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人类城市时代的约会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37:49

城市首次独立参展

2006年9月,唐子来开始担任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策划工作。

“这件事到底怎么做,大家谁也不知道。我拿到这个项目,只有‘城市最佳实践区’7个字,其余的什么也没有。我好像一个导演,手里只有一个题目,要拍一出当时还没有剧本的戏。”他说。

策划团队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的“展区”,其本身也应当成为体现城市最佳实践精神的“展品”。这就是说,“城市最佳实践区”在街区规划、工业建筑改造和环境设计等方面,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之成为街区改造的最佳实践案例。

这个核心概念得到了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的支持。

2007年4月25日,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国际遴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举行,洛塞泰斯在这次会议上致辞说:“世博会是组织者手中的特殊工具,能够促进城市创新、国家及区域性思考、以及领导力和其他各类主题探索。世博会能够就全球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对公众预先进行教育。基于此种精神,我们创建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这完全符合世博宗旨,也正是世博会所应该做的创新。城市最佳实践区不只是一个展示区域,还是城市进行可持续实践的舞台。城市最佳实践区给了城市一个独立参展世博会的机会,集中展示全球城市为提高城市日常生活质量所做的公认的、创新的和有价值的各种实践。简而言之,‘城市最佳实践区’将成为上海世博会最大的主题馆,除完成展示任务外,还将提供一个无与伦比的充满活力的活动区域。”

唐子来说:“‘城市最佳实践区’作为一个世博会亮点项目,是暂时的;作为一个街区改造的范例,是长期的。在原来的规划方案中,世博园区永久保留的是一轴四馆,‘城市最佳实践区’不在永久保留范围内。我提出,如果要让‘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街区改造范例,不仅应当保留,而且要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拆掉不符合‘城市最佳实践’的精神。这个建议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到了2007年下半年,‘城市最佳实践区’就被确定保留下来了。”

“我们要聚焦当今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城市最佳实践的主流领域,并形成比较创新的展示方法。”在查阅了国际组织网站的最佳案例库、专业协会的获奖项目、学术杂志和大众媒体报道等大量资料后,策划团队确定了4个展示领域及其反映的价值取向:宜居家园(尊重市民)、可持续的城市化(尊重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尊重历史)和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尊重科技)。

“城市最佳实践区”包含了三种展示方式:其一是实体展示方式,指参展案例以建筑物、开放空间、交通方式和街道设施等建成环境元素的实体建造方式进行展示;其二是展馆展示方式;其三是用报告、研讨、活动、表演等形式进行展示。在80个参展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中,包括14个实体展示案例、36个展馆展示案例和30个通过报告、活动、表演等方式短期展示的案例。

唐子来介绍说,尽管所有的实体展示案例都有原型,但这些案例都经过了“适应性设计修改”,不是简单的一比一复制。各个案例采用的生态和节能技术要适应上海的特定气候条件,确保能够发挥最大功效;各个案例的形态和尺度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使之形成有机整体;大部分参展案例已经建成多年,有必要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设计方案要满足中国和上海的相关设计规范,特别是消防和抗震的要求;设计修改要保持案例原型的基本功能特征,并适应世博会期间的展示功能要求并兼顾世博会以后的持续使用功能。

本刊记者从世博园区浦西企业馆片区向东进入全球城市广场,“城市最佳实践区”内,一侧是由南市发电厂主厂房改造而成的主题分馆——城市·未来馆,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布展和最后的清理工作。向北经过林荫步道和过街天桥,两侧是由以保留厂房的改造为主,并嵌入个别新的建筑而形成的四组系列展馆,集中了展馆展示案例,展馆内,有些城市案例的布展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再向北,作为实体展示方式的建筑物、开放空间、交通方式和街道设施等建成环境元素被整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模拟街区。

零碳馆建材全部来自中国

经过了“适应性设计修改”的实体展示案例,集中了在城市建筑节能、低碳领域来自全球的智慧和创意。

“汉堡之家”,案例的原型是位于德国汉堡的“港口城”项目,是在建的生态型建筑的商住大型社区,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区重建项目之一。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汉堡之家”被重新设计成了“抽屉”外形,可通过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的使用,实现建筑能源供应的自给自足和零废气排放,结合上海的气候特点,创造出相对隔离的空间,无需采用任何取暖设备或空调就能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和环境,做到冬天保暖、夏天降温。

“汉堡之家”旁边,展示了一幢来自法国阿尔萨斯的水幕太阳能建筑,这幢建筑拥有一面由电脑控制的太阳能墙面,墙面的角度能够根据上海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进行调节,从而让单位面积吸收太阳能的效率最高。倾斜的墙面与一旁的成都微缩版活水公园的景观融为一体。

伦敦零碳馆,案例原型取自世界上首个零碳社区贝丁顿零碳社区。“这是低收入住宅区,但是在节能和环保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唐子来说。上海世博会的伦敦零碳馆,运用了英国贝丁顿零能耗体系的核心理念和关键技术,暖通需求由太阳能风力驱动的吸收式制冷风帽系统和江水源公共系统供给,电力则通过建筑附加的太阳能发电板和生物能热电联产生并满足建筑全年的能量需求,为参观者提供最低能耗的舒适体验。

唐子来说:“一个城市的碳排放有三个来源,工业、建筑和交通。每个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碳排放的构成也不一样。发达国家碳排放比重大的是交通,而建筑节能功效比较好;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耗能产业主导,排放最多的是工业,其次是建筑和交通。在零碳馆案例中,建筑材料100%来自中国,这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第一,低碳建筑并不是那么昂贵的;第二,低碳建筑用中国材料可以做,在中国本土可以推广。”

零碳馆旁边展示的是马德里“竹屋”和“空气树”。这是一个社会住宅的创新试验,“竹屋”使用的是竹子幕墙,既可以遮阳又能够通风,竹子是速生材,能够满足大量需求。“竹子幕墙让建筑‘活’了起来,每家每户开窗的时间、形式不一样,建筑物的立面是每家每户在某一个时间点偶然形成的,真是变化无穷。”

唐子来坦言:“城市建成环境的发展模式往往是固化的,一旦建成,很难改变。中国城市的建筑能耗与同等气候条件的发达国家相比,要高出2~3倍。我国处于一个资源约束非常刚性的发展背景下,必须采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路径,必须这样做,没有退路。在全球化时代,既有国际市场和外来投资的机遇,同时也受到全球发展环境的制约,现在中国的城市化,已经不具备当时发达国家粗放式的发展环境了。”

“虽然很多新型建筑材料都是国外运过来的,但这些实体展示案例,都不是豪华建筑,建筑的技术也基本成熟了,是可以在中国实现的。”

总策划师被邀至政治局讲台

唐子来强调,“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北部模拟街区要完整地体现街区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混合用途、紧凑形态、公共空间主导、非机动化交通方式、有效利用既有的建筑和设施。

“第一,这个街区的功能是混合的,不是单一的,街区内各种各样的活动是互补的,使这个街区的发展更有活力;第二,作为一个24小时都有活动的街区,这里的设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第三,混合用途的街区有助于减少城市中不必要的交通出行,这里有居住、娱乐和办公,不像现代主义时期的过渡功能分区,白天工作到一个地区去,晚上居住回到另一个地区。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后工业时代,就业和居住之间不存在环境上的矛盾。”

2005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内容是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唐子来和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担任讲解。胡锦涛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唐子来说:“我国的城市发展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忽视品质、注重形象工程而忽视民生建设项目、盲目追求所谓的现代化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发展模式粗放等。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今后应当避免再犯这些错误。”

“我希望‘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模拟街区所展示的是未来街区规划的一个范本。这个模拟街区的空间形态是紧凑的,建筑物都能够有效地围合外部的公共空间。现在城市中的社区越来越私有化了,叫‘门禁社区’,而这个模拟街区不是,出了建筑物之外就是公共空间占主导地位。我希望,世博会之后这些建筑物将被积极利用起来,面向开放空间的建筑物底层不是私有的,而是公共用途的,如休闲之类的场所,整个街区的地面部分都是公共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步行友好的。”

“在上海,浦东和浦西的城区肌理是有差别的。在浦东,往往是一个大厦在中间,周边环绕着停车场,再外面是道路,是‘空间环绕建筑’的模式,典型的郊区化的模式,外部空间往往是消极的;浦西的老城区和浦东不一样,建筑是用来界定空间的,是‘建筑围合空间’的模式,城市空间是积极的。而‘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模拟街区,就像浦西老城区一样,是典型的‘建筑围合空间’,所有的建筑物不是单纯为了‘秀’自己,而是为了围合公共空间。”

4月7日“世界卫生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致辞。他说,到本世纪中叶,城镇居民将占总人口的7/10,这种爆炸式的增长大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快速而无计划的城市化造成越来越多的贫民窟和非正规居住区,世界各地的市政当局正穷于应对。

唐子来说,他希望这个模拟街区在吸引世博会的普通参观者之外,能够吸引更多的专业受众,如城市管理者、研究人员、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和与城市建设有关的产业界人士,从而“对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产生积极影响。”

孙联生说:“‘城市最佳实践区’从不同的方面提倡低碳,提倡城市化和自然融合,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地区,只要想去做,就可以从实践区的案例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人类都向往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个目标是一致的,在这个目标的倡导下,无论政府还是民众,只要有能力,一定会去努力,在低碳的情况下实现美好的生活。”□