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14:44
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成功令世人瞩目,其延续时间之长(迄今尚在进行之中)也足见其艰巨复杂和内涵之博大。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形成下一步的行进蓝图,无疑是对这一伟大事业已经走过的30年路程的最好',1)">
纪念,更是让我们能将改革开放的路程走稳、走好、走向最终成功的必修功课。
开放型的市场经济创造中国奇迹
“改革开放”是一个组合词。按照字面的解释,“改革”是指对现有体制的改良和变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开放”与“封闭”相对,是指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形成同外界的联系。然而,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改革开放”绝不是两个词汇的简单叠加和组合,而是在特定阶段、特定空间、特定语境下的特定概念。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指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让中国实现现代化,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初步的巨大成功,十几亿人口摆脱贫困、告别温饱,浩浩荡荡地进入小康社会,形成了一幅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壮丽画卷。
——经济增长创造了持续30年年均9.8%的世界奇迹。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7.77岁(1981年)提高到2005年的72.95岁,年均提高0.22岁。
——文盲率则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2.81%(1982年)下降到2000年的6.72%;每十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由615人(1982年)提高到2005年的5178人。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GDP总量在世界各国的排位,按汇率折算,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10位上升到第4位,进出口总额由27位上升到第三位,中国商品已经遍布全球。更加重要的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正在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回顾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并紧紧把握住全球化浪潮带给我们的机遇。站在时代的潮头,将市场的疆域成功地推向了全球,即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一)市场正在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
目前,中国的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还不平衡,有些发育的比较充分,有些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从总体上看,市场机制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95%以上的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已经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
——劳动力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伴随着城镇居民就业“铁饭碗”被砸碎,伴随着2亿左右的农民以“离土不离乡”或者“离土又离乡”的方式投入到城镇劳动力市场,伴随着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自主化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并逐步走向成熟。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劳动力的解放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0年来,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与供给充裕、运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密不可分。
——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从改革之初,银行对国有企业拨款改为贷款(“拨改贷”),到上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的建立,再到国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和多种所有制(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银行、证券、保险等政府监管机构的设立,均说明资本市场在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仍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 发育还不充分、还不健全,因而,其作用也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土地市场开始形成。30年来,中国的土地市场从无到有,已经开始起步。然而,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更由于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在土地交易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谈判地位,各级政府仍对土地一级市场的交易拥有绝对的控制权。除了商业用地二级市场外,土地交易还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市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仍较低。
——技术市场也处在起步阶段。随着经济主体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技术市场。但中国仍处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初级阶段,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得力。因此,经济主体创新的动力不足,尤其是对投入较大,周期较长,易被他人抄袭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其结果除了国家财政支持集中攻关的基础科学研究,像航空航天、通讯、交通、农业、生物等重大科技项目成果比较丰硕之外,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技术转让市场还很不规范,规模也十分有限,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可持续的市场竞争力,许多中国企业仍处于“打工”的地位。
(二)商品及居民服务的供求基本上靠市场决定。
一是商品市场。从改革开放伊始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市场起步,到目前为止,除少数商品(如成品油、电力、电信等)仍在垄断或准垄断性经营之外,99%以上的商品均已市场化经营,商品市场的繁荣程度、人们的满意程度最高。例如,在耕地年均减少1000万亩以上、农业劳动力从高峰期1991年的3.9亿人下降到2007年3.1亿人的情况下,靠市场化的生产和消费机制,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加60%以上,比1991年增加15 %以上;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分别提高2.5倍、3.9倍和5.5倍,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农副产品供求矛盾,其他消费品的供给也是空前充裕。而且中国的彩电等家用电器依靠市场竞争,还成了国际市场的主要来源。目前,全世界50%以上的个人电脑、手机、彩电、空调等都在中国生产。
二是居民服务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居民服务也实现了供求两旺、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居民居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三)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已经形成。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到国有企业改革,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劳动者、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逐步形成,并日益多元化。其主要标志是,劳动者个人、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都有了自己的剩余,并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劳动者个人为例,收入来源已从单一的劳动报酬过渡到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多种渠道,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全部收入中,这四种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68.6%、6.3%、2.3%和2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这四种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38.6%、53.0%、3.1%和5.3%。1978年居民储蓄存款极少,人均仅22元,而2007年底已达到13092元。尤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公司制等现代企业模式逐步出现。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局面。
(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1978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多达100个,其中直接管理经济的综合部门有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和基本建设委员会等3个,工业部门有19个,农业部门有4个,贸易部门分为内贸和外贸各有2个,还有1个物资总局。经过多次改革,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已经逐步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过渡到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目前,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已经减少到五个,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也只剩下1个。而且,更重要的是,管理方式已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间接管理。
(五)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及后来的海南经济特区,到开放14个沿海城市,再到设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等一个又一个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从沿海到内陆,从沿江到沿边的全面开放格局,特别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更是使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法律化、长期化、规范化。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和世界各国商品的角逐地,中国企业和投资的市场疆域也已经拓展到了全球。中国正在充分享受一个开放型经济在全球化中的好处。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9%上升到7%强,出口总额在世界各国的排名已由第32位上升到第3位。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也从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9%。1979-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69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754亿美元。不仅如此,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和资金被引进,提高了中国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外开放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是市场经济(特别是开放型的市场经济)这一人类文明加速进步的推进器,再次在中国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地上显示出它的威力。而且,中国的实践证明,越是市场化程度高、运行规范的领域,其运行效率越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大。
再创奇迹仍须健全和完善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30年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功,让中国昂首崛起。30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让中国日益成熟。站在纪念30周年的历史时点上,最需要我们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保持中国崛起的良好势头,续写辉煌?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继续奋力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法治为基础的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由于有了30年初步成功的事实,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以续写辉煌,似乎顺理成章。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危难之时的改革开放,为形势所迫,势如破竹。而盛世之下,要形成共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则需要更深的远见,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勇气,去突破一系列更强的“瓶颈”制约。
一是外在压力减缓的制约。30年前,改革开放的外在压力是巨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逼上梁山”。一方面,从中国自身的情况看,上个世纪70年代末,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之后,中国当时那种封闭僵化的经济体制,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已经滑到了崩溃的边缘,物资极度匮乏,不少人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贫困人口高达2亿,1978年的人均GDP仅有379元。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和自由贸易浪潮,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步形成,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严峻的事实,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可30年后的今天,13亿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已经过上小康生活。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问题似乎也已不是问题。“逼上梁山”的外在压力变小了,盛世之下继续改革开放的动力何在?
二是既得利益的制约。任何改革都会涉及既得利益。但由于3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所谓“帕累托”式的改革开放,至多是只影响极小部分人局部利益的改革开放,因而,阻力要小得多。可30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帕累托”式的改革开放领域已基本不存在,改革开放面对的是“硬骨头”,特别是行政管理改革和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需要政府让渡更多的直接配置资源的权力,需要让一些国有垄断企业放弃垄断地位。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改革,需要城镇居民让渡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优越地位。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则意味着更多的竞争者,更加激烈的竞争。总而言之,“刺刀见红”式的改革开放,会受到既得利益者更大的阻力。
三是认识水平的制约。由于对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和实质认识不足,对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透,一些人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曲解,对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误读。一种情况是,将改革开放不彻底,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带来的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例如,收入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已经存在。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劳动力,特别是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农民有了流动的机会、选择的机会,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樊篱正在被拆除。目前之所以还存在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流动还有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为限制。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最关键的是竞争机会的不平等。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即法治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大体做到,人们创造财富、获取收入的机会均等。另一种情况是,将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和面对的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曾经历过,如美国西部开发年代矿产资源的破坏性开采;英国伦敦迟至1952年仍在出现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在五天时间里,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前苏联在大规模建设时期也是一样。第三种情况是,对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例如,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并没有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但现在却有不少人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只注重效率,会影响公平。因此,要关注公平,就要减弱改革开放的力度,回到计划经济体制,这完全是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误读。实际上,改革的精髓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个人和企业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去创造财富,发展经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都表明,这是一种既能体现公平,又能提高效率的发展方式。相反,一些为了实现公平而采用的非市场经济的方法,看似正确,但实质上往往因其违背了效率的原则,实现成本较高,会影响发展和效率,最终又会影响公平的层次,甚至无法达到公平的目的。例如,改革前在收入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貌似很公平,但农民耕作时“出工不出力”,工人有无技术都拿同样的工资,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结果产出少了,公平的层次很低。而与此同时,一些掌握资源分配权又缺乏自律的人,仍然会将低水平的劳动成果非法占为己有,使得低水平的公平也很难实现。关于腐败问题也是一样,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所特有的产物。任何一种体制条件下,只要权力能够配置资源,就有可能存在腐败问题。而恰恰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政府权力最小化,且受到了体制机制和法律强有力的制约,受到了公众舆论的监督,腐败问题才变得相对小一些。
四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突出表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够清晰,政府在资源配置,尤其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配置中权力过大,干预太多。例如,土地的转让权,对某些行业的垄断或准垄断经营权等等。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和艰苦历程,面对当今中国崛起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我们的出路依然只有一条,那就是继续奋力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法治为基础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要有忧患意识,能自我加压。一是我们的发展水平还很低,落后要挨打。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纵向比有进步,横向比差距依然巨大,2007年,我国人均GDP仅排在世界各国的100位左右,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左右。而且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落后是要挨打的。二是我们确实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盛世之下的发展也并非易事。今后中国的发展,将会由前30年从低收入水平行列进入中低收入水平行列转为从中低收入水平行列进入高收入水平行列;人口构成将会由过去30年的农村人口为主转为城镇人口为主。这两个转变意味着今后我们的发展道路较前30年会更加艰辛,各种矛盾会更加尖锐,资源短缺的制约会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消耗的铁矿石一半以上靠进口,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也已达50%。环境保护与治理以及改善民生都会加大经济发展的成本。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也会对发展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调整期,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动荡等在所难免。内外矛盾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三是前进中的问题一定要靠发展来解决。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面对前进中的诸多难题,我们认为,发展仍然是硬道理。惟有通过改革开放去推动和促进发展,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因此,改革开放绝对不能止歇,绝对不能走回头路。
第二,要继续解放思想,提高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要消除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误读。通过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一步肯定市场经济和参与全球化的改革开放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改革开放继续奋力推向前进。
第三,恢复建立相应的改革开放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应成立一个独立于日常行政管理职能之外、超越部门利益的机构,从事改革开放的总体规划、项目评估和具体路线图的制定。为推进改革开放,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 制定和形成良好的推进机制和推进程序,减少改革成本。
第四,以健全和完善以法治为基础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重点是通过加强法治建设,运用市场手段,培育好市场主体,制定好市场规则,进一步弱化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减税放权反垄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初步建成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已经使中国书写了30年的辉煌。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法治为基础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必将使盛世之下的中国再次书写一个新的更加辉煌的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