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贾母会抛弃黛玉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02:26

《红楼梦》中的贾母会抛弃黛玉吗?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但《红楼梦》一书后四十回被进行了重大篡改是其根本性的原因。

     首先必须明确几个问题:

     第一:贾府发生的故事是什么年代的事情?康熙末年——雍正初年。
  
     第二:贾府是什么地方?清朝“高干”家庭。

     第三:贾母具有什么样的地位?贾府一代领导核心。虽然指挥系统有些混乱,儿子、儿媳各怀心腹事,孙子、孙媳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但作为贾府最高领导的权威地位还是不容置疑的。

      第四: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培养人才的“高级教授”。身边的丫鬟几乎个个是人精;欣赏的孩子,更是贾府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使用的人,一为鸳鸯,二为王熙凤,这两个人都属于法家人物,只不过鸳鸯看起来不那么明显,更近于“礼”,王熙凤看起来显得“妄法”、“阴毒”。

      第五:贾母和黛玉的关系。黛玉是贾母在贾家唯一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人。


      第六:黛玉属于什么类型的人?黛玉属于法家人物。如果宝黛成婚,黛玉持家,一定比贾母更细腻、更厉害。探春做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就已经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新气象。作为才华、能力比探春还要高出很多的黛玉,出手必然非同凡响,真要是让黛玉当上了下一代领导核心,贾家必定能得以保全。

      从以上的内容来看,不难得出贾母喜欢黛玉,支持黛玉。这里不仅仅是血缘关系问题,更重要的是黛玉是贾家新一代领导核心最适当的人选。从老太太一贯重用法家人物来看,老太太绝无可能把领导权交给宝钗这种类型的人物,一定会把“领导权”交给黛玉。

               
     老太太不是没给过宝钗机会。李纨、探春、宝钗三人曾经有过一段共掌贾府的机会,但从头到尾,看不出李纨、宝钗有什么作为。倒是探春显示出不同一般的管理才能,该顶的顶,该训的训,开诚心、布公道,做事有公心;抓典型性事件、破旧立新,贾府气象为之一新,真有大家风范!与探春相比,宝钗、李纨黯然失色,根本不足道。宝钗的表现,作为有丰富治家经验的老太太来说,根本不可能意识不到,这样的领导不能保全贾家的。
  
     正如宝玉在不断的比较中,最后选择了自己终身伴侣黛玉一样,正如贾府青年一代才俊在不断的比较中,最后选择了黛玉做为他们的精神领袖一样,老太太也是在不断的比较中,最后选择了黛玉。无论从情感上、血缘上来说,还是从贾府未来的发展上来说,都必须选择黛玉做为下一代领导核心。不如此,贾家必然崩溃,这样的见识,连王熙凤、贾府下人都有,更何况比王熙凤高明得多的上一代领导核心的老太太呢?

     黛玉做为法家人物的代表,不仅仅有坚持真理的勇气,更有一以贯之的道德规范;德才兼备,勇于任事,言行一致;有公心,有公道;有胆有识,多谋善断。这样的大德大才,看着黛玉长大的老太太,不可能看不出来的。而宝钗根本不具备一个领导贾家这么一个大家庭走向新的未来的可能性。贾家本来就家规不严,本来就乱七八糟,本来就逐渐走向破产,如果这个时候再选一个自私、立身不正、好行小惠的宝钗做为接班人,根本就震慑不住这帮豺狼虎豹,贾家一定会乱上加乱,雪上加霜,全面、彻底、迅速崩溃。

     身为贾府老一代的领导核心的贾母,一个老牌“政治家”,对这一点是不可能认识不到的。只有王夫人这样的人才会选择宝钗而不是黛玉做为新的接班人,老太太绝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小说与现实有时候其实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康熙晚年,同样面临着“黛玉”与“宝钗”的选择。雍正属于“黛玉类型”的人物,八爷属于“宝钗类型”的人物。而老牌政治家,康熙最后选择了雍正,而不是八爷,真是高瞻远瞩之举。与此相仿的局面,同样身为老牌政治家的老太太,也面临着“交接班”问题。有康熙选雍正的榜样力量,老太太怎么能看花了眼,挑错了人,选宝钗做接班人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黛玉比雍正才高,老太太比康熙更厉害。老太太又几乎天天和黛玉见面,对黛玉的认识比较起康熙对雍正的认识要深刻得多。这样的条件下,老太太绝无可能抛弃黛玉。

     所谓“贾母抛弃黛玉”的假象,不过是后人对《红楼梦》一书的篡改造成的而已。真实的情况大概应该是:老太太死了之后,在王夫人这类无知者的操作下,才最终选择了宝钗,这样才符合《红楼梦》内在的逻辑。

   选择了宝钗就选择了灭亡,抛弃了黛玉就抛弃了希望。身为贾府上一代领导核心的贾母,岂能如此糊涂?贾府最后迅速而全面的崩溃局面,不赖他人,自做自受而已!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