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西南大旱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7:14
中国历朝历代都把水利建设作为富民兴国、巩固江山的头等大事,而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经济成果”的今天,西南大旱并最终酿成大害的根源值得深思。除了国内大旱的重重困难,中国近年的一些经济发展方式还给自身引来了“国际舆论麻烦”。


                                   反思西南大旱


                               记者   尹鸿伟   发自  云南


    终于下雨了!

    3月27日,在自然力量与人工力量的合力下,云南省的昆明、楚雄和大理等九个州市均出现了降雨天气。不过,这些降雨并没有有效缓解旱情,按照中央气象台随后发布的干旱黄色预警,西南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仍将持续一段时期。

    自2009年8月以来,西南五省区市陆续遭遇罕见旱灾,其中云南涉及面积最广,全省125个气象站点出现重旱以上等级干旱的站有114个,其中91个达到特别干旱等级。对于持续干旱的原因,云南省气象局局长杨明形象地表述为“北方的冷空气下不来,南方的暖湿气流上不来,两者不能相遇就无法形成降水”。

    国家电视台动用了直升飞机拍摄画面,使用了“‘彩云之南’变成‘黄土高坡’”的报道标题。的确,河水干枯、草木枯死、田地荒芜……到处是死气沉沉的景象。3月19日至21日,温家宝总理到达重灾区云南曲靖视察,除了叮嘱当地干部要做好最坏准备,安排好群众生活,也另外表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3月25日,国土资源部在昆明召开了“应对南方干旱紧急行动协调会”,成立了应急抗旱找水行动领导小组,启动了抗旱救灾找水应急方案,并决定集中人力物力,加快找水进度、科学找水,尽快解决灾区群众饮水问题。

    按照官方所公布的数据,至3月份因西南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的人数已达2271万,其中旱情最严重的云、贵、川、桂、渝五省份达1805万人。整个国家机器终被动员起来了,各种捐款、送水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犹如又一次国家大灾难的集体救助行动”。

    “这次涉及西南五省区市的干旱有不可排除的自然因素,但这些肯定不是事件的全部原因。”长期致力于环保工作的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NGO)负责人于晓刚说,“除了反对那些总是在灾难发生后才积极表现,并借机建功立业的‘灾难官员’和‘灾难政客’,更要把‘灾’和‘害’分开来对待分析,而不能混为一谈。认真总结西南大旱的教训,将对国家今后许多工作的立项、决策和监督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对农村欠债的后果


    “灾害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云南已经不考虑今年的农业生产问题了,而是考虑怎么样才不会渴死人,甚至饿死人。”云南省的一名官员在3月初表示。

    “即使有再多的马,再多的汽车送水,但是水毕竟很有限,不能够种地我们明年吃什么?”在云南省石林县农村,一名满身黄灰尘,正在干枯的地里中挖掘的农民说,“现在,我们只能等老天爷多下雨了。”

    事实上,干旱在全国各地区历来不罕见,而每个地区如果有了这样的遭遇,都会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农村缺水、农业缺水。此次西南大旱也没有例外,农村缺水的程度远远甚于城市,即尽管大面积出现干旱情况,但是98%的缺水都出现在农村地区。

    “国家实行经济改革开放,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以来,对农村地区水利的投入就越来越少,有些地区甚至没有专门的预算经费。而国家对水资源分配的逻辑,就是重城市重工业,轻农业轻农民。”这样的共识在每一名学者、官员,甚至普通老百姓那里都存在。云南省的一名水利工作人员表示,无论是水库还是各种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有些甚至修建于古代,往后就很少有投入和新建工程了,甚至对老的设施也缺乏维护甚至肆意破坏,“全国所有农村的情况都差不多”。

    他说:“历史欠债太多,农村地区亟需投资兴建水利设施以及整治病险水库的地方比比皆是,虽然近年来云南省也花费无数个亿进行了各种‘润滇工程’、‘扶贫工程’,甚至计划‘滇中调水工程’等,但是这些工作要么还是空中楼阁,要么就是落实不到位。总而言之,一场大旱就暴露出了政府工作的许多问题,甚至责任。”

    传统上,云南省的城市饮用水主要靠水库供水,也有部分从各种河流中抽取,而广大农村地区基本都是靠各种山泉水和水井来解决,但是这次干旱已经使大部分泉水和水井干涸。水库建设不够、蓄水不足,引水、提水设施缺乏、不配套,脆弱的水利基础设施让云南省政府在抗旱时有颇多掣肘。

    这次旷日持久的旱灾,使云南省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其已经计划在今后三年内上100件大、中、小水堰工程,同时准备建设100万件五小水利设施:小水池、小水窖、小水塘等。另外,除了近距离暂时性移民,云南省还计划组织至少40万劳动力出门打工,希望能够减少当地用水量并获得经济收入。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样的形容尽管不是非常准确,但是仍然表明了一些现实情况。一些地方党政官员宁愿不断修建各种“城市广场”、“豪华办公楼”,装点各种“景观大道”,拆除城市防盗笼,却不愿意在“三农”工作上投多些钱,更没有制度上的农村经费保障。另外,由于城市和工业对于GDP的贡献无数倍于农村、农业,所以在水资源较为紧缺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城市和工业的用水,就是保障了经济的增长。因此,一旦面临干旱缺水,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就首先被严重影响。

    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大城市,昆明市约600万居民在此次大旱中似乎有惊无险,当地官员和老百姓都表示“要归功于2004年建成,2007年开始向昆明供水的云龙水库”,该水库库容4.48亿立方米,目前约占昆明主城全部供水量的70%。即便是今年雨季推迟或雨量减少,云龙水库仍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保证昆明主城市民的用水需求。

    “昆明市的例子足已说明,有灾不一定就代表有害,或者说不一定就代表会严重受害。”于晓刚说,“只有在那种没有忧患意识,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灾才会真正形成害。昆明市的官员已经承认,此次西南大旱既是极端天气导致的结果,也是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对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不强导致的结果。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显然已经有了社会公论。”

    那么,水库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吗?已经有水利专家表示,水库虽然比较有效,但也不是万能的,遭遇干旱其能够解决的范围还是很有限,所以不能因为这次干旱教训就一拥而上。一般来说,应该是在一片区域都没有充足水源的地方才考虑修水库,靠近江河的地方则不用修,只需要建提灌站就行,而且考虑到渗透的因素,也不适宜修距离太长的沟,比如可以采用引山泉水、挖水井等多种方式。

                                    被质疑的发展方式


    对于此次西南大旱的根本原因,目前尚无权威的科学依据,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作出种种推测。

    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人们纷纷对境内的众多水电站的水库投以期盼的目光。众所周知西南地区集中了全国75%的水电资源,是新一轮水电开发高峰的黄金地域,目前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建设大量的水电工程。水资源总量排全国第三、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4倍,坐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著名水系的云南省尤其典型,是目前水电行业“跑马圈水”的乐园,正在进行着最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也使其成为环保组织和水电开发单位争论的焦点。

    一般来说,水库可以调节自然界降水分布的不均匀,将雨季多余的降水储存起来,供干旱时期使用。从地理条件和水利工程设施来说,水资源和水库众多的云南省出现如此大面积、严重的旱灾,实在是让许多人难以理解。

    有云南的水电专家解释:“外界并不清楚,不同的水库有不同的功能,比如有的用于饮水,有的用于灌溉,有的用于发电,一般来说不会同时具备多种功能。比如著名的三峡水库在设计之初也没有考虑对农业水利的支持功能,它主要考虑了航运、发电和防洪等,而且如果要从电站水库抽水解决干旱问题,近的地方还行,但是远地方就不现实了,因为经济成本非常高。”

    戏剧性的是,3月25日,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历时10年时间建设的澜沧江上的第三座梯级电站,中国水电建设史上建设规模仅次于长江三峡电站工程、设计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年发电量190亿千瓦时的小湾水电站实现并网发电。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那希志表示,小湾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拦沙及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是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龙头水库。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对此表示了祝贺。

    一方面是各种大型水电站顶着国内外的巨大争议如火如荼的加紧建设,另一方面却是各种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而比小型水库规模还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

    于晓刚表示,云南那么多阻江断河的水电站该不该修一直都备受质疑,同时由于各种水电站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不够,已经产生了许多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和电站水库严重污染的情况。

    他说:“按照现实的情况,即使水电站考虑了抗旱的功能、设施,也能够把水引到部分干旱地区,但是那些水同样不能用来饮用,顶多只能用来灌溉,即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水电站身上。”

    “必须要警惕这次大旱过去后,水电企业们会不会打着帮助抗旱的名义来鼓吹新一轮的大型水电开发。”于晓刚说,“说到抗旱,水电企业根本不专业,因为发电和用水功能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他们讲良心,可以出资让别人来帮助建设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相关联的水利设施以及长期维护,但那也不能成为他们肆意开发大江大河的理由。”

    除了水电站,在云南省备受怀疑的“罪魁祸首”还有经济林木、作物的种植问题,目前以橡胶、桉树为甚。它们已经被形象地比喻为“两台巨大的抽水机”——日夜不停地将云南土壤里的水分抽走。而在西南大旱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想要对这样的说法进行辩驳,似乎天时、地利与人和都不占优势。

    事实上,橡胶、桉树原本都不属于云南本土植物,比如前者是在二战期间才引进,但大规模种植,还是始于上世纪的60年代;后者则是上个世纪90年代才随着木浆造纸工业的发展而进入中国的,目前分别在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部分地区有种植分布。

    这些新物种的大量人为种植已经影响了云南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原始植被,甚至影响了个别地区的气候变化。一份公开的气象资料表明,在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勐海和勐腊几个橡胶主产区,年平均雾日数从上世纪70年代的115天、128天和159天,锐减到2005年的30天、97天和98天。

    而桉树的种植情况已经后来居上,由于云南省主要领导积极支持,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有超过千万亩桉树和其他一些速生树种扎下了深根,与其他天然林和高原植被形成竞争。

不过,对于桉树的影响利弊目前还没有个统一的说法:反对者认为大面积的桉树林被称作上无小鸟、下无植被的“绿色沙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和大型水电开发项目并列;支持者则表示桉树不仅不会抽干地下水分、影响其它植被和动物、影响土壤等等问题,而且是一种节水的、可以改良土壤状况的树种。

    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德祥则表示:“云南桉树林的种植集中在普洱、文山等地,而橡胶林种植地集中在西双版纳。并且两地的橡胶林和桉树林种植面积仅分别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1%和0.2%,根据几地的旱情来看,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并非造成大旱原因。”

                                        国际舆论的争端


    3月里,已经被西南干旱折磨得焦头烂额的中国政府还碰到了另外的“国际舆论灾害”,这样的冲击来自南方的东南亚。

    在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特大旱情之际,湄公河沿岸的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四国同样出现了严重的旱情,由于湄公河水位遭遇半个世纪来最严重的水位下降,使四国的大量村庄深受其害,其农业、渔业以及饮用水供应都受到影响。

    后者一致认为中国在湄公河(中国境内称澜沧江)上游修建多座水坝导致旱情加重,作为湄公河委员会(MRC)成员国的这四国将派领导人出席4月初在泰国举行的一次湄公河管理问题峰会,届时将会与出席会议的中国进行交涉。

    长期出入东南亚地区,并对澜沧江-湄公河情况非常熟悉的于晓刚说:“下游国家对于中国在上游建设大坝的抗议由来已久,并不是出现大旱才开始的,不过中国政府从来不认为上游的行动会对下游造成负面影响。”

    一般认为,水坝、水库和水电站都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产物,其重要功能就是要拦蓄洪水,调节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矛盾,是科学保障人类正常生活的必要设施。所以对于东南亚四国的意见,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政务参赞陈德海已经公开回应:整个湄公河流域普遍遭遇旱情,中国也是受灾国,湄公河的干旱与中国水坝无关。在中国国内,一些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也表示东南亚四国的批评毫无科学根据。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王俊强亦表示,澜沧江水量下降是因为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整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降水减少而导致的,一个地方修电站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水量减少,但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所以湄公河干旱与中国大坝无关。

    对于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政务参赞陈德海提到澜沧江出境处年均径流量仅占湄公河出海口年均径流量的13.5%,湄公河水量主要来自中国境外湄公河流域的说法,于晓刚表示了不同的意见:“13.5%的数据是客观的,这些水主要来自源头的冰雪融化。如果是在雨季,下游国家可以不需要这13.5%;但在旱季无雨期,这13.5%对于下游却是非常关键的水源,但众所周知到了旱季,上游的中国水电站也需要蓄水发电,即很难主动放水给下游了,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认为,既然中国一直希望与东南亚国家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就应该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以积极的姿态与有关国家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另外,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同时陷入了大旱,可以说大半个东南亚地区都受到了这场干旱的影响,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到泰国和越南的稻米生产,众所周知泰越两国的稻米产量占到全球的40%,专家估计此次两国将减产30%以上,由此将会对未来的国际粮价造成影响,甚至促成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作为全球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地区的美洲和澳洲今年仍然是丰收年,即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旱灾不会在短期内造成全球性供需失衡。因此,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旱似乎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特别关注,一方面是国际社会相信中国有渡过难关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的农产品基本供国内消费,同时仍然是个农产品进口国,所以此次大旱的负面影响更多只会体现在中国本土。
反思西南大旱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西南大旱炙烤中国式慈善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萧瀚:谁有碍于社会稳定?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别让人脉征服社会尊严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警惕利益集团合谋抵制楼市新政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限价房为何沦为“权力房”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平抑房价最有效的手段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高房价的深层原因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公务员“特殊福利”何其多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我们正在经历的“隐性战争”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徐勤:《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焦虑》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旱灾“烤”问农业保险立法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中国社会阶层演变的新趋势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高房价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高房价的深层原因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2 公务员“特殊福利”何其多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反思西南大旱 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警惕房子成为撕裂社会的一道鸿沟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陈泰然:周洋“工作风波”暴露社会对实话的叶公好龙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要解决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中国最紧迫的选择是加快绿色发展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梁发芾:老百姓埋单的公务奢侈消费没有任何正当性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清华大学报告指各地维稳陷“越维越不稳”怪圈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