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华将军传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11:45

寸草心

(1886—1950)

潘文华,小名文生,字仲三,绰号潘鹞子。

1886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宫乡农兴村二组(棕树湾)。父名在田,清代秀才,教私塾谋生。生母江氏,生姊妹三人,于1892年病逝。

遂迁居文宫镇下街,做小生意维持生活。不久父续娶张氏,生弟昌猷、世英。

后又随父迁高桥镇(文宫镇附近),就读私塾,但泊于生活,不久辍学。

1896年父死,生活无着。堂叔潘秀峰见其颖悟过人,资助他再上私塾,年余弃学,投拜族兄潘书堂学习武术。不到一年,另学堪舆。

1900年与二叔潘贵成一道上成都,经父友贾金华介绍到华兴街一家药店当学徒。

1902年由贾金华担保,离店从戎,在四川新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相当于混成旅,驻成都东较场)当随从。两年后升为二等兵。此时,他在各项器械、枪术、剑术、擒拿格斗、上房越脊等方面,都名列全协前茅。能在两丈余高的城墙上跃下,然后徒手攀上,多次反复,面不改色,由此得“潘鹞子”绰号。

1908年潘文华因器械体操表演出色,四川陆军武备学堂当堂破格委任为牟目队体操助教(牟目,指陆军低级武职),

既而以牟目助教资格免试入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在速成学堂加入反满团体,留名写有“炎黄华胄,岂戴胡儿天子”的《金兰谱序》,险抛头颅。

1909年9月,陆军速成学校第一班毕业,潘文华被任命为排长,随部队进藏,在波密战役中,以“功”升任连长。

1911年,在西藏江孜率领全连起义,响应辛亥革命。由于英军扶植的藏军不愿起义,与潘率领的义军对敌,义军粮、弹缺乏,孤立无援,潘文华等不得不经印度、缅甸、云南步行返川,在顺庆(南充)李挽澜部下任连长。

1913年至1916年间,袁世凯梦想称帝,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在进步党人张澜策动下,潘文华随钟体道师长、李挽澜旅长响应蔡松波号召起义反袁。袁世凯倒台后,潘文华先后升任营长、团长。

1918年李挽澜在内江阵亡,潘文华代理旅长职,退驻陕南。

1919年,潘文华进驻通(通江)、南(南江)、巴(巴中)。

1920年潘文华离通、南、巴,率队退往川东,投刘湘部,时刘湘为四川陆军总司令,潘被任命为师长。

1923年,潘文华担任第三十三师师长时,奉命举办军官传习所培训干部。

1926年北伐开始,潘文华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第四师师长,兼重庆市市长。此时,他积极筹办重庆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修筑公路,美化公园,重庆父老衷心拥护。

1933年,潘文华任教导师师长,兼任刘湘部预备军总指挥。

1936年,“西安事变”后,潘文华晋升为刘湘部第二十三军军长。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潘奉命代理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职,出川抗日。在四川各界人士欢送大会上,潘以“胜则生,败则死”为中心的讲话,深受爱国人士欢迎。

1938年1月19日,刘湘病逝,其军政权交潘文华掌握。这时潘文华与张秀熟、郭秉义有来往,在重庆与南方局的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等多次交往。又通过所部中心秘书、地下党员甘树人与党长期保持联系。

1938年5月,周恩来在成都长发街和潘会晤后,周恩来派唐舞园到潘文华部队建立统战关系。此时,蒋介石则以拉拢手段对待潘文华。封潘为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司令部设成都,有电台与延安联系,台长金文彬)、川康绥靖副主任、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绥靖署设阆中,有电台与延安联系)、兼五十六军军长等职。任命他的儿子潘清洲为巴山警备司令。蒋还扶植潘的弟弟潘昌猷作四川银行董事长。

1944年底,蒋企图以“通敌”罪,阴谋通过杨森、潘文华除掉刘文辉。潘文华不惜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对蒋介石的密令明施暗抗,免却了川康军民可能遭受的一场浩劫。抗日胜利后,遭蒋撤消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及其子潘清洲巴山警备司令等职的打击报复,只继任五十六军军长职。其后,另任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驻防黔江。

1946年国共和谈,毛泽东、周恩来到重庆。潘文华见到了毛泽东。蒋介石派特务进行捣乱,潘派人暗中保护毛泽东。其后,潘任西南行政副长官时,潘一直未接受过蒋介石的指挥。这期间与共产党的联系更为密切。西康省电台、阆中电台与延安电台互通情报。

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以西康省主席的身份起义,潘文华和邓锡侯以西南行政副长官的身份起义。起义后,党中央任命潘文华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1950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潘文华向志愿军捐献寒衣款二千万元(当时币值)。

潘文华当了将军之后,热爱家乡,不忘桑梓,值得赞颂。

1934年,潘文华派周万俊率领部队修筑成都至借田一段公路。

1937年元月又开工修筑借田至仁寿城的公路,于1939年全线通车,全长99公里,涵洞二百余个,老百姓未摊一分钱,概由潘文华负担。

1938年仁寿地区大旱,大、小春几乎无收获。潘文华与四川省政府商议,拨给仁寿救灾粮“九二米”十万石,由县长曹葆章散发各乡。有一年仁寿霍乱、天花严重传染,死人甚多。潘文华从他在重庆开办的补益大药房拿出大量的药物进行救济。

1934年,文宫士绅拟培植壁山庙为校址,兴办小学。一切商妥,唯差小学基金。潘知道后,立即捐洋一千元,于是文巷小学于1935年秋开始招生。学校的仪器、风琴等大量设备全由他捐赠。

1937年,潘文华出资在文宫场十华里许的潘家谝(马鞍山山脚)、潘家祠(现松林乡黎明村)开办两所潘氏私立小学。不分姓氏的儿童入学一律免费,潘氏子女入学还发给书籍和衣裤等,外姓困难子女入学也有照顾。

早在1934年,潘文华念及“本场民众,向多守旧,固执异常,民智不开。推原其固,实因教育未能普及,民众读书缺乏培养……感以往之闭塞,谋将来之改进,特捐助私立学校基金洋二千元……”①寄文宫团总购谷生息,以备兴办中学。

1936年,潘文华慨然捐助建校基金洋一万元,购得冯子绥的十五厢熟地及园林计十四亩(现文宫中学校址),修建私立文华中学。学校建成后,又以重庆银行十万元存款折捐作私立文华中学办学基金,报省立案。

文红中学于1939年秋季正式招生,潘文华亲自赠送匾额一幅,横额是“国家灵魂”,题联语“愿天下同文同轨,教诸生立己立人”。从招生之日起,仁寿县境及邻县市均有青年子弟来此求学。其成绩优异和家庭贫困的学生曾享受学费减免。为了纪念潘文华办学功德,文宫民众在文华中学校门对面修建一亭,亭中石碑大书:“潘公仲三兴学纪念亭”。

1942年春,文华中学学生因聂生明校长离职,黎怀渭继任文华中学校长,对董事长冯子绥强烈不满而罢课月余。虽经冯子绥及仁寿县长软硬兼施,但无济于事。黎不得已以函告潘文华。潘为此事同其子潘清洲专程回家,在潘公馆亲自主持学生代表座谈会。学生代表人人就坐,潘清洲则侍立潘文华座侧,经半日不曾离去。潘文华态度和蔼,虚心听取学生意见,然后向学生晓以抗日救国大义,并表示适当时候再聘聂生明来此掌校(聂生明果于1945年春第二次掌校文华中学)。学生代表口服心服。回校后,学校正常秩序很快得以恢复。

潘文华回故里,必来文华中学向师生致意,并设慰劳筵席。

潘文华还在文宫乡捐资创办私立文华民众教育馆一所。又发给文宫乡农民每户一本《农民识字课本》,促其学习。1935年,潘文华在文宫镇朝阳山观音阁兴办图书馆一所,供中小学生及社会民众阅览。潘文华划数十亩土地作图书馆的固定资金。不仅如此,潘文华还在仁寿县立中学设“文华奖学金”,对学习成绩优异者(前三名)发给奖学金,以资关怀鼓励。潘文华胞弟潘昌猷,也曾赠给文华中学有关书籍和药物,曾于1944年捐赠给仁寿县女子中学图书及劳作器械购置费十万元(法币)。

潘文华乐善好施。1931年建筑小河桥(现文宫乡长虹村五组),人民为了感激他,于桥头树一石碑,大书“脱舟逊惠”四字(碑石于“文革”初毁掉)。春秋两季青黄不接时,对文宫乡的贫困户施发赈济。对贫困致死者施以棺材。在文宫镇街头为乞丐修建两处乞丐营。故文宫民众在文宫上街进场处,为潘公树立碑曰:“万家生佛”(碑石于“文革”初毁掉)。

潘文华自幼家贫孤苦,对曾给以同情和支援者表示谢意,不忘酬谢。1922年他返乡拜谒母墓时,拜见小时乳母李婆婆,并以厚礼酬谢。叔父潘贵成被他多次接到重庆休养,待之如父母。对资助他上学的潘秀峰更从重酬报。他对拳术老师潘书堂尤为敬重,只要回家都备礼拜见。对两次保他去工作的贾金华,赠送给几十亩土地让其欢度晚年。

潘文华一生爱国爱民,敬老尊贤,宽厚信守,热爱桑梓,重视教育,关怀青少年。至今人们赞颂不已,记忆犹新。惜于1950年11月12日病逝于蓉,终年64岁。中央人民政府发来唁电,遗体覆盖国旗,殡葬于成都武侯祠。

-----------------------------------

潘文华,号仲三,仁寿县人,生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父母务农。潘幼读私塾,后到成都中药铺当学徒。

    1908年考人四川陆军速成学堂。

    1909年随三十三协入藏勘乱,初任副排长,后升任排长、连长。 辛亥革命后,潘随部回川在钟体道部任营、团长。

    1920年初由陕南到达县,被川军第七师师长颜德基委任为独立旅旅长,驻防忠县一带,自筹款购,割据一方。

    1920年8月,第二军军长刘湘与滇黔军作战退集问中,粮饷窘迫,潘文华以速成同学之谊,馈赠数万元,使刘深为感念。不久,刘湘反攻获胜,就任川军总司令,即委潘为第四师师长。自此以后,在四川军阀混战中,潘一直跟随刘湘,转战四川各地,为刘争在川省霸权立下汗马功劳,因而深得刘的信任,成为刘湘集团的高级核心人物。

    从1928年起,潘文华兼任重庆市政督办、市长达8年之久。在其任职期间,对重庆的市政建设有所建树。如开辟新市区,修筑大马路,成立重庆自来水公司,成立重庆市电力公司等。

    1928年,还支持重庆市民要求收回王家沦日租界的斗争,迫使日方交还王家沱日租界。

    1934年,为了阻挡中央红军人川境,潘文华曾任南岸“剿匪”总指挥,与红军于贵州土城、赤坎一带几度接触。

    1935年冬,潘又被刘湘任命为南路“剿匪”总指挥,于名山一线,阻击红四方面军进入川西平原。

    1935年11月,潘文华被任命为二十三军军长。

    1937年,他率部出川抗战。11月下旬,潘部一四四、一四七师在长兴、宜兴至湖口之间担敌,掩护自淞沪战场西撒之国军。接着参加广德、泗安战役,川军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壮烈殉国。但蒋介石处心积虑要消灭刘湘的势力,乃以广泗之役的败退,归罪于潘文华,撤销他二十三军军长职务。

    1938年1月,刘湘病逝汉口。蒋介石任命其亲信张群为四川省政府主席,引起四川地方实力派的坚决反对。蒋介石只好采取慎重、渐进的搁平政策,对四川地方实力派许以高官厚禄,然后逐步加以控制。为此,蒋介石对“甫系”首领的继承人潘文华大事笼络,急忙撤销对潘的处分,任命潘为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继后又任命为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张群主川一事,蒋介石不得不收回成命,改任刘湘旧部王缵绪为四川省政府主席。 蒋介石对潘文华、刘文辉、邓锡候仍存戒心,惟恐他们拧在一起,难于控制。便于1939年1月,任命潘文华为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署办设于阆中,将活调离成都。潘到阆中,领到国防部发给工程费20万元,构筑大巴山防御工程,但仍以告病常驻成都,以便同刘文辉、邓锡侯联系。 王缵绪任省主席后,迅即投入蒋介石的怀抱,处处同川康地方实力派作对。潘文华遂与刘文辉、邓锡侯策动川军7个师长于1939年8月发表驱王通电。蒋介石知众怒难犯,只好将王缵绪撤换,由蒋介石自兼四川省主席。

    1940年11月,张群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但是,蒋对川康地方实力派仍然是通过笼络来加以利用和控制。对潘文华则从经济上进行拉拢,由财政部长孔祥熙亲自出马,与潘文华换帖订为兰交;指定潘的兄弟潘景猷为四川省银行董事长,任职长达8年。由于得到孔祥熙的照顾,潘氏家族成了“西南财阀”之一。 蒋介石见潘文华是继刘湘之后“前系”首领,代表四川地方势力,故尽力笼络,而潘文华对于蒋介石控制四川地盘,并不甘心,而且他也看透了蒋对他只不过是一时利用,并不信任,因此对蒋保持警惕,防蒋反蒋的思想和行动时有暴露。

    1939年冬,蒋介石要刘文辉修筑康藏公路,并借军工修路为由,要派中央军人康。刘文辉与潘文华、邓锡侯商量,一致认为蒋派兵修路是假,攫夺西康是真,必须坚决拒止。但又恐蒋强行派兵人康,于是潘文华送给刘文辉一批手提式机枪、迫击炮,以充实刘的战斗力。潘并密令驻宜宾、乐山的周晓岚师,驻耶峡、名山的刘树成师暗中警戒,支援西康。此事为蒋所知,对潘深为嫉恨。 抗战期间,潘文华与刘文辉、邓锡侯一致反对蒋介石的控制,希望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援助,而中共亦把潘文华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

    1938年夏,董必武、林伯渠、陈绍禹由延安去武汉途经成都,特意与播晤谈。

    1939年4月,周恩来到成都,潘文华在乔毅夫公馆宴请周恩来,作陪的有中共党员世文、张曙时、张秀熟等。是年夏,董必武、林伯渠在重庆与潘文华第二次会晤。

    1942年4月,王若飞在重庆活昌酸别墅同潘文华相见。同年6月,周恩来派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电台台长钱松甫(化名钱钟仪)到问中潘文华司令部,以参议职务作掩护,做联络工作。翌年,经潘文华同意,钱松甫在潘的司令部设立电台,此电台一直持续到1946年10月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撤销。抗战后期,大后方民主运动兴起,矛头指向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潘文华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赞助当时的民主运动。

    1944年冬,经张澜介绍,潘文华和刘文辉参加了民盟,成为秘密盟员,并提供经济支援。由潘文华任董事长的《华西日报》以及由川康地方实力派出资办的《华西晚报》,先后聘请田一平。杨伯恺、黎澎等中共党员来主办,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进步报纸。为此,蒋介石大为恼怒,几次派人来干涉,均遭潘文华的抵制。

    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即下令撤销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并免去播文华的川康绥署副主任职务。为了使潘远离成都,任命潘为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令潘的部队移驻酉、秀、黔。彭及湘西边境。

    1948年,蒋将播的一六三师调河南由张饬指挥,一六四师拨襄樊归康泽调遣,十七师开赴武汉由白崇禧使用。至此,潘文华的部队均被东抽西调,肢解无余,潘已成为边署光杆司令了。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蒋政权已成土崩瓦解之势。潘文华曾于6月派黄应乾为代表,到香港同张澜、李济深联系。11月中旬,潘文华到了成都,得知刘文辉收到周恩来发来的电报,指示大军即将西进,待时机成熟发动起义。这就更力加坚定潘起义的决心,遂同中川西地下党取得联系,并将他的旧部刘树成两个团和省保安八团、十团,交给地下党指挥。同时又电嘱其长子播清洲相机起义。11月为日,重庆解放,蒋介石逃到成都,潘文华以养病为名到灌县暂避,并暗中与刘文辉、邓锡候相约采取一致行动。

    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刘文辉、邓锡俟、潘文华在彭县同一天通电起义。蒋介石见大势已去,急忙于次日清晨,逃离成都飞往台湾。

    1950年1月,潘文华被人民政府安排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0月病故于成都。

    资料整理/潘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