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飞:让官员成为“弱势”群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0:52
周东飞:让官员成为“弱势”群体
2010年04月23日 08:09国际先驱导报【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0条
【作者】周东飞 (资深评论人士)
官员从过度强势走向相对“弱势”的过程,恰恰是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的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一段时间来,以“不走运”形象曝光于公众面前的官员还本是不少。辽宁铁岭市国土局副局长陈立岩与情妇在宾馆包房“畅谈”如何腐败的问题,未料竟被偷录,视频公开后被责令停止工作,检查交待错误。广西来宾市烟草局原局长韩峰喜欢写日记,玩女人、收钞票、喝酒一一记来,结果也被人抖露到网上,正被立案查处中。还有那些时不时出来一个的跳楼官员、判刑官员,前者断送生命,后者断送前程,免不了让人扼腕喟叹一番。更有看到福建南平小学生致信“3·23”案件凶嫌郑民生,建议其“要真忍不住仇恨”应去“杀贪官”,不禁为那些“潜在目标”捏一把汗,唯恐“启发”了下一个郑民生。
中国民众是最富同情心的民众,见人落难一般都会自觉产生某种不忍,于是会有“官不聊生”的感慨。凡事有一个对比就容易看得更清晰:在“喝水死”、“摔跤死”、“噩梦死”、“洗脸死”、“发狂死”、“自缢死”等等平民死法面前,官员“跳楼死”不值得被夸张。在房奴、孩奴、蚁族等群体面前,官员们的一元就餐制、内部特价房、数量惊人的车补,每一样都是一种炫耀和挑衅。
在这样的对比面前,官员的“弱势”自然就成了一个笑话。但是官员成为“弱势群体”未尝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在民众的合法权利面前,官员手中的权力理应表现得足够谦恭和“弱势”。民众是官员权力的合法性来源,权力存在的全部目的和价值就是要保护和实现民众的权利,作为“仆人”和“雇员”的官员,没有理由不在“主人”面前遵守自己的角色规范。
当然,官员有自己合法权利和人格尊严,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加以剥夺。但是很明显,官员群体之所以在世人面前表现得过于强势,并非他们守法的结果,而更多地是逾越法律得来的。原本用来维护公共利益和确保公平正义的权力,一旦被官员私化就成了谋取非法利益的“合法伤害权”。
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演进,使得某些官员对于“合法伤害”对象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后者可以通过网络举报等方式,让官员的丑行暴露于公共空间之中,如此,官员才似乎显得“弱势”起来。但是,这种弱势恰恰是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的,而且如前所述这样的一种“弱势”也还是稀缺的。
毋宁说,官员从过度强势走向相对“弱势”的过程,正是一个群体去魅化的过程。把权力装进笼子,一直是民众的梦想,其实也应该是官员的梦想。权力受到足够的制约,“弱势”的官员才会真正安全。
一旦官员真正成为“弱势”群体,那么官员也就成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普通人,官场也就成为公平竞争、靠能力吃饭的职场。贪念法外利益、灰色收入者应当在官场止步,因为这里的风险将远远超过其他职业。官场应当成为奉公守法者的理想职场,在这里他们将不必惧怕任何严格的监督。在法治的调教之下,官本位的社会风气或将为之一变,作为普通职场的官场或将与名利场分道扬镳。也许,这些关于远景的勾勒都过于理想,但无论如何,规范官员言行,约束官员权力,让官员成为“弱势”群体的努力,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张恒
欢迎订阅凤凰网资讯电子期刊
随身了解凤凰独家观点,获悉事件本质,尽在手机凤凰网。

弱势群体  官员  弱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杨于泽:住豪宅的官员为何比企业家还要有钱张鸣:从权力源头切断“雅贿”产业链周葱:副市长网络问政凸显角色尴尬秋风:官员公开财产,需要民众推动大公报:官员“晒”工资 民众心“热”
李克杰:终于看到“强拆官员”被判刑
2010年04月22日 08:39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140条
安徽阜阳市颍州区原副区长曹颍章指使开发商强拆民房,一名屋主因不堪其辱,买来农药意图自杀,结果变成植物人。4月19日,曹颍章被颍上县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判刑,因同时犯有受贿罪两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11年。(《南方都市报》4月21日)
我们终于看到有“强拆官员”被判刑了!这是本案的积极意义所在。
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判刑,人们早已见怪不怪。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国家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级别更高、贪腐数额更大、被判刑更重的官员屡见不鲜。一个副区长,区区10万元的受贿额,已经无法吸引公众的关注了。而官员因强拆被判刑,在全国范围内却少之又少,与近年日益增多的暴力拆迁和非法拆迁,在一些地方酿成恶性案件,导致民怨迭起这一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对非法强制拆迁的官员实施刑事处罚,有效遏止非法拆迁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不仅是社会各界强烈呼吁的焦点,更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近年来,各地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些地方政府加速城市改造和“经营城市”的心情非常迫切,低价征收拆迁、高价出让开发的热情高涨,加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之间的明显冲突,最终导致地方政府与拆迁户之间的尖锐矛盾。特别是个别地方企图绕过法定途径,擅自动用行政强权,在未达成拆迁补偿协议的情况下,就对房屋实施强制拆除,遇到了拆迁户的激烈抵抗,发生了不少被拆迁人自焚之类的恶性事件。然而,拆迁户的“暴力抗法”往往会受到迅速处罚,而官员实施的非法强拆,即使引发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也往往因为有权力这个护身符而不了了之,即使受到处理也会大事化小,轻描淡写了事。近期就有媒体报道,江苏东海、盐城,北京海淀,山东胶州,福建泉州,黑龙江东宁先后发生拆迁户自焚,湖北武汉的拆迁户被铲土机活埋,当地官员无一人被问责;即使是唐福珍事件中被停职的科级干部,日前亦官复原职;这些强拆事件中,官员受刑事处罚的更是没有。
安徽阜阳市开了先河,它让一位副区长因为非法强制拆迁而获罪,让人们看到了法律遏止非法强拆的希望。不过,笔者也有疑问,曹颍章的滥用职权并不限于非法强拆规划范围内的房屋,还强拆了规划红线以外的房屋,更为严重的是曹还因为强拆收受贿赂,假如曹颍章没搞红线外强拆并涉嫌受贿,他的非法强拆还会受到刑事追究吗?笔者的疑问显然并非多余和无理取闹,因为我们看到其他地方发生的类似事件,同样是非法拆迁,同样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死亡的严重后果,却只对相关官员免职了事,并未看到追究刑责,甚至连其他行政处分都没有。这难道仅仅因为地域差别吗?
终于看到非法强拆官员被判刑了,这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但同时人们也存在担忧和疑问:非法强拆官员负刑责,何时不再具有偶然性?
张恒
欢迎订阅凤凰网资讯电子期刊
随身了解凤凰独家观点,获悉事件本质,尽在手机凤凰网。

被拆迁人  判刑  强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杨于泽:住豪宅的官员为何比企业家还要有钱
曹林:官员为何敢叫嚣“哪有拆迁不死人”
张鸣:从权力源头切断“雅贿”产业链
陈国兴:新拆迁条例还得拼多少条命
刘洪波:从情理交融的拆迁劝导看官权凶猛
面对千名群众下跪,市长岂能不“动容”
2010年04月22日 08:32新华每日电讯【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215条
■公民发言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组拍摄于辽宁省庄河市的照片,照片上,有大批群众在庄河市人民政府大楼门口集体下跪。据报道,这些下跪群众是当地两个村庄的村民,他们于4月13日到庄河市政府门口反映村干部涉嫌腐败的问题,要求市长出面接待,但遭到拒绝。(4月21日《潇湘晨报》)
为了反腐,千名群众竟在市政府门口下跪,这种情景十分尴尬,从官员的角度看,的确很难处理。但无论如何,躲既不是办法,又伤群众的心,还伤自己的形象。至少要让群众看到解决问题的诚意。
身为市长,竟然对群众的集体反映一点表示都没有,哪怕是千名群众集体下跪,仍然置之不理。可如果是上级领导突然“降临”,想必这位市长八成会立刻从椅子上跳起来,冲出办公室,亲自迎接。
下跪也许有复杂的背景,但能反映出老百姓们的无可奈何与迫不及待。面对村干部的腐败,他们恐怕真的是无能为力,恐怕真的是走投无路,他们只有向政府求救。
市长对千名群众的集体下跪“无动于衷”,易使问题复杂化,也引人猜疑。要么是为民服务意识太差,认为群众是在闹事;要么是自己和腐败的村干部有着千丝万缕的“挂钩”。“群众利益无小事”,欲解决问题,先得有个积极态度。
张恒
欢迎订阅凤凰网资讯电子期刊
随身了解凤凰独家观点,获悉事件本质,尽在手机凤凰网。

群众利益无小事  潇湘晨报  村干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政府创新需要更多的群众参与
香港大公报:亲民,不是“面子工程”的表演
王艳明:“群众纷纷要求”催生短命小学吗
杨于泽:教师被捐门里的权力无知与无能
学学伦敦市长骑单车拜年
童大焕:高房价是天下第一大问题吗
2010年04月22日 08:39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67条
日前,一篇署名为“姜宗福”的《房地产商“绑架”政府,当心经济“撕票”》的帖子出现在各大论坛,经确认,该帖系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姜宗福本人所发。在该帖中,姜宗福认为目前房价是“越打压越攀升”,对此他提出了遏制房价上涨的五大招数:开征遗产税;分类开征物业税;对所有出租房屋和二套房均课以重税;取消经济适用房、大量建廉租房;缩小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公职人员收入分配差距,放缓城市化进程。(《新京报》4月20日)
依笔者看来,这五大招数除了“取消经济适用房、大量建廉租房”一招能起一定效果之外,其他几大招数基本不靠谱,甚至说得难听点,那些招数不是哗众取宠,就是丧失理智。
在卖方市场下(不管是出售还是出租),开征遗产税和物业税除了加剧政府与民争利、进一步推高房价外,毫无益处;对所有出租房和二套房均课以重税,亦只会全面加大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反过来不仅对房价,而且对中国经济造成内伤;缩小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公职人员收入差距,更令人啼笑皆非。难道是二三线城市缺乏政府公职人员吗?政府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还不够严重?
更别说通过“放缓城市化进程”来抑制高房价了。众所周知,城市化正是今日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动力。过去长期地人为阻碍城市化进程,不仅导致了城乡差距过大等恶果,而且留下了人口过度增长、资源和生态环境被过度破坏等几代人都难以修复的负面遗产。
高房价不过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次生问题,它其实是与低收入“相辅相成”的硬币的正反两面,但令人纳闷的是,舆论似乎只把火力集中在高房价上,而忽视了低收入。比如,为什么粮食价格被压低得超乎寻常,导致农民收入更低?为什么每年全国55%以上的工资被不到8%的垄断企业职工所获取?为什么公职人员收入那么高却仍然占有了绝大多数经适房,导致北京70%的土地供应都给了政策房还不够用?
还有一个更为全局、更为普遍性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内地人均工资全球排倒数前列,但内地的物价却“超英赶美”?
2010年2月,知名经济学家左晓蕾女士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和泰国物价之比让人困惑》,指出中国一般消费品价格,与人均GDP超过中国37%的泰国相比,平均高出30%~40%。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欧美的商品价格上。她比较了某一法国制造的服装价格与进口的同一品牌服装的价格,中国国内价格几乎高出一倍;在加州机场商店的美制风衣,价格连进口价格的五分之二都不到。而法国人的人均GDP高出中国10倍还多,美国的人均GDP超过中国15倍。
实际上,郎咸平教授也早就指出,中国内地的人均工资倒数第一,但物价远远超过美国等地。中国的汽车价格甚至是美国的3倍。
专家学者的调查和社会大众的感受是吻合的,所以国内出现了不少“代购”一族,专门到海外买便宜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ECA在2009年6月的调查结果足以印证——继日本东京等4个城市之后,北京、上海、香港成为亚洲生活消费最为昂贵的城市。京、沪、港三市分别从上年度的全球第104、111和98位,飙升至第26、28和29位。在被调查的亚洲城市中,前10名里,中国城市占了半壁江山——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此外,天津等10个城市也排进了前30名。
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已被国人概括为“工资非洲水平,生活成本欧美标准”。至于其根源,张庭宾先生认为是“国家宏观管理成本”的比较劣势,造成了中国的畸形物价(《第一财经日报》4月19日),可谓一语中的。
中国内地普通民众收入低而市场物价高的“原生”问题不解决,单方面解决高房价这个“次生”问题,难道不是缘木求鱼?
张恒
欢迎订阅凤凰网资讯电子期刊
随身了解凤凰独家观点,获悉事件本质,尽在手机凤凰网。

第一财经日报  开征遗产税  房价上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任志强:平抑房价先缓和城市资源差距
马光远:控制房价,究竟有无办法
有更好的城市,才会有更美好的生活
叶祝颐:政协委员反对调房价别拿发达国家说事
薛涌:中国房价比次贷危机前的美国还难以承受
任志强:房产新政重拳还在后面
2010年04月23日 05:41新京报【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5条

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
“这只是个开始”———21日深夜,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以此为题在博客上发布“万言书”,点评了国务院出台的房产新政。他建议用市场化手段调控楼市,并预计市场将会出现观望,“真正的重拳也许还在后面”。
称调控政策“简单粗糙”
21日晚,任志强在新浪微博上说,很多记者询问他对房产新政的看法,他将写博客答复,“约要万言书”,“秘书还有一点就打完了,很快就挂在我的新浪博客上”。
当晚11时24分,任志强的万言书在博客上发布,标题为“这只是个开始———我对国发【2010】10号文件的解读”,长约1.3万字。
文中首先提到了“1998年的23号文件”,任志强认为该文件是中国房改的核心文件,初衷是将计划经济的福利分配彻底打破,逐步实现市场化与保障体系的过渡,推动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但今天为遏制市场化中不可回避的价格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包括约谈、巡查这类非法律定义的行政手段和无明确法律定义的问责。”任志强说。
预计市场会出现观望
对于此次调控,任志强说,不反对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但更希望政府用市场化的手段调控,而不是“恶性的干预”,这种做法最终会被市场无情报复。
任志强还说,“应问责的是政府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他认为,各级政府只注重市场化,而忽略了廉租房保障体系的建立。
他还担心,如果楼市因为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调控而出现价格大幅下降的问题,在目前城市居民多数拥有住房的背景下,会让多数人不满意。
对于房价上涨的原因,任志强归结于“土地供给严重不足”,去年上半年投资的低增长和新开工的负增长以及全年的土地供给负增长,早就预告了今年上半年住房供给在部分城市中的稀缺。
关于调控后的市场走势,任志强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不会因此而崩盘,交易量的下降是第一步,市场也一定会在这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之前采取观望的态度,“真正的重拳也许还在后面,尚有许多的未确定因素”。
网友跟帖评论万言书
截至昨晚8时,任志强的这篇博文有近9万人次点击,2000多网友跟帖发布评论。
支持者认为任志强分析的有道理。反对者称任志强不了解民情,“不能只保证有房者的利益,也要保证无房者的利益,这样才公平”。更有网友认为任志强此次解读“其实就是维持自己的利益”。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认为,房价下降确实会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但房价平稳,市场健康才符合社会的大局;房价下降只是任志强对于当前压力调控政策后果的一种预测,并不代表政府的本意。调控主要是针对部分上涨过快的城市进行限制,并不是要让房价一定下降,调控是着眼于让绝大多数人满意的。
本报记者 张家齐
不反对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但更希望政府用市场化的手段调控,而不是“恶性的干预”,这种做法最终会被市场无情报复。
———任志强
宋建新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资讯电子期刊
大事发生,手机看凤凰!

万言书  房产  新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陈一舟:别再挖坑让任志强们跳了
王攀:组合拳不松劲,楼市方能退烧
陈方:任志强与那些断裂的真话
马红漫:警惕楼市左右社会阶层的财富分配
第一财经日报:楼市调控新政何以如此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