为这样千百年来人们对岳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由于缺少了秦桧,孟珙的知名度就小了很多,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想想中原百姓端着米面酒茶欢迎岳家军,想想黄州军民的那句“吾父来矣”。起码我们的祖先不想在异族统治下沦为四等公民,不想用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倒退去换所谓的辽阔版图。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我们的历史专家对岳飞孟珙的鉴定也已经不再是民族英雄。但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只有保护了他们的家人,保全了他们的财产的人才真正配得上民族英雄的称号。
  东路有孟珙,可西路就没那么幸运了。那个川北屏障曹友闻战死了,剩下那个举棋不定胆小怕事的赵彦吶。其直接后果是四川全境被蒙古洗劫,损失的程度远远高于京湖和淮西。事情是这样的。
  早在端平三年九月,阔端率西路军分兵两路合击四川。阔端亲率主力出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攻取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击败宋将李显忠军,占领兴元(今陕西汉中);以一部猛攻大安军,主力攻阳平关(今陕西老勉县)。
  此番蒙古西路军的兵力强势,蒙古军加伪军可达五十万人,又有中国先进的兵器,宋军明显处于劣势。曹友闻对形势的估计很透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敌众我寡,怎能轻易出击。只有据险固守并设伏兵袭击才能保证取胜。”
  不过赵彦吶可不这么想。上次蒙古军来犯曹友闻的勇猛似乎给了赵制置使很大信心,他太相信曹友闻了。此时蒙古军已经逼近大安军,赵彦吶令曹友闻率部进驻大安军以确保入蜀通道的安全。
  曹友闻接到命令后立即上书陈述利害:“沔阳,蜀之险要,吾重兵在此,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又有曹万、王宣首尾应援,可保必捷。大安地势平旷,无险可守,正敌骑所长而吾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以平地控御?” 应该说曹友闻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可是天杀的赵彦吶却不管那么多,硬要曹友闻去平原上与蒙古军决战,妄图一举击溃蒙古军。
  曹友闻无奈,谁让人家是四川战区最高军事长官呢!谁让皇帝给他特权便宜行事呢!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他只有听令行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一点我们应该佩服,宋朝军人是有史以来最听话的军人,一个再有能力的部下遇到一个糊涂长官都得无条件服从。比如杨业,面对王侁的赤裸裸的陷害是命令他服从了,结果是战死。岳飞,眼看中兴有望面对皇帝和奸相的卖国决定他服从了,结果被害。不要说端平入洛的史嵩之赵彦吶,他们上任前就有便宜行事的特权。而曹友闻显然级别不够。
  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九月二十九日,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在大安军北列阵阻击蒙古军。满天的阴霾压在宋军的头顶上让人喘不过来气,这似乎已经注定了曹友闻军团的悲惨命运,但是他还是要为国家尽到所有努力。敌众我寡,如果想取胜就一定要出奇。曹友闻命令弟弟曹万和曹友谅上鸡冠隘列阵,并且在鸡冠隘上插了无数旗帜,虽然人少,但不能在气势上先被打压。安排完正面的防守,曹友闻亲自带队到鸡冠隘北设伏。计划不错,如果蒙古军看到鸡冠隘上那么多旗子一定摸不准宋军到底多少人,到时候曹万和曹友谅在鸡冠隘上举火为号,曹友闻再在敌背后大声吆喝,如果蒙古军稍微退却就会遭遇宋军的伏击,到时候吓也吓跑他们了。
  战斗部署刚完毕,蒙古军就杀到了。这支多兵种多民族多杀气的蒙古军不计其数,区区几面旗子似乎根本吓唬不到他们,而宋军却越发显得孤立无援了。
  宋军迎战的头阵是曹万,平原上步兵作战的劣势立即显现。人家骑兵往来冲杀,你根本追不上。宋军阵型哪里出现薄弱环节蒙古军立即就能集中攻击,等宋军把窟窿补上人家早就跑远了。最要命的是蒙古军的传统战法——骑射。宋军大阵不可能处处配备远程兵种,蒙古军专找落单的宋军步兵射,结果就像空军在轰炸没有防空的陆军。宋军被折磨了半天,连曹万都中了好几处箭伤。以这种态势蒙古军是不可能退却了。宋军无奈只好举火。
  埋伏在蒙古军身后的曹友闻立即行动,派出了增援部队。但是千万不要奢望宋军有千军万马从敌后扑来。早先曹友闻带走的设伏部队总共800人,而这时接站不利又不能完全暴露埋伏的部队。于是曹友闻命部下李虎带500人先行支援正面的曹万和曹友谅。这已经是曹友闻带走的兵力的一半以上了,可以想象宋军的实力多么单薄。李虎的500壮士对蒙古军阵进行了数次自杀式的冲击,起初蒙古军也被吓了一跳,可是很快他们就看清楚了宋军到底有多少人,况且数十万的蒙古军不可能被500宋军搅和乱。蒙古人很快就稳住了阵脚。
  虽然宋军不能把蒙古军击退,但这支川北精锐绝对也不会轻易地被击垮。他们仍然在毫无优势的条件下坚持厮杀。这时,老天爷和宋朝将士们开了个玩笑,下雨了。而且据记载这雨下得还不是一般的大,是典型的雷震雨。貌似下雨会对骑兵的机动性造成影响,可事实上这场雨对宋军更加致命。
  宋朝的西北军和别的部队的军装有些差别。别人是铠甲,而西北军却穿棉衣。何况这一天已经立冬了。宋军人人穿着小棉袄,吸水性良好,这就像带了一身沙袋和蒙古军战斗一样,就算你再勇敢再有劲也多余了。战局已经明朗,宋军铁定失败了。
  部下们劝曹友闻先稍退却,等天晴再战。可是哪有那么简单,伏兵已经暴露,机动性更不如人家,到这时只有死战了。
  曹友闻孤注一掷,命令他的所有部下冲向了蒙古军。这时宋军的每个官兵都把生命抛到了脑后,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没有人撤退。或许你可以说这是没意义的挣扎,可至少他们告诉侵略者我们是不屈的。战斗进行了一个晚上,直到九月三十日凌晨宋军还在与蒙古军纠缠,可是没剩下几个人了。
  曹友闻仰天长叹:“这时天意么?不就是个死么!”他最后一次冲向蒙古军,为国家为民族流干了最后一滴血。这支宋军全军覆没。连曹万和曹友谅也一同殉国。相信他们去天国见到祖先曹彬时会自豪地说:“我们不愧是您的后代。”
  前面已经说过,曹友闻是川北屏障,更是军民的心理防线。他的崩溃彻底让四川战区的局势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赵彦吶身先士卒逃往四川内地,成千上万的川北军民涌往剑阁,步赵司令的后尘。赵彦吶已经彻底放弃川北,这时他组织了一部分溃军防守剑阁。为川北逃难的军民,更是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知道邓艾灭蜀汉么?知道王全斌灭后蜀么?这些前辈都用了迂回走小路绕到剑阁背后的策略,这时的蒙古人也用了。我们民族有曹友闻这样的汉子,也有汪精卫这样的汉奸。就是这群人带着蒙古军队偷渡阴平,妄图绕过剑阁防线。可是蒙古统帅阔端太高看赵彦吶了,他派出去的这支偏师根本没用上,阔端轻易就拿下了剑阁,深入四川内地。以剑阁天险怎么会这么轻易地被攻破?很讽刺,蒙古军只用了12个突击队员爬上了险峻的城墙,然后打开城门,剑阁失守!可以想象,像赵司令这样的长腿将军组织的抵抗一定和没有一样。到这时为止,再也找不到四川战区的任何野战部队阻击蒙古军的记录了,有的只是零星的抵抗。这支由蒙古人、吐蕃人(藏族)、女真人(满族)、回鹘人(维吾尔族)、党项人(原西夏民族,鲜卑种)还有汉奸组成的多国部队开始了对四川地区的无情打劫。三百年没有大规模战乱的四川让各族同胞大开眼界,同志们,抢吧,跟着大汗有肉吃。
  相反是那支由诸王穆哥率领的偏师出问题了。同志们满怀信心的爬山,正想着翻过去怎么招呼细皮嫩肉的川妹子时,他们眼前出现了宋军的城池。这里是摩天岭,这个依山而建的城池是文州。
  没说的,同志们,为了花姑娘,机尅(日语“前进”)。打了半天,人没少死,城巍然不动。这里可不是剑阁,12个人就能搞定。穆哥只能呆在崇山峻岭之间看着文州发愁。别说他只是偏师,就算阔端的主力来了强攻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邓艾那么幸运,宋军更不是蜀汉军。
  相比之下阔端部就幸福多了,他们在四川内地转圈抢了将近一个月,听说穆哥被拦在了摩天岭立即回师增援。
  重新会和的蒙古军昼夜进攻,炮声震天,可没用,你以为你阔端来了就能吓到宋军?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文州的宋军将领了,他们是:知州刘锐、通判赵汝曏(音“乡”)。这下阔端也跟着发愁了,这可咋办呢?
  又是可恶的汉奸,他们向蒙古族兄弟透露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文州没有水源。好了,这下好办了,蒙古军立即切断文州水源。一个人可以多久不喝水?这个问题很严峻。数日后,蒙古军对饥渴的宋军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就这样,刘锐、赵汝曏和文州的宋军坚持了半个月,内无水源,外无援军,但宋军没有半点背叛之心。(水不入口者半月,卒无叛志。)
  文州陷落已经是肯定的了,只是时间问题。刘锐叫来了自己全家,准备了毒药,家人一一服毒自尽。他的小儿子才六岁,面对死亡,他跪接了父亲递来的毒药,再拜而受。之后刘锐拔剑自刎殉国。城破后,赵汝曏被俘,大骂不止,被蒙古军切成肉块。文州军民数万人被蒙古军屠杀,惨绝人寰。
  拔掉了文州这个钉子,蒙古土匪们欢天喜地地杀向成都。纵观历史,进入四川的军队从来不用攻打成都,成都铁定自动投降。可赵彦吶没有,他再次逃跑。当蒙古军进入成都市区时,他们看到了不能想象的一幕。四川制置副使丁黼带着衙门里举牌子的十几个衙役向蒙古人发起了自杀式冲击,结果不用说,丁黼和这十几个衙役惨死。
  赵彦吶主动放弃了成都,而作为副手的丁黼却没有选择跟随赵彦吶撤退。他是制置副使,相当于今天的战区副司令员,这是何等的高官,毫不夸张的说他比抗日第一军人张自忠级别高,和李宗仁差不多。军队被赵彦吶带走,他只剩下了这些衙役,而他们的选择更是永远被子孙后代记住。还有曹友闻、刘锐、赵汝曏。他们没有白死,起码向当时后世传达了我们民族捍卫文明的决心,这才是我们民族的魂。我们不爱打仗,但我们也绝对不是一个大肥猪任人宰割。
  但不管怎么说四川全境沦陷了,不要去想沦陷后的惨状,让电视剧里那些草原上纯真善良朴实的蒙古牧民见鬼去,他们这个民族的真正嘴脸远比日本人可恶,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禽兽。你根本无法在他们身上找到任何一点人性的痕迹,他们自己也以有人性而感到可耻。他们经过的地区的死亡人数不能用数字来记录,而是百分比。你信不信,如果当今社会没有飞机大炮,那些纯真善良朴实的牧民们就会马上翻脸,再现一千年前的一幕?
  人种的高贵和下贱也就体现在这里。高贵的人种可以让自己的文化传播四海,给周围民族无私的帮助,在外族危难时伸出援手。当你想到他们时是一种由衷的神往,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谁侵略了我们就会变成我们。而下贱的民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什么好处也没有,哦,对,那个辽阔版图。而那说明什么?是中国的?你拿着蒙古秘史去和东欧人要领土?别搞笑了。别说东欧,就连北朝鲜都要不来!
  

作者:luyoujun9941 回复日期:2010-02-26 11:41:52
      楼主大才,这段历史也一直是我想了解的
  

作者:黑眼睛的世界 回复日期:2010-02-26 11:53:22
      作者:blackworker 回复日期:2010-02-26 00:42:37 
    蒙古人在中东干得更绝,把几千年来的两河流域灌溉系统彻底毁了,周边的城市更不用说了,科学家文学家辈出的所谓“伊斯兰黄金时代”就此结束,甚至至今都没恢复过来
    
    中国幸亏有个契丹大叔耶律楚材,否则耕地全成牧场,命运可想而知......
    
    先不说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国人,就算是,他也是一个反人类的屠夫,反文明的恶魔,而绝对不是什么英雄。一个只会四处侵略杀人放火,对文明毫无贡献可言的人也算英雄,那人类社会还有畜生可言吗?!
  
  
  
  呵呵,你小心了,说不定“刘伯温爱大元”这只杂种狗会来咬你哦

作者:旌旗半卷 回复日期:2010-02-26 12:29:05
      很好的文章!!!!!!

作者:共军当自强 回复日期:2010-02-26 15:17:42
      呵呵,我总相信这个世界是存在神的。存在因果报应的。。
  
  你们看看当年的那些野蛮民族现在都剩下了什么。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介绍外蒙古人生活状况的记实。简单点说就是妓女遍地,乞丐满街。饭吃不饱,冬天很多首都的市民都在下水管道边睡觉,因为管道里有热水流过。。。
  
  这就是报应了吧!
  
  

作者:共军当自强 回复日期:2010-02-26 15:26:07
      我是武汉人。外婆小时候就跟我说,当年武昌首义时,所有武汉人在街上都要接受询问,用武汉方言说:666,满人汉语再好都说不出那个音,然后就是直接一刀。。。呵呵
  
  所以敬告“刘伯温爱大元”这些人,不要上串下跳,如今中国跟个火药桶差不多,矛盾无法调和得时候民族主义是最好的大旗,到时候老共祭出这面大旗就别后悔了。。。
  
  现在军方流出的好多言论和视频似乎都有这方面的意思了。。呵呵

作者:赟中漫步 回复日期:2010-02-26 15:38:43
      作者:黑眼睛的世界 回复日期:2010-02-26 11:53:22 
    作者:blackworker 回复日期:2010-02-26 00:42:37 
      蒙古人在中东干得更绝,把几千年来的两河流域灌溉系统彻底毁了,周边的城市更不用说了,科学家文学家辈出的所谓“伊斯兰黄金时代”就此结束,甚至至今都没恢复过来
      
      中国幸亏有个契丹大叔耶律楚材,否则耕地全成牧场,命运可想而知......
      
      先不说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国人,就算是,他也是一个反人类的屠夫,反文明的恶魔,而绝对不是什么英雄。一个只会四处侵略杀人放火,对文明毫无贡献可言的人也算英雄,那人类社会还有畜生可言吗?!
    
    
    
    呵呵,你小心了,说不定“刘伯温爱大元”这只杂种狗会来咬你哦
  ----------------------------------------------------------
  怕那个脑残干嘛,如果爱大元来了,就叫他把明朝年均24次起义列出来,再问问他的脑子是不是若草芥

作者:赟中漫步 回复日期:2010-02-26 15:39:52
      楼主,好文

作者:jnr21 回复日期:2010-02-26 17:50:58
      大才

作者:狂吼 回复日期:2010-02-26 18:03:53
      如果没有这么多汉奸军队,以区区几十万蒙古人虽然可以骚扰到南宋,但是南宋不至于亡国。

作者:blackworker 回复日期:2010-02-26 18:55:20
        人种的高贵和下贱也就体现在这里。高贵的人种可以让自己的文化传播四海,给周围民族无私的帮助,在外族危难时伸出援手。当你想到他们时是一种由衷的神往,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谁侵略了我们就会变成我们。而下贱的民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什么好处也没有,哦,对,那个辽阔版图。而那说明什么?是中国的?你拿着蒙古秘史去和东欧人要领土?别搞笑了。别说东欧,就连北朝鲜都要不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顶!
  
  人种或许没有优劣之分,但文明却是有高下之别的
  
  所谓“各民族文明均等”的“政治正确”实际上并不符合客观实际,非洲原始部落的食人文化也是多元文化的一种,要不要尊重?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不稳固的经济基础,而这种经济基础又决定了其好掠夺,不善建设的思维模式。自己没有就去抢,别人不给就要杀,这不是“淳朴”,而是野蛮

作者:唐后明前不是汉 回复日期:2010-02-26 19:55:48
      人种的高贵和下贱也就体现在这里。高贵的人种可以让自己的文化传播四海,给周围民族无私的帮助,在外族危难时伸出援手。当你想到他们时是一种由衷的神往,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谁侵略了我们就会变成我们。
  =============================================================================================
   这段话简直酸的可以沾饺子吃了.......
  
   照你这么说,当今世界有哪些“高贵的人种”?日耳曼诸族算不算?不算吧,可它们的后裔在近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史中,贡献非常之大;算吧,可在西罗马时代,它们完全是森林中的蛮子,vandalism就是他们的最好写照。
  
   你肯定又会说汉人才是唯一的“高贵的人种”,可读史书,汉民族被异族征服以及自相残杀的史料随处可见,到了近代还面临过“被开除球籍”、“亡国灭种”的窘境危机。而且,当今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比如棒子、倭寇、东南亚病夫.....一想到中国和汉族就是“一种由衷的神往”?!
  
   其实,说世上各民族有友劣之分,这种观点既对又不对。
   说是对的,因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确在经济有着高低之分,在文化上有着野蛮和文明之别,这是现实存在的。
   说是不对的,因为在所有的人类历史中,从未有哪一个民族一直兴盛不衰,不经历屈辱和苦难,不会陷入贫穷和战乱。
  
   还是那句谚语说的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倒霉时不要妄自菲薄咱们有什么子虚乌有的“劣根性”;发达时也不要得意忘形的说其它的民族和国家都是什么“东夷西羌南蛮北狄”。
  
   blackworker兄也说了:“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不稳固的经济基础”,既然是经济基础导致了游牧民族的野蛮残暴,那民族本性又何来永恒不变的优劣之分?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2-27 10:05:03
      作者:唐后明前不是汉 回复日期:2010-02-26 19:55:48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是我的观点过激,感谢仁兄指证。但是汉族确实是东亚文化的领跑者,我们无形中影响着匈奴,鲜卑,契丹,女真,日本,蒙古,高丽,越南。这些民族无一例外接受了我们的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用高贵和卑贱形容确实过激,不过个人认为我们的文化确实要比他们发达太多。

作者:裂神 回复日期:2010-02-28 00:33:29
      汉民族的斑斑血泪,现在在自己的国家,也还要遭到异族的屠杀,看看去年,几百个汉族同胞被残杀,还包括未成年的孩子。更不要说98年印尼华侨的遭遇,这是一个怎样自虐的民族啊,如此不善待同胞的国家真的能崛起吗?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萧国军 回复日期:2010-02-28 16:59:09
       激情燃烧岁月!
  
   激情燃烧岁月!
  
   激情燃烧岁月!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2010-02-28 17:40:05
      成吉思汗是哪门子中国人啊,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和中华的亡国史

作者:伊尼亚斯 回复日期:2010-02-28 18:28:22
      好贴!支持楼主!

作者:blackworker 回复日期:2010-02-28 18:41:01
      作者:裂神 回复日期:2010-02-28 00:33: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层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所谓“有容乃大”的“包容心”,和“击鼓传花”的鸵鸟心态而长期对民族政策的潜在危机视而不见,代价却要普通汉族百姓支付。因为你对别人宽大,别人却对你狭隘;可用的资源就这么多,人家不计生将来肯定要谋取更大的份额,好男不当兵,各扫门前雪的汉人独生子女不论用任何方式都斗不过人家好狠斗勇,有宗教精神的兄弟姐妹。
  
  试想,从元清到现在的马来印尼,哪个异族掌权的政权给了汉人超国民待遇?哪个对自己民族没有优待,对汉族没有歧视?而汉族政权却恰好反了过来,结果不言而喻
  
  其实同化也不是很难,看人家日本怎么作的,为什么就不能学学好的,偏偏却学失败的南斯拉夫呢......

作者:如是我译 回复日期:2010-02-28 22:12:06
      
  
  楼主好文章!
  
  
  
  宋蒙之间是文明与野蛮、人类与禽兽之间的斗争。
  
  
  可悲的是,汉奸何其多!
  
  文,如所谓的宿儒刘因、许衡、刘秉忠、郝经、郭守敬。。。
  
  武,如张柔张弘范父子、史天泽兄弟、董文炳兄弟、刘整。。。
  
  
  
  
  
  
  

作者:十月明 回复日期:2010-02-28 23:02:17
      文字分段更清楚些 谢谢!

作者:四岳十二牧 回复日期:2010-03-01 12:23:54
      还有更新吗???
  还有更新吗???
  还有更新吗???
  还有更新吗???
  
  
  

作者:西风啸残月 回复日期:2010-03-01 12:34:36
      中国就是汉奸多~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3:04:57
      楼主也不想一想,你发展,人家也发展,过去冷兵器时代,当然人家是使用冷兵器,现在是热兵器时代,日本俄罗斯等国也是热兵器了(俄罗斯日本就相当于当年的匈奴,只是进化了)。
  至于蒙古族满族,现在已经是中华民族一部分。所谓游牧只是发展中的一个阶段。现在你去内蒙古和东北,蒙古族和满族都是农耕民族。华夏族过去也是游牧民族,是牧羊人,所谓禹出西羌,羌就是牧羊人的意思。
  谁说游牧民族不能发生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都是游牧民族日耳曼进化的,而古老的拜占廷却灭亡了。工业革命是羊吃人,而不是庄稼吃人,说明畜牧业站重要地位。
  就中国而言,别忘了一百年前清朝才灭亡(后边还有个伪满1945年灭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骑兵仍然是主要冲锋力量。甚至第二次世界发战东亚战场,包括后来的解放战争,骑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骑兵退役是七十年代的事情。
  现在的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国家,解放军也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军队,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不是汉族一家的。请楼主不要忘了这个。
  至于元朝清朝究竟怎么样,这都属于历史,要用事实说话。马可波罗已经把元朝的生活环境告诉了世界。英国诗人在此基础上专门写了有关忽必烈汗宫廷的诗歌。当然,世界各国也都认为元朝是中国的朝代。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3:20:32
      现在有个游戏叫《成吉思汗》(从游戏内容看应该叫《大元帝国》似乎更贴切),写的就是元朝的生活,是麒鳞公司的产品,你到大都去看看,正是一幅元代的清明上河图。我们许多文学作品,比如《西厢记》,《水浒》,《三国演义》,都是元代的作品,是元代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其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其实是发生在元末。历史上真正的宋江起义实际上才七个人。作者写的还是元末的生活。元代科学家文学家不仅有汉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也有蒙古族的。比如著名营养学家医学家忽思慧就是元代蒙古族科学家。著名蒙古族诗人有萨都拉、泰不花等等。元朝的第一任丞相史天泽就是汉族。朱清、顾阿英、沈万三等则是元朝的汉族富户。这在中国历史富商中也是数得着的。文学家施耐庵和刘伯温都是元朝的进士出身。这就是元朝汉族的生活。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3:29:03
      没有清朝,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而我们把历史上的中国界定为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汉族只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而已。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研究历史,就是以清朝为坐标。现在的中国就脱胎于清朝。汉族只是五十六个民族的一个。汉族历史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组成部分。
  
  
  
  

作者:Preussen 回复日期:2010-03-01 13:29:27
      大哉乾元

作者:white362228 回复日期:2010-03-01 13:37:45
      夷狄人面兽心,强则卑服,弱则屠刀相向.太过文明有时真的会使民族懦弱.现在美国老百姓承平了几十年间,让他们动武就都不愿了.何况我们汉人数千年来一直是比周边民族文明太多,先进太多.世上没有优劣之分吗?人与人之间真是生来平等?我看未必.人总会有好人坏人,野蛮文明之分.要在使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古人说的好"忘战必危"对那些反人类的野心分子,好战分子始终不能掉以轻心.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3:50:36
      现在满族蒙古族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比汉族差,神舟飞船好几个设计师都是满族人。中国第一架飞机是蒙古族工程师巴玉藻设计的。也许在古代蒙古族满族在文学和科学技术上落后汉族,但是今天不一样了。著名文学家老舍就是满族人。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2010-03-01 13:55:30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汉族才有中国,汉族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是天然的,游牧民族之前则是作为中国的外患存在,入侵中国,之后迫不得已才融入中国,而且到现在对中国的认同还是有疑问的,外蒙古独立,伪满洲国,藏独,疆独。台独则是内战后两岸60年互相隔离的产物,和中华民国与共和国的政权正统之争,不是民族问题。元清是外族入侵建立的政权,他们一直以征服者自居,用不平等的民族关系对待汉族,在民国之后,蒙满的一部分人迫于形势才逐渐有了对中国的认同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3:57:41
      现在谁是夷狄呢?那就是日本俄罗斯。而少数民族不管是蒙古族满族还是南方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是我们自己。这个一定搞清楚。
  
  

作者:aoedxbfire 回复日期:2010-03-01 13:59:45
      make................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4:01:36
      
  中国作为国号是1911年以后的事情,而中国疆域的界定按照《临时约法》其实就是清朝疆域。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2010-03-01 14:05:20
      中华民族原来指的就是汉族,少数民族既然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自然要和汉族融合,包括民族的认同问题,所以现在国内的民族识别政策绝对是错误的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4:05:27
      蒙古族科学家巴玉藻不认同中国吗?那为什么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中国研制飞机?最后被日本人毒死?巴玉藻在这点上不亚于钱学森。那个民族都有爱国的,也有叛徒,汉族也有汪精卫。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4:07:47
      中华民族是二十世纪初才由梁启超提出的概念,虽然内涵几经变化,但是现在界定为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
  
  
  
  
  
  

作者:w2yxj1314 回复日期:2010-03-01 14:08:18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4:01:36
  这位仁兄的说法很有道理,只是你没有理解文中“中国”一词的含义。在古籍中,“中国”指汉族正统政权,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也不止一词强调宋朝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2010-03-01 14:09:56
      五十六个民族是50年代政治划分和民族识别的产物,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指的就是汉族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2010-03-01 14:12:28
      中国只有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所谓的划分“56个民族”的政策是违背民族大融合的错误政策,这项错误政策的恶果正在逐渐显现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4:14:08
      什么是文明?文明其实就是生活方式。每个民族最初都认为自己是文明的,其他民族是野蛮的。比如欧洲认为他们文明,我们野蛮,而我们则认为我们文明,欧洲野蛮。
  就说宋和元,宋认为自己是文明的,元是野蛮的。但是元人认为自己是文明的,而宋则是南蛮。所以才说宋朝“南蛮犹自不归降”(张弘范词)
  
  

作者:裂神 回复日期:2010-03-01 14:18:09
      蒙古人既然那么文明,就在蒙古高原文明地生活好了,干嘛到中国杀人放火,奴役中国人????????????????????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4:19:23
      在抗日战争时期,你说日本侵略者野蛮吧?当然野蛮,但是当时日本的科学技术可是远远高于中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似乎有另外的含义。还有你说现在美军在伊拉克是文明还是野蛮呢?
  
  
  
  

作者:裂神 回复日期:2010-03-01 14:21:53
      强盗在别人家里杀人放火抢东西,主人反抗了,强盗还说主人野蛮了,简直就是强盗逻辑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4:25:44
      作者:裂神 回复日期:2010-03-01 14:18:09 
  
  你的这个问题用金国皇帝的一句诗词可以回答:四海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2010-03-01 14:28:01
      蒙古鞑子和倭寇都是野蛮的强盗,逻辑当然都是一样的

作者:黑眼睛的世界 回复日期:2010-03-01 14:29:10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3:29:03 
  
    没有清朝,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而我们把历史上的中国界定为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汉族只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而已。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研究历史,就是以清朝为坐标。现在的中国就脱胎于清朝。汉族只是五十六个民族的一个。汉族历史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组成部分。
    
  
  
  你这是扯淡!
  中国的历史一脉相承,从秦朝开始大一统,怎么叫脱胎于清朝?
  汉族仅仅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么?
  所谓五十六个民 族也是某些货色炮制出来的而已
  俄罗斯的民族更多,是不是等于说俄罗斯是各族共同创造的?
  告诉你!中国一直就是华夏民族创造的,蒙元满清,不过是入侵的强盗而已!这两个朝代不过是中国的被征服和被奴役的历史而已
  某些垃圾妄想把汉族矮化成中国的五十六之一,那是痴心妄想!
  告诉你们这些东西,汉族是中国的百分之九九,而不是五十六分之一!
  没有汉族,就没有中国
  没有那些强盗民族,中国更会更
  

作者:xinba66666 回复日期:2010-03-01 14:30:22
      至于楼主说蒙满退回古代,双方在干一场,这往大了说是搞民族分裂,往小了说是关公战秦琼。凭什么你开着飞机坦克,让人家骑着马拿着刀?要回到古代那就都回古代,都回冷兵器时代。所以有那个心思楼主还不如想想怎么对付现代化武装的日本俄罗斯。这才是现实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