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多为患”的四大成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04:37

    萃  岚

    近来有关冗官的报道不断,先是辽宁铁岭市有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被曝光,后是河南新乡市有11个副市长、16个副秘书长被晒出,最近又有网友在论坛爆料:贫困县湖南平江县有10个县长、4个县长助理。 新华网网友“超级国人”12月5日批评道:“2005年平江县财政收入就2.24亿,一个贫穷落后的县,竟然配备这么多官员,是不是有点不正常?”

无独有偶,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接受记者专访时,曾专门批评“官多为患”现象。他说:“一个省有四五十个省级干部,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地厅级干部,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过。”“现在这么多人既增加了开支成本,又滋长了官僚主义。”有目共睹,地方政府确实存在严重的“副职扎堆”、“官多为患”问题。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依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四大成因:

    一是“唯官是贵,权力主导”。中国自古“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几千年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皇权至上,君臣父子,尊卑有序,唯官是贵。权力主导,官贵民贱思想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孔子有“学而优则仕”的训导,孟子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名言。在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做官被认为高人一等。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主要特点是,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衡量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敬官、畏官、谋官的社会心理。一些人把权力的获取看成个人成就的主要标识,炫耀权力的威严成为个人心理的最大满足。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暂时不掌握权力者或掌握有限权力者,不择手段地谋取权力,无权的想掌权,有了小权的想掌大权,掌了大权的则想永久掌权。在这个怪圈内,权力被资本化。在某些人眼里,权力的获取,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许多人孜孜以求,纷纷拥挤在“仕途”的小道上,使权力成为最为抢手的政治资源。

    二是“因人设事,因人择官”。在党的历史上,为减轻人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毛泽东曾一再倡导“精兵简政”,邓小平极力主张“精简机构”,强调领导班子消肿瘦身,在当时均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官本位”思想盘根错节,机构臃肿极易反弹,“精兵简政”很难一劳永逸,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周期率。原因何在?在于“因人设事,因人择官”。按照党的干部路线,应该是任人唯贤,能上庸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进能出。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做到。往往是因人设事,因人择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官不能民,除非犯了十分严重的错误,很少有被降职使用的。提拔往往论资排辈,熬到一定时间自然升官晋级,“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熬劳”,“胡子拉碴排队等提拔”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没有职位设立职位,没有编制增加编制,让几个人甚至于十几个人分担一个人的工作,以致出现“20个副秘书长”、“11个副市长”的情况。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强调“看政绩用干部”,把提拔当成调动干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频繁使用,有利有弊,有的甚至封官许愿,使机构臃肿加速。干部只进不出,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机构膨胀,官多兵少,以致于出现“十羊九牧”的局面。

    三是“权大于法,人管制度”。按照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制度管人,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法规的特权。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是本末倒置、权大于法,不是制度管人,而是人管制度。主要领导的一句话、一个条子,就可以把有关法律法规推翻。还美其名曰:“解放思想”、“人性化管理”。以至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使党的许多好政策在一些地方发挥不了作用。实际情况正如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所说:“事实上,由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构筑的制度基本上是健全的,但如果束之高阁,就成了一纸空文。”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人治”贯穿始终,长官意志、家长作风、个人专制盛行,领导的话往往被下级奉若神明,“对的也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在“人治”未绝的环境中,不少干部认为党纪国法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可以认真执行也可以不认真执行,但领导的讲话和批示,则非执行不可,而且非认真执行不可。在事情的决定上,好像只要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点头拍板,就有了“尚方宝剑”,至于这些话和指示究竟符不符合实际,是否经过合法程序,就无人关心了。

    四是“养尊处优,制造工作”。一些官员养尊处优,喜欢摆谱,为炫耀权力,显示自己负责工作的重要性,往往不遗余力制造工作,给人“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假象。毛泽东曾推荐过一本小册子《官场病——帕金森定律》,正好解开了“官多为患”的死结。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意味着权力的丧失,他是不会走的。第二条路他也不会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依此类推,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体系。在这种体制下,许多人为了显示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对制造工作乐此不疲,还美其名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于是,各种折腾老百姓的乱评比、乱检查、乱摊派应运而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行其道,人民负担加重,形成“鱼大水浅”的不和谐状况。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官多为患”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害莫大焉,必须下决心整治。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及由此形成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树立“人民本位”的理念,真正让制度管人,排除“人治”因素的干扰。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遏止“官多为患”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