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值不值(李书福)yu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厂一钱不值(牛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6:47

吉利收购沃尔沃值不值——李书福:沃尔沃的最佳拯救者­

    北京时间3月28日21点,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李书福在沃尔沃的股权收购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也许这是李书福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签名。

    3月27日,《中国之声》让我猜测一下签约现场李书福展示给世人的表情,我想,在他的本家,中国工信部部长李毅中的捧场下,除了他那标牌式的笑容,应该还有难得一见的严肃,因为,这毕竟是他自称为将“身家性命压上的收购”。因为尚未看到国内媒体传来的现场视频,我不知道李书福的真实表情,但我相信,他的标牌笑容不会失去,因为这透视出的乐观和自信正是他收购沃尔沃的最大本钱。­

    我们看到,围绕吉利收购沃尔沃,在一年的时间里,国人一下子个个成了跨国并购的专家:质疑,挑战,担忧,充斥在签约前后的各大媒体。应该承认,在经历2008年以及之前诸多海外抄底收购的“夜郎自大”和巨亏的惨痛教训之后,中国人的确是学乖了,从自大到谈海外收购而色变。从左倾冒进,一下到右倾倒退,一年的时间,时空转换如此的迅速,谁说中国人不记教训呢。­ 

    对于这起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收购的评价,笔者早在12月26日南方都市报的专栏文章《吉利与沃尔沃的公主之吻》中不乏溢美之词。在此,我想仍然重申:相信李书福,相信这个青蛙王子,可以用他神奇的一吻振救依旧在亏损的边缘尴尬挣扎的瑞典公主。笔者记得,吉利收购沃尔沃,和腾中收购悍马,几乎在同一时间曝光于媒体,但对于腾中收购悍马,尽管本人参与了多起涉外并购,但却看不懂腾中这个收购究竟是什么,当一个收购,特别是跨国收购业内人士看不懂的时候,一般意味这很有可能是一个炒作,所以我从来不认为那是和中国汽车产业相关的一个收购。但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做了13年汽车的李书福战略意图清清楚楚,就此而言,这是一个毕竟靠谱的收购。

    为这起收购,李书福组建了强大的中介团队:著名的富尔德律师事务所作为收购法律顾问,负责收购项目的所有相关法律事务,包括知识产权、商业协议、诉讼、雇佣、不动产、经销商及特许经营等,国际“四大”的德勤负责收购项目的财务咨询,对沃尔沃公司的财务、税务、包括成本节约计划和分离运营分析、养老金、资金管理和汽车金融进行尽职调查和分析;而洛希尔投资银行作为收购项目的财务顾问,负责对卖方的总体协调;博然思维集团作为项目的公关顾问,负责项目的总体公关策划、媒体战略制定和实施。这个中介团队,放到任何一起跨国并购中,都堪称“梦之队”。

    收购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吉利收购沃尔沃,李书福是认真的,现在看来,无论是融资方案,还是对核心技术的技巧性的处理,以及与工会的协调,李书福都赢得了本来充满敌意的对方的信赖和认可。特别是,在沃尔沃品牌的“血统”上,李书福表现出了对对方相当的尊重,其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董事会,照顾了瑞典人的自尊,平息了担忧。这和很多如处于青春期的中国民营资本在海外收购中的躁动和狂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不认同很多人悲观的看法,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挑战大于机遇。对于中国驾车者而言,沃尔沃的卓越的安全性能好像是专为中国的国情准备的,用财务顾问报告的说法,吉利并购的是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的公司;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低碳发展,能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中国仅有欧4生产技术);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接近60万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如果说中国的海外收购真有抄底的话,李书福以18亿美元获得沃尔沃100%的股权,是名副其实的抄底。

    当然,笔者并不是不同意大家对文化冲突,市场差异,法规(特别是劳工)限制的担忧。坦率地说,我们中国人在海外并购上的确还是门外汉,过去百年并购的历史表明,有近三分之二的海外并购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有联想收购IBM,上汽收购双龙的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沃尔沃巨大的现金黑洞,强悍的工会,陌生的法律和文化,对任何一起收购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可是,那一起海外并购没有遭遇这些问题呢。反过来,如果没有这么大的窟窿,吉利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这些挑战,本来是应有之义,在一个专业的国际化的团队的运作下,我相信民营企业家李书福的应对能力。­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参加了签约仪式,这对于饱受质疑的民营企业的海外收购,无疑是来自官方的最大的支持,相对于大型国企的海外收购,民营企业得到的父爱显然是少了一点,但李毅中的出席,还是令人非常欣慰。吉利刚满13岁,正值青春年少,或许少不了躁动和荒唐,但他的确充满朝气和潜质,不像国企那些充满了暮年和傲慢。相信沃尔沃的北欧风情,只有在乐观豁达的李书福这里,才能成就美丽的童话。­    

 

    

牛刀: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厂一钱不值

     

 

沃尔沃最重要的是品牌价值,国际专家估值为近百亿美元。然而,吉利收购的并不是沃尔沃的品牌,而是沃尔沃集团的一个汽车厂,严格的说,吉利用了18亿美元,收购了一个在近期是亏损企业,在中期可能成为垃圾的一个已经被淘汰的生产厂家。

    近年来沃尔沃经营陷入困境,销量一路下滑,净资产只有15亿美元。福特曾经雄心勃勃,用了64亿美元试图拯救沃尔沃,结果兵败垂成。吉利此次收购,实际上是全球汽车制造业的整个趋势正在逆转之际,沃尔沃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不可能还有生机。

    这个趋势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发达国家尽快实现汽车业生厂车间,迁往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就是被他们称为的所谓的“金砖四国”,这个过程美国最早完成,现在美国的底特律基本只是一个汽车科技的研发中心,他们的生产车间已经早已迁往中国。欧洲正在努力完成汽车业的生产车间迁往新兴经济体的过程当中,吉利收购沃尔沃实际上是在努力帮助欧洲缩短这一个过程。

    还有一方面就是未来三到五年全球将迎来第二次能源危机,原油价格将会出现暴涨。这种暴涨不排除有美国操作的因素,因为国际原油的定价权在美国。现在的原油价格在80美元上下震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美国政府不想因为原油价格的上涨而引发通货膨胀,所以,做多原油的国际投机炒家动能不强,而一旦美国找到原油替代技术时,汽车工业的历史性革命就将爆发,现在已经迁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生产车间就将全部过剩。

    这种汽车工业的历史性革命说来就来。2009年,正在中国拿出四万亿拼命进行投资拉动GDP之际,美国政府也制定了一个刺激经济计划,在全部刺激计划的8700亿美元的资金中,拿出了4500亿研发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工艺,包括用于军事的高精尖技术。在这4500亿中,有600亿投入到了对新能源的研究中,实质上是为原油寻找替代品。据讲,研究成果已经完成,只是还没有向全球公布。

    之所以没有公布,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要引发全球汽车工业颠覆性革命,原来的发动机制造技术一钱不值,必须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汽车发动机,以适合这种新能源。而核心技术仅限于美国和日本使用。丰田章男在全球作秀,背景与这项新能源技术有关,目的是将日本文化渗透到丰田汽车的营销之中,并继续将一部分美国的车间迁往新经济体国家,为这项迁厂行动铺路。

    所有新经济体国家,当然包括中国在新能源的技术研发上投入过小,将来一定受制于人。最重要的是,中国汽车产能已经出现大量过剩,2009年中国汽车一年产量为1379万辆,接近于美国和日本的总和。如果全球性有新能源引发的汽车工业革命浪潮,提前爆发,中国的汽车产能70%要惨遭淘汰,这个时候,花18美元的巨资引来的一个已经将被淘汰的汽车生产车间,还有什么用呢?

    中国的许多实业家在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可圈可点之处应该不少。然而,不投入巨大的力量,开发性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反而去拾人牙慧,花巨资引进低端的生产车间,总有一天会吃苦头。而实业家门吃苦头的时候,是中国民族应该反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