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90年代的中国农民(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37:45


  


  1999年西峡县二郎坪乡中坪村


  王宜举(52岁)和老伴张翠花(52岁)


  王宜举和老伴同岁,生有两女一男。两个女儿都在外地读中专,儿子当兵复员回来后和他们一块住。


  王宜举曾当过村干部,能写会画。前几年干过几年铁路民工,走南闯北的跑了好多地方。


  从那以后他喜欢上旅游,每到一地还都要拍上一张留念照片,他拿出来好多彩色照片让我看。主人的堂屋布置的很有意思,中堂是一幅很有收藏价值的文革时期的“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宣传画,是他1969年在济南花16元钱买下的,至今已有30年了。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在画上蒙上一层塑料布保护的很好。屋内还有他的亲笔书画,都是有关毛主席诗词方面的内容。


  王宜举说:“我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对毛主席是有感情的。这张照片一定要给我寄来啊。”








  

 

 


  1995年尉氏县大营乡下王村

[

  王正甲和他的老伴陆改兰


  主人王正今年47岁,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大儿子上大学,二儿子在深圳打工,小女儿个乡里上中学。


  主人家的中堂很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注意。


  农村的堂屋就是城里的客厅,而“中堂”是个很重要、很神圣的地方(“中堂”从词意上讲是泛指堂屋正中息挂的大幅字画),农民都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在这里,如各种神像、祖宗牌位等等。这家主人中堂贴的是祖宗家谱和毛主席画像,按说祖宗家谱是应该居中正位悬挂的,但因为祖宗和领袖都是很重要只好并列于中堂。


  在中堂悬挂祖宗家谱河南农村并不少见,乡村有些民间画匠专门家谱,有的是画在宣纸上再裱一下,所以也称这种家谱为“轴子”。也有直接画在布上的。家谱一般人家并不是长年悬挂,而是逢年过节或长辈的寿辰忌日才悬挂。


  家谱是记录本家族世系辈份、祖宗后代承袭关系的,也有的家谱是装订成书包括家族大事记的更加详细的家族史册。


  别说,有的农民查家谱,他们的祖先还真有出身“名们”或“显贵”的,这种家谱一般都常年挂在中堂,以示耀祖光宗。




 

 

  

 

 


  1999年西峡县二郎坪乡中坪村


  王思英(28岁)和妻子张英谱(23岁)


  王思英是王宜举的儿子。他高中毕业当了5年汽车兵,97年复员回来和张英谱结了婚。没来得及自己盖房,父母住西屋,他们住东屋。


  年青主人的屋内摆设显然和父辈是不同了。组合家俱、梳妆台、摩丝、发胶、洗发香波、润肤露,在城里高级照相馆拍的成套的“明星”结婚照,处处能感觉到城市的影子。用农村话说,他们俩很“洋气”。


  王思英的父亲特意把他俩从地里叫回来拍照,张英谱还专门化了一下妆,戴上一对金耳坠儿。即使这样我拍的照片也可能会不如照相馆拍的好看,但一定会很真实。




 

 

  

 

 


  1999年西峡县二郎坪平乡


  张晓(30岁)


  张晓是个很有出息,敢做敢为的农村青年。


  他初中毕业就开始闯荡江湖,并学会了开车,在省城郑州开过三年出租车。他说:“我们乡下人心眼实,城里人看不起,我受不了这些气。”张晓一睹气回到家乡,贷款11万元买了一台桑塔纳轿车在双龙镇开出租,这是镇上唯一的一台高级出租车。妻子在双龙镇开了一个小百货铺,小俩口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我在双龙镇话了200元租他的车到太平镇,大概就20多里山路,沿途他给我做向导,走访了好几家农户。到了二郎坪,张晓邀我去他家坐坐,我当然求之不得。一进门,一只京叭狗摇头摆尾窜了上来,我给主人拍了一张抱“京叭”的照片。现在的农村像张晓这样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抱着京叭狗,开着桑塔纳的知识青年也不少见。


  张晓是个很有出息,敢做敢为的农村青年。


  他初中毕业就开始闯荡江湖,并学会了开车,在省城郑州开过三年出租车。他说:“我们乡下人心眼实,城里人看不起,我受不了这些气。”张晓一睹气回到家乡,贷款11万元买了一台桑塔纳轿车在双龙镇开出租,这是镇上唯一的一台高级出租车。妻子在双龙镇开了一个小百货铺,小俩口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我在双龙镇话了200元租他的车到太平镇,大概就20多里山路,沿途他给我做向导,走访了好几家农户。到了二郎坪,张晓邀我去他家坐坐,我当然求之不得。一进门,一只京叭狗摇头摆尾窜了上来,我给主人拍了一张抱“京叭”的照片。现在的农村像张晓这样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抱着京叭狗,开着桑塔纳的知识青年也不少见。(




 

 

  

 

 


  1999年西峡县五里桥乡杨岗村


  戴新房(46岁)和妻子杜文侠(46岁)


  戴新房是倒插门女婿,和杜文侠结婚后又生了三个女儿。两个女儿在外地上学,看来以后也得招个上门女婿了。招倒插门女婿是农村的一种风俗,主人家如果没有男孩,就要招一个倒插门女婿到女家住。这样就可以为主人家传宗接代,但他们生的孩子要随女家的姓。一般农村男子大多不愿做倒插门女婿的,而城市对这些好像不在乎,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将来谁到谁家都无所谓了。


  戴新房是村干部,主管计划生育和财务,家里有保险柜和电话。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农话的普及,97年统计全省农村住宅电话用户为473870户,电话机总数为640591部。1999年底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的目标。我们在农村经常会看到鼓励农民装电话的标语口号“电话一通,马到成功”,“电话一响,黄金万两”,“要想奔小康,电话来帮忙”。


  戴新房的妻子杜文侠特别喜欢看书、读小说。与我同行的一位作家张健莹,她俩可说到一块了。我把在农村拍的一些“场景”拿给她看。她说:“再简单的东西,一拍好看就艺术了。”她希望能得到一本有她照片的画册。(




 

 

  

 

 


  1996年孟津县朝阳乡南石山村


  张群子和她的两个女儿


  张群子的两个女儿,大的叫高雅静IS岁,小的叫高晓丹13岁,都在念中学。她们从小就好穿一样的衣服,如今乡间流行健美裤,两姐妹在集上每人买了一件最时麾的红色健美裤,这种颜色的健美裤城里都很少有人敢穿上街。


  如今农村经济条件好了,年轻人穿的越来越时麾,城里刚刚流行过,甚至正在流行的服装,很快就普及到农村,西服、牛仔、健美裤、连衣裙、红呢子大衣,每一种服饰在乡村的流行必然会被这里的年轻人穿出另外一道“风景线”。


  中国已经告别了全国人民“灰绿兰”的时代,也走过了瘦腿裤、喇叭裤、肥腿裤的过程,随着人们文化、教育的提高,服饰的流行在乡村也必将越来越有“品味”。


  现在,那种对襟袄、抿裆裤、头扎羊肚毛巾的打扮是越来越少见了。(




 

 

  

 

 


  1998年濮阳县梁庄乡公西村


  李桥会和妻子刘粉珠


  年青人家里的中堂和老年人家不一样。


  这是李桥会和刘粉珠结婚时布置的中堂,已经一年多了。这里传统的神仙玉帝、福禄寿禧不见了,倒是汽车女郎、明星模特贴了满墙。年青人崇尚的是现代都市生活,他们相信劳动和金钱才能使生活幸福。


  如今农村年青人结婚,首位的陪嫁品就是电视机。李桥会买的是25寸大彩电,这和城市的标准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电视这玩意儿真是神奇,它拉近了城乡的距离,把世界变成一个大村庄,有文化没文化的人都能在电视中得到知识和信息。过去农村的老人不识字,可讲起三国,五代(历史)来头头是道,那是看戏学来的。今天的农民可以在电视里学习更多的东西。国家对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进 一步实施,切实为农民办了一个大好事,这是缩小城乡差别的一个重要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民每百户拥有彩电23部,黑白电视71部。


  你不见这几年农民的吃穿住行跟城市跟的多紧。就说这台球吧,本来这东西在西方也是上流贵族才能玩的。可一传到中国,一杆子插到底,乡村山沟里都打上了台球。这都跟电视的信息传播有关。(




 

 

  

 

 


  1999年伊川县白沙乡白沙村


  候秀兰(89岁)


  老太太今年89岁了,她身后放着一口棺材,棺材叫“寿材”或“大屋”,这是儿女们孝敬老 人早早就做好放在灶间的。农村有个规矩,棺材做好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就不能再移动,否则不吉利。这不,棺村放在灶间也快成案板了,锅碗瓢勺,青菜杂物什么的都在上面放。


  河南农村的习俗还是土葬,人老之前都会早早把寿材准备好,这叫“后事”。上年纪的老人都相信世上有阴间,人死之后都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而这“大屋”就是阴间的住处,这自然就是后事中的大事,儿女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财力为老人做最好的“寿材”。讲究的棺材要用柏木,求其次也要用松木,因为松柏都是像征长寿的树木,而且木质又不易腐烂,并喻意主人长寿。一个好棺材要好几千元呢。这“寿材”做好了放在屋里,老人心里也踏实。


  棺材和“官”“财”同音,在农村被认为是个吉利的东西。


  每年过春节贴对子的时候,儿女们都忘不了在棺材上贴上一个小红字条,上书“百年不用”或“大吉大利”,寓意老人可以活百年以上。


  老太太身体棒极了。当地有个习俗,正月荡秋千,去年春节老人还能和年轻人一样荡秋千呢。


  中国的丧葬也在改革,城市已全面实行火葬。广大农村因为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农民还不能很快接受火葬。政府正在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尽快理解火葬的意义和好处。


  不远的将来,棺材终会逐渐消失的……(




 

 

  

 

 


  1999年 光山县杨墩乡龚寨村


  汤传德和他的老伴


  汤传德今年53岁,老伴比他大三岁,农村有女大三,抱金砖之说。


  汤传德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郑州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至今还没娶媳妇,可能要在郑州发展。二儿子、三儿子都在广州打工。周敏是他的二儿媳,这两个儿子在父亲的老房子旁边合盖了一个小二层楼、全套的家电、全套的新式家俱。


  老俩口结婚已经30年,他们还是住在老房子里,不管是贫是富,日子过的很平静和满足,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和老伴并排坐在挂着蚊帐的床上合个影,还是很开心的。(




 

 

  

 

 


  1995年 鹿邑县枣集乡王天一庄


  董建军俩口和他的侄儿


  主人董建军今年24岁,92年到北京一个工厂打工,如今已是一个小工头,每月有400多元的固定工资。


  他的父亲是一村之长,建军在家兄弟四个,排行老二,除老小在家念书,哥儿几个都在外地打工。建军说:“农村人吃得了苦,下得了力儿,只要好好干,在城里会站住脚的。”


  建军很顾家,有钱就赶快寄回来交给妻子,在外面从不乱花钱。春节回家建军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建军说:“在外面混事儿,要穿的有个样,不能让人瞧不起。”他从北京带回来一大卷明星美人挂历,把家贴了个满墙彩儿。(




 

 

  

 

 


  1999年栾川乡小双堂沟村

[

  左士才一家三代


  左士才今年59岁,生有两男三女。三个女儿都嫁出去了,两个儿子也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


  农村的规矩,儿子大了,成家之后就要分家。虽然还是在一个院里住,但房子财产生活用具都要分清楚。如果老人岁数大了那么扶养老人的责任也要分清楚。这分家在农村是个大事,一般都会有个仪式,而且一定要舅舅出面来主持分家,以防爹妈偏袒某个孩子。有时候,分不公的碗筷瓢勺都要砸碎,以示公平。


  左士才俩口和两个儿子媳妇,四个孙子孙女在一个大院生活,虽然是各过各的,但也互相帮助其乐融融。


  我们来到主人家正赶上他们在烙一种小米面的饼,当地叫做“不翻”,外焦里嫩,非常好吃,主人非让我们偿偿不可。(




 

 

  

 

 


  1998年濮阳县梁庄乡公西村


  李少娟(14岁)


  少娟正在念初中。她特别喜欢照相,一说拍照片别提多高兴了,当时堂屋放着一台老式的木制织布机,少娟立刻一本正经的站在织布机前。我在镜头里一瞧,别说,还真漂亮,耳朵上还戴着小耳环呢!


  主人家这种木制土造的织布机现在是越来越少见了。因为市场上大量充实着各种“洋布”,这种手工织的土布就渐渐卖不上价了。可有的农民为了挣个零花钱,这点儿老手艺还一直没扔。他们先把棉花纺成线,然后再把线染成各种颜色,最后上机织成各种图案的布。其实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手工艺品,只要在花色图案上稍加改革,这些土布一定会大有市场。(




 

 

  

 

 


  1997年济源县坡头镇留庄村


  李忙妞和她的俩个孩子


  农民有了钱第一件大事就是盖新房。


  这新房落成,耀目的白墙,组合家俱、冰箱彩电,什么都有。唯独这中堂缺了点什么。李忙妞家是去年盖的新房,这一年多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中堂”。因此只好先请了一尊如来佛和一尊财神爷供在组合柜上。


  李忙妞今年31岁,生有一男一女,这在农村叫做儿女双全,是很令人羡慕的。(




 

 

  

 

 


  2000年尉氏县大营乡翟家村五组


  刘小青(31岁)和新娘陈银针(32岁)


  主人刘小清和陈银针都是小学文化程度,在家务农,他们响应国家的晚婚晚育号召,在2000年的第一天举行了一个中国式的***婚礼。


  婚典由十八里乡和大营乡的三个教会联合举行。一大早送新娘的车队由摩托车开道,锣鼓队坐着拖拉机紧跟其后。新娘坐的是一辆红色小面包车,后面是大卡车拉的陪嫁的家俱、彩电和被子。车队一直开到新郎家门口,新郎用一条红绸带把新娘牵进家门,这时候唱诗班(兼锣鼓队)一齐拍手合唱:“欢迎你,我们欢迎你......”。婚典就在当院举行,房上院里都站满了人,三个教会的教主轮流主持。


  大教主宣布婚典开始,大军鼓、小军鼓和着唢呐开始奏乐,新郎新娘入座。教主手拿圣经对着麦克风为新人祈祷,新郎新娘各有一个傧相,他们面对面手牵红绸坐在下面,新郎穿西装,新娘则穿了一身“戏装”。接下来唱诗班开始唱:“愿我们永远天长地久......”。他们还用快板书或地方小调的演唱形式来传教。


  二教主说:“我代表主向你们赐福,我们一不拜天二不拜地,只拜父母和耶稣,我们的婚事要新事新办。”


  三教主让新人摸着圣经回答他的问题:“愿不愿意和对方结为夫妻?能在对方生病、贫困或年老时都不离开吗?”之后,他给新郎喝了一杯甜水,叫做先甜后苦。又给新娘喝了一杯苦水,这叫先苦后甜。


  最后撒喜糖,新人合影,和父母、教友们合影。


  婚宴是八凉八热外加四个汤,亲朋好友一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