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档案 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2:10
',1)">  ',2)">
健君文荟 欢迎光临

',3)">
',4)">
',5)">',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从当时两个阵营严重对峙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重大外交决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苏联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还同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万隆会议。中国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的国书。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1950年5月,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印是当时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8月,中国首任驻朝鲜大使倪志亮(中) 赴朝履新。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左三) 朝鲜首任驻华大使李周渊(右三)等在北京火车站送行。

1950年6月,瑞典首任驻华大使阿马斯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宾主交谈。瑞系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会见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并发表讲话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与我国驻苏使馆工作人员在一起。

1950年11月,中国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权(前排左一)出席联合国安理会议,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中国台湾。

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举行。根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率谈判工作组抵朝参与谈判。图为参加谈判的中国代表及工作人员在板门店合影(前排左起:解方、李克农、边章五、杜平、乔冠华)。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及其临时补充协议在板门店签字。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旨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图为周总理一行步入会场。

图为经中央书记处原则批准的《关于日内瓦会议的估计及其 准备工作的初步意见》

1954年和1961年两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驻地花山别墅,现被修缮一新并立有纪念铜牌。

1954年和1961年两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驻地花山别墅,现被修缮一新并立有纪念铜牌。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朝鲜外相南日、越南代外长范文同合影

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就印支和平问题交换了意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周恩来同法国总理兼外长孟戴斯-弗朗斯就印支和平问题交换了意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同印、缅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图为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从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末,我国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加强同它们的政治、经济合作。中国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同一些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随着中法建交,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也取得了进展。在这一时期,新中国迎来了同外国建交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1953年12月,中国和印度开始就中印关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双方同意,五项原则被载入了该协定。图为1954年4月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与印驻华大使赖嘉文在北京签署上述协定。宋庆龄、董必武等中国领导人出席签字仪式。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图为周总理在会议上发言。

1955年6月,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访华,毛泽东主席到机场迎接。中国是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

1960年9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宴请来访的几内亚总统古·杜尔。

1956年11月,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埃及驻华大使拉加卜出席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支持埃及维护国家主权、反对英法侵略的大会。

1960年11月,古巴政府经济代表团团长格瓦拉访华时出席首都群众欢迎大会。同年9月,中古建交,古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1963年12月3日至1964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先后访问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尔及利 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 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十个非洲国家和缅甸、巴基斯坦,后又和宋庆龄副主席一起访问了锡兰(今斯里 兰卡)。图为周总理亚非十三国之行飞行路线

周恩来总理访问阿联时同纳赛尔总统在一起

周恩来总理抵达马里,凯塔总统到达机场迎接。

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前夕,加纳发生了企图刺杀恩克鲁玛总统的事件。周总理不顾危险,毅然决定仍按原计划前往,并建议打破礼宾常规,凡有总统参加的活动都可在总统驻地举行。图为周总理与恩克鲁玛总统会见的场景
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国家途中,临时决定应邀对尚未建交的突尼斯进行了两天的访问,并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与突方解决了建交问题。图为周总理与布尔吉巴(右二)等在一起。左一为陈毅副总理兼外长。

自六十年代起,中国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合理地解决了同一些国家的边界问题。

1960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与缅甸总理奈温在中缅边界问题协定及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互致祝贺

中缅边界问题协定

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1961年10月,中国同尼泊尔边界条约在北京签字。图为毛泽东主席在刘少奇(左六)、朱德(右五)、周恩来(左三)、陈毅(左二)、贺龙(右一)等领导人陪同下会见来访的尼国王马亨拉时宾主合影。(右一)等领导人陪同下会见来访的尼国王马亨拉时宾主合影。

1963年9月,刘少奇主席访问朝鲜,在金日成首相陪同下参观朝鲜工业展览馆。

1963年11月,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和阿富汗王国内务大臣卡尤姆在中阿边界条约上签字。

1962年12月,中国同蒙古边界条约正式签订。图为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欢迎前来签约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

1963年3月中国巴基斯坦政府《关于标定中国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协定》在北京签字。图为协定签字后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出席巴基斯坦外长布托的答谢宴会。

中国与缅甸、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签订的边界条约。

1955年10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恢复日中、日苏邦交国民会议会长久原房之助。左二为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廖承志。

1962年11月,廖承志同志和日本自民党国会议员高碕达之助在北京共同签署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该备忘录在中日关系上是一个重要突破。

1965年8月,中国领导人彭真、郭沫若和中日青年联欢

1963年10月,周恩来总理会见来访的法国总统特使、前总理富尔一行,商讨两国建交问题

1965年8月,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会见来访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特使、国务部长安德烈·马尔罗。

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建交,这一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图为当年6月中国首任驻法大使黄镇向戴高乐总统递交国书后合影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格雷厄姆·斯廷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七十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中国坚决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与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取得重大突破。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图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宣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交外交关系。图为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出席卡特总统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在中美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198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八一七》公报。

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他在会上发言阐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划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的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图为决议通过时的联合国大会会场。

1971月11月,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和代表符浩、陈楚、熊向晖在会场上成为记者注意的焦点。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名,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3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陪同来访的墨西哥总统埃 切维里亚在北京参观。

1973年6月,姬鹏飞外长访问英国时拜会希思首相

1973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法国总统蓬皮杜。

1973年10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来访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洛阳龙门石窟。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陪外宾去外地参观。

1973年11月,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访华时游览北京天坛

1975年10月,朱德委员长会见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一行。图为宾主合影。前排左八为邓小平副总理,左六为乌兰夫副委员长,右五为王震副总理。

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时,与福田首相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陪同来访的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观看体育表演。左一为外交部部长黄华。

七十年代初以来,特别是随着第二十六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五大洲更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到1980年底已有124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图为中国同巴西、奥地利和加蓬的建交公报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中南海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的采访,就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中国的统一等问题阐述了看法

1985年3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由会长五岛升率领的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他在谈话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讲话中,他提出了中国对国际形势 判断和外交政策的"两个转变"。

1988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斯里兰卡总理普雷马达萨时指出:既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又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在国际关系中最经得起考验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87年二月,邓小平同志会见来访的泰国王储哇集拉隆功

1988年5月,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阿根廷总统阿方辛。

1984年8月,李先念主席访问罗马尼亚时参观康斯坦察县农村。

1986年3月,李先念主席访问索马里。图为李主席出席作为中索人民友谊象征的贝纳迪医院扩建工程奠基仪式。

1985年8月,胡耀邦总书记会见来访的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

1988年10月,杨尚昆主席举行宴会欢迎肯尼亚总统莫伊访华。

1987年6月,国务委员兼外长吴学谦访问科特迪瓦时拜会博瓦尼总统

1988年12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

1989年10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巴勒斯坦国总统阿拉法特。

1990年5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

1969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机场会见途经北京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这次会谈使紧张的中苏关系有所缓和。随后,中苏恢复1964年开始举行、后因故中断的边界谈判。

1979年10月,中苏国家关系谈判在莫斯科举行,右起立者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幼平。

1982年8月,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于洪亮赴苏,向苏联传递中方有关改善中苏关系的信息。图为于洪亮的说帖首页。

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提出,双方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图为当时《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

1983年7月,中国和英国政府开始就香港问题举行会谈。1984年9月,双方达成协议并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图为草签仪式后,国务委员姬鹏飞(前排左五)与中国政府代表团两任团长、外交部副部长姚广(前排右五)和周南(前排左四)及代表团工作人员合影。

1988年1月,外交部副部长周南和葡萄牙驻华大使瓦莱里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互换中葡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的批准书。

1991年10月5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这是他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并签订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1991年7月,李鹏总理访问沙特阿拉伯时会见法赫德国王。

1999年2月,胡锦涛副主席访问南非。图为南非总统曼德拉在总统官邸会见胡锦涛副主席
',7)">
您已欣赏本篇

',8)">
',9)">
',10)">
',11)">
',12)">
',13)">
',14)">',15)">',16)">',17)">
',18)">
当前在线本馆人数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