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慕春 : 误尽苍生的格言警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48:43

周作人曾有言:凡是历史,好的都在书上,坏的呢?从来都没写。又或者是:书上写的好东西全没实现过,而书上没写的坏东西,全都实现了。也忘了是他老人家浩繁的文集里哪篇雄文了,大意如此,也就懒得查考,否则多少有点“獭祭”的味道,惹人耻笑。

 

 

其实,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吧,因为我们假如喜欢读书——而喜欢读书的人一般都有点——理想,于是读书的时候呢?如果没有经验,往往会把书上的“好东西”当成现实,或者可以实现,于是久而久之,发觉我们好比《伊索寓言》里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慢慢变得——愤世嫉俗起来,因为假如我们的理想好比那颗没有吃到的葡萄,虽然我们心里也许承认葡萄“甜”得“美丽”,但因为在自己的生活里受挫太深,磨折太多,碰壁碰得太痛,于是咽咽口水,仰望自己高悬在不可及的高远处的理想,我们就非要说它好——酸,虽然假如我们能够占有它的时候,不管怎样,我们觉得它还是比较甜的,哪怕不甜很酸,甚至很苦,我们也还是要说它很甜很甜,有的时候,在“百折不挠”或“千锤百炼”这类骗骗老实人的励志成语的蛊惑下,谁愿意轻易承认自己看中选定的理想遭到了幻灭呢?犹如明知吞咽了一颗苦果。我们也要学人——九死而未悔。我们或者还可以自我解嘲说:现实,终究是——不够理想;因为希望,就在前方;虽然到头来前方,也还是四顾苍茫。我们好比——遇到一个好强的母亲,谁愿意承认自己女儿嫁了一个浪荡子呢?也许他真的浪荡,也就宛如那颗吃在嘴里的“酸葡萄”,个中甘苦只许自己知道,偏就不许别人“分享”属于自己的苦恼,好似自家的“丑事”被曝光了似的,家丑不可外扬,自己的女儿遇人不淑,干卿何事!

 

 

所以,这“理想”就好比我们从不相信却装作深信不疑的格言警句。教育别人是顶好的,但用在自身就不大合宜了,好比大公无私的人往往注重的那种奉献精神,可在条件允许环境逼迫的情况下,时不时在自己脑子萦回一下,但绝对不需它真真变成自己身上的现实,而千万要成为别人现实中的存在,好像旧时运筹帷幄的幕僚军师,又或者鲁迅揶揄的清客帮闲,出谋划策是分内之事,但发扬光大就无须身体力行了。

 

 

让我随便找几句意思浅显而又格调整饬的,列举一二,供君品瞻。

 

 

比如说一,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多少年来,这句家弦户诵的联语听得我耳朵都起茧了,上学时老师说,下学后父母说,就是走到满不是那么回事的社会上,还有人说。可有几个稍知世情的人真信呢?忠言总是逆耳的,这人人都知道,因为谁愿意别人指出自己的毛病呢?不要说指出毛病的忠言了,就是泛泛而论的良言善言,也好比不可触摸只能想象的“理想”一样,只供我们嘴巴上念念叨叨好推开它去远迢迢地膜拜,于是,只是戏言罢了,谁会当真?也许除了没有见过世面的村夫,或者没有人事历练的傻子,笨伯以及呆佬,还有马大哈,还有假戏真做的看似俗人的高人,甚至是奸人,会多多少少现出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附和着,像大人膝下的小孩,老师面前的学生,生意场上的陪客——陪着强颜欢笑好让生意做成的陪客,或官员后面总有的那种屁滚尿流的——跟屁虫,听你这迂夫子唠叨罢了。人们是不喜欢忠言的,好比自夸真有自知之明的人,是最不喜欢用镜子“鉴”别自己的美丑的,或最喜欢用镜子来鉴别自己的美丑,因为在这些人的心眼里,美的当然还是美的,就是丑的,也要它是——美的。如果一个不信邪的人非要“忠言”当作“良药”逢人便用,到处抛洒,迟早他会发觉自己就是“逆耳”的“忠言”与“苦口”的“良药”——一个死板板理想遭逢活鲜鲜或黑漆漆现实的具体化身,也就是人人避之不及的弃物,理想能当饭吃吗?不能。这个人脑筋有问题吗?当然。你见过因为娇惯所以固执——因为固执而更显娇惯的小孩子,喜欢苦口的良药吗?没见过,他们只喜欢糖浆。

 

 

二,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说这话的人也许懂点法律,知道杀人是要死罪的,盗窃是要徒刑的••••••但完全不懂得心理学,莫以恶小而为之,看上去很美,其实大谬不然,在很多人心里,越是小恶,越是“微不足道”的,相反越是小善,偏偏就不当行不愿行,或是“无为而无不为”了。犯点小错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只要是个人,谁敢说他不犯错误,既然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那就很可能因为这些个无足重轻的错误,而吃一堑长一智走向正确呢,有人不说过吗,真理都是从错误的路上走出来的,就连从前那些清高到没有一点人气的名士在“餐风饮露”之余,也懂得《论语》里子夏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的自我勖勉,用它包庇得也懂“做大事不拘小节”的优雅,何况我们这些最瞧不起或攀不上名士的普通百姓呢?所以孩子,家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小恩小惠的,别人是不会怎么计较的,也就不会放在心上,我们要雪中送炭,切莫锦上添花,或未雨绸缪,好比别人家严重到死了人,我们可以陪着显出一副自己“如丧考妣”样子,又或者某个地方遭了难,确实需要发动所谓巡回义演,如果我是演员明星,倒可以一展歌喉或者舞姿,哪怕表演两句单口相声也好,那才是青史留名代代相传大善之所为,区区端茶送水嘘寒问暖的小事情,比如路上掉的那块容易绊人的香蕉皮,或西瓜皮,或厚脸皮,你就不要亲自操刀——躬身把它捡起了,这种鸡毛蒜皮的好人好事,还是乐得成全那些喜欢沽名钓誉的人,人之为人,眼光总要长远一点,等到张大爷或李大娘摔成脑中风,再去涎皮赖脸地跑去慰问,也不迟啊。

 

 

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所有的格言警句中,在我看来,唯有这句,最有所谓——书呆子气。这都什么年代了,人类都能登上环形山了,也就等于动物都快灭绝了的——阳关灿烂的日子,还书山学海的瞎鼓捣,真是不识时务啊。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讲究批判的时代,是一个注重行动的时代,是一个伍佰所谓要“冲冲冲”的时代,因此,早进步到不是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落伍时代了,以前或者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一跃龙门成白衣卿相好自我标榜,现在呢,除了图书管理员或者书店售货员,要不几个用著作做成令名于是成名就相当做作的作家诗人,以及没事喜欢哼哼卿卿的所谓的学者与所谓的教授,喜欢在没人真爱听的讲座里,讲堂里,讲演里,或者自己也不真的留恋的青灯黄卷——爬格子的生涯里,键盘击打的沉闷无聊里,为你抒发那种指点江山臧否人物的“书生意气”,谁还真把它当成一回事啊,就是一般喜欢王婆卖瓜的二位大员——大模大样的国家级图书馆管理员与大大咧咧的新华书店售货员,也会在拉上卷帘门或锁上防盗门回家——好和衣就寝的一刹那,无意识地叹口凉气,感悟到生活的疲惫,人事的复杂,以及“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标志着一种“身入宝山空身而返”源于知识的厌倦,除非书里记载着怎么荣登馆长或攀升店长总之奔赴首长的诀窍,而且最好写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像这样不切实用而很耐读耐琢磨的警句格言还有很多,谁叫我们的文化底蕴那么深厚呢?有兴趣的,可以啃啃《菜根潭》之类的修身读物,或者《曾国藩家训》之类的处世箴言的玩意,或也不无裨益,恕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谁叫我们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呢?俗话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这个古已有之的名教社会,饱受庸俗化后的老庄哲学道家隐逸兵家诡术等趋向厚黑思想的浸染,以及其它形形色色多姿多彩到灿烂夺目的各种——文化的熏陶,正如有些自命高雅超脱或老练世故或圆融八面的人经常掩饰的那样,真以为没有桀骜的神采,奋进的斗志,独立的气节,也可以没皮没脸侈谈老庄周易外带佛教的精义;没有一尘不染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情怀,也敢伪为深沉的卖弄厚黑玩世要不就逃逃禅的真谛了。

 

 

也对,别说我们这些从小灌满了口头禅式警世良言处事真言的不学之辈了,就连留学哥大喝过了洋墨水,而且还特别讲究实用主义的胡适先生,也知道写篇《名教》文章,来展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骄人的灿烂文明哩,因为他虽与我们一样,或也深深洞悉了格言警句背后掩不住要浮出的斑斑劣迹、团团猥琐,与阵阵喧嚣,也知道在有些喜欢“换位思考”的人们看来,这种种卑劣猥琐喧嚣出的矫伪诈善与假意虚情,换个思维角度,正是彰显了它们的好处,文明嘛,没有这些切实而又务实的东西写在纸上,让我们浏览,供我们瞻仰,任我们挥洒,随我们解读,怎能体现文明至极的好处,怎能保持浸淫文明的巅峰状态。就是站在美学或者音乐的艺术视角,这些对偶精工,声调铿锵、意义深邃的句子,如果你不需要它真真在你的内心深处沉淀,或是作出真真有益的读解,并切切实实把它悬为一个理想——可以实现非实现不可的理想,进而化作一种长期的、韧性的行动,那就只管大声吟诵出来,也是这喧嚣浮世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正如一向喜欢来点冷幽默的胡适博士所谓:

 

 

“小孩若爱啼啼哭哭,睡不安宁,便写一张字帖,贴在行人小便的处所,上写着: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夜睡到大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