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沁灵轩』读《红楼梦》札记-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43:44
《红楼梦》札记(一):两段相似的情节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一段,往往被看作全书的序幕,即所谓“小荣枯”对应“大荣枯”。但原来读此回,“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一些有趣的细节忽略过去了。今天偶然随便翻翻,发现“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与第24回“痴女儿遗帕惹相思”的情节非常相似。
现将两段文字抄录下来,请书友品味,据红研所校本1996年修订版。
第一回:
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的呆了。
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
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
第二十四回:
这里贾芸便看字画古玩,有一顿饭工夫还不见来,再看看别的小厮,都顽去了。正是烦闷,只听门前娇声嫩语的叫了一声“哥哥”。贾芸往外瞧时,看是一个十六七岁的丫头,生的倒也细巧干净。那丫头见了贾芸,便抽身躲了过去。……
那丫头听说,方知是本家的爷们,便不似先前那等回避,下死眼把贾芸钉了两眼。……贾芸听这丫头说话简便俏丽,待要问他的名字,因是宝玉房里的,又不便问,只得说道:“这话倒是,我明儿再来。”说着便往外走。焙茗道:“我倒茶去,二爷吃了茶再去。” 贾芸一面走,一面回头说:“不吃茶,我还有事呢。”口里说话,眼睛瞧那丫头还站在那里呢。

读《红楼梦》札记(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说来惭愧,我是看过电视连续剧之后,才读的《红楼梦》原著。电视剧留下的印象很深,直到现在,每当读到“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段,眼前都会浮现出电视剧中的画面:
碧水清清,白云悠悠,青山绿水,蓝天白帆。两只木舟悄然离岸,船儿犁破了平静的河面,天上一只孤雁哀鸣着慢慢飞向远方。船楼内惆怅娇美的黛玉娉娉默坐窗前,回想着慈父的叮咛,黯然泪下。古朴的音乐抚动着人们的心弦……

读《红楼梦》札记(三):此开卷第一回也
过去读《红楼梦》,翻开第一回,起首一句“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总觉得有点别扭。在标明第一回的回目之后,“这是开卷第一回”,曹雪芹写这废话干什么。及至后来读到蔡义江校注本,“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方才感觉顺畅,“在此书开卷第一回中,作者……”,这里的“也”作为表示停顿的语气助词。

读《红楼梦》札记(四):茗烟?焙茗?
宝玉最得力的小厮在《红楼梦》中有两个名字,一曰茗烟,一曰焙茗,实际上是一个人。哪个名字更好呢?宝玉的小厮在书中一共有10个,取名两两对应:扫红---扫花,双瑞---双寿,引泉---锄药,挑云---伴鹤,还有一个墨雨,显然茗烟更合适一些。
读《红楼梦》札记(五):史大妹妹出场的春夏秋冬
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史湘云前后四次做客贾府,时间分别在四季,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精校本》的注释中一一点出。不得不佩服周老研读之精细,原来还真没有注意到。
第一次出场,春季:第二十回,春节刚过,还在正月里。
第二次出场,夏季:第三十一回,端阳节刚过。
第三次出场,秋季:第三十七回,吃螃蟹咏菊花。
第四次出场,冬季: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曹雪芹如此安排,应该并非偶然。

读《红楼梦》札记(六):宝钗时时留心“通灵宝玉”
纵观《红楼梦》全书,对于“金玉”之说,薛宝钗虽然很注意“避嫌”,但是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潜意识里,她时时刻刻在留心“金玉良缘”和那块“通灵宝玉”。
第八回:宝玉去探病,刚问候完,宝钗就马上要求“细细的赏鉴”通灵宝玉,而且有意无意地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似乎是在引诱莺儿说出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癞头和尚给的,与通灵宝玉上的话是一对儿。
第三十五回:宝玉央烦莺儿打几根络子,宝钗提议打个络子把通灵宝玉络上,并且进一步提出“金配玉”的建议,“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
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宝钗与宝玉射覆,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即是指通灵宝玉的“玉”字,然后宝玉射“钗”字完令。

读《红楼梦》札记(七):林之孝的女儿怎会受多浑虫妹妹的气
第二十四回“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小红出场,只交代了她本姓林,名红玉,因犯黛玉的名字,故改为小红。后来屡受晴雯、碧痕、绮霰、秋纹等人的排揎,可见没有什么“硬正仗腰子的”,纵然口齿不输于晴雯而心机似更胜之,在怡红院中也没有地位。后来无意之中投了凤姐的缘,通过李纨的口方惊讶地得知,小红居然是林之孝的女儿。在荣国府中,除去赖大两口子,就得数林之孝两口子有体面了,是大权在握的管家、管家奶奶。真是奇怪,林之孝的女儿怎会受多浑虫妹妹的气???

读《红楼梦》札记(八):一僧一道提前会齐
第一回,甄士隐梦后怀抱爱女在街上遇到一僧一道,和尚念过四句诗后,道士说:“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
可是,第二十五回,宝玉、凤姐遭马道婆魇魔法,一僧一道又赶来救应。难道是已经“三劫后”了不成,再或是一僧一道提前会齐了? 读《红楼梦》札记(九):宝玉心里真的有晴雯吗?
第七十八回:宝玉问两个小丫头袭人是否打发人去瞧晴雯,得知晴雯“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紧接着他关心的居然是“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回答“叫的是娘,没有听见叫别人了”,他骂小丫头“糊涂,想必没有听真”。另一个小丫头投其所好,编了一大套,宝玉听说晴雯死时念念不忘自己,方才惬怀了。
心中不快,宝玉心里真的有晴雯吗?不过,再读读“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时宝玉对袭人讲的一番话,也就明白一二了。
第十九回:宝玉忙笑道:“……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

读《红楼梦》札记(十):是给蔡先生贴金还是抹黑?
漓江出版社《蔡义江解读红楼》护封折页处“关于作者”:
蔡义江,1943年生,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前浙江师范学院(后称杭州大学,现改浙江大学)。中国红楼梦学会创始人之一、会长,……1978年筹创《红楼梦学刊》,成立红学会。……
错误1:蔡先生生于1934年,并非1943年。
错误2:蔡先生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前两任会长是吴组缃、冯其庸,现任会长是张庆善。
疑似夸大:中国红楼梦学会创始人之一,1978年筹创《红楼梦学刊》。
不知是想给蔡先生脸上贴金还是抹黑。

读《红楼梦》札记(十一):只出场一次的人物
《红楼梦》前80回中有许多人物只出场一次,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忘怀。
主要的有:冷子兴、门子、狗儿、焦大、乌进孝、静虚、马道婆、王一贴、卜世仁、倪二、金荣、张太医、戴权、元春、璜大嫂子、茜雪、傻大姐、傻大舅、二丫头、鲍二家的、秦显家的、王善保家的……

读《红楼梦》札记(十二):斗胆给邓云乡先生挑错
读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一回,肯定会对“门子”印象颇深,但是“门子”究竟是个什么身份呢?
邓云乡先生《红楼风俗谭·长随到门子》:……柳家的哥哥是“门上的”,也就是“门公”、“门子”,年纪大些曰“门公”,年青小厮叫“门子”。……他们固定守大门,不走动,所以叫“坐班”,长年不动,因此也是“长班”。……
邓先生此处解释有误,不必为尊者(贤者)讳。
据陈诏《红楼梦小考·门子》所引资料:
袁枚《随园随笔》中“门子”条:今称府县侍茶者曰门子。……今之门子,古之县僮也。
赵翼《陔余丛考》中“门子”则:今世所谓门子,乃牙署中侍茶捧衣之贱役也。
读《红楼梦》札记(十三):电视剧里林妹妹说:“我属羊”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段,王夫人给黛玉介绍贾家姐妹相认,“这是你迎春姐姐”、“这是你惜春妹妹”,到探春时迟疑了一下,“这是你探春……”黛玉马上说:“舅妈,我属羊。”王夫人笑道:“那就是你探春妹妹了。”黛玉的聪明活灵活现,而且按传统说法属羊对于女子而言是预示着苦命。


读《红楼梦》札记(十四):蕉下客
按清代旗人礼数,姑娘未出嫁时,在家中地位最娇贵、最高,所以旗人中不少都是姑奶奶当家。旧时称女儿、女婿为“娇客”。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平儿指责众人不尊重探春理家,门外的众媳妇都笑道:“姑娘,你是个最明白的人,俗语说,一人作罪一人当,我们并不敢欺蔽小姐。如今小姐是娇客,若认真惹恼了,死无葬身之地。”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大家起别号时,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吧。”
曹雪芹在书中运用了大量谐音,这里的“蕉下客”莫不是“娇下客”的谐音,暗示探春潜意识里的自卑心理。正出为“娇上客”、庶出为“娇下客”。


读《红楼梦》札记(十五):急火攻心,血不归经
《红楼梦》第十三回,宝玉闻听秦可卿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宝玉安慰袭人自己解释说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
红研所校本1996年修订版注释:
急火攻心,血不归经——中医病症名。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可以引起情志之火内发,而使心火肝火亢盛,干扰正常营血,逼血妄行,就会出现吐血、出鼻血等症状。但这只是一时的现象,与虚劳损伤引起的吐血不同。所以宝玉说“不用忙,不相干”。
补充说明一下:人的血液大约70%参与循环,另外30%平时储存在内脏、骨髓等处。宝玉急火攻心时喷出的血应该是储存在肺脏中的血。


读《红楼梦》札记(十六):端午的节礼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元春赏赐端午的节礼,黛玉和迎探惜相同,宝玉和宝钗的规格高一等,宝玉疑惑“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后人也多以这个情节认定元春首肯金玉良缘。
旗人是非常讲究礼儿的,宝钗客居贾府,是客人的身份,故节礼略高一等,与其爱弟相同。黛玉已被“收养”,是贾府正式人口,自然与其他姑娘同样待遇。元春喜欢宝钗,甚至属意其为“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肯定是非常有可能的,也有其道理。但是,这个情节尚说明不了问题。

 

  •   读《红楼梦》札记(十七):一笔世袭的糊涂账
    宁国府:第一代宁国公贾演,第二代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第三代乙卯科进士贾敬,第四代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荣国府:第一代荣国公贾源,第二代贾代善袭官,第三代一等将军贾赦。
    除“世袭罔替”之外,一般的世袭传一代降一等,宁国府第二代与荣国府第三代居然同样是一等将军。


    读《红楼梦》札记(十八):贾珍官拜参将
    《红楼梦》第十三回,贾蓉的履历上注明其父贾珍的身份是“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这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品呢?
    《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且“无朝代可考”,故世袭写得很模糊,爵位官职杂乱其间。世袭只是袭爵位,而且爵位分等级,官职才是分品级,所以贾珍的“三品”应该指的是官品。按明清时期,武官之中提督为从一品,总兵为正二品,副将为从二品,参将为正三品。故揣度贾珍官拜参将。


    读《红楼梦》札记(十九):世袭糊涂账的原因
    首先是《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且“无朝代可考”;其次是清代本身世袭制度的混乱。
    清代的世袭一般传一代降一等,特殊加封的“世袭罔替”除外,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铁帽子王”,清初一共封了8位,其中亲王6人郡王2人。
    清朝的爵位分8等,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后来又增加了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再后来公、侯、伯、子、男也杂乱其间。例如,剿灭太平天国之后,咸丰皇帝就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封李鸿章为一等肃毅伯,封湘军骁将鲍超为一等子爵。


    读《红楼梦》札记(二十):称呼混乱的林黛玉
    《红楼梦》中大家对林黛玉的称呼最为混乱,除了人们熟知的林姑娘、林妹妹、林姐姐、林丫头、颦儿、颦丫头、潇湘妃子等,还有贾母的昵称“玉儿”、宝玉奶娘李嬷嬷的失礼称呼“林姐儿”,以及第二十八回王夫人的奇怪称呼“大姑娘”。

读《红楼梦》札记(廿一):湘云识得凫靥裘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贾母把凫靥裘送给了薛宝琴,别人不认识,湘云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书中类似显示杂学的地方,往往是宝钗发言,这一次偏偏是湘云显露了一些女红方面的知识。联系后来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情节,可见识得凫靥裘也并不容易。书中多次写到湘云在家里做针线活儿,见多方能识广,识广可见见多。云妹妹诗作得好,女红在大观园诸艳中也必定非同凡响。


读《红楼梦》札记(廿二):拆鱼头
《红楼梦》第六十八、六十九回,酸凤姐赚苦尤娘,凤姐说了两次“拆鱼头”,意思是把鱼头拆开好让大家吃,引申为与人方便宁可自己找麻烦,比喻处理和排解复杂难办的事情。
“拆鱼头”这个词应该是典型的江苏方言,来源于一道扬州名菜,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系中有著名的“扬州三头”,即: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清炖蟹粉狮子头。


读《红楼梦》札记(廿三):莲叶羹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宝玉挨完打,想吃“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凤姐“上个俊儿”做了十来碗,大家尝了尝。
那汤材料平常,创意新奇。工具是“四副银模子,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凤姐道出的做法“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来,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薛姨妈感叹“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不过是带造型的疙瘩儿汤。


读《红楼梦》札记(廿四):红楼几多梦
《红楼梦》前八十回一共写了12次梦:
1.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2. 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3. 第十二回:贾瑞与凤姐镜中云雨(幻觉也归入“梦”中);
4. 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别凤姐;
5. 第十六回:秦钟徘徊鬼门关;
6. 第二十四回:小红梦中会贾芸;
7. 第三十六回:宝玉梦中痛斥金玉姻缘;
8. 第四十八回:香菱梦中得诗;
9. 第五十六回:甄贾宝玉梦中相会;
10. 第六十六回:似梦非梦,尤三姐告别柳湘莲;
11. 第六十九回:尤三姐托梦尤二姐;
12. 第七十七回:晴雯托梦别宝玉。

 

  •   读《红楼梦》札记(廿五):葬花魂?葬诗魂?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凹晶溪馆联诗,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1982版写作“冷月葬花魂”,1996年修订版改作“冷月葬诗魂”,没有做特别的说明。
    1982版“冷月葬花魂”:
    注释——清冷的月光掩埋了落花的精魂。葬花魂:与本书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相映照。明代叶绍袁幼女叶小鸾鬼魂受戒答禅师问中有“戏捐粉盒葬花魂”之句。见叶绍袁《午梦堂集·续窃闻记》。
    校记——“冷月葬花魂”,原作“冷月葬死魂”,“死”点改为“诗”。除甲辰本作“冷月葬诗魂”外,其他各抄本均作“冷月葬花魂”,“死”疑与“花”形近而误,故从梦稿、蒙府、戚序本改。
    1996年修订版“冷月葬诗魂”:
    注释——清冷的月光埋葬了诗人的精魂。或谓此句借用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意境,“冷月葬诗魂”,也可能从“凉风醒醉眼,明月破诗魂”(元·乔梦符《红绣鞋·书所见》)点化而来。
    校记——“冷月葬诗魂”,原作“冷月葬死魂”,“死”点改为“诗”。列藏、甲辰、程甲本作“冷月葬诗魂”。梦稿、蒙府、戚序本均作“冷月葬花魂”。“死”或以为系“花”形讹,或以为是“诗”音讹。今从音讹说。


    读《红楼梦》札记(廿六):六安茶和西凤酒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品茶栊翠庵,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我虽然上高中才通读《红楼梦》,但很早就开始瞎翻了,贾母的这句话更是从小学就影响了我,我不仅“不吃六安茶”,而且固执地认为:六安茶是中国名茶里的低劣货色。同样的成见,还有西凤酒,不知什么原因,我多年来也一直认为:西凤酒是中国名酒里的低劣货色。
    不过,这两个成见不久前都先后打破了。先是陕西籍同事从老家携回一瓶珍藏多年的陈酿西凤酒,我俩就着花生米,聊着《红楼梦》,喝了个底儿朝天,我酒量不大,但是品位还不算俗,一句话:西凤酒名下无虚。再后来,大学同学聚会,我迟到,宴罢,已经在茶楼品茗,一盅饮下,神清气爽,我赞不绝口,打问茶名,被告知:六安瓜片。惊愕!
    成见害人!


    读《红楼梦》札记(廿七):焙茗与茗烟中的名堂
    “茗”是茶的雅称,古人认为“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制茶工艺中有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道工序,其中“焙茗”最重要且最复杂,根据原料质地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炒青、烘青等。我们熟知的大多数绿茶都是炒青工艺,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少数过于细嫩的品种则采用烘青工艺,最著名的就是碧螺春。谈到碧螺春的细嫩程度,可与其齐名的龙井作个对比,一公斤龙井大约3万片芽叶,而一公斤碧螺春竟有9万片芽叶。
    茗烟的名堂相对少一些,顾名思义,即烤茶叶产生的烟,南方多用于熏制肉类制品,借些茶香,同时耐储存。最有名的是四川名菜“樟茶鸭子”。


    读《红楼梦》札记(廿八):再为“六安茶”正名
    现在讲究品绿茶的人,只知道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太平猴魁、顾渚紫笋、庐山云雾、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也像贾府里的老祖宗是“不吃六安茶”的。
    其实“六安茶”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色泽翠绿、汤色清澈、滋味醇厚、略带清香而著称于世,被明代陈霆誉为“天下第一”,成为朝廷的贡茶。但是“六安茶”对制茶工艺要求比较高,明人屠隆说“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另外“六安茶”是一个统称,泛指产于安徽省六安地区的茶叶,根据具体产地、采摘时节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许多名目: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六安提片、六安梅片、齐山云雾、金寨毛峰等。

 

读《红楼梦》札记(廿九):《红楼梦》时代就有“坡跟鞋”
韩小窗所作子弟书《一进荣国府》第三回“借屏”:
……
缎靴儿三直半冲家中的样,
圆底儿时兴下面坡。
……
原来《红楼梦》时代就有“坡跟鞋”。


读《红楼梦》札记(三十):聪明的丫头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说完“四角俱全”的话之后,……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
聪明的丫头!明白在这种终身大事上真正拿主意的,不是貌似尊贵的老祖宗,而是平日的“甩手掌柜”王夫人。寺庙里的佛像受所有人的礼拜,但是真正的主人还是方丈。


读《红楼梦》札记(卅一):雨村先生喜听“新闻”
《红楼梦》里的贾雨村先生关心时事,喜听“新闻”。第一回出场开言即向甄士隐施礼赔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第二回遇到冷子兴寒暄已毕也就切入正题:“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
记不清周汝昌先生在哪本书的哪篇文章里谈到过,按照旗人的满俗,见面打听街面上的新闻,为失礼行为,是缺乏家教的表现。


读《红楼梦》札记(卅二):绛珠仙草是什么品种
《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无疑是曹雪芹杜撰出来的,“绛珠”望文生义即为“血泪”。如果非要较真,绛珠仙草究竟是什么植物品种,我觉得定为灵芝贴切一些。我国人民自古视灵芝为仙草,有京剧《盗仙草》为证,而且灵芝的颜色是红色的。

 

  •   读《红楼梦》札记(卅三):宝黛钗湘的“色系”
    贾宝玉是“红”色系。先住“绛云轩”,后住“怡红院”,号“绛洞花王(主)”,喜调胭脂,有那“爱红”的毛病。
    林黛玉是“绿”色系。先住“碧纱橱”,后住“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掩映”,自称“草木之人”。
    薛宝钗是“白”色系。先住“梨香院”,后住雪洞般的“蘅芜苑”,挂金锁,自视为“金”命,而五行中表示“西方庚辛金”的是白色旗帜。
    史湘云也是“红”色系。老宅有“枕霞阁”,书中多次以海棠暗喻,醉卧芍药红香散乱,就连第四十回一副三张牙牌,也只有云妹妹是全红。
    看来宝玉还是与云妹妹靠色。


    读《红楼梦》札记(卅四):贾二老爷好神通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随黛玉入都,林如海修下荐书,托二内兄贾政“周全协佐”,雨村拿着“宗侄的名帖”拜见,二人一见如故,贾二老爷“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随即上任金陵知府。
    这里事情很怪。首先为什么不托大内兄?贾赦袭着爵,是一等将军,而且书中明里暗里显示其结交外官,官场活动频繁。而贾政看书中所写,为人清高,似乎不屑这类钻营的俗务。其次,贾政官拜工部员外郎,六部官员中尚书为一品,次之侍郎为二品,再次郎中为三、四品,员外郎只是一个相当于处级干部的四、五品官,而且是穷京官,远非外放实授的正四品知府肥缺可比。
    贾二老爷好神通!


    读《红楼梦》札记(卅五): 讨厌又嘴馋的老货
    《红楼梦》中宝玉的乳母李嬷嬷是个招人讨厌的人物,只要一出现,到处招猫递狗,人嫌狗不待见。还有一点,可能不为读者注意,就是这个老货特别馋。
    第八回:先吃了宝玉给晴雯留的豆腐皮的包子,后又喝了三四次才出色的枫露茶,导致茜雪被撵。第十九回:不仅吃了宝玉给袭人留的糖蒸酥酪,次回还为此事找茬儿与袭人大闹了一场,宝玉也无可奈何,最后还是凤姐出面摆平。


    读《红楼梦》札记(卅六):宝二爷看到女性肉体的不同反映
    第二十一回: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到……一面说,一面轻轻的替他盖上。
    第二十四回:宝玉……回头见鸳鸯……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
    第二十九回:宝玉在旁看着(宝钗)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再看看宝钗形容……不觉就呆了。
    宝二爷的“意淫”针对不同的女性还是大有不同的。

 

 
  •   读《红楼梦》札记(卅七):宫廷名点“糖蒸酥酪”
    《红楼梦》第十九、二十回由“糖蒸酥酪”引出了一大段热闹的文字,但究竟那是一种什么食品,书里没有详细写,只能根据宝玉乳母李嬷嬷的话推断为“乳制品”。
    “糖蒸酥酪”是奶酪的一种,是典型的满族奶点,与西方国家的奶酪区别很大,后者的主要成分是发酵黄油。满族是游牧民族,马上得天下,食物结构中肉奶比重很大。鲜奶不易储存,而且口味也单调,于是满族人民发明制作了很多奶制品。满族建立清朝之后,这些民族食品也跟随入关,老北京的许多小吃实际都是外传进来的。清朝覆灭之后,一些有特色的又以“宫廷细点”的名义流布民间。
    满点中奶制品名目极多,现在还能见到的有:奶酪、奶皮子、奶豆腐、酸奶子、酪干、奶卷、奶饽饽等。在北京能品尝正宗满族奶点的地方不多,大店有宫廷风味的大饭庄北海仿膳、颐和园听鹂馆等,小店有北京三元的“梅园乳品”连锁店,还有就是庙会、夜市的“奶酪魏”等北京民间小吃了。


    读《红楼梦》札记(卅八):大观园里的书法家
    《红楼梦》里的三姑娘探春志大心高、精明干练,书法水平在大观园群钗之中也是首屈一指,只不过书里没有明写罢了。
    贾家四春的贴身大丫头取名琴棋书画,探春的丫头待(侍)书占了“书”字,另一个丫头取名翠墨。
    第十七至十八回:元妃省亲,宝玉等作诗,是探春奉命“另以彩笺誊录出方才一共十数首诗,出令太监传与外厢”。
    第二十七回:探春嘱托宝玉拿自己攒的零花钱出去带买字画、玩意儿等。
    第三十七回:从翠墨送来的信笺可知,探春生病时宝玉曾赠送颜真卿的真迹。
    第四十回:秋爽斋的陈设,“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


    读《红楼梦》札记(卅九):是不是把刘姥姥写的太没见过世面了?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饱经风霜,老于世故。刘姥姥两进荣国府,闹了不少笑话,当然有些是为逗大家开心故意装傻充愣,但是也有的明显不是装出来的。
    第六回:不认得挂钟,打点儿时还唬得一展眼。
    第四十回:不认得鸽子蛋,称“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
    第四十一回:不认得八哥,称“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
    第四十一回:不认得牌坊,以为是个大庙。
    是不是把刘姥姥写的太没见过世面了?钟表非寻常人家可有,鸽子和八哥农村也应该很常见,而牌坊作为一种民族装饰性建筑,北方地区更是随处可见的。


    读《红楼梦》札记(四十):再谈“糖蒸酥酪”
    《红楼梦》第十九回提到的“糖蒸酥酪”是一种满族传统的奶制品,书里没有写制作方法,若望文生义用牛奶加糖上笼屉清蒸是做不出来的。有些红学专著和工具书也谈到过制作方法,不是行不通就是味道不对。我也曾经寻问过梅园、奶酪魏的师傅,一律是秘而不宣。
    本人经过探索和试制,已经大体掌握了制作秘诀,色香味形几可乱真,品者无不称绝。现透露给大家:首先要自制酒酿(江米酒),蒸江米饭(略硬),酒药用凉开水化开,浇在江米饭上,密封阴凉处室温2-3天,出汤有酒香即可,转入冰箱存用。鲜牛奶一袋倒入容器,根据自己口味加糖(蜂蜜更佳),放2勺米酒,调匀保鲜膜密封,阴凉处室温8-10小时,牛奶呈凝胶状即可。特别提示:不能用超市买的米酒,因为经过加热活菌已死。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制一下这宫廷奶品。

 

读《红楼梦》札记(四一): 倒装的曹雪芹《自题一绝》
《红楼梦》中曹雪芹自题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绝句实际由两组倒装句构成,作者的“一把辛酸泪”化为《石头记》的“满纸荒唐言”,因为无人能“解其中味”,故而大多数读者“都云作者痴”。


读《红楼梦》札记(四二): 《石头记》对第一个读者的影响
《红楼梦》第一回: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空空道人无疑是《石头记》的第一个读者,《石头记》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让其空里生情,出世转而入世,甚至从道家转为佛教信徒了。


读《红楼梦》札记(四三): 关于“空空道人”
《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一般人望文生义认为是道士,周汝昌主编的《红楼梦辞典》、冯其庸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等工具书也是这样解释。
山西古籍版的梁归智评校本《红楼梦》认为“空空道人”是和尚,现将其文字抄录如下:
空空道人……——“道人”本用以称佛门僧人,义为“修道之人”,并非指称道教徒的道士。支道林爱马,有人议论“道人蓄马不韵”,支道林自辩“贫僧爱其神骏!”就是一例。


读《红楼梦》札记(四四):“大观窑”在哪里?
《红楼梦》第四十回: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人民文学版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中没有关于“大观窑”的注释,“大观窑”在哪里呢?北宋宫廷设置瓷窑烧制瓷器,窑址在东京汴梁(现开封),南宋迁至临安(现杭州)凤凰山。汴梁瓷窑即为北宋官窑,也称“大观窑”。

 

 
  •   读《红楼梦》札记(四五):五行与十二钗中的五位少女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当中,有五位少女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与贾宝玉存在情感纠葛,稍加牵强附会,这五人又恰好对应五行之数。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有份无缘的蘅芜君自是“金”命,有缘无份的潇湘妃子当是“木”命;宝玉的性启蒙者风流水性,“兼美”应为“水”命;与怡红公子最为“靠色”,且情趣相投,枕霞旧友堪配“火”命;暗怀“柏拉图之恋”,信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妙尼“土”命无疑。

  • 读《红楼梦》札记(四六):舒序本是唯一真正的乾隆抄本
    题目的表述其实并不准确,应该说:舒序本是目前唯一有证据能够证明的乾隆年间的抄本。
    对于《石头记》的十几种抄本,大家历来比较重视的是甲戌、庚辰、己卯等几个本子,虽然它们只是过录本。而舒序本的版本价值还没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刘世德先生经过研究持非常坚定的肯定态度,认为:舒序本是确凿可信的乾隆年间的抄本。
    刘先生除了察看纸张、墨色之外,主要依据是舒元炜的序文,其最后两行的落款是“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屠维作噩,且月上浣,虎林董园氏舒元炜序并书于金台客舍。”时间是1789年六月上旬,其中“序并书”三个字证明该序文不仅是舒元炜所撰而且也是舒元炜所书写。同时核对紧接在后面的舒元炳题词,二者笔迹明显不同。再有就是落款处的两方舒元炜印章,印泥颜色与书里句读打圈所用的印泥颜色完全相同。
    具体可以参看刘世德先生的有关文章。
  • 读《红楼梦》札记(四七):太监的心态
    《红楼梦》第十三回,贾珍给儿子捐前程,受了贿的太监戴权亲切地称呼“咱们家的孩子”,庚辰本脂砚斋墨笔夹批“奇谈!画尽阉官的口吻。”
    看来“精神胜利法”并非阿Q所独有,不肖种种无后为大,在传宗接代问题上,缺乏实际能力的太监们往往想方设法给自己寻求一些心理平衡,孩子是“咱们”的,媳妇当然是要“娶”的,奉献出去的“命根子”也是要花费巨资买回珍藏好,待自己百年之后“续断”的。记得在什么书上看到,许多太监崇拜北侠欧阳春,纠其原因,乃北侠终身未娶。原来如此!
  • 读《红楼梦》札记(四八):以讹传讹的“假语村言” 
    《红楼梦》中贾雨村的谐音,一般人都认为是“假语村言”,似乎只有蔡义江先生敏锐地指出过,那其实是脂砚斋的以讹传讹。曹雪芹本意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脂砚斋错记为“假语村言”,并写进甲戌本凡例,后又混入正文得以流传。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我们的很多作品,在口头文学转化为书面文学的过程中,发生类似情况的可能性,版本差异中的相当比例恐怕都如是,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记录者的错会、误记、谐音等,甚至自作聪明。
    小时侯听《西游记》,孙敬修爷爷的故事和李润杰先生的快板书,平顶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一段,里面有两个小妖,叫拔山虎和移 海 龙 ——根据读音自拟的,名字非常响亮,印象颇深,感叹小妖竟有楚霸王拔山移海的气魄,今后定成大器。后来小学时第一次读《西游记》原著,发现居然写作“巴山虎、倚 海 龙 ”,甚泄气,不以为然, 再后了解了我国文学作品口耳相传的历史,也就不以为怪了。至今坚定地认为,平顶山故事的原创作者是以“拔山移 海 ”命名两个小妖的,没有经过考证,暂存八斤半一家之言。
  • 读《红楼梦》札记(四九):酒酿清蒸鸭子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柳家的给芳官送偏食,其中有一例酒酿清蒸鸭子。
    芳官嫌油腻,没有吃,却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自小喜欢吃鸭子,无论烤鸭、樟茶、盐水、香酥、卤制,还是烧鸭块、爆鸭丝、扒鸭条、烩四宝、鸭血汤,甚至是咸鸭蛋、鸭油烙饼。于是尝试自己烹制,使用湖鸭,增加米酒为作料,虽然味道也不错,但比一般清蒸鸭子并无特别出色之处。直到后来读了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火腿》,方有了一些新的启示。
    “一九六二年冬,某日吴梅先生宴东南大学同仁于南京北万全,予亦叨陪。席间上清蒸火腿一色,盛以高边大磁盘,取火腿最精部分,切成半寸见方高寸许之小块,二三十块矗立于盘中,纯由醇酿花雕蒸制熟透,味之鲜美无与伦比。先生微酡,击案高歌,盛会难忘,于今已有半个世纪有余。”
    现在八派的酒酿清蒸鸭子有两款,其一使用鲜活湖鸭,其二使用南京板鸭,米酒喂,料酒蒸,滋味醇美。假以时日,京城名菜“八爷鸭子”将修正矣!
  • 读《红楼梦》札记(五十):众仙姑缘何不识故人
    《红楼梦》第五回,警幻带宝玉来到太虚幻境后面宫中,招呼众仙姑迎接贵客,仙姑们见到宝玉,却都埋怨警幻,“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好生奇怪!按说宝玉也算仙姑们的故人了,前世在赤瑕宫供职为神瑛侍者,怎会“儿童相见不相识”呢?而且仙姑们当时明明在等“绛珠妹子的生魂”,同为故人,为什么只认得其中一个呢?难道神瑛的相貌有较大的变化吗?可是宝黛初会时,黛玉一见即惊诧“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 读《红楼梦》札记(五一):刘姥姥的辈份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拿了银子出来,周瑞家的埋怨道:“我的娘啊!你见了她怎么倒不会说了?开口就是你侄儿。”
    过去一直以为周瑞家的是从贫富差别的角度说这个事,后来仔细一算,原来是刘姥姥排错了辈份,占了人家凤姐的便宜。两个王家连宗,狗儿的祖父在王夫人父亲下面认作了侄儿,即狗儿的祖父与王夫人平辈,则狗儿的父亲(王成)与凤姐平辈,那么狗儿的岳母刘姥姥当然也与凤姐平辈,实际上狗儿才混得上凤姐的“侄儿”。
    那刘姥姥即便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见过一些世面,在“打抽丰”重任的压力之下,也难免忙中出错,口不择言,充了一回大辈。相比之下,作为当家少奶奶的凤姐就历练沉稳的多,“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读《红楼梦》札记(五二):双玉读曲的《会真记》是什么版本?
    《红楼梦》第廿三回,“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在大观园桃花林中,遇到黛玉,“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这里有个疑问:双玉读曲的《会真记》是什么版本?
    唐元稹传奇《莺莺传》因书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金元时期改编的诸宫调和杂剧称为《西厢记》,但有时仍会借用旧名《会真记》。从后来小说的情节看,这里的《会真记》指的是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西厢记》的版本很多,从最早的弘治本开始,仅傅惜华编著的《元代杂剧全目》就收录有明刊本41种、清刻本38种。《西厢记》共5本20折,为什么宝黛读完却只16出呢?算来到“草桥店”为止,莫不是曹雪芹也像金圣叹一样怀疑《西厢记》第五本是后人续作非王实甫原著,或者是对《西厢记》大团圆的结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解?
    存疑
读《红楼梦》札记(五三):黛玉失言引兰言
说到黛玉读《西厢记》,不禁又想起“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那段公案,起因就是林妹妹行酒令随口念了两句戏曲唱词。
《红楼梦》第四十回,三宣牙牌令,轮到黛玉,她先脱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时“宝钗听了,回头看着她。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于是接着又念了第二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虽然是《牡丹亭》引起了宝钗的注意,但印证了她的怀疑的却是后来的那句《西厢记》。从小说的情节看,大观园姐妹们接触《西厢记》、《牡丹亭》的机会是有的,起码梨香院的小戏子们就排演过,所以道出几句曲词没什么可奇怪的,听过戏就有可能知道。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却的的确确来自书本上,是经过金圣叹修改过的,而王实甫的原句是“纱窗外定有红娘报”,作为戏曲演出的都是没有修改过的,所谓“徐士范本”、“刘龙田本”等等。所以“红娘”一句才泄露了天机,林妹妹读了禁书,即金圣叹批评之《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读《红楼梦》札记(五四):老太太消受的“没见天日的东西”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宝玉等在贾母处吃饭,“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
这“羊羔”分明是直接从羊胎中取出的尚未出生的乳羊,所以贾母说是“没见天日的东西”,所谓“有年纪的人的药”指的是补药,中国人自古认为与母体孕育新生命沾边的东西都有滋补作用,例如:鹿胎、豹胎、紫河车(人的胎盘)等,甚至毛鸡蛋。
其实《红楼梦》里写到“没见天日的东西”还有一次,第四十二回,“贾母穿着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这是用未出生的寒羊胎羊皮制成,其毛雪白,粒粒盘曲如珍珠,故名“一斗珠”,又称“珍珠毛”。如果是黑色品种,则其毛呈黑灰色小圆圈,但毛尖是白色,那是更加名贵的“草上霜”。
胚胎的滋补作用,更多的是出于人们的想像;而“一斗珠”,美则美矣,珍则珍矣,保暖却未必。唉!可怜的“没见天日的东西”。 读《红楼梦》札记(五五):焦大骂的是谁?
《红楼梦》第七回,焦大醉骂“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爬灰,意“污膝”(污媳),指贾珍与秦可卿的不正当关系,大概没有什么疑问。养小叔子则含混些,一般认为是指向凤姐,我觉得大可商榷。
焦大开始是针对深夜派差骂的宁府大总管赖二,后来贾蓉骂他进而令人捆他,才嚷出“爬灰”、“养小叔子”云云,因此焦大咒骂的事主最大的可能是贾蓉,即无论“爬灰”还是“养小叔子”贾蓉都是吃亏受害者,这样骂才能解恨。所以“养小叔子”的,应该还是秦可卿,这个“小叔子”自然是草字辈且比贾蓉略小一些而又不能过于年幼,推算一下,当是贾蔷嫌疑最大。联想到“闹学”时书中对他的介绍,说他“父母早亡,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后来因“诟谇谣诼”而搬出宁国府,似乎除了“同性恋”,还有被“养小叔子”的嫌疑。
焦大胆敢揭小主人最痛的疮疤,难怪被添了一嘴马粪,他老人家想当年曾喝过马溺,也算“原汤化原食”了。 读《红楼梦》札记(五六):黛玉对“送宫花”挑礼挑大了
《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送走刘姥姥,向王夫人回禀,被薛姨妈临时抓差——送宫花,最后送到黛玉处,被林妹妹冷笑着抢白:“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也不给我。”
大家庭凡事讲究礼数,讲礼也就容易挑礼,然而林妹妹这次挑礼有点儿挑大了,周瑞家的着实委屈,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黛玉平日的“掐尖儿”,当然这时的林妹妹还是个不大懂事的小孩子。
首先,看薛姨妈的态度,觉得“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戴去”,实际没把那12枝宫花当回事,所以“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吧”,这个吩咐不能算是严格的送礼顺序。如果是正儿八经送礼,应该派自家的仆妇,而且要备礼单,甚至要一份一份地打点好。
正因为薛姨妈的这个态度,周瑞家的才“顺路”送,根据小说前面的叙述,梨香院在荣国府的东北角,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住在中部院落的后面,贾母在荣国府最西边,中间经过凤姐的小院。方位很明确,周瑞家的“顺路”不假。
然后再看看收受礼品的人的态度,迎探两姐妹“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惜春“命丫鬟入画来收了”,凤姐那边“平儿听了,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转身去了”,然后马上转送了两枝给小蓉大奶奶。四个人都没有亲自过手,可见也不是很当回事,惟有林妹妹挑了礼,其实有老太太的宠爱,谅周瑞家的也不敢怠慢,“狗颠儿”似的逢迎还来不及呢,黛玉过于敏感了。
读《红楼梦》札记(五七):宝钗何故失态?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接着又“借扇机带双敲”。
宝玉没话找话,引得平日端庄持重的宝姑娘难得失态发火,让众人领教了一番厉害。初读时感觉宝钗反应大了一些,不就是听不得别人说自己胖吗,也犯不上“牵五挂四”地连累上小丫头呀。后来忽然觉得把宝姑娘看浅了,不是“丰”刺激的,而是“妃”惹的祸。小说第四回里交代的明白,宝钗进京的目的之一是“待选”,后来就再没见提及,可见是名落孙山,这可能是宝姑娘唯一的疮疤,哪能容得肆意打趣。
“无事忙”忙了一鼻子灰,自找!
读《红楼梦》札记(五八):宝钗论戏
《红楼梦》第廿二回,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宝钗点了一出《醉打山门》,并针对宝玉的疑问,发表了一通议论,盛赞那一套北《点绛唇》和那一支《寄生草》。
漫wen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钗居然喜欢这支曲子,很奇怪,明显不是“蘅芜体”的风格,其豪放并略带伤感,以及最后那一点随遇而安,应该是湘云的气质。也许宝钗点戏只是为了讨老太太欢心,并非真的喜欢,宝玉的疑问才引出那临时的一番议论,也未可知。不过,老太太享受了热闹,曲词却对了宝二爷的脾气,宝钗也算无心插柳,歪打正着了。
读《红楼梦》札记(五九):探春远嫁与杏元和番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结局,探春远嫁的争议相对较少,具体焦点也就在于婆家究竟是谁。有一条关于探春远嫁的资料,很为一些探佚者所重视,就是“杏元和番”,周汝昌先生曾在《红楼梦新证》里引用,线索为张伯驹先生提供,系北京中医学院的周笃文先生记录的张琦翔先生的口述。
1942年张琦翔先生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系,曾听日本籍哲学教授儿玉达童谈起“三六桥”百十回本《红楼梦》,因其汉语会话能力不足,所以边说边写,讲到探春结局时写了“远嫁,杏元和番”六个字。
很多人据此推断探春是贾家第二个王妃,远嫁和亲,番邦王妃,海外王妃云云。
我没有做过深入的探究,但总觉得大家可能过多地从字面上片面理解了日本教授的意思,就是说注意力集中在了“和番”上,忽略了“杏元和番”的整个意思。如果要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大家所理解的那个意思,日本教授完全应该写人们更熟知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昭君出塞,而不是相对冷僻的“杏元和番”。
《杏元和番》,又名《二度梅》、《丛台别》、《陈杏元》等,是许多剧种的传统剧目,改编自《二度梅》小说。。描写唐朝奸臣卢杞谗害梅良玉全家,梅良玉逃奔其父之友陈姓家,与陈女杏元订了婚姻。卢杞又唆使唐帝遣送杏元出塞和番。陈杏元与梅良玉忍痛分别,行至落雁坡,投涧自尽。神风把她吹到河南节度史邹伯符花园中,被邹收留,后与梅良玉重圆。
从《杏元和番》的故事看,除了“出塞和番”以外,关注点至少还应该包括“沉冤昭雪”、“自尽明志”、“破镜重圆”等。不知道日本教授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提出一点儿思路,留给有兴趣的朋友探究吧。  读《红楼梦》札记(六十):栊翠庵品茗的茶具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亮出了几只珍贵的茶具,其实除了刘姥姥“污染”过的成窑五彩小盖钟还算靠谱,其他则与品茶大异其趣,当然,小说这里也是“曹公之意不在茶”了。
首先,显示了妙玉身世非同一般。
其次,器如其人。宝钗用的是个葫芦制品,小时即外套模具长大成型,影射宝钗自幼按照封建道德的标准压抑自然的天性。黛玉用的是个犀牛角制品,大概是说林姑娘“心有灵犀一点通”。
再有,宝玉用的是“前番(妙玉)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暗示了槛外人对怡红院浊玉的好感。
茶道讲究仙茗、佳水、美器,茶具是为茶服务的,品茶一闻其香、二观其色、三尝其味。而那三件宝器恐无法胜任,热茶注入,葫芦的草木味和犀牛角的膻气升腾,何香之有?葫芦黄绿、犀牛角棕黑、绿玉,怎观其色?莫非内壁都挂了一层洁白细腻的瓷釉?未闻有此等特种工艺。 读《红楼梦》札记(六一): 不是冤家不聚头
《红楼梦》第廿九回,为了清虚观张道士提亲等事,宝黛大闹一场,老太太说了一个“不是冤家不聚头”,意味深长。
冤家本为佛教用语,后指仇敌,又引申为对情人的爱称,古有“冤家不簇,不成眷属”的说法。
《红楼梦》里的冤家不少,薛蟠和冯渊也算得一对。呆霸王天生的“爱风流”,遇着香菱强抢,瞥见黛玉“酥倒”,风流俊俏的男子也能钩起“龙阳之兴”;冯公子更是“酷爱男风,最厌女子”。真是同样的理想让他俩走到了一起。
读《红楼梦》札记(六二): 冷子兴说的“异事”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询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冷子兴说“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
初读红楼时没特意想过这“异事”到底指的是什么,因为紧接着是长篇大套“演说荣国府”,就岔过去了。后来读多了,开始咂摸,从后文看,应该说的是宝玉“衔玉而诞”,可贾冷闲谈时宝玉大约已有7岁,这还算什么“新”闻?况且小说中交待贾冷“旧日在都相识”,当是在雨村进京会试之时甚或之后,那时宝玉也已出生,雨村在京,岂能不知? 读《红楼梦》札记(六三): 黛玉骂的“臭男人”是谁?
《红楼梦》第十六回,黛玉从苏州回来,宝玉把北静王送的香串珍重取出转赠,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黛玉骂的“臭男人”是谁?普遍认为泛指“须眉浊物”,甚至说是北静王或者皇帝,进而赞誉林妹妹蔑视皇权,封建叛逆云云。这其实大大拔高了黛玉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家庭、教育等环境之下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就在日常生活中,她所接触使用的东西又有多少没有被“臭男人拿过”呢?
对此我有些新的想法:
看看宝黛对话的情境,黛玉奔父丧远行归来,照应完各种礼数,当时应该是两人第一次单独相处。黛玉是一个单纯的人,不大会掩饰情感,她的没头没脑、迫不及待的发泄,最大的可能是在向自己最亲密的人倾诉分别期间淤积的愤懑。也就是说,黛玉骂的“臭男人”的嫌疑对象是她奔父丧过程中接触过的那些“须眉浊物”,也许是林氏家族中的男性亲友,还可能是陪同的贾琏,当然也不排除随同回京的雨村先生。
这样看来,莫非与遗产有关?曹公讳莫如深,又是一桩公案。
读《红 楼 梦》札 记(六 四):佛、道 入 对
《红 楼 梦》中 太 虚 幻 境 那 幅 对 联“假 作 真 时 真 亦 假,无 为 有 处 有 还 无”,读 者 很 熟 悉,小 说 中 也 不 止 一 次 出 现,充 满 辩 证 哲 理 的 两 句 话 其 实 包 含 了 佛、道 两 家 的 思 想。
上 联 中 的“真”和“假”,即 佛 教 的“色”和“空”,佛 教 认 为 世 上 一 切 事 物 皆 虚 幻 不 实,彻 底 超 脱“自 色 悟 空”,才 能 到 达 彼 岸;下 联 中 的“无”和“有”,却 是 道 家 的 思 想,老 子 云“天 下 之 物 生 于 有,有 生 于 无”。
《红楼梦》札记(六五):“菂官”不是“药官”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藕官给菂官烧纸,引来一场小小的风波。
我读到一些红学书,有的还是小说排印本,把“菂官”误印成“药官”,以至于有的读者也这样认为了。小说中藕官唱小生,菂官唱小旦,常扮夫妻,假戏真做,互相温存体贴。两人的艺名其实就有关联,莲又称荷,也叫水芙蓉,地下茎为藕,果实为莲蓬,种籽为莲子,古文里莲子即称为“菂”。

 
 

 

红楼梦『沁灵轩』读《红楼梦》札记-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红楼梦末回情榜揭秘-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红楼质疑---也说红楼梦的漏洞-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风月宝鉴、红楼梦-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黛玉之死》:上佳的《红楼梦》续本-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原创】 最新红楼梦揭秘《一缄书札藏何事》-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刘心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质疑-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红疯子细谈红楼梦 石呆子详解石头记-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读一遍《红楼梦》原著胜于看百篇红学评论-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红楼梦》中杂物浅谈-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我看红楼梦——薛姨妈阴险吗?-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我看红楼梦——妙玉-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我看红楼梦——贾蓉-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我看红楼梦——鸳鸯和可卿-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我看红楼梦——林红玉-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我看红楼梦——邢夫人与秀春囊-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红楼梦寻之贾探春——康熙之女-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我看红楼梦——元春-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红楼梦寻之——水做的骨肉-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我看红楼梦——林黛玉-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红楼梦寻之——洛神与《洛神赋》-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我看红楼梦——香菱-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红楼梦寻之林黛玉——年羹尧之妹-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红楼梦》之续写1-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