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僧传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07:33

名僧传略

 

慧忠国师  

    慧忠国师(?-775),唐代越州诸暨冉氏子,受六祖心印,居南阳白崖山(今属淅川县)香严寺四十余年,禅宗南宗慧能门下著名门徒之一。戒行精专,名闻海内,与行思、怀让成禅宗主流。流传至今的曹洞宗、临济宗即源于此。唐肃宗嘉其行,于上元二年(761)遣内给事孙朝进迎慧忠入见,待以师礼,忠奏理国治人之要。肃宗闻之悚然,敕居千佛寺,号曰国师。相国崔涣从而问津。代宗大历十年(775)十二月九日逝。其徒奉灵骨归葬党子谷并建塔。中使临吊,赙赠甚厚,敕谥大证禅师

  (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唐代高僧神会  

    神会(688760)唐代禅宗僧人。《宋高僧传》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五、三十载,俗姓高,襄阳(今属湖北)人。初学《五经》,次探《老》、《庄》,后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于是留意于佛教。先投国昌寺元法师出有,后至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参禅宗六祖慧能,受顿悟教。慧能死后,到北方。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敕慧能弟子神会禅师往南阳龙兴寺,传顿悟说,续于洛阳大兴禅法,始判南北二宗(即南能北秀──南以慧能为首的顿悟教和北以神秀为首的渐悟教)。神会曾在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大云寺同北宗禅师辩论,抨击北宗传承是傍,法门是渐。辩论记录名《菩增达摩南宗定是非论》。

    后来,神会被赶出京城。安史之乱,应朝廷所请,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以供官军。乱平后,因功被唐肃宗诏入内道场。后住洛阳荷泽寺,故又名荷泽大师。卒谥真宗大师,著有《显宗记》等。弟子有无名、法如等。(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天然禅师

唐南阳丹霞山天然传  

    释天然,少年入佛门,谒见石头禅师,立名天然。侍师三年始出家。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交往。后在慧林寺,天气突然变冷,烧木制佛像御寒,有人讥讽说:吾荼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早上横卧在天津桥上,遇留守郑公呵责。师慢慢仰起头说:无事僧。留守感到是异人,即供给衣服。每月给米面。元和十五年春说:吾思林泉。即到南阳丹霞山结庵。长庆四年六月对弟子讲:备沐浴,吾将欲行矣。马上戴斗笠持手杖,穿鞋子。一只脚垂下还没挨着地面即园寂。年86。皇上封为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大藏经(精选标点)卷十一(宋)赞宁撰大宗高僧传卷第十一,P1249]

     天然禅师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638713)的第四世法孙。

    唐代宗大历年间,天然由儒归佛,并拜慧能三世法孙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为师。

    唐玄宗元和年间(806820),天然居洛阳龙门香山,与自在和尚(死于821年)交好,天然极力宣传慧能的顿悟说,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佛教其它各宗的烦琐之学,使人耳目一新。元和中至洛阳龙门香山与伏牛和尚为莫逆之友,于慧林寺遇天寒,曾焚木佛取暖。焚佛取暖的故事,是天然发扬顿悟说的典型事例。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天然由洛阳到南阳丹霞山结庵说法,常谓: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又谓:今时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吾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这是对顿悟说的最好注疏。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天然在南召建立第一座寺院──丹霞寺。清光绪八年(1882)六月,长庆四年六月邓州丹霞天然禅师卒。赡部员外郎刘轲为撰碑铭。终年约69岁。

(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盐官齐明寺僧猛尼傅  

    僧猛,俗姓岑。南阳人。后随文迁盐官县。幼年即有拔俗之志。十二岁父丧,悲伤吐血,绝而复苏。三年丧满,辞母出家。戒行清净,恭敬师长,淡薄生活。行道礼忏,从不懈怠,忏悔先罪,精恳流泪。到江苏建福寺后,日夜读经,心无厌倦,对经律皆悉研明。 齐建元四年母病,把自己家的东院改建为齐明寺。平时对饥者常施以膳食,迂寒者解衣与之。同住十余人,三十余年未见愠色。永明7年,72岁卒。

    [大藏经(精选标点)卷十一(梁)释宝唱 撰《丘比尼传卷》第三,P1569]  

 

唐州云秀山神鉴传  

    释神鉴。俗姓韩。浔旭人。幼年与众不同,乐闻梵呗之音。求愿出家,父母阻之,潜投东林寺贞素律师修学。后讲通《大涅磐经》义.参大寂禅师。继居怀安西北山。此山多猛兽为害百姓,自神鉴居后,虎灾即息。一天,一男子对法座殷重致礼,忽然不见。七日后,见一位穿戴异常的人来到方丈座前升入空中说:此大师者,真法宝也。开人天眼目,故来报也。其徒众始知神鉴是得道的高人。会昌四年入灭。八月十五日藏之于塔。

     [大藏经(精选标点)卷十一(宋)赞宁撰大宋高僧传卷第十二,P1407]

 

唐邓州乌牙山园震传  

    释园震,俗姓陈。中山人。幼年酷爱儒学。其父为州衙吏。遇云游沙门寓霄,留住供施。震听道入神,放弃儒学,研修佛经,往白磁山,礼智幽为师受教。后遇荷泽禅师得法。隐南阳乌牙山。山中多巨蛇,深潭有毒龙。震居此后,二物潜踪。后有一形服俱异的人致拜曰:我在此已二百岁,今感无心之化,绝虑之修,吾曹冥感超升,可非师之力欤!。贞元六年终。享年88岁。弟子奉全身入塔。   

    [大藏经(精选标点)卷十一(宋)赞宁撰大宋高僧传卷第二十,P1400]  

   

梁邓州香严山智闲传  

    释智闲,青州人,身材魁梧,博闻强记。有智慧。亲朋均称赞他若好好学习,后可成材。很快即辞亲出家。求法心坚。后到南阳忠国师遗迹居住。一天在除杂草时,敲击瓦砾,哑然失笑,冥有所证,抒颂唱之。由此开悟。死后,被皇上封为袭灯大师,塔号延福。   

    [大藏经(精选标点)卷十一(宋)赞宁撰大宋高僧传卷第十三,P1277]      

 

唐州紫玉山道通传  

    释道通,俗姓何,庐江人。幼见佛像,必礼佛赞叹不愿离去。其父在泉州南安为官。通要求出家,因诵经合格,即准。随道一禅师修学。但志在游江、浙名山寺院。故此处名山寺院无不登陡。之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励心僧务,不辞勤苦。贞元二年,到南岳见石头禅师。贞元四年,大寂禅师讲:夫玉石润山秀丽,益汝道业,遇可居之。秋天,和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回至唐州。唐州西有山,如出尘外。问乡民,始知此山为紫玉山。方忆大寂禅师之悬记。登山见有一石其形方正,色紫莹然。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先师之言,非虚记也。即挂锡解囊,参学之徒雾集。除茅建舍。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参礼百丈山海禅师归来。道通师曰:汝其来矣,此山有主也。曳杖径去。襄州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年83岁。 [大藏经(精选标点)卷十一(宋)赞宁撰大宋高僧传卷第十,P1236]       

 

唐京师恒济寺怀素传  

    释怀素,俗姓范,先祖为南阳人。曾祖高宗朝时选调为绛州曲沃县丞,祖父延州广武县令,父亲职任左武卫长史,即成京兆人。母李氏时梦雷震而受孕,素出生时,神光满室,命相称贵极,可为王者师傅。幼聪慧,十岁时决意出家,双亲难阻。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自西域返回,即求三藏法师为师。初寻经论,不费光阴,受具足戒后,专攻律部。咸享元年,发起勇心,别述《开四分律记》。至上元三年丙子归京,住西太原寺。后又著有《俱舍论疏》十五卷、《遗教经疏》二卷、《钞》三卷、《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二卷、《四分僧戒本》各一卷。日诵金刚经三十卷,讲《大律》已疏计五十余遍,其余书、经、画像不可胜数。于本寺别院忽然示疾,曰:余律行多缺,一报将终。时空中有天乐嘹亮,安然而逝,年74岁,法腊53。葬时有鸿鹤绕塔悲鸣,至暮方散。  

    [大藏经(精选标点)卷十一(宋)赞宁撰大宋高僧传卷第十四,P1294]

        怀素(624——697),俗姓范,南阳人。为玄奘和尚的弟子,东塔律宗的创始人。10岁出家,拜律宗相部创始人法砺和尚为师,学习律宗经典。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印度取经回长安,怀素遂拜玄奘为师,为攻律部经典,对其本师法砺的学说不满,著《四分律开宗记》等新疏解多种。当时,怀素居住在长安太原寺东塔,故其所创律宗称为东塔律宗,成为律宗三派之一。(载自南阳地区志第四十六卷562页)

       释昙戒,又名精慧,俗姓卓,南阳人。因听法道讲《放光经》,遂深悟佛理,舍俗出家。事安公为师,精通三藏,诵经五十余万言。常日礼佛五百拜。病重时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弟子智生侍候,问何不愿生安养。戒曰:吾与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言毕,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悦,遂安然迁化。年70岁,葬安公墓右。

     [大藏经(精选标点)卷十(梁)慧皎撰高僧传卷第五,P941]  

 

       

                                                                                             

    子淳(10641117)俗姓贾,四川梓童人。他20岁出家后四处行脚,遍访天下高僧大德,最后在芙蓉道楷禅师那里获得大彻大悟,嗣其法,为曹洞宗传人。出住河南邓州丹霞山,世称丹霞子淳。他举扬曹洞宗禅风,法席隆盛,弟子达千人之多,盛冠禅林,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

    北宋末、南宋初曹洞宗的著名大师天童正觉就是丹霞子淳的大弟子,他最初到丹霞子淳处参学时,子淳问: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前的你是什么样子?

    正觉答: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意谓如同井里的青蛙,自以为把月亮都吞到肚子里去了;在三更初夜的时候,用不着挂上窗帘来遮挡月光。

    丹霞子淳说:不对,重新说。

    正觉正在考虑怎样回答时,丹霞子淳用拂子打了他一下,说:你又想说不借之类的话了。

    正觉听后,心中豁然开朗。

    著名禅师接引的学人大多是久经修行的,只是火候未到,所以求名师点拨。问答之间,师父往往用打断弟子思路的方法,使其进入禅悟的大门。但其中的分寸是极难把握的,丹霞子淳点悟正觉,就做到恰如其分。

    长芦清了也是在丹霞子淳处开悟。丹霞子淳问: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前的你是什么样子?

    清了刚要回答,丹霞子淳拦住说:你还不行,先回去吧,以后再说。

    一天,清了登上钵盂峰,豁然开悟,回去后找到丹霞子淳。一见面,丹霞子淳就拍了他一掌,清了非常高兴,向丹霞子淳礼拜。

    清了以后做了崇先寺住持,对弟子们说:我被先师丹霞子淳拍了一掌后,伎俩全无,连找个开口处都找不到。

    一天,丹霞子淳上堂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有一件宝贝,秘藏在形山。肇法师这样说,只是指示踪迹,却不能拿出来给人看。我今天剖开宁宙,打破形山,给各位拿出来,有眼力的就辨认吧。他用拄杖敲击了一下,说:看见了吗?白鹭站在雪地里,颜色并不同;明月芦花也不像它。

    形山比喻身体。这件宝贝就在各人身体之内,只可指点踪迹,就是拿不出来。它就是佛性。雪中白鹭,明月芦花,既洁净,又明澈,也难以道尽佛性的洁净明澈。

    丹霞子淳又说:德山宣鉴曾经告示僧众:本宗没有语句,确实没有一种禅法可以给人。德山宣鉴这样说,可谓是只知道钻进草里去找人,没想到沾了一身泥水。仔细看来,他只有一只眼。要是我就不这样,本宗有语句,金刀剪不开,深深隐藏玄妙义,玉女雕像夜怀胎。

    这段开示表明丹霞子淳与德山宣鉴接引学人的方法不同。德山宣鉴侧重学人以悟入,参透字,所以说无语句无一法。丹霞子淳侧重学人以悟入,参透字,所以说有语句夜怀胎。不论是还是,其核心都是要参学者明心见性。所谓金刀剪不开玉女雕像夜怀胎,都是以不可能截断学人的迷心妄念,以悟彻玄妙旨的佛性。

    有僧人问:牛头法融未见四祖道信时怎样?

    丹霞子淳答:金菊乍开蜂竞采

    僧人又问:见到以后怎样?

    丹霞子淳答:苗枯花谢了无依。

    丹霞子淳后迁往唐州(今河南唐河)大乘山、随州(今湖北随县)大洪山,最终在大洪山圆寂。元代禅僧从伦从《丹霞子淳禅师语录》卷下中摘取颂古百则,重新编成《虚堂集》,并加入示众、著语、评唱等,以表达其禅门见解,作为参禅悟道者的指南。摘自  <<>>  2002年 第4  18   

 

   

    端德,字华光,四川省宁远府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长老。传临济四十一世。乾隆四十九年朝五台归,路过桐柏山麓,见此峰峦秀丽,白云磅礴,遂策杖至桃花洞。时日已暮,黄冠嫉之,拒不留宿。祖略无愠色,敷蒲团跌坐露地。是夜风雪交作,俄深数尺,寒凛异党。道人以为冻僵矣!翌日雪止,见屹然危坐,且四周无雪,知是高人,遂延进洞内,进饮食,执弟子礼。后渐为德化,遂舍道为僧者,即四名高僧:圆明、圆真、圆智、圆法。祖演派32字,并付心印于四人。

    端德在此传法后,将圆明、圆真二人留在桐柏继续传临济宗。(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德浩和尚(18811942)俗姓王,南召县太山庙乡上焦村人。幼时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清末民初在石门乡瓦窑沟村任塾师,因妻子在分娩中遇难而弃教归乡。接着家中耕牛又连续死亡,家境更为贫困,加之患气管炎病做活时气力不足,常受父亲责骂,对人生道路丧失信心,经邻友的引进下,到桐柏山太白顶出家当了和尚。后又到上海海元寺参禅,初为一般和尚,后因才貌俱佳,精明能干  ,办事公正而颇得方丈赏识,便暗自将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载入表文密封起来,以备死前取出,示众接班。就这样德浩当上了海潮寺的方丈,又广交社会名流,一九二0年就当选为上海佛教会理事长。

    “七七事变后,他和上海佛教界的知名人士去西安参观慈恩寺、大雁塔,归途中在白马寺挂单。当他看到殿宇僧舍破烂不堪,又听说田产多数被当卖的情况,深为不安。回上海后,即进行劝化活动。在张继、戴季陶等名人的支持下,募化到一笔钱财,便回到白马寺组织重修。经过一翻修整,使中国第一座古寺再现生机。

    1942年春,河南发生灾荒,白马寺内八十口人缺粮,加上挂单僧尼较多,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挽救这一危机,德浩再度去上海募捐,新自购回几车白面,谁知夜间车到寺院时,发现不少袋里装的是石灰面,从此他着气卧床。为了回避众人看望,他搬到东塔寺居住,于同年含恨而逝。死后,寺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仪,每天都有不少僧人诵经忏,百日后安葬于白马寺西跨院内。全国知名人士戴季陶、于右仁等均送挽联悼念。是近代佛教界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释玉普   

    俗名冀云甫(18831960),法名然华,字玉普,汉族,原籍镇平县石佛寺镇冀家巷。

    十岁时因家贫投身菩提寺,方丈印参见其聪明伶俐,便着力培养,让其在寺内读书。后考入镇平师范讲习科学习二年。1910年至年底在湖北汉阳归元寺受戒。并受印参和尚之命,在武昌佛学院依太虚法师印叩教乘,继入浙江海潮寺学习佛规经典,游历了名山大刹。释玉普为南阳近代名僧之一,1915在菩提寺,历任书记、监院、督院等职。1933年出任南召丹霞寺方丈,1948年转任菩提寺方丈。在省佛教界也很有影响,曾参与筹建河南省佛教会。1925年奉命与徒侄道申赴开封襄辩全省佛教联合会、河南华学社。其间加入省佛教会。解放前与国府委员、兼《大公报》社社长李子宽居士,省府职员齐性一居士,原河大秘书长王毅斋居士,南阳商务会会长王谦益等人关系密切。

    1928年冯玉祥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时,曾通令各地拆庙兴学,释玉普与南阳玄妙观方丈李翰三、淅川香严寺方丈释润斋三人同赴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请愿,使南阳三座最大的寺院、宫观得以保全。

    1935年前后,印度大使向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献《贝叶经》一部。政府转交南京毗卢寺保存。当时释玉普在此,就取了十分之一带回菩提寺。现存于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

    19474月,南阳成立佛教联合支会时被选为代理理事长,协助兰芬处理会内事务。

    做为镇平县佛教界代表,解放前曾加入河南省佛教联合会,洛阳佛学会;解放后曾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及镇平县第一届政协委员。(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净严老法师  

    俗名陈善胜,唐河县源潭人,一八九四年生。法名通西,号净严,宁波天童寺受具足戒。他的家离河南佛教圣地太白顶很近。父母系佛教信徒。幼年时对佛教敬仰,曾加入过北京道德社,同法相唯识家韩德清组织三时学会,常听园英法师讲法华楞严经,听太虚大师讲法华经,深得他们的赏识,他也以师礼对待他们。在武汉佛学院的学习期间,对成唯识论摄大乘论、五蕴论、百法明门论,由于求教心节,才识颖悟,两年后在武汉预科班帮助讲经;并兼任女佛学院讲师。在开封白衣阁组织女众林佛学社,曾同太虚大师在庐山召开东亚佛教讲演会。最近历任中国佛教协会一、二、三届理事,四届常务理事兼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开封办理河南尼众培训班。

    注:本文引自省尼众班讲师释真廓撰写的《净严法师传略》全文。(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真廓和尚慈修大师  

    慈修大师释真廓(法号真廓),俗名方文周,生于1912年。祖居唐河县昝岗乡大方庄村,现住开封市白衣阁。

    自幼学儒,授业于牛保克、杨及志二位秀才。时品学兼优。

    1935年始,削发出家桐柏山桂泉寺,以通实老和尚为师,在太白顶主峰受具戒。1938年在湖北随县海会寺当知客。1942年在洛阳白马寺任维那。1943年后回唐河在净业寺办理佛教民众图书馆事务,兼任馆长。1946年任唐河县佛教会第二任理事长,并选为南阳专区十三县讲法师代表之一。

    1956年再回白马寺,任首座监院兼知客,负责对前来观光、旅游、学佛的外宾接待工作;兼管寺院、佛像修缮方面的指导工作。现兼任省佛教尼众培训班讲师。

    五十年代,在左的影响下,真廓和尚冤狱十五年,于1978年秋得以平反。

    进入佛门五十余年间,潜心求学,通晓佛教经典,在佛学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遵守法律,爱国爱教,为中原佛教事业有过重要贡献;守戒甚严,佛心无分,顺达磊落,忠厚滋善,在我河南省佛学界颇有声名。(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释星南法师  

    释星南,又名释海山,俗名王殿帮(18991975),汉族,贫农出身,初中文化,南阳县高庙乡胡李张村人。

    自幼在本乡读私塾四年。十七至二十三岁在茶庵街和南阳城东关做杂货生意。从1924年起,也就是他二十五岁时,其母去世,父亲和弟弟相继外出逃饭,因生活所迫,他背井离乡去到桐柏山太白顶云台寺信佛念经。1930年,在武汉洪山宝通寺受戒,后来升为法师。19311936年,先后到安徽九华山、南海普陀山法雨寺、浙江宁波天台寺等处继续念经传佛。1937年返回河南。至1941年在唐河县星新镇普化寺任当家,改名为释海山。19421945年在襄阳县乾明寺任当家四年。19461947年在洛阳白马寺当知客,并参加河南省佛教会筹备工作。19491953年又去桐柏山云台寺朝阳寺任法师。1957年参加全国佛教协会,被选为委员,19451965年在桐柏县城郊太阳池办药厂种茶叶。1956年、1963年两次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1975年病死于胡李张村。(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传虚字如色,俗名王荣辉,又名王三十。生于1908年,汉族,高小文化,原籍内乡县城关大菜园人。

    八至十一岁上学、放牛,还讨过饭,被迫当兵一年。

    二十五岁做小买卖。

    二十九岁时被拉去当兵。曾任过排长。

    1935年回乡后,因遭水灾,田地房屋被冲光,不得逃荒要饭,为人放牛打短工,被迫出家为僧。1937年在宝林寺拜师直德。1946年在长庆寺受戒,后居桂泉寺。

    传虚生性爽直,克己勤俭,信教虔诚,虽读书不多,但刻苦参禅,先后住过宝林寺、庆国寺、东禅寺、桂泉寺、天桥、桃花洞、石扒、太阳城、象鼻子岭、水濂寺等处。在佛教徒中威信较高。1956年到北京法源寺进修佛学。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能自食其力,为国分忧,曾对佛教徒们说:国家也有困难,不能光依靠政府,有困难我们自己慢慢解决

    文革中,正常宗教生活被破坏,不少僧尼还俗下山。1967年传虚和海恒并肩开创象鼻子岭。此处位于豫鄂边界,有山坡地四亩,草房八音。他们靠种土豆、山芋、挖药、卖柴维持生活。常住六人左右。1983年下山住水濂禅寺为主持。

    1980年参加北京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

    1983年参加河南省首届佛教代表会,并当选为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19849月参加桐柏县政协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为县政协常委。同时为桐柏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参加了该届第一次会议。

    19851月任桐柏县佛教协会会长。

    1983年动工建造水濂禅寺,他整日操劳,四方募化,求太白顶山系在各地的僧众以助。据估计,约捐资十余万元。晚年,自己出资购书卷,宏法利生以结缘。(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海墨,字性菜,俗名方时震,南阳县大桥乡大方庄人。自幼读书,后考入湖北省宪兵学校,历任宪兵警士及孙连仲部下副官等职。1935年,因看淡世俗,辞家入桐柏山清凉寺剃度为僧。先后在七尖峰、灵台寺随僧众砍柴耕种劳动。1937年,代表豫南佛教会参加北京佛教代表会议,回来后,曾有组织僧兵武装的倡议。1941年,至湖北省枣阳县宝林寺受具足戒,继入海会寺任方丈职。1947年,回南阳参加七县佛教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当选为常务理事兼宏化组组长等职。1950年,游于枣阳、随州等地佛寺。1963年,一个人住进桐柏山太白顶,同年,主持海会寺法会,收徒印恭等十几人。1965年,受河南佛教协会主任净严法师的邀请,到开封、洛阳等地讲经。1966年,经省统战部介绍,驻洛阳白马寺。1975年,徙居宜阳灵山。1979年去世。(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释妙空  

    释妙空,俗名王玉琴,1950年生,河南省泌阳县人。

自幼上学,高小毕业后,随姑母在风林寺习农习禅。1946年剃度脱俗。1979年求戒于开封白衣阁净严法师,一贯爱国爱教。1980年参加全国第四届佛教代表会议。1983年当选为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85年为桐柏县佛教协会副会长、桐柏县人大代表。(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