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课本“去中国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2:15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去中国化”统独来了国父没了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星岛网讯】在台湾行政院通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关条例“去中国化”后,台湾高中学生新学期开始使用的新版历史课本第二册《中国史》用词也在“去中国化”!《本国史》改称《中国史》,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大陆”等用词全改为“中国”;清末具革命正当性意涵的“起义”如武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律改为中性用语的“起事”,内容并加入两岸分合和统独议题。
《中国时报》报道,此外,统编本时期冠在孙中山之前的“国父”一词以及提到国父孙中山先生时,前面空一格以示尊敬,也全从新版教科书中消失了。而为了超然、客观地撰写中国历史,汉朝“征伐”或“征讨”匈奴改为“攻击”匈奴;“秦始皇并灭六国,统一天下”中的“统一天下”删除。
台湾当局日前连续做出“去中国化”动作。在行政院长苏贞昌上午刚刚表示“台湾要正名”后,下午行政院即通过决议将“故宫博物院组织条例修正草案”修正为“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并把其中的“宝物来自‘北平故宫’与‘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删除。台湾舆论分析,苏贞昌在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党内初选将至,而有关自己下台的传闻却甚嚣尘上的时候,一天之内不但“破禁”首度公开放出“正名”言论且实际行动紧随其后,显然是有备而来讨好独派,卡位2008意味浓重。
“我国”“本国”“大陆”全改成“中国”
统编本时期的本国史教材,“统一中国”是“历史的展望”,但新版教科书明文“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成了“历史口号”,统独及两岸分合议题一并编入教材。
1999年以前的高中历史教材,采国立编译馆主编的统编本,第一、二、三册“本国史”,第四册近代世界史,供高一高二学生使用。之后开放审定本,“本国史”改为“包含台湾史在内的中国历史”,分上下二册,供高一学生使用。最新的课程(也称为《2006暂纲》)从去年9月开始实施,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历史课程。
第一册是崭新的台湾史,过去的禁忌话题《旧金山和约》和《中日和约》编入教科书;第二册是“不包含台湾史在内的中国史”,通过审定的包括康熹、三民、龙腾、翰林、南一等五个版本。
因为中国史浓缩成一册,于是采取“略古详今”的原则编写,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文化,一直编写到目前的两岸关系。“略古”之下,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从中国史中消失了;夏、商、周三代以及长达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要在一节课五十分钟教授完毕。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不见了
因为“详今”,明末以后的中国历史大约占整册教材的一半;但因仅一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史迹也消失了。
新出炉的教科书,基本上是站在两岸分治的事实基础上撰写,以往视为禁忌的统独及两岸分合议题进入教科书。如翰林版教科书写道,“台湾何去何从是一项大哉问;但是台独是否引发战争?如何保障台湾不被并吞?如何维持现状?如何与对岸交往等等问题,一直困扰台湾人民。”龙腾版写道,“两岸基于历史因素与政治现实造成隔离,未来‘分’或‘合’的走向,目前实难预料。不过,无论中国大陆地区或者台湾,若想要维持内部的繁荣安定,并且在全球化中成为要角,和缓的两岸关系是一个必要条件。”
立场超然才能摆脱政治操控
《中国时报》分析文章说,民进党执政党的政治色彩偏“独”是不争的事实。虽然《2006课纲》宣称一纲多本、尊重多元,但透过审查机制仍不难达到“管控”的目的。
一名教科书编者表示,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分为“必须修改”和“参考修改”二类,武昌“起义”改成“起事”被列为“必须修改”,如果编者不改教科书就无法通过,书商投下的时间、精力和大笔资金就白费了。
他进一步指出,以前教科书审查委员名单都保密不让委员曝光。这次审查在形式上虽然比以前进步开放,如果编者不服审查意见,有一次和审查委员面对面沟通的机会。但就他和审查委员沟通的经验,沟通结束后,审查委员不接受他的说法,硬要他改,他还是得改。更重要的是,这名编者说,历史科的审查委员有十多人,其中多人都有特定政治色彩。
若如这名编者所言,问题就出在审查委员遴聘机制。国立编译馆有必要将审查委员遴聘机制说明清楚。唯有审查委员立场超然,教科书才能真正摆脱政治操控。
建立公开超然的审查委员遴聘机制,受益的是全体社会、而非一党一派。去年9月实施的高中新课程称为《2006暂纲》,寿命只有3年,2009学年要实施新的正式纲要(《2009正纲》),恰巧2008年要改选总统,届时2009年正纲又要怎么订,执政者要慎思。
www.singtao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