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互联网2.0时代来临的三个依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05:07
作者: | 2005年07月26日 10:21 | 原始出处: 互联网周刊    【内容提要】:—论个性主义的经济、社会和思想基础;一个幽灵,一个个性主义的幽灵,在中国徘徊。
作为全球第一博客门户的博客网,不是诞生在美国而是诞生在中国,诞生在中国网民突破一亿关口的现在,深具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个性主义时代—也就是互联网2.0时代的来临。
在互联网1.0时代,门户的旗号上写着“大众媒体”;而在互联网2.0时代,门户的旗号将变为“个人媒体”,博客网迎来了自己静悄悄的黎明。
在博客代表的个人媒体背后,一种新的主张—个性主义正成为互联网2.0时代的宣言。个性主义,不再象1.0时代的技术主义那样,围着互联网的边缘打转;它切中以往互联网的时弊,直指互联网理性的核心。
个性主义不请自来,它的存在、发展和壮大,自然有它经济上的、社会上的和思想上的理由,需要我们弄清再说,需要我们用实践来检验。
经济依据:个体是价值的参照点
随着工业化完成的临近,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反思一个时代性的问题:为什么从个人选择出发,却导致了个性的普遍丧失?比如,广告在给予个人充分选择时,却塑造了千篇一律的口味。
原来,马歇尔以来代表工业化利益的主流经济学家,强加给我们一个不真实的命题:价值就是效用,效用就是价值。按照这个命题,有钱一定快乐,快乐就是有钱。它导致了个人主义与个性主义的背离。
个人自由仅限于可以在磨灭自身个性的基础之上,异化为某一生产要素的人格化代表,以获得净财富;但他却没有真正发挥个性的自由,因为当他不再作为生产的中间要素时,他就不再重要。这种现象与工业化具有必然联系。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要求一个模子刻出所有个人;这种个人是彼此同质的个人,他们虽然是个体,但其个性没有任何经济意义。
互联网2.0的观点则认为,效用只是净财富,价值是净财富相对于个人这个参照点的得失。得就是快乐,失就是痛苦。效用不同于价值,价值不同于效用。象GDP这样的净财富,到底能给具体的个人,带来怎样的价值(快乐或痛苦),只有把具体个体当作参照点,才有意义。互联网2.0承认那个作为大规模、批量化、无个性生产对应物的效用或者净财富的基础作用,但更强调生产力一旦突破工业革命局限,转移到互联网和知识信息基础上之后,代表个性化的人本价值的优先性。
这就在批判继承工业化价值观的基础上,第一次为个性主义提供了建立在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上的新的价值基础。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个性化大规模定制时代的到来。互联网2.0的经济意义就在于此。全球范围的体验经济浪潮,为个性化、人性化经济发展,正在提供越来越充分的实践基础。博客现象的意义正在于伸张以个体为参照点的价值。
社会依据:以个性契约作为合作基础
个人主义不同于个性主义之处在于,个人主义从来不强调人的个性,它只是一种鼓励个人根据声音大小争夺普遍话语权的主张。个人主义关心的是,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因为克服个体局限以符合普遍社会性,从而取得代表社会的权力。它不是根据每个人的愿景决定个人的发展,因此它是不全面的发展。而个性主义则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追求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必然意味着,个性主义将给每个小人物以充分的话语权,就象博客所实践的那样;将鼓励个人超越社会分工的局限,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全面伸张自己的个性。
在东方社会工业化发展中,倡导以人为本,虽然必须充分顾及传统与现实,但它最终必然导致对感性个人、对老百姓、对人的个性的尊重。那些将“以人为本”有意曲解为对感性个人的背离的人,应当认识到,即使在最强调“统一意志”的年代,“个人心情舒畅”也从来没有被作为一种追求而放弃。那么在互联网发展到2.0时代的今天,在中国网民已经超过一亿的时代,在分布式的知识和信息正在重构社会的条件下,任何脱离有血有肉的百姓个人意向方向的发展,都不会有真正的未来。网络时代正对社会稳定提出挑战,扩大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客观的历史要求。
互联网2.0时代,扬弃过时的个人契约和社会契约,正面主张建立社会的个性契约,在个性契约的旗帜上,鲜明地写上“为人人服务”的主张。为人人服务,就是个性化服务。这种服务之所以可能,从终极上来说在于个性契约是自由人基于个人知识的自由联合。维持社会合作的,将不再仅仅是一般等价物的纽带,而是充满丰富多彩内容和特质的网络信息和个人知识的纽带。个性契约论不排斥工业化的社会化,而是通过提出工业化阶段之后的发展愿景,合理引导工业化走上新型轨道,不仅满足抽象的人民需要,而且通过知识社会的个性化所长,追求满足尽可能多的具体的个性要求。个性契约论最终主张以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主张将个人心情舒畅,作为社会发展的归依,作为社会幸福的微观基础。个性主义对于现时代发展的建设作用在于,克服东西方工业化发展中“有钱不快乐”和“放下碗筷骂娘”的弯路,在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要求基础上,而不是在传统工业化基础上,通过为人民服务基础上的为人人服务,扩大为人民谋幸福的微观社会机制,促进社会的稳定健康与和谐发展。
思想依据:特殊和具体的事物占据优先地位
亚里士多德曾经在农业社会的经验基础上,主张特殊的和具体的事物在本体论上占据优先地位。人类思想发展经过三次浪潮的否定之否定,今天以后现代的形式,重新找回指导现时代社会行为的思想根据。作为对工业化大规模批量制造时代远去的反应,以及对大规模定制化时代到来的回应,个性主义为互联网2.0时代提供正本清源的思想根据。个性主义不是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基于体验提出个体的本体论优先性问题,目的是为了建设性地证明个性化的存在,拥有不同于经验式的个人主义与工业化时代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独立思想基础。
互联网2.0时代拒绝把人类思维引向工业化内在矛盾的笛卡尔主义,因为它无助于解释具体的人的存在价值。个性主义认为,人的身体是心灵和意识活动的根据。人必须通过实事来求是;通过格物来致知。任何脱离体验的抽象思考,都不能触及最终价值,因此不具有最后意义。
按照个体的逻辑,共相固然是有个性的个体的选择,但它不能通往个性,因为这种选择是以把个性“脱粒”为前提的。如果把共相比喻为效用,殊相就是价值的参照点。把殊相引入命题,意味着说话者对所谈到的殊相具有惟一性的体验,是将无个性的共相,锚定在独一无二的个体参照点上的个性化价值确定过程。这是一个基于价值并且可以确定为真的经验命题过程。把体验性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经验主义不同,因为具体个人对事物的直觉把握,在这里是以一定的框架为基础和前提的。在体验中,人的感觉必须与框架结合才能做出选择。这一框架,已经积淀了作为元编码结构的典型殊相,或表现为规则,或表现为整体直观,甚至表现为理性。与工业化的现代性思考不同,在个人知识背景下的互联网2.0时代,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无论它们躲藏在多么神圣的光环之下。我们反对与任何人本对立的抽象理性,主张个性解放。
以知识为基础的个性主义也可能会遭遇反对。首先,个性主义是世界潮流,以博客为代表的个性主义实践,兴起于中国,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对于全球范围的第三次浪潮,从技术领域深入到社会领域这一大趋势,我们只能在“跟着走”与“拖着走”之间选择。博客是个性主义趋势下的新生事物,对于中国来说,也许超前,但只是今天与明天的区别。其次,中国国情有发展不平衡这一面。中国发达地区、发达城市正在成为现代化的引领力量,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让先发展的带动后发展的,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发出个性主义的信号,不等于在中国全面实现它的主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没有完成的现实国情对于追赶世界潮流的制约。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停步不前,而是促使我们从实际出发,摸索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道路。我们相信博客今天网上的虚拟实践,将为继起者改变现实世界的努力,提供一条有意义的探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